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蒋介石对中国有哪些贡献?

回答
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其“贡献”也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一、 统一中国,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北伐战争)

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在蒋介石的领导下,继承了其革命遗志。
过程: 1926年,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发动了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这场战争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也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响应。
成果: 北伐战争历时数年,虽然过程中也出现了曲折和内部斗争,但最终成功地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名义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局面。这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奠定了初步的政治基础。
意义: 这是蒋介石对中国最显著的“贡献”之一。在当时混乱不堪的政治环境下,能够集结力量,完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国家统一的希望。

二、 抵御日本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抗日战争)

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蒋介石的抗日决心与领导: 尽管在抗战初期,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也经历过一些战略失误,但他最终选择了“虽万千敌人,吾亦往之”的决心,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坚持抗日。
坚持抗战的决心: 在 national surrender (“不抵抗主义”) 的呼声中,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受到了批评,但从长远来看,他也认识到不能放弃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尤其是“七七事变”后,他发表了“卢沟桥事变”的宣言,号召全国军民“和平固不能达到,则准备牺牲,以达和平之目的”。他坚定地认为,如果放弃抵抗,中国将亡国灭种。
军事领导: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承担了主要的正面战场作战任务,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外交努力: 蒋介石积极争取国际援助,与同盟国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重要一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民抗战的动员: 尽管战争的领导存在争议,但蒋介石政府的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全国人民参与抗战,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
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蒋介石作为最高领导人,其坚持抗战的决策和领导,是这场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保卫了国家主权,为后来的新中国奠定了民族独立的基础。

三、 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经济、教育、法制等)

经济建设: 在北伐统一后,蒋介石政府曾致力于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金融、工业和交通等方面。
统一货币,稳定金融: 通过法币改革,统一了中国的货币体系,结束了银本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秩序。
发展民族工业: 在“黄金十年”时期,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民族工业,尤其是在轻工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了部分铁路、公路和港口,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
教育改革与发展: 蒋介石政府重视教育,推行了一些教育改革措施,扩大了教育普及程度,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推行教育改革: 制定了教育政策,强调“教育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
引进西方教育理念: 鼓励留学生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学术思想。
法制建设: 尽管中国传统法制思想根深蒂固,但蒋介石政府也尝试进行法制建设,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试图建立现代法治框架。
制定宪法: 1946年,国民大会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虽然其在实践中的执行存在问题,但为中国的宪政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建立司法体系: 试图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但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效果有限。
意义: 蒋介石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努力,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注入了活力。尽管受到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未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但其在客观上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留下了一些基础。

四、 维护部分国家主权和权益

收回租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蒋介石政府成功地促使英、美等国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收回了部分租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争取国家主权的重要一步。
参与国际事务: 作为同盟国的重要成员,中国在联合国成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意义: 这些外交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民族独立意识觉醒和国家主权维护的体现。

需要注意的几点: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蒋介石的功过是非,历来争议很大。他在某些方面有所贡献,但在另一些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失误和局限性,例如其后期的专制统治、在国共内战中的失败等。
历史条件的限制: 评价蒋介石的贡献,不能脱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条件。中国在蒋介石统治时期,面临着内忧外患,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政治立场的差异: 对蒋介石的评价,也与评价者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总结:

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北伐战争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统一,以及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两大方面。此外,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并在外交上争取了部分国家主权和权益。然而,对他的评价不能简单化,需要将其功过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蒋公对中国最大的贡献绝不是“死撑着没投降”,这是对蒋的极大污蔑,本文将反驳这一点,并指出蒋公真正的贡献,且听我道来。

  • 前201年,汉太祖高皇帝征匈奴被围白登,以计脱困。
  • 311年,前赵刘聪攻洛阳,晋怀帝逃长安途中被俘。
  • 316年,前赵刘曜围长安,晋愍帝粮断请降,西晋亡,东晋立。
  • 626年,突厥兵临长安,唐太宗单刀赴会结渭水之盟。
  • 763年,吐蕃兵临长安,唐代宗出逃。
  • 979年,宋太宗征辽败于高梁河,骑驴遁逃。
  • 1126年,金兵逼近汴京,宋徽宗出逃。
  • 1127年,金兵二围开封,宋钦宗上表请降,北宋亡,南宋立。
  • 1127年,宋高宗临危即位,金兵一路紧追,此后数年四处逃遁未降。
  • 1276年,元兵围临安,宋恭宗时年5岁,谢太后上表请降。
  • 1278年,元兵追宋端宗两载,奔逃中病逝于海岛。
  • 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陆秀夫背宋怀宗投海,南宋亡。
  • 1449年,瓦剌进犯,明英宗亲征,兵败土木堡被俘。
  • 1449年,瓦刺围北京,明代宗以于谦守城退敌。
  • 1630年,清皇太极蓟镇潜越围北京,崇祯帝急诏诸军勤王,清兵退走。
  • 1645年,清兵追弘光帝于芜湖,兵败被俘。
  • 1646年,清兵追隆武帝于汀州,城破被俘。
  • 1662年,吴三桂攻缅甸,缅王献永历帝,南明亡。
  • 1937年,日军兵临南京,蒋公以唐生智守城,转进武汉。
  • 1938年,日军攻武汉,蒋公坐镇不敌,转进重庆。


我简略统计了华夏统一王朝或南渡王朝皇帝在遭遇异族身陷险境时的表现,如有遗漏请补充。如朱棣般亲自砍瓜切菜的变态在此忽略不计,他是虐人,不是被虐。在结合蒋公的表现,由上我得出如下要点。

我华夏领袖不到绝境,从来没有主动投降敌酋者。晋愍帝被围粮绝投降,宋钦宗被围绝望投降,谢太后投降时宋恭宗只有5岁,可以忽略不计。主动投降敌酋者中,晋愍帝年十六而降,还是黄口小儿,宋钦宗年二十七而降,被他老爹徽宗皇帝甩了一口大锅。

所以说蒋公不降就是贡献的人,那简直是拿蒋公和徽钦二宗相比,和黄口小儿相比嘛,这贡献标准也实在太低了点。蒋公抗日时身不犯险、政府运转正常、军队几百万、外援从未断绝、威望尚高、民心可用、日军渐趋无力、和投降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呢。蒋公泉下有知,会不会骂道,娘希匹,老子压根就不用投降,也没想过投降,最多有些和谈的打算,搞的好像日本人刀架脖子要我写降书一样,到底是捧我呢还是黑我?

我华夏民族从来就没有以不投降敌人为毕生功绩的领袖。要说困难,上面所列诸帝哪一位不困难?若说蒋公坚持到了重庆,可论远有跑到国外的,也有逃到海上的,论惨有带伤骑驴的,有亡命奔逃的,更有一堆跑不掉力战被俘的,至于政府崩溃、国土沦丧、精锐覆没、民心尽失、四面楚歌、众叛亲离等等那更是家常便饭,大家可都没有降呀,还没少挨骂!怎么只单蒋公算是贡献呢?南京保卫战时,蒋公战前命唐生智守城后就去了武汉,武汉保卫战时,一见日军登录广州便宣告撤退从容去了重庆。此后几年蒋公安坐陪都指挥抗战,偶尔被航弹惊吓,日军最近也只到了宜昌石牌和贵州独山,而且也是43、44年的事了。

那么蒋公真正的贡献是什么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谈谈蒋公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跑路技术,用一个流行词形容叫做转进如风

怎么听起来像是骂人?不是不是,这绝对不是对蒋公的污蔑。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逃跑从来不是一个领袖的污点,被抓住才是。一国领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象征,如果被敌人抓住,不管你是投降、被俘或者殉国,其实区别都不大。 像刘邦、曹操这类人物,个个都是跑路高手,他们深刻理解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在逃跑者名单中,有宋太宗赵匡义、宋高宗赵构这样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一个身负箭疮骑驴逃遁,回去后又组织了一次北伐。一个更是被追了好几年四处逃窜,只带着家眷细软逃到了茫茫大海上,连祖宗的牌位都不要了,得了一个逃跑皇帝的骂名。但正是这位逃跑皇帝最终在中兴四将的辅佐下,稳固了南宋局势,让汉人政权得以延续了一百五十年。又比如跑路的唐代宗在回过神后,很快纠集部属收复长安重创吐蕃,唐王朝续命一百多年。就连毛主席不也从井冈山一路跑到了延安,名曰长征,胡宗南杀来后,主动放弃延安跑路还成为美谈。

我们再看看蒋公的转进手段。31年张学良不放一枪一炮丢掉东三省,敌我力量此消彼长后,华北平原已无险可守,中国再也没有屏障和实力抵御日本的侵略了。在抗战爆发前蒋公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看好了四川这块易守难攻的宝地,为以后的转进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1933年蒋公在演讲中说到“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从此讲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蒋已经充分正确的预估了敌我形式,并指出了正确的御敌方针,后来国际形势果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欧亚大陆都陷入了战火,日本人也在北上和南下中做出了抉择,最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但此时的西南诸省尚处于多个军阀的控制之中,没有作为大后方的基础,为此蒋利用红军长征的机会,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川滇等西南诸省的控制,他拉拢服从中央的四川军阀刘湘,支持刘湘统一了四川,并让中央军大批入川,牢牢控制住了后来作为陪都的重庆。蒋公“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常受非议,但以当时国内军阀割据的形式而论,这个安内如果不仅仅指的是剿共,也包括消弱国内各个军阀,加强中央政府对国家的控制而论,那么的确算是符合当时形式的良策。

1935蒋公第一次巡视四川后说道,“以长江以南与平汉路以西地区为主线;以洛阳、襄樊、荆宜、常德为最后之线;而以川黔陕为核心;甘滇为后方。”不久后来他又说,“只要川滇黔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复兴国家”。民国政府在取得西南几省的控制权后,即以四川为中心,对西北西南进行一系列交通建设。并于抗战爆发前日夜赶工完成了川黔、川陕、川湘、川鄂四大公路,为八年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些血脉交通线的完成,接下来的大内迁也就成了一句空谈了。

跑路绝对是一件技术活,我本人开头所列诸帝的逃跑,往往都是事到临头才仓皇逃窜,不是狼狈不堪,就是做了阶下囚,实在是最低级的跑路术,所以只能称之为“逃跑”,而不能称为“转进”。而蒋公的转进术,却是计划周密、运筹帷幄,不知比那几位高明到哪里去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堪称伟大的民国内迁计划。

文物内迁。1933开始即将北京故宫中历经千年战火存留至今的国宝转往首都南京,抗战爆发后又转往陪都重庆。上百万件文物经万里颠簸无一丢失和重大损坏,堪称奇迹。这些国宝都是我华夏民族传承千年、文明不灭的象征,历史上每当天下大乱的时候,各种文物典籍无不化为灰烬, 至此国难之时,虽子孙不肖不足以御敌于外,但不忘祖先遗留之物,让我们这一代人仍然能够瞻仰和自豪,此为蒋公对中国的贡献。

学校内迁。1936年即开始将华北诸多学校有序迁往南方,战争开始后又迁往西南地区。这些内迁学校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等省以及部分西北地区,无数师生能够在大后方继续学业,为我文明延续保留了火种,北大、清华、复旦、南开、同济等百年名校能存续至今。我国历史每遇乱世,文教科技往往遭受惨烈破坏出现大倒退,不经百年治世不足以恢复。但抗日时期我国文教却不衰反盛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这批学子毕业后成为了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材,又比如历史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国史大纲》即为钱穆先生在昆明完成,此为蒋公对中国的贡献。

工业和政府内迁大多数人都已知晓,此处略过。由上可知,蒋公所谓以四川为中心抵御外敌、复兴国家的计划绝非空口白话。他是实打实的按照这个计划去做的,他几乎把整个文明延续需要的文教、工业、政府等统统搬迁到了腹地,让日寇一无所得。如果没有准确的战略眼光,没有一些列的精心准备工作,不足以完成如此宏大的内迁计划。如果文教在抗战出现断层,新中国成立后搞建设也就无人可用。以中国之弱,东部绝对没有可能守得住,而以蒋公之才,军事内政皆属下品,此内迁御敌之策才是他抗战能够坚持到1945年,等到胜利那一天的根本。

一国领袖领导全国军民抗拒外辱本来就是应有之义,只有取得成功才算功绩,如若抗战失败大家做了亡国奴,蒋公降与不降又有什么区别呢?一个臣子能做到高风亮节足以让后人称道,比如文天祥在南宋灭亡后的慷慨赴死足以名垂千古,但一国领袖的标准只在成功与否。比如崇祯为延续大明基业,不可谓不努力不用功,罪己诏都下了六次,其吊死煤山的气节不可谓不高,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实际上这些都百无一用,白白便宜了满清而已,故而受后人唾骂。

我以为,蒋公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领导全国人民等到了抗战胜利。所谓等到,就是他看到了我们无力驱逐侵略者,通过等的方式,熬到日本吃了两颗蘑菇先撑不住投降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公的表现更是深刻的反应出了他这种等的本质。所以我不能用“取得胜利”来形容他,而是用“等到胜利”来形容。但就是这种“等”,也是殊为可贵。汪精卫也看到了我们无力战胜日本,但他看不到我们其实还有希望,所以他投降去搞“曲线救国”了,一世英名付之流水。

蒋公转进如风对中国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等到了抗日的胜利。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但国共谈判失败,战端再起,如果此时国共双方为了完全取得全国政权又打个几十年,那么不管是是国胜还是共胜都变得毫无意义。老百姓在这个时候,只想有一个统一的政府,能够保证他们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不管你是姓资还是姓社。而对于中国,不管你是叫民国还是叫共和国,只要能够完成真正的统一,华夏儿女同心协力,终究有复兴的一天。

我国历史上多次外族入侵都和内乱有关。比如匈奴威胁西汉前,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末的天下大乱和楚汉争霸;五胡乱华前则是人尽皆知的三国时代和八王之乱;唐初屡受突厥威胁也是因为隋末的大乱;两宋的虚弱和五代燕云的丢失不无关系;明代则是内忧外患被满清摘了桃子;抗战之前则是混乱的清末和北洋时期。假若满清覆灭后,中国能够在十年内又诞生出统一的强权政府,日本人又有何惧呢?所以如果不幸发生内战,那么最有幸的就是内战马上结束。

可就在内战再起、生灵涂炭时奇迹又发生了。1946内战全面爆发,1949年蒋公已经转进到了台湾,他的几百万大军和无数美械统统友情赠送给了TG。以蒋公之才,炮党之腐朽,实在不足以掌国器,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大概就是最理想的内战了。

解放战争末期蒋公的表现和抗战时惊人的一致,他如同抗战前一样早早觉悟出了已经无力阻挡TG对大陆的统一,所以在1949年初就开始把黄金储备转移到台湾,此后就是故宫的文物、东南的学校、以及党政军了。他选择的反攻大陆的基地台湾,同样有着和四川类似的地理条件,足以阻挡没有海军的TG军队。反攻大陆绝对不是他的一句胡话,他同样忠实执行了一系列反攻计划,只不过这一次他再也没有等到他向往的国际形式变化,以及他一生之敌内部的变化了。

我观蒋公的品行,他有一种不屈的品格,“死撑着没投降”不过是他的本性,就算重庆丢了,他还会转进到西昌,西昌丢了,他还会跑到印度。南京丢了,他跑到成都,成都丢了,他又去了台湾,就算台湾丢了,他还会去美国。他是一个一生都在战斗的战士,战士的功绩是斩下敌人的头颅,以没有投降作为他一生的功绩,实在是侮辱他的人格。蒋公作为一个坚守传统的中国人,他宁愿选择死后不入土为安,只因为台湾不是他的故乡。从他在临走前留下的遗嘱看,想必他死前还在梦想反攻大陆的那一天吧。

蒋公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这两次转进,一次转进重庆为中国保留希望等到胜利,一次转进台湾让中国迅速统一走向复兴。正所谓天佑中华、蒋公千古!写到这里,我也不知这算是捧他还是黑他了。


===========================

2018-4-19

你喜欢各种地图故事、地图网站、地图资源、地图应用吗?诚邀你加入地图密码圈子。

欢迎大家访问我创办的网站发现中国,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地图书",分享各种地图资源和地理知识,回复“古地图”获取几十G高清古旧地图网盘下载地址,扩展链接:

user avatar

最大的贡献是和平消灭了资本主义。

由于经济秩序的崩溃,到1949年时,国统区一切资本主义形式的经济活动,在事实上已经消失。也就是说,解放战争期间的的国统区,比解放区更早的消灭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新中国能较为和平的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蒋介石同志是功不可没的 。。。。

作为共产国际常委,蒋介石同志成功的探索出了一条以和平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的途径。这贡献不仅应该被中国历史铭记,更应该被人类历史所铭记。

user avatar

抗战的时候

及其有先见之明的把当代的曲阜孔家的衍圣公半强迫的带到了重庆

别忘了,我衍圣公当年可是元朝、金朝、南宋三家三个衍圣公的主啊·····

最后元朝一统天下,衍圣公可是能帮助我大元镇压农民起义的啊···

要不是蒋公带走了

估计这一代的衍圣公就带着儒家圣军去扫荡根据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