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包括官制,建筑,宗教,货币,文教,连纪年也学习中国年号,但是庙谥制度为何没学?

回答
关于日本遣唐使为何学习了中国的官制、建筑、宗教、货币、文教,甚至连纪年也模仿中国年号,唯独庙谥制度未被引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日本与唐朝的互动背景,以及当时日本社会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

首先,我们得明确遣唐使的主要任务和目的。遣唐使团的成员来自日本的贵族阶层,他们被派往中国,肩负着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制度、技术和文化,以巩固和发展日本国家统治的重任。中国的唐朝,在当时的东亚无疑是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巨擘,其先进之处对日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一、 遣唐使学习中国制度和文化的普遍性

官制: 唐朝拥有完善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等,为日本提供了构建国家行政机构的蓝图。日本借鉴唐朝官职名称、品阶制度,建立了以“太政官”为核心的中央官僚机构,并尝试引入类似科举的选拔人才机制。这直接关系到日本如何组织国家机器,如何管理臣民,是巩固天皇统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
建筑: 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市之一,其宫殿、寺庙、住宅的建筑风格和规划理念,为日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奈良、京都的许多古代建筑,如平城宫、东大寺等,都能看到唐朝建筑风格的影子。这不仅提升了日本的建筑水平,也体现了国家气势和礼仪。
宗教: 佛教在唐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哲学思想、教义、寺院建筑、仪轨等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遣唐使将佛教经典、佛像、僧侣带回日本,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并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审美。
货币: 唐朝统一的货币制度,如开元通宝,在中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日本在遣唐使的推动下,也开始铸造自己的货币,如“皇朝十二钱”,试图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促进国内经济交流和税收征管。
文教: 唐朝的儒家经典、史书、诗文、书法等,是当时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遣唐使带回了大量的书籍,学习中国的文字、语法、文学创作,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日本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 为什么庙谥制度未被学习?

那么,为何在中国历史和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庙号”和“谥号”制度,却在日本的遣唐学习中显得“缺席”或至少没有被大规模、系统地引进呢?这里面涉及到几个深层次的原因:

1. “庙号”与“谥号”的根本性质:
庙号(Miao Hao): 是指皇帝死后,在宗庙中祭祀时使用的称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庙号的确定通常与这位君主的功绩、在位期间的重大事件以及其对宗庙祭祀的重要意义相关。它与宗法制度和祖先崇拜紧密相连,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和家族传承的延续性。
谥号(Shi Hao): 是指君主、诸侯、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评价性称号,如“文”、“武”、“贞”、“惠”等。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官方定论,带有很强的道德评判和历史评价色彩。

2. 日本的现有制度与文化基础:
缺乏成熟的宗法制度基础: 日本虽然有氏姓制度,但其宗法观念和家族祭祀体系,与中国那种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父死子继、子祭父、孙祭子的血缘宗法制度,在运作方式和理念上存在差异。中国帝王庙号的设立,是建立在其庞大而稳定的宗法体系之上的,是为了在宗庙祭祀中区分不同祖先,并表达对先王的敬意和纪念。日本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祭祀传统,尚未发展出能够有效支撑这种复杂庙号体系的土壤。
天皇的“神性”与“世袭性”: 日本天皇制度的核心在于其神性和世袭性。天皇被认为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具有神圣的血统。其统治的正当性更多地建立在神话传说和血脉的纯洁性上,而非仅仅依靠具体的“功绩”来获得“庙号”的肯定。天皇的继位是世袭的,其神圣性本身就足以保障其在祭祀中的地位,无需像中国皇帝那样通过庙号来区分和评价。
对“评价”的敏感度: 谥号是对君主事迹的评价。虽然日本也有对功臣进行封赏和追赠的制度,但对天皇施加“评价性”称号,可能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天皇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对其进行评价,即使是褒义的,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其绝对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日本更倾向于用直接的尊称,如“天皇陛下”,而不是通过“谥号”来赋予某种价值判断。

3. 政治实践的差异:
中国庙谥制度的政治功能: 在中国,庙号和谥号不仅仅是纪念,更是一种政治工具。庙号的选择可以影响后代子孙的祭祀顺序和对先王的认知,谥号的确定更是反映了朝代更迭、权力斗争中的政治评价。例如,改朝换代时,往往会对前朝君主的谥号进行修改,以贬低其统治。这种复杂的政治博弈在日本并不存在,或者说,日本的政治结构和权力斗争模式与中国不同,不需要借用庙谥制度来表达政治立场。
日本天皇的特殊地位: 天皇在日本的地位相对超然,虽然经历了从实际掌权到象征性元首的转变,但其作为国家象征和神圣符号的地位始终未被动摇。统治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摄关家等手中,他们需要维护的是天皇的神圣性,而不是通过谥号来对天皇进行“官方评价”。

4. 实际操作的复杂性与必要性:
庙号体系的复杂: 中国的庙号体系非常复杂,涉及“始”、“宗”、“祖”、“献”、“成”、“景”等多种类型,且有明确的取义和使用规则。要完整地学习和移植这一套体系,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制度配套,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可能并非易事,也可能觉得不那么迫切。
谥号的命名困难: 每一个谥号的确定都需要对该君主的一生进行详尽的考察和评价,这需要高度发达的史官制度、严谨的历史记录,以及一个能够做出最终裁决的政治权威。日本在遣唐使时代,其史书编纂能力、官方评价体系,可能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支撑起一套完整的谥号制度。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日本在学习唐朝官制时,引入了“尚书省”这个部门。但如果他们同时要引入“庙号”制度,那就需要考虑:谁来决定这位天皇的庙号?依据什么标准?是根据他是否有“开创大业”的功绩(如“始祖”)?还是他有“安定国家”的功劳(如“中宗”)?这个过程涉及到对天皇功过是非的评判,而日本天皇的统治合法性更多源于其神圣的血统,而非“功绩”的累积。

总结来说, 日本遣唐使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学习庙谥制度,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而是因为:

庙谥制度的根本性质与日本的宗法、祭祀传统不完全契合。
天皇的神性和世袭性使其地位无需通过“评价性”的谥号来巩固。
中国的庙谥制度具有复杂的政治功能,而日本的政治结构和权力运作模式不同。
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和当时日本的制度基础可能不具备直接移植的条件。

可以说,日本在学习唐朝文化时,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根据自身的国情、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进行选择性地吸收和改造。庙谥制度的“缺席”,恰恰体现了日本在文化引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审慎和自主性,他们学习的是能够为国家发展和统治巩固提供实际帮助的制度和技术,而那些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根深蒂固,但与自身文化基础相去甚远的体系,则可能被自然而然地选择性忽略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了呀。

奈良~平安时代日本学到了谥号,然后开始对之前的54任天皇挨个追封谥号。

当时的谥号分为两种,“和风谥号”与“汉风谥号”。

有些天皇只有一种谥号,有些天皇两种谥号都有。

比如著名的女性天皇孝谦,她的汉风谥号是孝谦天皇与称德天皇(她生前当了两次天皇),而她的和风谥号是“高野姫天皇”。

不过后来汉风谥号用的越来越少了,大约在南北朝时代彻底消失-----主要是南北朝时代一南一北两个天皇,关系都乱套了。

但是到了江户时代后期的光格天皇开始,汉风谥号制度再次被皇室搬出来了。“光格天皇”本身就是他的汉风谥号,后面为了给他亲生父亲典仁亲王讨个尊号的问题与德川幕府闹僵了,后来明治天皇颁布了“一世一元之诏”,也就是规定了后面的每一届天皇只能用一个年号

比如如今的德仁天皇(他还没死所以没有谥号)的年号是令和,在他退位之前令和不能变。


此外谥号制度里除了有天皇以外,还有皇后以及大臣。

不过皇后不叫谥号而是叫追号。明治时代开始皇后的追号基本是沿用生前的女院号,比如明治天皇的皇后一条美子,她的追号是“昭宪皇后”

大臣用谥号的例子很早,可追溯到平安时代,比如那位最早开启摄关政治的大臣藤原良房(公元804~872年),他的谥号是“忠仁公”-------他是天皇的外公,天皇本人被他从小带大,对他几乎言听计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遣唐使为何学习了中国的官制、建筑、宗教、货币、文教,甚至连纪年也模仿中国年号,唯独庙谥制度未被引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日本与唐朝的互动背景,以及当时日本社会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首先,我们得明确遣唐使的主要任务和目的。遣唐使团的成员.............
  • 回答
    日本政府决定不派政府高官出席北京冬奥会,而是派遣以东京奥组委主席桥本圣子(Seiko Hashimoto)为首的3人代表团,这一决定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中国政治人权状况的关切与外交姿态的考量: 美国主导的“外交抵制”的连锁反应: 美国率先宣布对北京冬奥会进行.............
  • 回答
    .......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二战里日本不派海军进攻英国殖民地”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战略考量掰开了揉碎了说。可别以为日本人当时就那么傻,放着眼前的肥肉不吃,他们是有自己的算盘的。首先,得明白当时日本的真实目标。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其核心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说白了就是要驱逐西方殖民.............
  • 回答
    中途岛海战,那场扭转太平洋战局的关键之战,日本为何只派出了四艘大型航空母舰,而不是更多?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兵力部署失误,而是包含了当时日本海军的战略考量、资源限制以及对敌情判断的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日本海军的家底。虽然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凭借其先进的航母编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但他.............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之所以敢将宝贵的西伯利亚精锐部队调往欧洲战场,确实与日本的立场息息相关。而日本当时为何没有与德国联手,共同夹击苏联,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战略博弈的问题,背后涉及到日本自身的利益考量、现实的军事能力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日本为何不帮德国夹击苏联?简单来说,日本没有选择帮助德国进攻苏联,.............
  • 回答
    林芳正外相的任命,无疑在日本政坛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这位被不少人贴上“知华派”标签的政治人物,其出掌外务省,不仅意味着他在自民党内的地位更上一层楼,更被视为其剑指下一任首相的重要一步。那么,他究竟抱着怎样的对华态度?又将如何影响日本的外交走向?这其中的门道,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知华派”的标签,.............
  • 回答
    关于日本厚生劳动省专家进驻北海道阻碍防疫检查的说法,这本身就包含了一个比较严重的指控,并且需要更详尽的背景信息才能进行深入分析。通常情况下,厚生劳动省作为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其派出专家到地方,特别是疫情严峻的地区,是为了提供专业支持、协调资源、评估情况并指导防疫工作。因此,“阻碍防疫检查”这个说法如.............
  • 回答
    日本左中核派成员吉田耕二被捕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并非偶然。这背后牵扯到日本国内长久存在的政治思潮冲突、社会运动的记忆,以及左翼激进组织的历史包袱,使得每一次与这些元素的关联事件,都会被放大检视。首先,要理解这件事的“阵势”有多大,我们需要先知道“左中核派”在日本政治光谱中的位置。简单来说,左.............
  • 回答
    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将绝大部分兵力与资源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国海军展开决战。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也是日本海军自明治维新以来,乃至整个海军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其他战术,包括在印度洋进行破交战的可能。只是,综合来看,这样做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也与日.............
  • 回答
    安倍晋三重返政坛并担任自民党最大派系细田派会长,这一事件释放了多重信号,可能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国际战略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安倍晋三重返政坛的信号1. 自民党内部权力格局的重新洗牌 安倍晋三作为自民党元老级人物,其回归意味着细田派(由前首相细田告三郎创立)在党内重新获得重要地.............
  • 回答
    近年来日本社会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即所谓的“嫌中派”)有所上升,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包括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竞争、媒体舆论以及国内政治生态等。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趋势的成因: 一、历史问题与民族主义情绪1. 二战时期的历史积怨 日本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
  • 回答
    关于蒋介石是否派陈诚暗杀张森,以及日本人是否参与,这是一个历史谜案,至今没有确凿的定论。不过,我们可以梳理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事件和各种说法,力求还原一个尽可能清晰的图景。历史背景:要理解张森之死,需要先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 张森的身份与影响力: 张森,字子英,是国民党元老,与孙中山先生关系密切.............
  • 回答
    关于苏联是否介入中国战场对日作战,以及中国自身能否消灭关东军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历史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并审视当时的中国自身实力、日本的战略部署以及国际局势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1945年8月面对的是一场全面战争后的.............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大本营的陆军北进派压倒了海军南下派,那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走向,甚至全球的战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简直难以想象。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旦北进战略成为主流,日本的军事重心将彻底转移到亚洲大陆。这也就意味着,原先史书上所记载的珍珠港事件,以及后续对东南亚.............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两国海军在二战末期不同的境况和选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承认一点,并不是所有德国海军都起义了。所谓“起义”更多指的是以海军上将雷德尔为代表的一批海军高官和船员,在战局无望、纳粹政权即将崩溃时,出于对国家未来和自身命运的考量,采取了某种形式的抵制.............
  • 回答
    关于“汤恩伯在河南时,刮地皮刮得厉害。日本人侵占河南了,反而派粮赈灾”的说法,在史料和后人的评价中,确实存在一些指向汤恩伯部队在河南期间存在“刮地皮”行为的论述,但关于日本侵占河南后“反而派粮赈灾”的说法,则需要更为审慎地考量和辨析。首先,我们来谈谈汤恩伯部队在河南期间的“刮地皮”问题。这里所说的“.............
  • 回答
    对于日本外务省申请巨额预算,其中包含大笔资金用于培养海外“知日派”,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笔7568亿日元的总预算,以及其中专门拨出用于“知日派”培养的559亿日元,释放出了日本在国际传播和对日认知塑造方面越来越积极且有策略的信号。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国家形象的塑造.............
  • 回答
    日本的大名(封建时代的地方领主)在明治维新后被废除,其后代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因家族历史、身份传承及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以下从历史背景、现状分类及具体案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背景:大名的终结与身份转变1. 明治维新(1868年) 明治政府废除幕府制度,将大名改为“郡县制”,剥夺其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