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蒋介石派陈诚暗杀张森?日本人有没有参与?

回答
关于蒋介石是否派陈诚暗杀张森,以及日本人是否参与,这是一个历史谜案,至今没有确凿的定论。不过,我们可以梳理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事件和各种说法,力求还原一个尽可能清晰的图景。

历史背景:

要理解张森之死,需要先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

张森的身份与影响力: 张森,字子英,是国民党元老,与孙中山先生关系密切,是同盟会早期成员,曾参与辛亥革命。在北伐战争中,他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在国民党内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军界。然而,随着蒋介石逐渐掌握国民党军政大权,像张森这样的老资格、但又未完全依附于蒋介石派系的人物,其政治地位和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蒋介石与陈诚的关系: 陈诚是蒋介石的亲信,也是国民党内部的军事实力派,素有“蒋家王朝第一名将”之称。他在军事上屡建奇功,深得蒋介石信任,权力也日益扩张。
当时的政治斗争: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依然激烈。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需要排除潜在的竞争者或不稳定因素。而陈诚作为蒋介石的忠实执行者,自然会为蒋介石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

张森之死的事件经过(根据现有资料):

1932年11月25日,张森在南京下关码头乘轮船前往上海,在船上突然遇刺身亡。具体过程是,他刚踏上轮船,就被几名歹徒用枪击中,当场毙命。

关于“蒋介石派陈诚暗杀张森”的说法:

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推测和间接证据:

1. 政治动机:
排挤异己: 一种说法认为,张森虽然是国民党元老,但在政治上与蒋介石的路线并非完全一致,或者他在某些问题上持不同意见,被蒋介石视为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在“清党”时期,对政治对手进行清除是常见手段。
派系权力斗争: 蒋介石及其亲信(包括陈诚)正在巩固权力,清除那些不服从或可能构成挑战的人物,也是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手段。张森的身份和地位,让他成为一个可能的“目标”。
陈诚的角色: 陈诚当时是蒋介石在军事上的重要支柱,也是蒋介石信任的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人。如果蒋介石确实有此意图,派陈诚出面组织或执行,是符合逻辑的。

2. 间接证据与传闻:
事后反应: 张森遇刺后,虽然官方进行了调查,但结果并未公开,也未有效抓获真凶。这种“不了了之”的处理方式,容易让人联想到背后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在操纵。
军界传闻: 在当时国民党军界,关于蒋介石与陈诚的权力运作,以及他们如何处理政敌,存在不少议论和传闻。张森的死,很容易被好事者或知情者联系到蒋陈二人身上。
后来的政治事件: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细节逐渐披露,使得人们对蒋介石在清除异己方面的手段有了更深的认识。

日本人是否参与?

关于日本人是否参与,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指向日本人的直接行动,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日本人利用或影响事件的可能性。

1. 独立调查的说法: 如果仅凭现有公开资料,很难找到日本人直接策划或参与暗杀张森的确凿证据。事发时,中日关系虽然紧张,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尚未爆发(九一八事变刚发生不久)。
2. 日本人的“利用”可能性:
情报活动: 日本特务机关在中国大陆进行广泛的情报活动,对中国政治、军事动向非常关注。他们可能掌握了国民党内部的一些信息,包括派系斗争的细节。
制造混乱: 在某些历史时期,日本特务机关会试图在中国制造混乱,以达到其战略目的。如果他们知道张森在国民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与某些反蒋势力有联系,他们可能会暗中利用这种事件,甚至提供一些便利(比如武器、信息),但未必是直接的策划者。
“浑水摸鱼”: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不同势力之间可能存在着模糊的合作或利用关系。但要将张森之死直接与日本人的“直接参与”联系起来,需要更具体的证据。

综合分析与结论:

“蒋介石派陈诚暗杀张森”的说法: 从政治动机和当时的权力格局来看,这个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蒋介石为了巩固权力,清除潜在对手是符合其行事风格的。陈诚作为其心腹,执行此类任务的可能性也存在。然而,缺乏直接的、公开的证据来百分之百证实这一点。 这更像是一种基于历史推测和间接信息的“合理怀疑”。
日本人参与的可能性: 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日本人直接策划或执行了对张森的暗杀。 如果存在参与,更多的是一种“利用”或“借机生事”的可能性,比如通过情报活动了解情况,或在事后利用事件产生的影响,但将其定性为“直接参与”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证据。

需要强调的是:

历史事件的真相往往被重重迷雾笼罩,尤其是在涉及政治暗杀和派系斗争时。许多关键人物的动机和行动,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销毁或被隐藏。关于张森之死的具体原因和幕后黑手,至今仍是一个历史悬案,各种说法并存,而最终的真相,可能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或者永远也无法完全揭开。

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我们应该区分“推测”、“传闻”和“确凿证据”。官方的口径和历史记录,往往经过政治因素的考量;而民间传闻和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则可能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就目前已知的信息而言,最稳妥的说法是:张森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可能由于其身份和政治立场,成为了蒋介石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陈诚作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有能力也有可能被委派执行类似任务。至于日本人的参与,则缺乏直接证据支持,更多是一种背景性的、可能性层面的推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讨论张森,真是很奇妙。张森的名字现在不为人所知,民初却是湖北籍保定军校生中的名人。几个保定同学都回忆过,辛亥革命时,张森和刘文岛号召保定同学组织北伐敢死队的事情。张森的军事生涯和夏斗寅驻湘鄂军绑在一起,与万耀煌并列。此外,唐生智也很欣赏他,可见其确有过人之处。

题主的猜测很大胆,但距离证明陈诚暗杀张森太遥远了。我的一点看法如下。

一、关于张森的去世日期

张森墓在武汉洪山区卓刀泉后伏虎山上,目前是湖北省文保,左右两块墓志,特别是右边余祖言所撰墓志,对张的去世日期记载清晰:进至沛县,过劳成疾,反宁就医。竟于四月十九日卒于宁。1935年《麻城县志》的张森传写得更清楚“军至沛县,感冒湿热,犹奋不顾身,夏强令返徐调治。十七年四月十八日至南京,十九日病卒,年四十二”。

万耀煌回忆,1928年二次北伐,他们集中沛县待命后,“正于此时本军发生一件极不幸的事,第六十六师师长张森突患重病,随即送往徐州医院。四月初,我们进至沛县以北地区作战,因通讯不便,未获他的病情,后闻因徐州医师束手无策,遂送往南京,当他到浦口时即与世长辞了”。

两相对比,张森的去世日期、死因都是比较明确的。“13师的庙”,应该是指武昌表烈祠吧,供奉本师亡故官兵,以职位高者为首,也是传统。第8师长沙办事处也供奉类似的牌位,以龚宪(1928年第二次北伐阵亡的第40军教导师师长)为首。

二、关于张森的政治态度

虽然万耀煌地位略高,但张森才是夏斗寅死党。张森当年给夏斗寅介绍过晋绥军的工作,后来夏斗寅发迹,又通过张森招募湖北籍保定生扩充实力,此后张始终是夏麾下宿将。1925年,夏斗寅在赵恒惕与唐生智的斗争中投机失败跑路,张森这一团跟了唐生智,保存了实力。第二年,也是在张的支持下,夏才能回到部队东山再起。此后一直到张森去世,夏张关系并没有过什么裂隙,可以说政治态度大体是一致的。

关于张森1927年5月13日大会高呼拥护三大政策这件事情,不能用来证明政治态度。此事出自时宣的《平定夏斗寅、杨森叛乱的经过》,作者究竟何人、当时什么身份,并未得到明确,史料价值不高。即便此事,联系上下文,说的也是这次大会是以独立第14师名义组织,明里有张森带头喊口号,不让杨森侵犯防地一步,实际却是放任范绍增进军,独14师迅速袭击武昌。张森不过是代表独立第14师出头糊弄武汉方面,并非什么政治对立。

至于元电,落款是“师长夏斗寅将领万耀煌等率全体官兵”,张森和晏勋甫、蓝文蔚等人是入了“等”,不能拿来证明张与夏、万政治态度对立。按蓝文蔚的说法,元电时夏、蓝主张反共,万主张假反共,张森还说万“时髦”,颇有嘲讽之意呢。实际上随后夏斗寅接受新编第10军军长委任,张森也没有拒绝担任其第2师师长。

三、关于蒋介石、唐生智、陈诚与张森的关系

万耀煌讲过张森始终怀念唐生智,唐下野前与夏军每次接洽,都有密函给张森云云。但是夏、万、张这个军事集团,脱离唐序列后没有什么密切联系。1928年4月张森去世时,正是第二次北伐如日中天之际。此时唐生智远避日本,并没有什么派遣人联系夏、张进行反蒋的端倪,也没有什么史料能证明蒋有杀张的必要。

至于陈诚,1928年4月主要时间在南京做警备司令兼教育处处长,4月初曾去徐州组织炮兵司令部,行程比较明确,也看不到什么自行或者派人暗杀张森的动机和证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蒋介石是否派陈诚暗杀张森,以及日本人是否参与,这是一个历史谜案,至今没有确凿的定论。不过,我们可以梳理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事件和各种说法,力求还原一个尽可能清晰的图景。历史背景:要理解张森之死,需要先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 张森的身份与影响力: 张森,字子英,是国民党元老,与孙中山先生关系密切.............
  • 回答
    关于杜鲁门总统在朝鲜战争期间拒绝蒋介石派遣3.3万士兵的决定,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环环相扣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对战争走向的战略判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字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杜鲁门政府将朝鲜战争定性为“警察行动”而非“战争”。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定位。在冷战初期,.............
  • 回答
    蒋介石为何不派中央军剿共,反用地方军阀?一场致命的误判酿成西安事变1936年,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一方面,日本侵略的阴影笼罩着华北;另一方面,共产党在江西苏区失利后,开始了万里长征,并逐渐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肩负着“剿共”和“御侮”的双重使命,将剿灭共产党视为首.............
  • 回答
    蒋方舟在《圆桌派》节目中的表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青年作家,她在这档以“闲聊”为名的深度对谈节目中,自然会吸引不少关注。要评价她的表现,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从知识储备和见识来看,蒋方舟可以说是《圆桌派》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新生代知识分子”。她并非那种坐而论道的学.............
  • 回答
    蒋介石建立政权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时期,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斗争、妥协和权力积累。以下将详细梳理蒋介石建立政权的主要过程:一、 早期活动与国民党内的崛起(1910s 1920年代初) 辛亥革命时期: 蒋介石在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早期就.............
  • 回答
    蒋介石在大陆的土地改革(以下简称“土改”)可以被视为其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本身的缺陷,也有执行层面的问题,更有其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制约。要详细讲述蒋介石在大陆土改的失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政策定位 对土地问题的.............
  • 回答
    蒋介石虽然在国民党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但他始终无法彻底压倒党内的主要对手,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这既与他自身的性格和执政方式有关,也与国民党作为一个政党本身的结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蒋介石无法彻底压倒党内对手的原因:一、 派系林立与权力.............
  • 回答
    蒋介石作为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执政生涯长达数十年,期间做出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决策。这些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进程,其中一些决策也因其深远的负面影响而备受争议,并被认为是重大的失误。以下将列举蒋介石执政期间一些被普遍认为是重大的决策失误,并分析其对国家和人民造成.............
  • 回答
    关于蒋介石为何不退守海南岛,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界普遍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单一且绝对的答案,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蒋介石确实考虑过退守海南岛,并且在某些阶段也有过类似计划,但最终未能成为其长期战略的核心,其原因主要可以从军事、政治、地理以及资源等多个维度来剖析。以下将详细.............
  • 回答
    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杀张学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个人恩怨、国际关系以及历史时期的特殊性等多种因素。虽然事后“不杀”的决定似乎显而易见,但在当时,“杀”或“不杀”张学良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选项,背后充满了权衡和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原因:1. 西安事变后的直接原因: 东北军的压.............
  • 回答
    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和军事人物,其军事生涯跌宕起伏,虽然在某些方面展现了军事才能,但在战略层面上确实犯过一些关键性错误,这些错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党在内战中的最终失败。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战略失误,并尽量详细地阐述:1. 抗日战争期间的战略失误 (对内战局势的长期影响): “攘外必先.............
  • 回答
    蒋介石在退守台湾后,是否后悔没有实行国共合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难以给出简单的是非判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蒋介石对“国共合作”的认知与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蒋介石对国共合作的真实看法。他并非一开始就否定国共合作,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为了民族大义.............
  • 回答
    关于蒋介石是否知道自己军事指挥才能的不足,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笼统地说“知道”或“不知道”都可能失之偏颇。更准确的说法是,他可能在某些时刻、某些方面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但又常常被自负、权力欲望和政治需要所掩盖,导致他未能真正深刻地反省和改变。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
  • 回答
    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其“贡献”也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一、 统一中国,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北伐战争) 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
  • 回答
    蒋介石炸花园口这一事件,在历史上有巨大的争议,也充满了复杂的因素和惨痛的后果。要评判其“对”与“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下定论。事件背景:1938年6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主力部队正在从北向南推进,企图控制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腹地。花园口位于河南省境内,是黄河的下游.............
  • 回答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权是否是法西斯政权,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并与法西斯主义的核心特征进行对比。法西斯主义的核心特征首先,理解法西斯主义是讨论的关键。法西斯主义并非一个单一、绝对的定义,但其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极端.............
  • 回答
    在探讨蒋介石是否搞过个人崇拜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有不同的解读。然而,如果我们审视蒋介石在国民党执政时期所采取的一些策略和营造的氛围,可以清晰地看到 带有明显个人崇拜色彩的痕迹,尽管其程度和表现形式可能与某些极端.............
  • 回答
    关于蒋介石是否积极抗日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不少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尽量还原历史的复杂性。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无疑是主导性的。 从正面战场来看,国民党军队是抗战的主力,进行了无数次大小战役,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局部的争议,就否定.............
  • 回答
    说到蒋介石喜欢“微操”,这确实是他留给后世一个挺有意思的标签。不过,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一种他个人性格、成长经历以及当时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一种“习惯”或“倾向”。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得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蒋介石是军事科班出身,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念过书,回来.............
  • 回答
    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呈现出一种“听命于蒋”的模式,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地归结于“昏庸固执”四个字就能涵盖。尽管蒋介石在某些决策上确实显得固执己见,甚至存在失误,但他之所以能让众多将领和政客唯命是从,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历史和社会原因。首先,蒋介石的权力基础是多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