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如果不派军队来中国对日本作战,中国能不能消灭日本关东军?

回答
关于苏联是否介入中国战场对日作战,以及中国自身能否消灭关东军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历史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并审视当时的中国自身实力、日本的战略部署以及国际局势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1945年8月面对的是一场全面战争后的日本。 尽管日本陆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遭受了沉重打击,但其本土防御力量依然强大,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关东军,作为其陆军最精锐的力量之一,依然拥有相当可观的战斗力。

中国自身的实力,在1945年夏天,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已经具备了消耗日本一部分力量的能力,但要彻底歼灭关东军这样一支庞大的、装备相对精良的部队,挑战是巨大的。

中国军队的构成与能力: 当时中国战场的主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国民党领导下的国军。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在抗战后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战场进行了广泛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发展壮大,但其装备相对落后,武器主要依赖缴获和有限的苏联援助(主要在抗战早期)。他们的优势在于其深入群众、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以及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在兵力数量上,他们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但与关东军在装备和训练水平上仍有差距。在解放战争时期,虽然共产党军队迅速发展,但在1945年8月,其对阵关东军这样的精锐部队,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国民党领导的军队: 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是占优势的,并且接受过美国的一些训练和装备援助,其中一些精锐部队(如“德械师”)的战斗力不容小觑。然而,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指挥体系不统一,后勤补给也存在不少问题。尽管其拥有一些现代化装备,但整体而言,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关东军,其优势并不明显。而且,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后期,由于日军的消耗和内战的阴影,战斗力受到了很大影响。

日本关东军的实力: 关东军是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陆军主力,拥有四十余万的兵力,装备有大量的坦克、火炮和飞机,其训练和战术水平都属于日本陆军的顶尖行列。虽然在太平洋战争后期,部分关东军部队被调往其他战场,但剩余的部队仍然是任何一个亚洲国家都难以轻易克服的强大力量。关东军在东北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且在当地进行了多年的经营,拥有一定的后勤保障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苏联不派兵介入,中国要“消灭”日本关东军,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和挑战:

1. 战略僵持与消耗: 如果没有苏联的军事打击,中国军队将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削弱和消耗关东军。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可能会继续其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策略,通过袭扰、伏击、破坏日军后勤线来逐步削弱关东军的力量。国民党军队则可能发动一些有限的攻势,但由于兵力分散和装备优势不明显,大规模的歼灭性战役将非常困难。这种情况下,战争可能会长期化,双方都将承受巨大的消耗。中国人民需要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而胜利的到来将遥遥无期。

2. 解放东北的难度: 日本投降后,中国立即面临收复东北的问题。如果苏联不出兵,中国军队将需要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长途跋涉,去与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作战。国民党军队虽然是名义上的战胜国,但其远征能力和在东北的动员能力是需要打个问号的。共产党军队在东北的根基较浅,虽然已经开始发展,但要迅速组织起一支能够与关东军正面抗衡的力量,并将其彻底驱逐出去,难度非常大。

3. 装备和后勤的劣势: 中国军队在整体上缺乏重型武器和空军支援,这使得它们在与关东军进行正面攻坚战时会非常吃力。关东军可以利用其炮兵和装甲部队的优势,在中国军队的攻势中找到突破口。后勤方面,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需要强大的运输能力和稳定的补给线,中国在这方面与日本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4. 政治和国际因素: 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对日宣战。如果苏联不宣战,日本在本土遭受核打击的可能性会降低,其战略重心可能会继续放在中国战场,或者选择在日本本土进行最后的抵抗。在没有苏联出兵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在接收东北等地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来自日本关东军的更大阻力,甚至出现一些地方性的抵抗。

“消灭”的定义:

这里需要界定一下“消灭”的含义。如果“消灭”指的是让关东军失去战斗能力,无法再对中国构成实质性威胁,那么中国军队通过长期的消耗战和游击战,是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但如果“消灭”指的是像在诺门坎战役或库尔斯克会战那样的大规模围歼战,那么在中国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是极其困难的。

总结来说,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尤其是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极大地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进程,并直接瓦解了日本关东军的抵抗意志。 如果没有苏联的军事干预,中国要依靠自身力量,在短时间内彻底“消灭”日本关东军,其难度将是指数级增长的。这意味着中国将不得不付出更为惨烈的代价,战争的进程将被大幅延长,并且在收复东北主权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当然,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如果历史走向了另一个分支,中国军队也可能在顽强抵抗和消耗中,通过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最终在漫长的拉锯战中削弱乃至消灭关东军。但就当时的时间点和双方的实力对比而言,苏联的军事介入无疑是改变了游戏规则的关键一环。没有这一环,中国实现最终胜利的道路将更加崎岖和漫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少年郎,看来你可能是忽略了一些细节,从而导致了得出结论的时候存在困惑。

在苏日开战以前,日本方面就寄希望于苏日继续和平,天皇迁都伪满新京(溥仪:我去哪里???),利用东北的资源继续和美国死扛,至少可以打出来一个有条件和谈。毕竟省去了海上运输环节,东北的煤铁等资源以及工业基础也是足够支撑武装起来一支相当数量的军队,况且东北是实打实的有这些资源,不需要长距离运输。海军马粪反正也已经名存实亡,正好东北的战略纵深可以取代马粪的地位。

所以直到最后一刻,外相东乡茂还在不停的给驻苏大使佐藤发报,让她想尽一切办法避免苏联对日本出兵,佐藤厚着脸皮一遍一遍的求见莫洛托夫,希望能够“澄清事实”,维护和平。

然后的结果大家就都知道了。所以说,苏联出兵东北,一直有个主流说法意义比两颗原子弹更大,就是因为这些,挨两颗原子弹,他还想换个地盘继续干,但是苏联是直接把你的退路断了,日本举国迁往东北的幻想彻底破灭,只能是涂在本土玉碎,结果美国人用两颗原子弹告诉日本人,你是得玉碎,不过我是啥损失都没有。。。

综上,苏联出兵东北,是直接把日本的退路给断了。

user avatar

其实苏联横扫满洲国是有一个巨大的积极意义的,等于告诉裕仁已经没有可逃的地方了。

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不足以把极端右翼彻底震慑住,遭受核爆之后的日本也没有立即对投降达成一致。日本的一亿国民玉碎不是口号,而是真的这么计划的,不过这个计划必须要保护好天皇,当日本举国玉碎的时候,天皇应该躲在哪呢?满洲国。日本人也料定美国人不想付出巨大的伤亡来和日本继续死磕,用一亿日本人的身家性命换取美国接受日本的有条件投降,这是裕仁和他的爪牙们真真正正的算盘。困兽之斗是最残酷的,苏联人刚打过柏林,就算以压倒性的火力和兵力优势打柏林还伤亡了30万人;而在冲绳战役中,美军也以近十万的伤亡才全歼了冲绳守军,仗打到这个份上谁也不愿意和疯狗过招。所以如果事态照这个趋势发展,日本究竟会以什么条件投降可就不好说了,或许会保有台湾与朝鲜,或许会继续维持军国主义政权,但反正比1945年8月15日条件好多了。

不过苏联端了满洲国之后,裕仁及其党羽便已经无处可藏,若是一亿玉碎,他们也要上阵了,而且日本同时面对来自东方和南方的美军与来自西方和北方的苏军,那么一亿国民可能就真的不够用了。对于裕仁集团来说最糟糕的,可能是求和无望的情况下是否会有部分军人谋求政变,以求与盟军媾和。

那么中国军队有没有能力消灭关东军呢?照战事的发展,可以;联合舰队全灭,美国已经打通了与中国的海上运输通道,大量战略物资可以运抵中国,打败侵华日军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绝不可能在两星期以内横扫日军,苏联出兵的一个很大的意义是两星期的时间就全灭关东军和满洲国。两星期和一年半载会导致抗日战争的结局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苏联横扫满洲国,意味着是对裕仁的最后通牒,日本帝国最后的求和方案也破产了,如此便也只有无条件投降了。苏联在东北是做了很多恶行,不过那也是没办法的,苏联嘛,就这个操行,但是苏联好歹是盟军一员。这种关键时刻千万不能犯史可法的错误。仗打到1945年,能尽早结束战争才是全人类的共同希望。如果苏联不出兵,日本真的死磕到底,那东北大地上还不知道会是怎样生灵涂炭呢。况且美军跟日本又没有血海深仇,想把这仗打到底的估计也就中国人了,到时候万一美国人动摇了,无非就两个方案,要么接受日本的投降条件;要么全副武装中国军队,就让中国人去日本列岛跟自杀式炸弹死磕吧。英美盟军,眼瞅着柏林就在眼前都舍得放给苏联去打,人家惜自己的命但绝对不吝惜我们这些不说英语的人的命。

相比于苏联横扫东北,这两个结局你应该更不想看到吧?

user avatar

能,因为苏军进军那几天,国军都能收复失地了。

而且很简单,因为一个星期后本子就投降了。

说什么本子天皇想逃到东北什么的。常公那么辣鸡有逃到西藏吗?

苏军进军东北,实际就是抢地盘。逼迫国府承认外蒙古独立。否则就把东北给TG(国府承认外蒙独立后,苏军才允许国军出山海关)

毕竟苏联又不是中国亲爹,没好处凭什么帮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苏联是否介入中国战场对日作战,以及中国自身能否消灭关东军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历史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并审视当时的中国自身实力、日本的战略部署以及国际局势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1945年8月面对的是一场全面战争后的.............
  • 回答
    如果苏联不输出革命,美国是否会选择抵制这个国家,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核心驱动力。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输出革命”这个关键因素,然后审视其他可能导致美国采取抵制措施的原因,并对比如果苏联并未进行意识形态输出,两者关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输出革命.............
  • 回答
    想象一下,苏联的巨轮没有在一九九一年的那个冬天倾覆,而是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航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印度这两大亚洲巨人的命运轨迹,无疑会与我们今天所知的截然不同。首先,我们来审视中国。如果苏联依然存在,中国将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格局。冷战的对峙,那个鲜明的“东方阵营”与“西方阵营”的划分,可能.............
  • 回答
    苏联解体前,其国力确实已显露出衰退的迹象。经济停滞不前,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下降,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抬头,这些都让人们对这个庞然大物的前景产生了疑虑。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它没有解体,是否会主动寻求与中国的结盟,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苏中关系的历史脉络。从建国初期到五十年代末,中苏.............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它触及了二战后欧洲地缘政治最核心的几个问题。如果苏联不占领东普鲁士,并且支持德国保留西里西亚、但泽、波森以及东普鲁士,那么整个战后世界的格局,尤其是欧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探讨这个可能性:一、德国自身的命运: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德国的边界。.............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也极具争议的话题,因为“修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词汇,而且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定义也存在多种解读。但如果抛开这些纷争,我们姑且设想一个“未曾走上修正主义道路、坚持早期共产主义理想并延续至今”的苏联,来描绘一个可能的世界图景。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苏联的可能模样: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颠覆性的设想,关于“如果苏联不搞军备竞赛,反而主动裁军,北约是否敢主动开打”,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核心问题:北约进攻苏联的动机与条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北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冷战时期是否有主动进攻苏联的动机和可能。冷战的本质是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
  • 回答
    二战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想,其中最核心的几个节点,便是德国是否进攻苏联,以及其对英美战略的选择。如果我们假设,1941年希特勒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而是将战略重心完全放在了西线,采取围困和轰炸英国的策略,并且希望与美国达成某种程度的议和,那么历史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能否赢得这场.............
  • 回答
    如果德国在横扫欧洲后选择不与苏联开战,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涉及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以及意识形态的复杂推演。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种可能性带来的深远影响。帝国巩固与欧洲统治的深化首先,如果德国不开启东线战事,它将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巩固其在欧洲大陆的统治.............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没有在那关键的时刻错位,如果中苏之间那道本不该出现的裂痕从未撕开,而是沿着友谊的轨道继续前行。更进一步说,如果苏联真的愿意将中国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强大力量,甚至是一个经济上的“准一极”,那么,这对冷战的走向会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简单的“多个盟友”就能概括的,其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值得好好掰扯一番。如果希特勒真的把生产陆军的资源,包括那些精良的坦克、火炮、卡车,以及训练和维持庞大地面部队所需的一切,一股脑地砸在 V1 和 V2 导弹的研发和生产上,然后全力以赴地对付英国,那么历史会不会因此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丘吉尔能否因此下台?咱们就.............
  • 回答
    苏联古巴导弹危机若升级到那一步,结果绝非“无敌”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将世界拖入一场无法想象的毁灭性灾难。我们不妨抽丝剥茧,详细梳理一下这场假设性的升级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古巴导弹危机本身就是人类史上最接近核战争边缘的时刻。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其目标是遏制美国对古巴的侵略,.............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历史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如果美国不介入二战,苏联能否独自打败纳粹德国?答案是:可能性非常低,而且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可能导致苏联的崩溃。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美国介入二战对苏联抗击德国的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介入二战,.............
  • 回答
    希特勒如果放弃进攻苏联,转而集中力量对付英国,二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的进程如同巨石滚落,一旦改变了初衷,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而且很难精确预测每一个细节。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当时的情况,进行一番相对详实的推演。前提设定:希特勒为何放弃进攻苏联?首先,要让希特勒做出这个战略转弯,需要一.............
  • 回答
    如果历史拐个弯:德国避开苏联,日本远离珍珠港,二战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宏大的事件,也可能因为一个关键的选择而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当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和战略失误,总是让人忍不住去设想“如果……”。今天,我们不妨从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假设”出发,深入探讨如果德.............
  • 回答
    关于“如果斯大林不对军队发动大清洗,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能否表现得比史实更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探讨的经典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大清洗对苏军实力的具体影响:斯大林于1937年至1938年间发动的大清洗,又称“大肃反”,对苏联红军造成了灾难性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二战中最关键的“如果”之一。你的观点“苏联可以独自战胜纳粹德国”在历史学界是一个普遍被接受的看法,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即使没有西方盟国的军事援助,苏联最终也会凭借其巨大的资源和人力拿下纳粹德国。然而,关键在于“多死多少人”这个问题,这涉及到对战争进程、伤亡率、.............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苏联早期历史的核心以及工业化战略的根本性质。简而言之,如果斯大林不采取对农民高压的掠夺政策,苏联在相同的时期内实现同样规模和速度的工业化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对“掠夺性政策”的定义和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