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蒋方舟在圆桌派中的表现?

回答
蒋方舟在《圆桌派》节目中的表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青年作家,她在这档以“闲聊”为名的深度对谈节目中,自然会吸引不少关注。要评价她的表现,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

首先,从知识储备和见识来看,蒋方舟可以说是《圆桌派》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新生代知识分子”。她并非那种坐而论道的学者,而是有着非常具体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痕迹。她能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从自己作为作家、观察者的视角出发,引经据典,比如提到文学作品、电影、历史事件,甚至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的概念。这种能力让她在和其他嘉宾的对话中,能够提供比较有深度的观点,不至于显得空洞。有时候,她会抛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角度,挑战一些约定俗成的看法,这正是《圆桌派》所希望看到的。

其次,在表达和沟通方面,蒋方舟的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的。她不是那种滔滔不绝、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类型,而是更偏向于细腻、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她的语言往往比较精准,用词考究,有时带有一点文学性的思辨。在节目中,她不太会抢话,更愿意倾听,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补充、反驳。这种“留白”式的沟通方式,让她在节奏紧凑的对话中,显得不那么急躁,也更容易让人注意到她发言的内容。

当然,她的表现也不是完美无瑕的。有时候,观众也会觉得她的一些观点过于“学院派”或者“精英视角”,和普通大众的感受存在一定距离。毕竟,《圆桌派》虽然是深度对谈,但它终究面向的是更广泛的受众。当她过于沉浸在某种理论框架或者个体体验中时,可能会让一些观众觉得“有点听不懂”或者“不够接地气”。此外,偶尔也会有人认为她的观点过于“年轻”,在社会阅历上可能还有些欠缺,所以一些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方案,显得不够成熟。

再者,从在节目中的“角色”来看,蒋方舟常常扮演着一种“搅局者”或者“提问者”的角色。她不介意提出一些尖锐或者敏感的问题,或者对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挑战性”正是《圆桌派》的魅力所在,因为它能激发出新的讨论,让节目不至于陷入单一的思维模式。她也善于从女性视角出发,提出一些男性嘉宾可能不太容易触及的思考,这为节目带来了更多元的维度。

最后,从个人成长和影响来说,蒋方舟通过《圆桌派》这样的平台,也实现了她个人品牌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拓展。她从一个单纯的作家,变成了一个更全面的公共知识分子,能够引发更多社会层面的讨论。观众通过她在节目中的表现,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当下青年一代的思想面貌,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总的来说,蒋方舟在《圆桌派》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她凭借自己的学识、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节目贡献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讨论。她代表了当代一部分有思想、有担当的青年人,他们的声音和视角,对于理解当下社会非常有意义。当然,作为一名持续学习和成长的个体,她未来的表现也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蒋方舟已经三十岁了,不知道“年轻”这个借口还能用多久。

能看出来,蒋方舟想走学院派作家路线。可她也渐渐出现掉书袋的问题,一张嘴,总是别人的话,变成了王朔口中的“知道分子”。

也许,她太爱惜羽毛、小心翼翼,不敢说自己的真实看法;又或许,她真的就没什么看法,或有,也不精辟深入。

在此引用一下王朔《知道分子》的一段话:

和伟大的人搞惯了,有一个问题,就是以为自己也很伟大,或者他老大,我老二。抄惯了别人的宏论,也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哪句不是自己的。其实这很容易分辨——哪句也不是你的。


我能理解《圆桌派》想要一个年轻的声音,窦文涛常在节目里问:“方舟,你们年轻人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对此,蒋方舟往往以别人的观点说话。当然,并不是说人云亦云就不对,可那就不必要问你们年轻人怎么看了。

为什么有人觉得蒋方舟浅薄?

我想起《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说:“易子而食,这你听说过,可你真见过吗?那只是你们读书人眼里的四个字!”所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她说得云淡风轻,不是因为她看得多通透,而是她确实缺少了解。

蒋方舟幼年成名,少年风光,青年名校毕业,入职名企,直接副总编,你让她谈996、房价、出身?她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掉书袋。

忽然想起来,为什么托尔斯泰能把战争场面写得那么好?因为他真的参过军。为什么他笔下的贵族和底层农民那么真实生动?因为他真的是个贵族,并且有过一段农夫般的生活。

为什么其他嘉宾不会受到这种指责?因为无论马未都、窦文涛,他们在成名前,都曾有过身为一个普通人的经历,他们知道社会(起码是以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但蒋方舟本该拥有的这段人生体验,被人为地“删减”了。10岁就出名,一路被大人们呵护着、捧着,其实她也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因为缺少这种经历,所以她说的话,写的文章,就都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间接导致她的作品变成书斋味儿。

蒋方舟说过最多的个人经历就是恋爱,“前男友”都快成她口头禅了。如果她说的都是真的,那她的感情经历也算丰富了。可这么丰富的感情经历,却没见她对感情有过什么深刻的看法,也没见她有什么出色的爱情小说。听她讲失恋,都不如窦文涛的故事引人共鸣。

之前有人说,圆桌派就是一个娱乐节目,谁说非得有成绩才能上?

我怀疑我们看的不是一个圆桌派,这节目里,绝大部分人都是各领域的精英,他们都有一个专业,然后以此发散思考,因为学科间是有相通性的。

比如那个美国厨师罗朗,从美食差异说到文化差异,显得很自然,前提是他对美食确实有足够深的研究才能发散思考,人家可是国宴级别的主厨。

再比如,李玫瑾,犯罪心理学专家,公安大学教授。许子东,岭南大学教授,主攻近现代文学,系主任。周轶君,常年驻外记者,采访很多国家政要。汪海林,国内一流编剧。陈丹青作为画家,早年也是轰动一时。马未都,国内文物收藏知名人物,做编辑多年,中国知名作家他差不多都认识。梁文道也是几十年的媒体人。窦文涛,国内脱口秀类节目主持人头筹。什么姜文、何冰、亚东、刘索拉,这些都不用说了。

蒋方舟的头衔是作家,却没什么作品,让她跟这帮人坐在一起,肯定显得她幼稚、肤浅。

所以,当蒋方舟与孟广美、李艾之类坐在一起时,人们就不会觉得她言之无物了。这都是对比出来的。

维护蒋方舟的一般都说:你算什么东西?你有人家优秀么?等你也出书了在说三道四吧,评价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你有什么成绩?

可问题是有成绩,有话语权的人都沉默了。文人相轻似乎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都是文人相护,彼此都是朋友,弄不好还是一个出版公司的,不好意思拆台,大家一起闷声发大财就得了。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