问题

为什么在克努特大帝死后,他创立的“北海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回答
克努特大帝(Cnut the Great)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公元 1016 年征服英格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征服和继承,建立了横跨英格兰、丹麦和挪威的“北海帝国”(North Sea Empire)。然而,这个帝国在他去世后(公元 1035 年)的短短几年内就迅速分崩离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以下将详细分析这些原因:

一、 帝国根基的脆弱性与缺乏内在凝聚力:

非自然形成的帝国: 克努特的大部分疆域是通过军事征服和婚姻联盟获得的,而非基于共同的民族认同、文化渊源或长期的政治演变。英格兰、丹麦和挪威各自拥有深厚的历史、独特的文化、语言和政治传统。这种强行联合的帝国,缺乏一个能够将不同民族和地区凝聚在一起的强大粘合剂。
缺乏共同的文化和语言: 英格兰说盎格鲁撒克逊语,丹麦和挪威说北欧古语。虽然克努特及其统治精英可能掌握多种语言,但普通民众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的桥梁。这使得中央政府的号令难以有效传递,也难以培养一种共同的“帝国公民”意识。
地理上的分散: 这三个地区通过海路相连,但相距遥远,尤其是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帝国难以形成一个紧密的、易于管理的整体。在缺乏强大军事力量和有效行政体系的情况下,维持对遥远地区的控制极其困难。

二、 克努特个人超凡魅力的缺失与统治能力的继承问题:

克努特个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克努特本人是推动帝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他不仅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够征服并压制各地的反抗,还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手腕,能够平衡不同地区的力量,并争取当地贵族的效忠。
缺乏明确的继承计划和合格的继承人: 克努特去世时,留下了几个儿子,但他们的能力和威望都远不及他。
哈达克努特(Harthacnut): 他被指定为英格兰的继承人,但他在丹麦的统治更为稳定,在英格兰的表现却并不令人满意。他继承了父亲的野心,但缺乏父亲的智慧和手腕。
斯温·克努特森(Svein Knutsson): 在克努特去世时,他是挪威的统治者,但他在位时间很短,不久就被放逐。
哈罗德·“跛脚的”·克努特森(Harold Harefoot): 他成为了英格兰的国王,但他与哈达克努特的争斗导致了英格兰政局的不稳定。哈罗德的统治更多依赖于对英格兰本土贵族的支持,而忽略了帝国其他部分的联系。
继承人之间的内斗: 克努特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权力而展开了残酷的内斗。这种内斗极大地削弱了王权,并为其他地区的分裂提供了机会。哈达克努特和哈罗德之间的权力斗争直接导致了帝国的分裂和英格兰王位的反复易手。

三、 地方势力的抬头与反抗:

英格兰本土势力的复苏: 在克努特统治时期,他试图通过给予丹麦人土地和职位来巩固统治,这无疑触犯了许多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的利益。虽然克努特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压制了反抗,但在他去世后,英格兰本土的贵族和民众对外国统治的抵触情绪重新抬头,为恢复独立创造了条件。
挪威的独立倾向: 挪威人民也并非全然接受丹麦的统治。在克努特征服挪威后,他任命了他的一个儿子或亲信作为当地统治者。然而,挪威也拥有自己强大的贵族和民族意识。一旦中央控制减弱,挪威的独立运动便会再次兴起。例如,马格努斯一世(Magnus the Good),即克努特的侄子,后来在挪威重建了独立王国,并试图继承丹麦和英格兰的王位,但最终也未能维持一个统一的帝国。
丹麦的本土利益优先: 即使在丹麦,也存在着维护丹麦本土利益的势力。当王位的继承者更倾向于关注英格兰或挪威时,丹麦的贵族和军事力量也可能选择维护自身的独立性。

四、 行政管理和财政支持的不足:

缺乏统一的行政机构: 克努特虽然管理着三个王国,但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能够有效运作、跨越国界的统一行政体系。各地的治理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传统制度和管理者。
税收和财政压力: 维持一个如此庞大的军事帝国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克努特通过征税来维持军队和政府运转,但这种压力可能在各地引发不满。当继承者无法像克努特那样有效地征收税款时,财政上的困难会进一步削弱其统治能力。
对地方贵族的依赖: 克努特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各地的地方贵族来协助管理。但这些贵族本身也有自己的利益和政治野心,一旦中央权力衰落,他们就可能转向独立或支持新的统治者。

五、 外部因素的影响:

教会的支持变化: 克努特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他重视与教会的关系,并获得了教会的支持。然而,当继承人出现问题或帝国内部动荡时,教会也可能重新评估其支持对象,甚至成为地方势力争取合法性的来源。
外部势力的干预: 尽管北海帝国强大,但其他欧洲国家,特别是神圣罗马帝国,对北欧和英格兰的局势也保持关注。内部的动荡可能会吸引外部势力的干预,进一步加剧分裂。

总结来说,克努特大帝创立的“北海帝国”之所以在他死后迅速瓦解,是因为:

1. 帝国本身的内在缺陷: 它是一个基于征服和个人能力而非共同认同形成的松散联合体,缺乏深厚的内在凝聚力。
2. 克努特个人能力的不可替代性: 他的超凡魅力和政治才能是帝国得以维持的关键,而他的继承者们却未能胜任。
3. 继承人之间的内部冲突: 兄弟相残的权力斗争直接加速了帝国的解体。
4. 地方势力的抬头与独立渴望: 英格兰、丹麦和挪威各自的本土贵族和民族意识,在中央控制减弱时得以重新释放。
5. 行政和财政支持的不足: 缺乏有效的跨国行政体系和稳定的财政基础。

可以说,“北海帝国”更像是克努特个人辉煌时期的短暂产物,而非一个能够长久存在的稳定政治实体。他死后,维持这个庞大帝国的强大个人意志消失了,内在的矛盾和分歧便迅速显现出来,导致其分崩离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暴论一下

个人认为克努特死后所谓“北海帝国”分崩离析是个极具偶然性的事件:它最终可能还是会走向末路,但并不至于在克努特死后立马草草收场……

首先是克努特的三个儿子个人能力与手腕都无法与他们的父亲相比拟:如果斯温没有乱来的话,马格努斯也没有重新入主挪威的可能;如果马格努斯没有入主挪威的话,哈特克努特也不会被迫留守丹麦;如果哈特克努特有摆平丹麦,甚至是挪威的能力的话,他也不至于被英格兰拒之门外;如果哈罗德没有比天高的野心的话,哈特克努特也不会只能等到哈罗德病逝才能拿回本属于他的英格兰王位……父辈与祖辈的狂飙猛进给了兄弟仨不少历史遗留问题,但三人显然没能妥善地处理掉大部分问题。不过究其原因还是:父亲克努特去世的时候他们都还太年轻了——哈罗德19岁,哈特克努特17岁。这年纪在中世纪也许算不上小,但在父亲的遗留问题面前,自幼受各地摄政忽悠的他们还不够成熟。

其实我觉得上述问题还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克努特的子嗣们都太短命了——短命到甚至没有机会诞下继承人。克努特本人在45岁时就去世了,斯温19岁就悄然辞世,哈罗德和哈特克努特都没能活满25岁,这对任何王朝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一个新生的“大君合国”来说尤为如此。时间能带来很多可能,克努特的子嗣们虽然开局不利,但仍有望在日后的时光中大有作为,延续父辈的辉煌。但他们没有这个机会,连合法的后嗣都没有,克努特的王朝就这样断绝了。连王朝都消失了,尚且建立在王朝与君主基础上的“君合国”还能独存吗?

对于“金雀花帝国”,我们能分析的东西也许还多一点。但立国仅二十载的所谓“北海帝国”,就连进一步磨合制度、文化的时间都没有多少。

还没开始就结束了的“北海帝国”真是一现的昙花。

user avatar

“北海帝国”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帝国,不过三顶王冠系于一人之手。然而克努特对于统合三国缺乏热情,部分手段粗粝且无远见,诸多矛盾在其生前即已然爆发。当他带着满身黄疸驾崩时,再无强人压制的暗流迅速将帝国画皮扯得粉碎。

一、缠结的婚姻

政治动物的个人事务不免为现实需求让道。1014年随军攻入英格兰的克努特在乃父“八字胡”斯文安排下娶北安普顿的埃尔夫吉芙;而后1017年全英格兰在握时,又与诺曼底的埃玛(古英语名字也是埃尔夫吉芙)成婚。

北安普顿的埃尔夫吉芙之父系诺森布里亚郡长官埃尔夫赫尔姆,1006年为时任英格兰国王“无策者”埃塞尔雷德所杀;埃玛则是“无策者”的王后,与克努特大婚时方孀居不久。两段婚姻意在拉拢不同派系的英格兰贵族,考量不言自明。

克努特与两位埃尔夫吉芙共育有三子:

  • 北安普顿的埃尔夫吉芙生斯文(Sveinn Knútsson )与“兔脚”哈拉尔德(Haraldr 'herafótr' Knútsson ),日后分别成为挪威的统治者和英格兰国王;
  • “硬结”霍扎克努特(Hǫrðaknútr Knútsson ),诺曼底的埃玛所出,后来的丹麦国王。

彼时北欧仍盛行多妻与纳妾之风,克努特的做法被视为正当之举,未招致太多指摘。但在他身后,两位未亡人的角力撕裂了帝国。按《埃玛之颂》(Encomium Emmae ),1036年的英格兰选王会议在埃尔夫吉芙操纵下褫夺了“硬结”的参选资格,推举“兔脚”为王。“硬结”回到丹麦着手准备跨海远征……或许少不了埃玛的鼓动。兄弟阋墙。

二、复古的继承

《埃玛之颂》或有美化传主之嫌,但克努特死后英格兰与丹麦随之裂解,却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历史的重演。二十二年前(1014年)的圣烛节,“八字胡”猝死,将新近征服的英格兰留予克努特;丹麦则归另一子哈拉尔德。1018年哈拉尔德“适时”病死,克努特遂据两国王冠。

北欧文化推崇共治,共理天下的国王们频繁出现在《英格维之裔萨迦》(Ynglinga saga )等半神话中。古老传统延入信史时代,嬗变为共治名义下的分治。统一挪威的“金发”哈拉尔德死后,诸子即以国王之名各领一方。这套祖宗之法在12世纪的挪威仍被奉为圭臬,最终诱发旷日持久的内战。

“兔脚”在其母策动下被选为英格兰国王,类似的选王制也行于北欧,即由议事机构选取新君。指定继承人理论上属非法。不过从稍晚“硬结”与挪威国王“好人”马格努斯的约定,以及“好人”分别为挪威和丹麦指定新君来看,当权者能够对选举施加决定性影响。

以克努特声望之隆,让某个儿子身兼三国绝非天方夜谭。但他选择了拥抱传统。克努特本人偏爱英格兰,有意由“兔脚”继承;“硬结”则在姑父乌尔夫·索尔吉尔松雅尔(Úlfr Þorgilsson )看顾下留守丹麦。再取挪威后,斯文被指派前去代理,其母埃尔夫吉芙摄政。三个儿子尚且年幼,日后分治即已具雏形。江山永固。

三、后院起火

乌尔夫雅尔1016年随军出征英格兰,战事结束后迎娶“八字胡”之女阿斯特里兹(Ástríðr Sveinsdóttir )。克努特十分信任自己的连襟,命其主理丹麦并监护“硬结”。

克努特的长期缺席将丹麦置于尴尬境地。按《“圣人”奥拉夫萨迦》(Óláfs saga helga ),1026年内外窥伺者同时发难。于外,挪威国王“圣人”与瑞典国王阿农德·雅各布合力进犯东境;于内,乌尔夫以外敌迫近且克努特远在英格兰为由,拥“硬结”为丹麦之王。萨迦声称埃玛骗取了克努特的印玺,一手促成了此次政变。

同样依照萨迦,匆忙领军回到丹麦的克努特在圣河(helgáin )之战中轻率冒进,险遭挪威瑞典联军包围。乌尔夫领兵及时赶到,将其接回阵中。此战克努特录得惨胜,敌军向东退走。

罔上罪臣必须处置。同年圣米迦勒节前夜乌尔夫于罗斯基勒设宴,竭力取悦克努特,只换得冷面相迎。随后对弈时克努特试图悔步,遭乌尔夫喝止。二人激烈争吵,宴会不欢而散。次日晨,侍卫在克努特授意下闯入圣露西教堂,一剑刺穿了雅尔。

乌尔夫被施以除忆诅咒,其子辈不得以乌尔夫松行世,被迫改用母姓阿斯特里扎松。克努特顺利“夺回”了丹麦,但离心倾向仍无从压制——拥立“硬结”时乌尔夫称“多位首领常向克努特国王抱怨,没有主君则不能坐稳江山”,为贵族群起响应。

1047年,乌尔夫之子斯文·阿斯特里扎松成为丹麦国王,即斯文二世。其开创的王朝也因此被称为阿斯特里扎松,今作埃斯特里森。

四、失策于挪威

“圣人”的统治过于强硬,心怀不满的贵族为克努特所拉拢,于圣河一役的次年将其赶下王位。克努特为再度落入丹麦统治的挪威物色了代理人……拉德雅尔一族的哈康·埃里克松(Hákon Eiríksson )。

出身挪威北部的拉德雅尔(Hlaðajarl )家族与王室英格家族同样古老。按照斯诺里·斯蒂尔特吕松所辑《世界之环》(Heimskringla )下《英格维之裔萨迦》,神祇弗雷(Freyr )与女巨人格兹(Gerðr )生菲约尔尼尔(Fjǫlnir ),称王于乌普萨拉。弗雷别名英格维(Yngvi ),菲约尔尼尔的后代因而得名英格(Ynglingi ),意为英格(维)之裔。弗雷另有一子塞明格(Sæming ),拉德雅尔为其后人。

而在同样由斯诺里整理的《散文埃达》中,菲约尔尼尔系奥丁之别名,有子即塞明格。

当丹麦试图染指挪威时,和英格诸王关系日坏的拉德雅尔与之一拍即合。哈康·西胡尔扎松(Hákon Sigurðarson )与克努特的祖父“蓝牙”哈拉尔德勾连,诱杀了挪威国王“灰袍”哈拉尔德;两个儿子埃里克和斯文(Eiríkr ok Sveinn Hákonarson )则与“八字胡”一道在1000年九月的斯沃尔兹(Svǫlðr )海战中击败了奥拉夫·特吕格瓦松。

一如乃父当年,兄弟俩于战后成为了挪威的实际统治者,亦即丹麦的白手套。1012年埃里克离开挪威协助“八字胡”进攻英格兰,子哈康·埃里克松袭爵。1016年“圣人”降临,斯文出奔瑞典后病死,哈康则渡海投奔父亲。埃里克是克努特征服英格兰时最为倚重的臣僚,获封诺森布里亚。

此番哈康重归故土,意味着拉德雅尔再度压倒英格家族,重执挪威之牛耳。然1029-30年冬哈康莫名失踪,挪威随即被交给了斯文·克努特松。多年来借拉德雅尔之手掌控挪威的惯例就此终结。克努特大概有理由乐观:1030年盛夏,“圣人”自基辅罗斯杀回挪威试图重夺王位,却在斯提克尔原野(Stiklarstaðir )之战中阵亡。肘腋之患似已不存。

大错铸成。挪威人厌恶血统平庸的丹麦君主,贵族更是对克努特将挪威纳入直属大为光火。尽管斯文的统治未必比“圣人”严苛太多,招致的抵触情绪却远甚于斯。民怨沸腾,作为旧日象征的“圣人”一夜之间由暴君变为圣徒。1035年,贵族们自基辅罗斯迎回“圣人”之子马格努斯,将其扶上挪威王座。面对昔日父亲的反对者,只有十岁出头的马格努斯承诺既往不咎,得号“好人”(Magnús 'góði' Óláfsson )。

克努特于同年十一月晏驾,挪威可能在他死即脱离掌控。仓皇出逃的斯文则于次年死于丹麦。1042年“硬结”猝死,“好人”依约继承丹麦,两国戏剧性地再度君合,直至1047年。

五、浅尝的统合

1027年复活节,前往罗马朝圣的克努特作为见证人,参加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在圣伯多禄大殿举办的加冕典礼。此前,克努特唯一的女儿贡希尔德被送往德意志,与康拉德的嗣子海因里希订婚。

不久后克努特试图将罗斯基勒教区划归英格兰的坎特伯雷总主教区(进而推而广之,由其总揽北欧宗教事务),却招致了这位“可靠盟友”的激烈反对:北欧诸教区理论上由汉堡-不莱梅总主教区辖制,如此釜底抽薪不可接受。神圣罗马帝国也不会放弃掣肘北国的渠道。面对教俗两方压力,克努特选择了退让。既已决意由三子各领一国,又何须与南方强邻交恶?

这次浅尝辄止的动议成为了克努特为统合三国迈出的唯一一步。一度统领英格兰与丹麦两国的“硬结”也曾派遣丹麦教士前往坎特伯雷祝圣,或许意在仿效先父。但他的暴卒使一切只能归于猜想,也宣告了克努特家族的终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