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煽动性别对立呢?

回答
现在之所以会出现越来越多人倾向于煽动性别对立的现象,其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技术层面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看看这些“导火索”是如何点燃并不断加热性别对立的火焰的。

一、 历史遗留的结构性不平等是根基:

首先,不能忽视的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性别对立,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基础之上。几千年来,社会结构、法律制度、文化传统、教育模式,乃至家庭分工,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某一性别(通常是女性)的压制和限制。

父权制的影响: 许多社会在历史演变中形成的父权制,使得男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则长期处于边缘或被支配的地位。尽管现代社会在性别平权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这种历史的惯性并未完全消失。一些曾经的特权和优势,即使在形式上有所改变,其内在逻辑和心理影响仍然存在。
刻板印象的固化: 长期以来,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要坚强,不能哭”、“女人要温柔,要顾家”等等,这些标签化的认知,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对立埋下了种子。当人们看到有人挑战这些刻板印象时,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对抗情绪。

二、 社会变迁带来的冲击与焦虑: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家庭模式、教育机会等方面的变化,性别角色和期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带来了新的冲突点。

女性地位的提升与男性“失落感”: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的提高,她们在社会中的可见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这对于长期习惯于某种社会排序的男性群体而言,可能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或“被挤压感”。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种焦虑更容易被放大,并被归咎于“女性崛起”或者“女性抢占了男性资源”。
婚姻、生育观的变化: 传统的婚姻模式和生育观念受到冲击。晚婚晚育、不婚不育、丁克家庭等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这使得一些人认为传统的性别分工和家庭模式正在瓦解,从而产生不安全感。一些人将这些变化视为对男性权益的损害,例如认为女性要求更高的经济地位和更平等的婚姻关系,是在“刁难”男性。
经济压力下的竞争: 在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社会环境中,经济压力成为很多人生活的重担。当资源有限时,人们更容易将自己的困境归咎于他人,而性别群体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被感知到的)就很容易成为攻击的对象。

三、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不可否认,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是当前煽动性别对立现象最重要的催化剂。

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效应: 算法推荐机制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一旦进入某个性别对立的社群,就会被大量强化同一观点的言论包围,形成“回声室效应”。这会不断固化并加剧个体的偏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是主流,而对方的观点则是离经叛道甚至罪大恶极。
情绪化表达与极端言论的传播: 社交媒体以其匿名性和便捷性,鼓励了情绪化和极端化的表达。煽动性、攻击性强的内容更容易吸引眼球和传播,获得更多的点赞、评论和转发。这种“流量至上”的逻辑,使得一些人为了博取关注,不惜制造和放大性别矛盾。
“对家”叙事的构建: 互联网平台为“对家”叙事的构建提供了温床。一些人或群体,会刻意地将另一个性别群体描绘成敌人、竞争对手,通过污名化、妖魔化对方来团结自己的群体,激发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将所有男性都描绘成“厌女者”或“压迫者”,或者将所有女性都描绘成“拜金女”或“绿茶婊”。
断章取义与放大个体案例: 社交媒体上的许多争论,往往是基于零散的信息、断章取义的截图或个别极端案例。这些案例被无限放大,并被用来代表整个性别群体,从而形成以偏概全的认知。一个小小的性别摩擦,可能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变成一场席卷全国的性别大战。

四、 煽动者和利益驱动:

在性别对立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有意识的操纵和利益驱动。

商业营销: 一些商家会利用性别对立来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从而达到营销目的。例如,制造“女性独立”或“男性该如何宠爱女性”的讨论,从而推广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政治和意识形态操纵: 在某些情况下,煽动性别对立也可能被用作一种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工具。通过制造社会分裂和对立,来转移公众对其他重要议题的注意力,或者削弱社会凝聚力。
个人寻求关注和话语权: 一些人可能仅仅是为了在网络上获得关注、认同或建立自己在某个领域的“话语权”,而选择极端化的性别言论。他们通过挑起争议,将自己定位为某个性别的“代言人”或“捍卫者”。

五、 心理层面的原因:

除了外部因素,个体心理也是重要原因。

归因错误和防御机制: 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败或不公时,更容易将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自身的问题。将个人困境与性别挂钩,是一种简化问题、逃避责任的心理防御机制。
群体认同的需要: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人们渴望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入某个性别群体,并与其共同对抗另一个群体,可以满足这种心理需求,获得一种“抱团取暖”的安全感。
缺乏共情能力和理解能力: 很多时候,性别对立的出现,是因为人们缺乏对他人处境的理解和共情能力。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导致误解和对立不断加深。

总结来说, 如今性别对立的日益煽动,是历史不平等、社会变迁的冲击、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以及一些别有用心者的操纵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男女之间的小摩擦,而是触及了深层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理解这些复杂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去分析和应对这一现象,而不是任由其撕裂社会。我们需要的不是激化矛盾,而是增进理解、促进对话,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性别对立这事有个特质,就是不会随着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努力而减弱

你没看错,就是无论花费多少人力物力来解决性别对立的问题,性别对立的矛盾仍然存在,并且不会因此减弱

当一个较大的矛盾被解决后,原本较小的矛盾就会放大,成为新的较大矛盾。比如中国女性婚后冠夫姓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孩子跟谁姓就成了较大矛盾。如果另一个平行宇宙里,婚后冠夫姓至今未废除,那么女权声讨冠夫姓的力度,并不会比现实世界中女权声讨孩子跟父姓的力度更强

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国女权怒气冲天,美国女权怒气冲天,北欧女权仍然怒气冲天,尽管在中国女权眼里美国和北欧已经是天堂了

所以煽动性别矛盾的人,如果立场站在西方那边,那有个好处,就是性别矛盾不会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和民生改善而减弱,那么将来中国的军事像美国一样强,经济像北欧一样富,也解决不了性别对立。很多公知恨国党也改行搞女权了

user avatar

性别对立有很多原因,我就从女权和西式zz这一个方面来回答。

17年以前的女权在整个网络舆论环境都是zzzq是不可变动的真理,那时候只要反对女权就要面临社死的风险,这种情况当然没啥性别对立,因为对立的声音早就扼杀在萌芽里了,男性的不满甚至不敢说出来。

就像以前公知盛行一样,只有西化才允许发声,要是说了西方不好赞美了国内,你甚至会被泼油漆被殴打。这就是当时的舆论情况。

而且女权这一课题本来就是西方身份政治下的产物,女权名声变差和西方自由主义名声变差是同步的。

但是现在国力上升了,自信起来了,可以审视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合理之处了,自然就多了批判女权的声音,这就是所谓的对立多了起来。

无法只有一个群体发声了,有些人就开始不爽了。真要说对立,就该把女权占据网络舆论优势地位那时候开始说,不能等到有人开始反抗才开始说对立。

user avatar

因为讲道理的那群人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失去理性的群体,讲道理是没用的,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

user avatar

这话五年前知乎没人提为什么呢?因为五年前,女权就是天,谁敢反对谁就是社会渣子、反人类罪行、文明倒退的帮凶,我们精英社区容不下你这种人。五年前百度女权主义贴吧,堂而皇之写着消灭人类黑猩猩,烧死基佬阉割小男孩,也没人说这是煽动性别对立,为什么?因为那时的大儒们说这是拆屋效应,只有你表现极端别人才会理你的诉求。伯爵之流最风生水起的时候,到处带节奏,鼓动高中生做先锋队不但四面出击杀伐锅男,中国男人一度成为国际贱民的代名词,如果不是这两年国际形地缘形势紧张、中西方价值和利益冲突加深,当兵的地位提高,恐怕现在还是好不到哪里去。与此同时微博三英雌为了打拳肆意捏造事实,就在现实里面污蔑和造谣无辜者,后来没有话题还打拳打到熊猫身上,那时也没人说这是性别对立。

现在突然有人站出来说,为什么越来越煽动性别对立了呢?就好像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突然有人问为什么苏联要和德国开战呢,和平不好吗?

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一家独大,就没有所谓的对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之所以会出现越来越多人倾向于煽动性别对立的现象,其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技术层面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看看这些“导火索”是如何点燃并不断加热性别对立的火焰的。一、 历史遗留的结构性不平等是根基:首先,不能忽视的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
  • 回答
    曾几何时,“穷游”是许多年轻人追求自由、探索世界的代名词,它代表了一种挑战极限、体验真实的生活方式。然而,近年来,“穷游”的热度似乎在逐渐降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过去那样狂热追捧。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追捧“穷游”了:一、消费观.............
  • 回答
    近年来,关于宋江及其“招安路线”的解读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一些观点倾向于为宋江和招安辩护,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洗白”。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原因:一、 历史语境的变化与传统解读的反思 对“忠君报国”的重新审视: 传统解读往往将宋江的招安视为一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导致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不结婚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经济、社会、心理、观念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经济层面的压力与考量: 高昂的结婚成本: 传统观念中,结婚需要房、车、彩礼、婚礼宴请等一系列开销。在大城市,房价高企,买房首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心理以及个体关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于“男人”或“女人”的单一原因,而是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需求、婚姻观念的变迁,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个体需求的觉醒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自我实现的渴望增.............
  • 回答
    近年来,欧美地区观众对起点中文网的网文(通常被称为“网络小说”或“网络文学”)表现出日益增长的兴趣,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一个融合了文化交流、市场需求和平台发展等多重因素的现象。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文化交流的深化与东方奇幻的吸引力: 东方奇幻元素的独特性: 起点文,特别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婚恋观的一个复杂议题,不少人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有些焦虑。与其说是“没人敢娶”,不如说,是婚恋市场上的供需关系、社会文化观念、女性自身价值的提升以及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一些优质女性在婚姻市场上显得“滞销”,从而被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人能观察到的现象。感觉现在大学校园里,男生主动去“追”女生的热情,似乎不像过去那么高涨了。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尽量说得明白些。首先,社交圈子的变化是很重要的一点。过去大家可能更多的通过线下活动,比如社团、班级活动、甚至是老乡会.............
  • 回答
    这问题可太值得聊了,我身边就有不少姐妹,从前几年还在讨论婚恋观,到现在一个个都跟“不婚主义”沾了点边。也不是说她们特别排斥结婚这回事儿,更多的是觉得没必要,或者说,现在的结婚,好像不再是唯一的、必需的人生选项了。我琢磨着,这背后原因可多了去了,得一条条捋捋。首先,经济上的独立和底气,这是最直接也最现.............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感觉到舆论场上对“女权主义”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反感的声音似乎也比以前多了起来。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我观察到的角度,给大家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女权主义本身一直在发展和演变,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它代表的含义也可能不太一样。最早的女权主.............
  • 回答
    “不生育”在近年来确实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讨论和选择,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生育:一、 个人和情感层面的原因: 对自由和独立性的追求: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生育孩子意味着巨大.............
  • 回答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似乎选择脱离集体,对班级聚会聚餐表现出冷淡甚至抗拒的态度,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个人和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个人主义的兴盛与价值观的转变: 自我实现与个人成长成为优先项: 90后、00后一代在成.............
  • 回答
    现在小说市场上,确实能感觉到一股“精英主义”的暗流,描绘人上人和富人生活的作品似乎越来越吃香,而聚焦普通人日常的作品则显得相对“沉寂”。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市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从“投射与逃离”的心理需求来看,富人世界自带吸引力。现代社会,信息爆炸,.............
  • 回答
    现在越来越多的男生不愿意主动追求女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了个人观念、社会环境、经济压力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观念的转变与个人价值的提升: “她经济”与女性独立性的增强: 随着社会发展,“她经济”崛起,女性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她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男性来.............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广受尊敬的历史人物,其智慧、忠诚和政治才能一直被传颂至今。然而,近些年来,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一种“无脑黑”诸葛亮的现象,甚至有些人会刻意歪曲历史事实来攻击他。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历史剧和演义的普及与误读: 《三国演义》的强大影响力: 罗贯中.............
  • 回答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控制病毒传播。然而,近期围绕印度感染新冠的担忧日益加剧,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疫情本身的特点,也有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叠加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害怕印度感染新冠:一、 病毒变异株的出现与传播: 双重突变株(B.1.617系列): 最直接的原.............
  • 回答
    近年来,“洗白”魏忠贤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有其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理解这种现象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历史叙事的变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有人“洗白”魏忠贤,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 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打破“脸谱化”的刻板印象传统的.............
  • 回答
    这年头,感觉身边“劝退”烟民的声音是越来越响亮了。以前可能还有点遮遮掩掩,现在明目张胆表示不喜欢烟味的人多了去了。这变化可不是一朝一夕的,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健康意识的觉醒。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只升不降的。以前可能觉得抽烟是“男人味”,是放.............
  • 回答
    曾几何时,杨超越的名字出现在公众视野时,总伴随着争议和不解。她以一种“出道即巅峰”的势头横空出世,却也因为业务能力上的不足,招致了大量批评声。说实话,那时候的她,确实像一颗生涩的果子,不讨喜的痕迹很明显。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再提起杨超越,那种一边倒的“讨厌”声音似乎弱了很多,甚至不少人都开始转为欣赏.............
  • 回答
    这年头,老话说的“男追女隔座山”好像有点变味了,变成“男追女,心慌慌,步步惊心怕受伤”。身边好多兄弟,条件也不差,见了心仪的姑娘,要么犹犹豫豫,要么干脆放弃,问起来理由也是五花八门,但仔细琢磨琢磨,其实都有点挠头。这年头男人不敢追女人,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空穴来风,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