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如果不派军队来中国对日本作战,中国能不能消灭日本关东军?

回答
关于苏联是否介入中国战场对日作战,以及中国自身能否消灭关东军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历史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并审视当时的中国自身实力、日本的战略部署以及国际局势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1945年8月面对的是一场全面战争后的日本。 尽管日本陆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遭受了沉重打击,但其本土防御力量依然强大,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关东军,作为其陆军最精锐的力量之一,依然拥有相当可观的战斗力。

中国自身的实力,在1945年夏天,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已经具备了消耗日本一部分力量的能力,但要彻底歼灭关东军这样一支庞大的、装备相对精良的部队,挑战是巨大的。

中国军队的构成与能力: 当时中国战场的主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国民党领导下的国军。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在抗战后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战场进行了广泛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发展壮大,但其装备相对落后,武器主要依赖缴获和有限的苏联援助(主要在抗战早期)。他们的优势在于其深入群众、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以及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在兵力数量上,他们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但与关东军在装备和训练水平上仍有差距。在解放战争时期,虽然共产党军队迅速发展,但在1945年8月,其对阵关东军这样的精锐部队,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国民党领导的军队: 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是占优势的,并且接受过美国的一些训练和装备援助,其中一些精锐部队(如“德械师”)的战斗力不容小觑。然而,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指挥体系不统一,后勤补给也存在不少问题。尽管其拥有一些现代化装备,但整体而言,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关东军,其优势并不明显。而且,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后期,由于日军的消耗和内战的阴影,战斗力受到了很大影响。

日本关东军的实力: 关东军是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陆军主力,拥有四十余万的兵力,装备有大量的坦克、火炮和飞机,其训练和战术水平都属于日本陆军的顶尖行列。虽然在太平洋战争后期,部分关东军部队被调往其他战场,但剩余的部队仍然是任何一个亚洲国家都难以轻易克服的强大力量。关东军在东北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且在当地进行了多年的经营,拥有一定的后勤保障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苏联不派兵介入,中国要“消灭”日本关东军,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和挑战:

1. 战略僵持与消耗: 如果没有苏联的军事打击,中国军队将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削弱和消耗关东军。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可能会继续其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策略,通过袭扰、伏击、破坏日军后勤线来逐步削弱关东军的力量。国民党军队则可能发动一些有限的攻势,但由于兵力分散和装备优势不明显,大规模的歼灭性战役将非常困难。这种情况下,战争可能会长期化,双方都将承受巨大的消耗。中国人民需要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而胜利的到来将遥遥无期。

2. 解放东北的难度: 日本投降后,中国立即面临收复东北的问题。如果苏联不出兵,中国军队将需要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长途跋涉,去与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作战。国民党军队虽然是名义上的战胜国,但其远征能力和在东北的动员能力是需要打个问号的。共产党军队在东北的根基较浅,虽然已经开始发展,但要迅速组织起一支能够与关东军正面抗衡的力量,并将其彻底驱逐出去,难度非常大。

3. 装备和后勤的劣势: 中国军队在整体上缺乏重型武器和空军支援,这使得它们在与关东军进行正面攻坚战时会非常吃力。关东军可以利用其炮兵和装甲部队的优势,在中国军队的攻势中找到突破口。后勤方面,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需要强大的运输能力和稳定的补给线,中国在这方面与日本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4. 政治和国际因素: 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对日宣战。如果苏联不宣战,日本在本土遭受核打击的可能性会降低,其战略重心可能会继续放在中国战场,或者选择在日本本土进行最后的抵抗。在没有苏联出兵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在接收东北等地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来自日本关东军的更大阻力,甚至出现一些地方性的抵抗。

“消灭”的定义:

这里需要界定一下“消灭”的含义。如果“消灭”指的是让关东军失去战斗能力,无法再对中国构成实质性威胁,那么中国军队通过长期的消耗战和游击战,是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但如果“消灭”指的是像在诺门坎战役或库尔斯克会战那样的大规模围歼战,那么在中国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是极其困难的。

总结来说,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尤其是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极大地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进程,并直接瓦解了日本关东军的抵抗意志。 如果没有苏联的军事干预,中国要依靠自身力量,在短时间内彻底“消灭”日本关东军,其难度将是指数级增长的。这意味着中国将不得不付出更为惨烈的代价,战争的进程将被大幅延长,并且在收复东北主权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当然,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如果历史走向了另一个分支,中国军队也可能在顽强抵抗和消耗中,通过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最终在漫长的拉锯战中削弱乃至消灭关东军。但就当时的时间点和双方的实力对比而言,苏联的军事介入无疑是改变了游戏规则的关键一环。没有这一环,中国实现最终胜利的道路将更加崎岖和漫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少年郎,看来你可能是忽略了一些细节,从而导致了得出结论的时候存在困惑。

在苏日开战以前,日本方面就寄希望于苏日继续和平,天皇迁都伪满新京(溥仪:我去哪里???),利用东北的资源继续和美国死扛,至少可以打出来一个有条件和谈。毕竟省去了海上运输环节,东北的煤铁等资源以及工业基础也是足够支撑武装起来一支相当数量的军队,况且东北是实打实的有这些资源,不需要长距离运输。海军马粪反正也已经名存实亡,正好东北的战略纵深可以取代马粪的地位。

所以直到最后一刻,外相东乡茂还在不停的给驻苏大使佐藤发报,让她想尽一切办法避免苏联对日本出兵,佐藤厚着脸皮一遍一遍的求见莫洛托夫,希望能够“澄清事实”,维护和平。

然后的结果大家就都知道了。所以说,苏联出兵东北,一直有个主流说法意义比两颗原子弹更大,就是因为这些,挨两颗原子弹,他还想换个地盘继续干,但是苏联是直接把你的退路断了,日本举国迁往东北的幻想彻底破灭,只能是涂在本土玉碎,结果美国人用两颗原子弹告诉日本人,你是得玉碎,不过我是啥损失都没有。。。

综上,苏联出兵东北,是直接把日本的退路给断了。

user avatar

其实苏联横扫满洲国是有一个巨大的积极意义的,等于告诉裕仁已经没有可逃的地方了。

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不足以把极端右翼彻底震慑住,遭受核爆之后的日本也没有立即对投降达成一致。日本的一亿国民玉碎不是口号,而是真的这么计划的,不过这个计划必须要保护好天皇,当日本举国玉碎的时候,天皇应该躲在哪呢?满洲国。日本人也料定美国人不想付出巨大的伤亡来和日本继续死磕,用一亿日本人的身家性命换取美国接受日本的有条件投降,这是裕仁和他的爪牙们真真正正的算盘。困兽之斗是最残酷的,苏联人刚打过柏林,就算以压倒性的火力和兵力优势打柏林还伤亡了30万人;而在冲绳战役中,美军也以近十万的伤亡才全歼了冲绳守军,仗打到这个份上谁也不愿意和疯狗过招。所以如果事态照这个趋势发展,日本究竟会以什么条件投降可就不好说了,或许会保有台湾与朝鲜,或许会继续维持军国主义政权,但反正比1945年8月15日条件好多了。

不过苏联端了满洲国之后,裕仁及其党羽便已经无处可藏,若是一亿玉碎,他们也要上阵了,而且日本同时面对来自东方和南方的美军与来自西方和北方的苏军,那么一亿国民可能就真的不够用了。对于裕仁集团来说最糟糕的,可能是求和无望的情况下是否会有部分军人谋求政变,以求与盟军媾和。

那么中国军队有没有能力消灭关东军呢?照战事的发展,可以;联合舰队全灭,美国已经打通了与中国的海上运输通道,大量战略物资可以运抵中国,打败侵华日军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绝不可能在两星期以内横扫日军,苏联出兵的一个很大的意义是两星期的时间就全灭关东军和满洲国。两星期和一年半载会导致抗日战争的结局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苏联横扫满洲国,意味着是对裕仁的最后通牒,日本帝国最后的求和方案也破产了,如此便也只有无条件投降了。苏联在东北是做了很多恶行,不过那也是没办法的,苏联嘛,就这个操行,但是苏联好歹是盟军一员。这种关键时刻千万不能犯史可法的错误。仗打到1945年,能尽早结束战争才是全人类的共同希望。如果苏联不出兵,日本真的死磕到底,那东北大地上还不知道会是怎样生灵涂炭呢。况且美军跟日本又没有血海深仇,想把这仗打到底的估计也就中国人了,到时候万一美国人动摇了,无非就两个方案,要么接受日本的投降条件;要么全副武装中国军队,就让中国人去日本列岛跟自杀式炸弹死磕吧。英美盟军,眼瞅着柏林就在眼前都舍得放给苏联去打,人家惜自己的命但绝对不吝惜我们这些不说英语的人的命。

相比于苏联横扫东北,这两个结局你应该更不想看到吧?

user avatar

能,因为苏军进军那几天,国军都能收复失地了。

而且很简单,因为一个星期后本子就投降了。

说什么本子天皇想逃到东北什么的。常公那么辣鸡有逃到西藏吗?

苏军进军东北,实际就是抢地盘。逼迫国府承认外蒙古独立。否则就把东北给TG(国府承认外蒙独立后,苏军才允许国军出山海关)

毕竟苏联又不是中国亲爹,没好处凭什么帮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