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美国不介入二战,苏联能否打败纳粹德国?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历史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如果美国不介入二战,苏联能否独自打败纳粹德国?答案是:可能性非常低,而且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可能导致苏联的崩溃。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美国介入二战对苏联抗击德国的至关重要的影响:

美国介入二战,尤其是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正式参战,对苏联抗击纳粹德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的巨大物资援助: 这是美国介入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从1941年到1945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海量的军事和民用物资,包括:
军用飞机和坦克: 虽然苏联本土也生产坦克(如T34)和飞机,但盟军的飞机(如P47、P39)和坦克(如M4谢尔曼)在性能、可靠性以及产量上都有很大补充。例如,M4谢尔曼坦克以其可靠性和易于维护而闻名,为苏联装甲部队提供了重要的支援。
卡车和运输工具: 这是苏联最急需的物资之一。由于苏联自身的重工业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创,其公路和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美国提供的数十万辆卡车(如Studebaker US6)成为了苏联军队重要的机动力量,极大地提升了前线的补给效率和部队的调动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卡车,很多进攻和防御行动将难以实现。
原材料和工业品: 例如铝、铜、钢铁、橡胶等战略物资,以及机床、化学品等工业设备。这些物资对于维持苏联庞大的军事工业生产至关重要,弥补了苏联本土在这些领域的不足。
食品和医疗用品: 大量的罐头食品、谷物等为苏联人民和军队提供了必要的营养支持,减轻了战争带来的饥荒压力。医疗用品也对维持军队的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美国不介入,苏联将完全失去这一至关重要的外部支援。 苏联虽然拥有庞大的工业基础,但在战争爆发后,其许多重要的工业中心被德国占领或处于威胁之下。自主生产如此庞大数量和种类繁多的军事装备和战略物资,将是一个极其艰难且漫长的过程,很可能无法满足前线的巨大消耗。

开辟“第二战场”,分散德军兵力:
诺曼底登陆(DDay):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欧洲西线发动了诺曼底登陆,开辟了决定性的第二战场。这迫使德国不得不从东线抽调大量兵力来应对西方盟军的进攻。
地中海战役和北非战役: 在诺曼底登陆之前,盟军在地中海和北非的行动也牵制了德军大量的兵力,削弱了其在东线的力量。

如果美国不介入,欧洲西线将不会有如此规模的盟军登陆,更不会有大规模的盟军反攻。 德国可以将几乎全部的陆海空力量集中用于对付苏联。虽然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开始掌握主动,但德国将其全部力量压在东线,将对苏联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苏联即便能守住阵地,也难以取得如此迅速和决定性的进展。

战略轰炸,削弱德国工业和后勤: 美国空军对德国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摧毁了德国的工厂、炼油厂、交通枢纽等,极大地削弱了其战争机器的运转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

如果美国不介入,德国的工业和后勤将能更稳定地运转,其对苏联的战争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苏联空军虽然在战争后期有所发展,但在与德国空军的正面较量中以及战略轰炸能力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太平洋战场牵制日本: 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的战争,虽然直接对抗的是德国的盟友日本,但它间接上阻止了日本从远东地区进攻苏联。如果美国不参战,日本在太平洋的行动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可能对苏联在远东的利益构成威胁,迫使苏联分散一部分兵力。

二、 苏联独自作战的可能困难和后果:

如果没有美国的上述援助和牵制,苏联独自面对纳粹德国的战争,将面临以下严峻挑战:

物资短缺的致命打击:
坦克和飞机: 苏联虽然拥有优秀的T34坦克,但其产量和补充速度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如果没有美国卡车运输配件和原材料,以及美国飞机提供的制空支援(尽管苏联飞机性能也很强,但美国飞机的数量和质量是巨大的补充),其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效率将受到很大限制。
后勤运输: 这是最致命的短板。没有大量美国卡车,苏联军队的部署、补给和撤退将异常困难,许多战役的成功将无法保证。苏联的铁路系统在德国的空袭和破坏下饱受摧残,其自身运力远不足以支撑庞大战争机器的消耗。
其他关键物资: 没有美国的铝、橡胶、先进的机床等,苏联的军工生产将面临瓶颈,许多高性能装备的生产和维护将受到严重影响。

德国将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德国可以将数十个师的兵力从西线、北非和可能的地中海地区调往东线,形成对苏联的绝对军事优势。德国的陆军和空军将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对苏作战。
德国的“闪电战”策略,如果能够持续施加压力而不被分散,可能会给苏联带来更大的损失。

消耗战的巨大压力:
德国和苏联都是人口大国,但德国在工业生产、技术和资源方面(尤其是在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后)拥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战争变成消耗战,并且德国能够更有效地维持其工业生产和资源供应,苏联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了巨大的生命和物质损失,如果不能获得外部援助,其恢复和反击能力将大大削弱。

士气和政治影响:
尽管苏联人民和军队的抵抗意志极其顽强,但如果战局长时间僵持不下,或者苏联遭受了更为惨重的损失,国内的士气和政治稳定也可能面临风险。斯大林的统治,虽然在战争中表现出强大的领导力,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可能面临内部的挑战。

战争结局的多种可能性:
苏联战败或妥协: 这是最有可能的糟糕结局。如果苏联无法抵挡住德军的攻势,或者付出了无法承受的代价而被迫与德国达成某种形式的妥协,那么欧洲的格局将完全改变。
长期消耗战,双方皆损: 即使苏联最终没有被击败,也可能陷入一场比历史上更漫长、更残酷的消耗战。这种消耗战很可能耗尽苏联的国力,使其在战后成为一个极度疲惫、满目疮痍的国家,甚至面临内部的动荡和崩溃。
德国的有限胜利: 德国可能无法完全占领苏联,但可以占领其大部分的资源地带,如乌克兰的粮仓和高加索的石油产区,从而巩固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三、 历史的“如果”与现实:

历史学家观点: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没有美国的介入,“租借法案”的物资支援是苏联能够最终击败纳粹德国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苏联军队本身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韧性,但战争的物质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一些关键的战役中,苏联的军用卡车数量的不足直接影响了进攻和补给的效率。
斯大林对西方盟友的重视: 斯大林本人也深知西方盟友(尤其是美国)援助的重要性。他在给罗斯福的信件中多次强调了对援助的需求。

结论:

如果美国不介入二战,苏联独自打败纳粹德国的可能性非常低。 尽管苏联军队的英勇和战略部署(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奠定了反攻的基础,但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的关键物资援助(尤其是卡车、原材料和先进装备)以及在欧洲西线开辟第二战场,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的战争能力,并减轻了苏联在东线的压力。

没有这些援助,苏联将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兵力劣势以及更长的消耗战。即使苏联能够坚持下来,也可能会付出远超历史上的惨重代价,甚至可能导致其军事和经济的崩溃。因此,美国不介入二战,很可能意味着纳粹德国的最终胜利,或者至少是苏联的惨败和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彻底改变。

简单来说,苏联是这场战争的“一线战士”,而美国则是为它提供了“弹药、补给和援兵”的关键后援。没有后援,即便战士再英勇,也难以独自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不介入二战,,,那么吧二战前美国给德国输的血也给抹掉吧。

这么一看,德三还打个屁

user avatar

离开了租借法案,战略轰炸,海上对德封锁,谈什么1943年是苏德战争转折这种虚论,毫无意义,因为直到1944年德国工业对苏联都保持这压倒性优势。

1944年德国TNT产量是207.3千吨,苏联TNT产量是54.0千吨,1944年德国TNT产量是苏联的3.8倍。

1944年德国发射药产量是257.7千吨,苏联发射药产量是126.89千吨,1944年德国发射药产量是苏联的2倍。

1944年第三帝国钢产量2580万吨(按1937年国境计算是1830万吨),苏联是1009万吨,1944年德国钢产量是苏联的2.6倍。

1944年德国铝产量470千吨,苏联铝产量82.7千吨,1944年德国铝产量是苏联的5.7倍。

1944年德国铁产量按1937年国境计算是1340万吨,苏联铁产量是730万吨,1944年德国铁产量是苏联的1.8倍。

1944年德国发电量按1937年国境计算是74.3十亿千瓦时,苏联发电量是39.2十亿千瓦时,1944年德国发电量是苏联的1.9倍。

1944年德国合成橡胶产量是103.872千吨,苏联合成橡胶产量是33.5千吨,1944年德国合成橡胶产量是苏联的3.1倍。

1944年德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按1937年国境计算是71千台,苏联是34千台,1944年德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是苏联的2.1倍。

1944年第三帝国煤产量是432.8百万吨(按1937年国境计算是234.8百万吨),苏联煤产量是99.4百万吨,1944年德国煤产量是苏联的4.3倍。

1944年德国水泥产量按1937年国境计算是10.1百万吨,苏联是1.5百万吨,1944年德国水泥产量是苏联的6.7倍。

1944年德国机车产量3495台,苏联机车产量是32台,1944年德国机车产量是苏联的109倍。

1944年德国车厢产量是45189台,苏联车厢产量是13台,1944年德国车厢产量是苏联的3476倍。

1944年德国卡车产量是88088辆,苏联卡车产量是53457辆,1944年德国卡车产量是苏联的1.65倍。

1944年德国摩托车产量是30372辆,苏联摩托车产量是5438辆,1944年德国摩托车产量是苏联的5.6倍。

1944年德国柴油产量是889千吨,苏联柴油产量是535千吨,1944年德国柴油产量是苏联的1.67倍。


重要的事情说三次,德国的对手不止苏联,德国的武器花费大部分不是用在东线。

重要的事情说三次,德国的对手不止苏联,德国的武器花费大部分不是用在东线。

重要的事情说三次,德国的对手不止苏联,德国的武器花费大部分不是用在东线。


比如德国空军装备是德国投入耗费最大的兵种,但70%的德国空军被西方盟国给灭了

德国海军几乎全部给美英灭了。

烧钱的V1V2都是给英美准备的。

美英的战略轰炸,导致迫使纳粹德军被迫组织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高射炮部队,1944年,德军88炮要发射16000发,或由128毫米高炮发射3000发,才能击落1架重型轰炸机。纳粹当时操作高射炮的有220万人,还不包括使用的外国战俘.击落一架盟军轰炸机所花费的材料和士兵足以抵挡苏军的一次中型战术攻击。


美英停止战略轰炸,停止租借法案,停止海上封锁。
那么即使到1944年德国依然可以翻盘,反推苏联。

所以离开了租借法案,战略轰炸,谈什么1943年是苏德战争转折这种虚论,毫无意义,因为直到1944年德国工业对苏联都保持这压倒性优势。

西方盟国消灭了德空70%,德海几乎全部,大量的德国本土防空是为美英准备的,耗资巨大的V1V2是为西方盟国准备的。


《德国与苏联基础工业数据全面对比1940-1944(看看双方巨大差距)》

德国工业产值大幅度超过苏联的多去了。

1942-1944年德国火车车厢产量是苏联643倍。

1942-1944年铁路机车产量是苏联135倍。

1942-1944年德国摩托车产量是苏联9倍。

另外德国在1942-1944年还生产了46004辆半履带运输车,7925辆半履带摩托车。

1942-1944年德国(1937年国境内)水泥产量是苏联8.25倍。

1942-1944年德国铝产量是苏联6.72倍

1942-1944年德国煤产量是苏联5.36倍

1942-1944年德国合成橡胶产量是苏联4.6倍

1942-1944年德国(1937年国境内)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是苏联3.35倍。(且苏联大量特种机床无法自产,战前特种机床几乎就是依赖进口,苏联自己大量量产的是低端通用型机床。特别注意战前苏联特种机床的主要进口来源国就是德国和美国

1942-1944年德国生产TNT是苏联纯粹自产TNT的3.25倍

1942-1944年德国生产火药(发射药)是苏联2.1倍

1942-1944年德国钢产量是苏联3.09倍

1942-1944年德国柴油产量是苏联2.89倍

1942-1944年德国(1937年国境内)铁产量是苏联2.52倍。

1942-1944年德国(1937年国境内)发电量是苏联2.18倍。

1942-1944年德国卡车产量是苏联2.14倍。

1942-1944年德国其他汽车产量是苏联5.5倍。

1942-1944年德国航空汽油产量是苏联1.3倍。(注:战争期间苏联自己生产的高辛烷值航空燃料几乎全靠盟国原料勾兑。)


特别注意1:战前苏联特种机床的主要进口来源国就是德国和美国,战时德国可能不会再向苏联供应机床了,而战争初期苏联工业被腰斩,遭到菊爆性打击,损失的先进设备只能由美国提供,如果美国不提供,苏联自己根本无法补充这种短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苏联加工1000MM以上圈座的大型立式车床全是进口的。可以去这贴自己看知乎 - 有问题上知乎

特别注意2:苏联航空燃料中高辛烷值航空燃料Б-78的获得几乎完全依赖盟国,可以去这贴自己看关于二战苏联航空燃料问题,真是极度依赖盟国援助

特别注意3:弹药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谢尔盖耶夫自己在报告里承认,苏联没有能力增加甲苯产量 来源:ГАРФ Ф. 8007.Оп. 1.Д. 94. Л. 202 (我解释下,苏联主要是煤制甲苯,但是战争初期乌克兰丢了煤制甲苯产量骤减2/3。而苏联的炼化工业很差,没有能力通过石油热解大量提高甲苯产量,所以苏联炸药工业极度依赖盟国援助)可以去这贴自己看苏联战时炸药工业极度依赖盟国援助


下面链接是大量以档案为核心内容的截图链接,图片数量极多,感兴趣的话自己去看。

下面链接1核心内容是国家经济档案,2-6是关于专项援助的内容,比如2是国防委员会档案反映出苏联坦克工业对盟国援助的极度依赖。

1、租借法案再造苏联 知乎用户:二战中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关键点: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开辟西线战场)?

2、苏联二战坦克生产极度依赖盟国援助(以档案为核心的考察)

3、关于二战苏联航空燃料问题,真是极度依赖盟国援助

4、苏联战时无线电通讯设备生产极度依赖盟国设备

5、苏联战时炸药工业极度依赖盟国援助

6、苏联战时坦克发动机生产极度依赖盟国援助的设备


最后,其实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租借法案对于苏联战时军工生产的巨大帮助,苏联战时军工生产对租借法案的极度依赖,根本无需做任何讨论,因为硬邦邦的档案就在那摆着

如果想反驳国家经济档案,甚至不要脸想反驳顶级硬度的国防委员会档案,那你只能坐哆啦A梦的时空穿梭器穿越回去改变历史了。

user avatar

我看你乎有人历史虚无主义有点厉害。

在战争转折前的1941-1942年租借物资中,坦克占苏联战时坦克总量的16%(其中包括英国/加拿大提供的2500辆坦克,美国坦克为3000辆,同时期苏联生产了31000辆坦克)。

整个战争期间租界坦克包括:

英国——

Valentin(瓦仑丁坦克)2394辆(英国生产)+1388辆(加拿大生产)=3782辆;马蒂尔达II步兵坦克1084辆;彗星轻型坦克20辆;丘吉尔步兵坦克258辆;另外还有卡登—露易德小型装甲运输车2656辆(类似战前苏联大量装备的“共青团员”型履带式输送车)

合计:5144辆坦克

美国——

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1676辆;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1386辆;M4/75毫米火炮型中型坦克2007辆、M4/76毫米火炮型2095辆;M5轻型坦克5辆;M24轻型坦克2辆;M25重型坦克1辆(同时苏联向美国提供KV-1重型坦克1辆)

合计:7172辆坦克

战争期间苏联坦克产量:

T-40轻型坦克222辆;

T-50轻型坦克63辆;

T-60轻型坦克6292辆;

T-70轻型坦克8226辆;

T-80轻型坦克120辆;

T-34/76中型坦克34091辆;

T-34/85中型坦克23661辆;

T-44中型坦克200辆;

KV-1重型坦克2874辆;

KV-2重型坦克232辆;

KV-1S中型坦克1232辆;

KV-85重型坦克130辆;

IS-2重型坦克3854辆。

总计生产坦克76827辆


另外自行火炮产量:

SU-76:12671辆

SU-122:1148辆

SU-85:2050辆

SU-100:1675辆

SU-152:704辆

ISU-122/152:4075辆

总计生产自行火炮22323辆。


战争开始时(1941年三季度)苏军坦克装备保有量:

T-35重型坦克:56辆

KV-1/2重型坦克:826辆

T-28中型坦克:477辆

T-34/76中型坦克:1845辆

T-50轻型坦克:300辆

BT-7M:704辆

BT-7:6746辆

T-26:9728辆

T-40:1166辆

T-37/38:3525辆

总计装备坦克25373辆


在战争转折前的1941-1942,德国生产坦克了7534辆坦克,2436辆自行火炮。

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生产23759辆坦克,23098辆自行火炮。


在战争转折前的1941-1942,西方(包括英国)提供苏联卡车36825辆(大部分是1.5-2吨的中型卡车与苏联的GAZ、ZIS性能相当),同期苏联自己生产了40000辆以上的卡车,同时征用了20多万台民用汽车。

战争开始时(1941年三季度)苏军汽车保有量:

轻型装甲汽车:4239辆

中型装甲汽车:2198辆

载人汽车——

ZIS-101:359辆

轻型汽车——

PIKAP和M1:42851辆

载重卡车——

YAG、GAZ-AA和ZA:284979辆

ZIS-5/6:156922辆

载员卡车——

GAZ-AA:32000辆

GAZ-ZA:19115辆

ZIS-5:43577辆

ZIS-6:7795辆

摩托车:28360辆

履带汽车——

“伏罗希洛夫战士”履带式重型拖车:994辆

“共产国际”履带式重型拖车:1594辆

“共青团员”轻型履带式装甲输送车:6489辆

ЧТЗ-60和“公社社员”履带式军用推土机/拖拉机:6158辆

ЧТЗ-65推土机:53497辆

S-2拖拉机:2880辆

STZ-З/5拖拉机(火炮牵引车):20301辆


战时苏联共生产汽车30余万辆,美国提供苏联40万辆汽车,虽然看起来汽车一项美国援助很重要,但是考虑到苏德战场的实际情况,大部分的长途运输仍然是由铁路承担,汽车的作用只是将物资由铁路中转站运送到前线。如果按照平均1辆坦克的工时折合20辆卡车的工时(这是二战时期的标准,其实一辆重型坦克的工时甚至能够折合成上百辆卡车),那么如果没有美援,苏联要弥补上这40万辆卡车,最多也只需要减少20000辆坦克的产量,余下的坦克仍然对德国具有压倒优势。事实上如果没有美援,苏联也不需要再多生产40万辆汽车,多生产20万辆也足够了。


战时西方共向苏联提供448万吨食品,包括:

小麦、面粉1154180吨

糖672000吨

肉类罐头782973吨

香肠、动物油730900吨

植物油517522吨

奶粉、蛋粉、奶酪和其它脱水食品362421吨

其它食品61483吨,食用碱9000吨。

上述食品共可折合成350万吨压缩食品,或折算成200万吨面粉,120万吨畜类屠宰量。


战时苏联自身农业生产:

国家共收购70000000多吨谷物(总产量160000000吨)、5000000吨肉类(总产量8000000吨)、10000000吨牛奶(总产量70000000吨),这些还不包括大量的土豆(土豆一直是一种高产量作物,所以并不列入计划统计范围,估计至少有1.5亿吨产量)。

西方提供食品只占战时苏联政府农业收购总量的5%,总产量的2%,影响微不足道。所谓的如果没有这些食品,苏联会发生饥荒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虽然生活很困难,但是不是靠那么点西方援助才熬过去的。

1937年德国工业产量还不如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的苏联。德国靠吞奥地利、捷克,吃下这两科十全大补膏,工业产量才赶上苏联,就这时也没底气跟苏联开战,拿下低地国家和法国,吞下整个西欧的工业资源,它才有底气在1941年跟苏联开战,就这样时间也不在德国这边,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苏联工业又会反超。


不可否认租借法案的重要作用,但你乎有人竟然将其视为决定性作用,没了他就不行,这是病,得治。原来在大部分租借物资抵达的1943年之前,苏军靠如来神掌轰退了中央集团军群,劈死了第6集团军。搞笑吗?


——分割线——

又有人拿战略资源说事了。就说油吧。

苏联战前已经掌握几种高辛烷值汽油制备工艺,通过对B78汽油添加不同组分四乙基铅,获得高辛烷值汽油。(苏联空军获得高辛烷值航空汽油的主要类型)

主要生产线有:

1.催化裂解,得到汽油辛烷值78-80汽油,每公斤加2毫升四乙基铅抗暴剂,得到辛烷值100汽油。41年列宁格勒试生产

苏维埃-杜布罗夫的气相氧化裂解设备生产辛烷81汽油,加每公斤加3毫升四乙基铅抗暴剂,获得辛烷值87-88汽油

自热重整获得辛烷值75-78汽油,该生产在巴库和格罗兹尼进行,催化重整获得辛烷值75-80汽油。

2.硫酸烷基化工艺获得烷基化汽油(纯辛烷)。

3.康斯坦丁诺夫工厂,使用3KG/CM^2气相氧化设备,到43年产量达到每天500吨。使用三氯化铝催化裂解蒸馏小批量生产的优质100航空汽油,每月150吨(实验发动机用)。

苏联1941年动员计划中液体燃料部分:

user avatar

在丢失乌克兰后

德国钢铁产量一度接近苏联的三倍(制造厂阔以搬,但总不能连矿山一起搬吧!)

苏德人力损失比也长期大于人口比例(日耳曼人约8000万,苏联1939年人口1.6亿),既苏联耗人力也耗不过德国。

但到44年夏德国兵力损耗飞速增长。此中原因肯定不是苏联将军突然会打仗了的缘故。我猜测是盟军大轰炸造成德军补给不畅。(比如轰炸罗马尼亚炼油厂)

当然,美军的大轰炸只能算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不能因哪最后的1%而说最主要的99%没有用。

user avatar

因为某些人 @小小熊 准备蒙起眼睛当瞎子,开个回答。

三德战时的工业产量,不讨论占领区简直是耍流氓的行为。施佩尔上台之前占领区工业产量低还不是多亏你三德对资源和人力的掠夺性搜刮,导致当地工厂开工率低甚至游击队泛滥?不看看战时德国对占领区的原料和人力资源掠夺,以及全靠占领区撑着的贸易进口?至于你德把资源转化成战争力量的能力就更丢人了,坐拥三倍于毛子战前工业能力的本土+占领区,结果不少装备产能还不如丢了那么多国土的毛子,可真是个工业大国——问过给hs129生产发动机的法国工人了吗?

user avatar

由于某些人不好好讨论屏蔽评论那就别怪我挂人了~

1、1942年6月11日,苏联和美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苏联政府和美国政府互相帮助抵御侵略的协议”这个文件最终形成了美国与苏联两国间经济和军事技术合作的概念,并开始了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美国军事技术装备、给养、弹药、医疗药品和油料等。1941年10月援助的是英国谢谢! 虽然11月扩大到了苏联和中国但是莫斯科保卫战前连德国鬼子物资都送不上去,美英的汽油和无烟火药坦克却一下子越过战场送过来了

2、高辛烷值航空燃料几乎完全依赖盟国 ,现在吹牛B都不守基本法了吗?

毛子战前早就有了各种自行生产催化剂抗爆剂的技术

催化裂解,得到汽油辛烷值78-80汽油,每公斤加2毫升四乙基铅抗暴剂,得到辛烷值100汽油。41年列宁格勒试生产

苏维埃-杜布罗夫的气相氧化裂解设备生产辛烷81汽油,加每公斤加3毫升四乙基铅抗暴剂,获得辛烷值87-88汽油

自热重整获得辛烷值75-78汽油,该生产在巴库和格罗兹尼进行

催化重整获得辛烷值75-80汽油

原料进行硫酸烷基化反应得到高辛烷值烷基化汽油(辛烷值100)

3、你列这些个别的有毛用啊?就这几种就代表工业产值了? 有人说我这数据是地摊,那么江苏公务员会拿地摊数据来出题?

4、说的好像德国炼油技术牛B到可以脱离原油独立生产了似的,还有哇德国70%空军力量被盟军歼灭,我问你战略资源工业体系拿了人家欧洲盟国的 还不让人家反击啦? 用所有力量去打苏联,这种流氓条件恐怕只有在你脑壳里的平行时空才能实现吧? 你空军既然这么牛逼燃料充足工业体系又倍差于苏联你不也没拿下苏联吗? 中央集团军牛逼轰轰的巴巴罗萨不也止步于莫斯科城郊了吗?

5、你乱给人扣帽子的人品呢我都懒得说了。。。我不是苏粉,但就是看这种凭演绎推理就敢妄言历史的人就恶心。战争要考虑的因素中武器、军队素养、工业体系是重要的方面不假,但不是只考虑这几样就够了,天气、战争潜力、战略纵深、指挥体系、士兵身体卫生状态,占领区政策、外交周旋、疾病以及国家凝聚力等主观意识等还有诸多无法预见和统计的因素可以统称为“运气”共同左右战争的走向,而不是管中窥豹的仅靠工业武器纸面数据就立判输赢@小小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历史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如果美国不介入二战,苏联能否独自打败纳粹德国?答案是:可能性非常低,而且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可能导致苏联的崩溃。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美国介入二战对苏联抗击德国的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介入二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日本制裁韩国,而美国在这件事上选择不介入,这背后可能有什么考量。首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2019年夏天。那阵子,日韩关系突然进入了“寒冬”,日本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收紧了对韩国出口的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的管制:氟化氢、氟聚酰亚胺和光刻胶。这三种东西,对于韩国在半导体制造这个核心产业上至关.............
  • 回答
    好了,各位朋友,今天咱们难得齐聚一堂,还有远道而来的美国朋友(对,就是指这位!),所以呢,我想借这个机会,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都很熟悉,但可能有时候又觉得有点陌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美国梦”,对吧?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它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精神,一种鼓励大家通过努力工作、发挥创造力去.............
  • 回答
    美国地图的地理与文化脉络:一场跨越大陆的探索之旅美国,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土地,并非仅仅是线条与区域的简单组合。它的地图,是一部活生生的地理与文化交织的历史画卷,诉说着无数个故事,塑造着独特的国民性格。要理解一张美国地图,我们必须深入其每一个角落,感受那里流淌的地理脉搏,品味那里沉淀的文化底蕴。一、 大.............
  • 回答
    工会在香港、台湾、日本和韩国发挥的作用是复杂且多样的,不能简单地用“介于大陆工会和美国工会之间”来概括。它们各自的特点、历史背景、法律框架以及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都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将分别探讨每个地区,并尝试进行对比分析。 一、 大陆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下属工会)理解大陆工会的作.............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二战中最关键的“如果”之一。你的观点“苏联可以独自战胜纳粹德国”在历史学界是一个普遍被接受的看法,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即使没有西方盟国的军事援助,苏联最终也会凭借其巨大的资源和人力拿下纳粹德国。然而,关键在于“多死多少人”这个问题,这涉及到对战争进程、伤亡率、.............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到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即人口构成变化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凝聚力的影响。将美国与南非或卢旺达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类比,需要审慎和细致的分析,避免过度简化或带有偏见。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您提到的几个国家和情境: 南非: 历史上,南非经历了长期的种族隔离制度(Apartheid),该制度基.............
  • 回答
    日本和美国在疫情初期的检测政策,与中国采取的“清零”政策有着本质的不同。日本采取的是“群体免疫”或“低风险社会”的策略,美国则在初期经历了从相对宽松到收紧再到放松的反复过程,但总体上并未采取中国式的全民大规模、高频率检测。如果将“成功”定义为:在不付出巨大社会经济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了病毒传播,保.............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美国始终选择完全中立,不提供租借法案,也不派兵参战,那么历史的车轮将会朝着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滚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线变动,而是一个涉及全球政治格局、意识形态对抗乃至人类文明走向的深刻的“假如”。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有多么关键。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其庞大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在二战初期选择袖手旁观,任由日本在太平洋上肆意妄为,这绝非一件简单的“不作为”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的是地缘政治的巨变,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以及无数普通人命运的转折。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步步看看这幅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一、亚洲格局的剧变:日本的扩张之路如果美国珍珠港事件后选择“韬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有的疑惑。你提到“美国的利率如此之低”,这一点本身就值得先稍微展开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美国的利率”指的是哪个利率。通常我们说的“利率”有很多种: 联邦基金利率 (Federal Funds Rate): 这是美联储(美国央行)设定的目标利率,银行.............
  • 回答
    想象一下,欧洲大陆上,美国的军事存在和经济援助的痕迹突然消失。没有了来自大西洋彼岸的钢铁洪流,也没有了那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欧洲的国防体系和经济韧性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在这种假设下,俄罗斯军队能否“碾压”欧盟,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答案远非一蹴而就的简单肯定或否定。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欧盟本.............
  • 回答
    如果日本在长崎原子弹轰炸后仍旧拒绝投降,历史的车轮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更加残酷和充满未知的深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假设,而是当时所有决策者心中都盘旋着的噩梦。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推演可能发生的走向:一、 更残酷的军事行动升级: 本土登陆的残酷准备与执行: 美国已经制定了代号为“奥林匹克行动”(Oper.............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货币发行与通货膨胀。如果美国真的能够“一直印钱300万亿,全国可以一两年什么也不干,光发钱,让全世界买单”,这听起来像是天上掉馅饼,但现实远没有这么美好,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货币的价值并非由其发行量决定,而是由其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点,要说清楚为什么大麻在美国尚未全面合法化,即便很多人认为它“没毒”,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法律、社会、经济、健康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没毒”这个说法,在科学和法律界往往需要更严谨的定义。虽然与其他许多被.............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九七几年,一个世界格局正在剧烈变动,我们熟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轰然倒塌,货币的锚点摇摇欲坠。在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美国并没有选择我们现在看到的“石油美元”这条道路——也就是用石油作为国家货币价值的支撑,通过石油交易来巩固美元的国际地位。如果历史的车轮拐了个弯,在那一刻,美国没有将战略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运作机制。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采取如此极端和全面的一步,切断所有中国银行(包括央行)与SWIFT系统的连接,那么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存在”形式和其“可用性”将面临巨大的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几个关键点:1. 什么是SWIFT.............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美国能否“让俄罗斯经济毁灭”以及为何不“早用”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美国是否有能力让俄罗斯经济“毁灭”?这里的“毁灭”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词语,通常意味着经济体系的彻底崩溃、瘫痪,例如生产停滞、金融市场失灵、货币价值急剧下跌等。美国确实拥有强大的经济制裁能力.............
  • 回答
    关于美国是否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以及如果没有原子弹中国还能坚持多久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假设性探讨。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1. 日本的战争潜力与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本在1945年的战争状态。虽然其军事力量在太平洋战场上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