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能当作家吗?”
“很遗憾,我想不能。”
“为什么?”
“因为作家也有女儿。”
就是个人菜瘾大的文艺女青年,但谈不上什么汉奸卖国贼,也没有这个能力。
蒋方舟在清华新闻学院读本科的时候,我正在读研究生,对于她的事情也有一些听闻,但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个年纪的文艺女青年,又是降分录取,同学之间互相有些看法很正常。
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蒋方舟写了篇《写给清华百年华诞的一封信》: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喜欢拽着人聊政治。当然,大部分情况是我支离破碎地复述着我在网上看到、饭局上听到的只言片语,骇人听闻。我的同学们总是左顾右盼坐立难安,一副盼着人把他们解救走的样子,实在被逼急才敷衍笑道:“中国就是这样的。”
我那时还觉得奇怪,二十出头正是对政治敏感的时期,即使是纯生理上也应有些喷张和兴奋,可他们是如此漠然或畏葸。那时,常常涌到我嘴边的话是:“你们到底在怕什么?”
现在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漠然,我的同学们不是不关心,而是自动维护着政府——仿佛维护着自己将要继承的遗产。清华人是可爱的,愤青少,领导多,内心大概还是有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悲壮,表现出来却是高屋建瓴,虚头八脑的老干部摸样。
这篇文章怎么说呢,暂且不提政治立场,至少以我的经验来说,蒋方舟的描述是不太准确、不太全面的。
而且清华和清华学生固然有很多缺点,但蒋方舟在冷嘲热讽的时候,并没有想这是清华的问题、还是所有大学共有的问题,这个锅该让那些都还没走上社会的同学来背吗?
蒋方舟更没有想过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或者说她可能想过,但她也并没有办法。她只是输出了一波情绪,把清华和清华学生批判了一顿,为网络上的部分人提供了一个爽点。
这种手法和公知对中国的批评如出一辙。他们批判的问题可能确实真的存在,但这些问题往往是全世界共有而并非中国独有,但他们最后的结论不是“体制问题”就是“中国人不行”,同时他们也完全提不出解决的办法。
蒋方舟读大学的那几年(2010年左右),正好是公知最盛行的年代,蒋方舟又经常和这些跪久了站不起来的老公知混在一起,在一个人价值观成形的年纪身处这样一个环境,后来的道路可想而知。
所以她写出《东京一年》,日常各种双标,一点都不奇怪。(但是她也曾经手撕公知中的老色批章文,这个事情还是值得佩服的)
当公知其实也没什么,但问题是她连三流的公知都算不上。
前面看到一位蒋方舟的同班同学评价非常到位:
其实从这个阅读的偏好来看,她当时已经有一种明显的政治立场了。而且在当时北京那个文化圈子里,你很难不是这种立场。在全国文化的中心,一直有一群从来没从事过具体工作的作家、学者,他们又特别有自信去谈论很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多半有一个很强的规范性的理论,有一种独断论的自信。
蒋方舟就是一个“从来没从事过具体工作的作家”,却要去谈论很复杂的社会问题。
而相比于方方、阎连科、贺卫方、陈丹青这些老一辈公知,蒋方舟更是连最基本的人生阅历都没有。一个出身于和平年代、从小生活优越、道路一帆风顺的年轻女孩子,却要去谈论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这不是瞎扯淡吗?
蒋方舟在校的时候就已经是《新周刊》主笔 ,本科一毕业就当上了副主编,而她的同学这个时候大都还是苦逼的实习生。
但是很遗憾,以她如此高的起点、如此好的资源,这么多年却并没有拿出什么好作品。
所以我说,蒋方舟连三流公知都算不上。
不过话说回来,要说蒋方舟是汉奸卖国贼,那也算不上。
学术圈、文化圈里面,这种海外交流项目非常多,某个机构出钱(一般是基金会或者研究所之类的),请中国的某个学者、作家、艺术家去国外住一段时间,到处走走看看,在学校、图书馆、出版社、艺术馆搞几场访谈对话,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应的,中国有时候也会邀请老外来中国交流。
有些会要求提交个成果,比如写本书、写篇论文什么的,也有些没有什么要求,蒋方舟去日本可能就属于前者,最后写了本流水账、顺便吹几句日本就算是交差了,我也有几位老师和同学都参加过类似活动。
再说也就是去日本玩几个月,这点钱实在也没多少。
如果真的是被收买,要查你也太容易了。曾经有位老师受美国邀请去观摩总统大选,一路好吃好喝,那边希望他回国后吹点彩虹屁,结果他去白嫖了两个月,回来啥事没干,就是因为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后来外交部也给了官方说法:
中日互为重要的近邻,两国人员往来十分密切。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近半个世纪里,双方由政府支持推动的人员交流不胜枚举,为两国关系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双方今年还确立了“5年安排两国3万名青少年双向互访”的交流计划,两国政府支持的青少年学生双向研学旅行活动也在规划筹备之中,将在疫情结束后陆续付诸实施。我们希望通过中日间持续健康稳定的人员交流,实现增进理解,建立信任,深化友谊的目标。
所以没有必要把蒋方舟拔高到汉奸卖国贼的高度,她就是个自我感觉比较良好、被公知圈子影响比较深、恰好又有点名气的普通文艺女青年。
卖国?
哦呦,谢天谢地了。
没这个能力知道吗?
美国吹完吹日本,再吹印度,接下去没的吹了。
脸都不要了。
她的那篇NHK采访我看了,
看完一点都不震惊,
因为这是中国“文人”的普遍情况。
说句难听的,蒋好歹是收了钱才说的,
国内不少所谓的学者,不要钱都在这么说。
我为什么敢这么说?
因为这就是我读了将近一年马哲的所见所感!
我从中学开始一直读的就是理工科,
本科时看了毛选、毛泽东传、马克思传,
感动得痛哭流涕,入了党,
我那时候就是没有学术水平,但是我有种盲目的信仰和热爱。
后来参加工作,我开始看哲学史、马恩选集,
我开始觉得文科比理工科有用,他能指导我们改造世界,能带领着全世界被压迫的生灵获得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的那句——哲学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改造世界,也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怀着这样的心情,跨考到这所还不错的学校。
可是我收获到的却是失望,深深的失望。
其实我至今也想不明白
这帮人水平比我高、看书比我多、入党比我早、吃的社会主义福利比我多,
怎么就能干出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事呢?
文科的这帮学者,
反制度、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的大有人在
甚至就连我的同学们,
都在想着怎么把中国化(中特)的课逃了去听西哲史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
为什么这帮学了几十年哲学甚至就是马哲的人,
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
甚至比不过我这个半路出家的
为什么这帮文科的精英、教授们
上课动不动就是要追求真理不要意识形态化
甚至有人放话说要是把我从哲学院调到马院我就辞职
(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能要了您的命吗?)
直到有天,一名中国社科院专家来给我们讲座,我才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专家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学油画的经历
讲述了自己的外婆当作家积累素材的经历
讲述了自己的女婿当博导的经历
我越听越感觉不对劲,因为我想起了我以前的学校的工程院院士做的一场讲座
他讲自己没钱读书去当兵的故事
讲自己22岁才考上大学的故事
讲自己读研的时候没日没夜搞科研的故事
总之,两位虽出生同一年代,一生的经历却是千差万别
一位是书香门第、天之骄子
一位是自强不息、寒门学子
理工科的精英说白了,要么就是老天爷赏饭吃,要么就是吃辛苦饭
都是几万次实验或者无数次演算,硬拼出来的
你的学术成果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你师承再牛、你背景再雄厚,都不能给你的学术生涯加成一份。
但是文科就不一样了,它不是实证科学,不讲究真理性,
你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问题是,谁来评定?
比如说蒋方方舟同志们的文章吧,
我觉得不好,你可能也觉得不好,搞不好14亿中国人能有13亿觉得不好,
但这都不顶用。
得精英们说好、得专家说好、得资本说好,
甚至得国际友人们说好,
否则那不就成了精英眼中低劣的“大众文学”了。
那精英、专家、资本凭什么搭理你、奉承你,谁认识你啊?
这就要看人脉、看出生、看师承了,
君不见,毕大导演的《逐梦演艺圈》都能被捧上神坛
简单来说就是,
部分文科领域的精英、
这帮掌握着发声筒的人、
这帮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
本来就和我们无产阶级穿的不是一条裤子。
儒以文乱法!
我们是什么国家、什么制度、保护什么人的利益,
他们心里清楚着呢,
他们还嫌手里的东西不够多呢,
他们还抱怨国家给我们这帮乌合之众的太多了。
蒋方方舟们就是发自内心的,不赞同疫情期间的防控,
人家脑袋跟着屁股走,
因为确实,
如果他们是美国人、印度人,
她们疫情期间该浪浪、该不戴口罩不戴口罩、该不受监管就不受监管,
反正你们这帮底层人在贫民窟呆着呢,本来就是不可接触者
就算不幸感染了,立马送进豪华病房、专家会诊,一两天又活蹦乱跳的出来了
至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嘛,
你们该死死,关我屁事,
我顶多为你滴下一滴鳄鱼的眼泪
利用你们的死表演一下我的高尚
搞不好还得写得写本书赚点稿费。
至于为什么她们不去当美国人呢?
呵呵,要恰饭的嘛
真实水平到底咋样,自己心里也有点数
去了美国忽悠谁啊?
今天正好看到毛选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原文摘录如下:
大土豪、大劣绅、大军阀、大官僚、大买办们的主意早就打定了。
他们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说革命(不论什么革命)总比帝国主义坏。
他们组成了一个卖国贼营垒,在他们面前没有什么当不当亡国奴的问题,
他们已经撇去了民族的界线,他们的利益同帝国主义的利益是不可分离的。
......
他们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毛选永不过时!YYDS
大家好!我是《宇宙的尽头除了考公还有大猛子》的作者,求求大家有空的话都能关注一下以大猛子为代表的土木人,有的人已经说不出话了,不要让公正的声音消失!
我是一川疯月,
一个专注军事、哲学、政治的
平平无奇的美女
期待大家关注。
入伍、军校、退伍、考研、体制内工作,可以咨询我。
ps关于“院士”身份问题,我只知道他是我们学校马哲的研究生出身;只知道他是中国社科院的,不知道社科院专家不称为院士;我武断的称他为“搞马哲的院士”,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有偏颇,已修正。
女版高晓松
她收没收钱?那必然是收了。她收了钱,是否就必然意味着恶劣?这个你们判断就是了,反正我国不多也不少她这一个。
我就是很纳闷儿,这类人物,怎么就能成为一个理应多少代表了一丢丢 “知识” 或 “洞察” 高度的 “知名作家” 的。
N年前,我还特意找来了她写的一些东西看了一下,颇为直白:要知识没知识,要逻辑没逻辑,要深度没深度,要艺术也没艺术。
你跟我说,这是个初中作文年级小红花,那我信。
但你跟我说,这是出自一个熟得不能再熟的成年人之手……那我的评价就只能是,这人的综合认知能力貌似比较低下。
这跟具体的意识形态或观点,到底是偏向于 “立” 还是 “反”,并无关系。我国所谓的 “反派” 里面,先天的聪明豆儿,还是有的;后天的有积累,也是存在的。(至于二者皆具备的……那在今天的中国,极大概率是不会反的,下限是真·理中客,没法更低了,否则。)
但这位并不是啊……嗨,我说得上更直白些好了:起码我能很清楚地感知到,这位根本就是脑子不灵光啊!
怎么就成了 “天才作家” 了呢??
这就又回到了先前多次提过的一个事儿:我国今天的所谓 “文科”,还是太拉胯。既有脑子又有知识又有情怀的泛人文工作者,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再次强调,此处所说的拉胯,立场或利益问题,可能都是在第二层次,才需要去批判的。首要问题则是,占据现时生态位的那些家伙中,蠢材乌央乌央的,简直蠢到冒泡儿了。
真心的,我不但不反感,而且希望我国能多一些聪明且/或有水平的反对派。
我纯就是看不上笨蛋。
很奇特,或者说我不知道她这个履历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
你翻翻百科的履历,就会发现这个人简直是超级神童,大多数人八岁字都没认全,人这时候写一本书就可以进省教委,然后开始写长篇小说。
12岁的时候就能上南方都市报开专栏——甘罗十二为宰相啊,13岁就能出版长篇童话,然后各种各样的荣誉就上来了。
然后蒋方舟今年32了,只能写干巴巴的“东京日记”,通篇就是我今天见了啥,我吃了啥,我吃的好难受,我看了啥很有感触。
我看的这个是啥啥啥——来一份资料。
我吃的这个是啥啥啥——来一份资料。
她的人生光辉似乎全部集中在了上大学之前——去了清华然后出来还要这样,就像是彻底泯然众人了一样,没有了任何亮点。
就像是用了:
哆啦A梦里的“人生重来机”一样,你拿着10岁的脑子回到3岁,你肯定是个天才,但是你的能力也就只有8岁(2年级),所以你的人生只要超过了8岁,你又会回到之前的样子……
真有意思。
一直就知道是这样。没什么奇怪的啊。
不光日本,美英等也是一样的。
我一直说,世界舞台是公平的:花多少钱办多少事。
哪有那么多仁义道德?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们上周也开了一个宣传工作的重要会议。
一个从小被刻意包装,长大才发现名不副实的所谓作家。
而包装她的是一群同样没有真才实学,收外国人钱办事的圈子。
你说她有多少坏心眼还真不至于,她属于有坏心眼也办不出多少坏事的,能力不强的中年女人,这点上比起她的方方阿姨还有不小差距。
也许日本人也觉得这笔钱出得不太值。
真的拿了钱的,好歹比倒贴的强一点。
好比我是蔡崇信,我有个亲弟弟,28岁,身高180,体重72公斤,平日喜欢打篮球。我逼迫纳什把他放进首发阵容,然后格里芬防大洛,杜兰特防字母哥,哈登防米德尔顿,欧文防塔克,我这弟弟防霍乐迪……我这是在帮助我弟弟吗?看似是,其实不是,这是让全世界看他笑话。
蒋方舟本质就是个普通女孩,无论样貌,还是才智,都不出挑,让她简单简单生活就挺好。非要把她捧起来,冠以什么“天才少女”,“美女作家”,这种做法就像蔡崇信让他弟弟打篮网队首发一样,最终结果,就是被看笑话,无他。
挺好的女孩,上错了大学;
文字工作者,正经应该读北大。
小才无用,大德有亏。
蒋女士也是而立之年奔着不惑去的人了,正经人生甚至还没开始,心理年龄一直停留在十几岁的水平,其实是个可怜人。就算是有点小才华也是扛不住这么多年的消磨透支的,就算真是天才,怕也早就江郎才尽了。不去生活,去积累,去在人生里感悟,你指望她拿啥写?
但是可怜不意味着不可恨。
小小年纪就被扣上个“天才少女”的帽子,实质上当然是很残忍的行为,这个“少女”一辈子就只能当一个少女了,就像马戏团里freak show的畸形侏儒,本来因为残疾应该被关爱,却偏要摆出来展览挣钱,属实残忍,目不忍视。
成年人应该去工作,去恋爱,去成家立业养家糊口,而不是被关在笼子里展览。一个人总是要叛逆的,然后才是独立,最后是回归,从此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这是所谓成长。如果中间缺了一环,那么人生就是不完整的,就会停留在这个坎上面过不去。蒋方舟一直没有过了这个坎,卡在这里动弹不得。因此可怜的是蒋方舟这个“人”,可恨的是“蒋方舟”这个招牌。
有一群人绑定在这块招牌上面,招牌本身哪里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呢?这群人躲在招牌后面为所欲为,你把蒋方舟个人拖出来批判一顿并没有意义,甚至显得残忍。
一个女人,被迫把大腿根都拿出来卖书了,这不是新时代另一种形式的胁迫卖淫么?
该骂该打击的是这个招牌背后的人,法律做不到、不合适,舆论应该站出来。日本人能看上这个招牌,让这个招牌按照自己的意思说话,招牌能有什么话语权?一个木头牌子它知道个什么呢?而这一群人连外务省的钱也要收,堂而皇之操弄舆论,没有一个实体存在是不可想象的,不打击这个实体,等于是是在向全国人民宣告:
当汉奸居然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现在好歹还遮遮掩掩晓得搞个招牌,自己躲在后面安全恰饭,一看这样是安全的,下次一定会有人明目张胆赤裸裸的赤膊上阵,或者这种招牌更是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
这,真成了沦陷区了?
那是不是我等正经人还得偷偷摸摸干地下工作了?咱还得小心翼翼搞根据地了?解放70多年,一夜回到敌后武工队的年代去了。
汉奸鬼子大街上大摇大摆,我等说两句话还得心惊胆战?
真到了那一天,我就上山打游击去。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被几个同学认出来了,哈哈,取匿了。其实我想表达的,在很久以前这个问题下面也讲过体会,供参考。
本科同班同学,学号相隔只差一两位那种。
有一点我到现在都还是很佩服的,就是她的阅读量极大,国内外的严肃小说,基本都能说一说。我当时自诩也还是文学青年,但是看的东西比她少太多了。比如当时她说自己最喜欢的国内作家是阎连科,我那时候连阎连科是谁都不知道。后来也去看了,技巧的确也不错,但是很多想法我是不认同的。其实从这个阅读的偏好来看,她当时已经有一种明显的政治立场了。而且在当时北京那个文化圈子里,你很难不是这种立场。在全国文化的中心,一直有一群从来没从事过具体工作的作家、学者,他们又特别有自信去谈论很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多半有一个很强的规范性的理论,有一种独断论的自信。在我看来,他们表面上自称自由主义,其实根子上的毛病与官僚主义反而是一体两面的。我自己也是经历了从崇拜到冷感,再到有些厌恶的过程。而实际上真地去研究过的人,反而会比较犹豫、踌躇,会说很多“可能”,下判断的时候会附带很多限定条件。
我们有个很好的左翼倾向的老师,也正是因为她基础很好这一点,很看好她的潜力,有心带她,给她推荐了不少书,但是后来基本也放弃了。可能这里面既有意识形态的不认可,也有社会活动比较多带来的没时间。
大家其实可以想一想,从小就是“神童”,又以巨大的光环进了一般人眼里最高的学府,她接触到的是什么人,她的心态是什么样子的?从这一点看,我觉得其实学校也好,学院也好,给她的关心还是有点不够的。
另外大家都说拿钱的问题,其实类似活动是很多的。欧洲很多国家也会拿一笔钱给国内的作家、学者,让他们去个漂亮的小城市住下来,游学、写作。中国也会邀请一些国外作家来中国干一样的事情。这些项目本身未必就是要培养文化媚外的知识分子,主要还是看自己持什么立场。
话说回来,只看她现在写的零碎的文字,的确和我之前认识的那位有很好基础的同学有些对不上号。在30岁多岁这一波年轻作家里,似乎已经谈不上拔尖了。还是祝福她未来有了更多的阅历,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看法后,写出更好的东西吧。
“蒋主席”可以和“汪主席”并称湖北文坛双姝。
作家的社会责任必须是真诚的而且是独立的,不被任何利益所收买,也不被任何诱惑所诱惑,这是最重要的。
——蒋方舟
以上是“蒋主席”在2014年的发言,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说了什么,还要看做了什么。
2012年6月
“蒋主席”在《新周刊》任职期间,炮制过一篇《盘点中国2012》
在文中的“最年轻的一代”章节中,“蒋主席”文字如下:
2014年3月18日
台湾反服贸爆发。“蒋主席”当月28日记录如下:
2014年6月
2020年7月
日本播出了与我国疫情相关的纪录片《中国巨龙正在改变的世界 后疫情时代的市民》
片中采访了多名中国人,受访者表示
而“蒋主席”表示
2021年6月
日本掏钱买文的账本公布,“蒋主席”的名字也在账本上。面对质疑,“蒋主席”回应如下:
在这个需要严肃回应的时刻,“蒋主席”第一句话就搞错了字。身为作家,在关键时刻出错字,当过主编,文字却没校对就发布。
是语文不及格分不清“与”字的用法?
还是心中忧虑只想尽快输出?
只有“蒋主席”自己知道了。
相关回答
其实蒋方舟女士也是个为国家立过功的人:亲手彻底消灭了一个百万粉丝的流氓公知,并重创了与此人关系密切的两个几十万粉丝的公知。
此百万粉丝公知名叫章文,他和蒋方舟一起参加过所谓的“赴日访学”,并且跟贺卫方、叶匡政等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还是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学者,所以他收的钱可能不止一份。微博号“章文的文章”,被封后另开新号“茶煮文章”,大不如从前,仅几万粉丝,一边当公知一边卖茶卖书。
此人18年夏天被一个女律师(展江的学生)发文《章文,停止你的侵害》控诉强奸+性骚扰,文中提到章文自称睡过100多个女人……而后蒋方舟和易小荷纷纷跟进把章文拎出来爆捶,控诉章文对自己也曾有过性骚扰,就此引爆舆论。
没想到,在蒋女士的大锤下,章文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她开火!在回应文里暗示蒋方舟私生活混乱,想把蒋女士也搞臭:
看似章文只diss了蒋方舟易小荷,但是!他触发了一个很要命的问题:我骚,你就能扰?公知不是一向宣传自由人权吗,我怎么生活跟谁交往是我的自由,你来骚扰我,就是侵犯我的自由和人权!这下完了,一大票公知朋友们也没办法帮章文了,这货踩了咱自由派的红线了呀!而且!他居然说媒体圈、公知圈都是这副德行!
章文这一昏招不仅没救自己一命,反而使“荡妇羞辱”、“受害者有罪论”等词条冲上热搜,招来了社会群众、女权主义(褒义,权,非拳)愤怒的群殴,更激起了蒋方舟炙热的战斗欲望!还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公知圈好特么乱,直接拉低了人民群众对公知群体的道德预期。
蒋方舟的后续表现十分强悍,捶的那叫一个不依不饶,即使受到章文威胁,仍然硬刚到底,锤锤到肉,连不长眼主动跳出来帮章文洗白的公知鄢烈山也拎出来一块捶,主动私下给章文出谋划策的公知王冲被拍到后则被网友捶。蒋方舟朝章文砸下的每一锤,都有无数热心网友跟着下锤;章文和其他人砸向蒋方舟的每一锤,都有无数热心网友帮忙挡锤并捶回。那个时候,广大群众的心是站在蒋方舟一边的。
在“Me too 运动”的背景下,蒋方舟因此事圈粉无数,人皆称其勇敢正义;章文则因此事身败名裂,人皆视其过街老鼠;鄢烈山、王冲因此事脱粉无数,人皆斥其淫棍帮凶;整个公知圈则因此事落下笑柄,人皆笑其好特么乱。
据说那会儿章文正在给自己办美国移民,给儿子办美国留学,怕受影响,十分气急败坏,骂展江、骂女律师、骂蒋方舟,言辞粗鄙,均被当事人截图发网上,彻底扒掉了自己“文化人”最后的底裤,新号“茶煮文章”不久后也被封了,从此在各大平台上再没开起来有人气的账号,没法给粉丝卖茶卖书了,实惨,属于彻底消灭……
就此,章文很荣幸的成为了第一个被公知消灭的公知,鄢烈山、王冲则荣幸的成为了被公知重创的公知。给太君办事,也很内卷啊!
我记得我好像还在上高中的时候,看了一期汪涵主持的《天天向上》。
在当时,这个节目经常找某个领域的人物来做客,有一期请了出版界的几个人。
男嘉宾是路金波,一个捧红韩寒的人,实实在在的生意人。
女嘉宾就是蒋方舟。
有一个环节,汪涵问蒋方舟写了什么书。
蒋方舟说,她写了一本书叫《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第一次听这个书名觉得拧巴,拗口。如果我写一篇作文,题目叫《我承认我不曾下水摸鱼》,语文老师一定会让我把题目改成《我未曾摸鱼》或者至少是《我否认下水摸鱼》,最起码像是人话。
路金波一听这个书名,就笑了。汪涵问他,你觉得什么书名才会大卖。
路金波回答:书名有几个禁忌,第一是不要有“我”字,第二是不要用“不”这种否定字眼,第三是不要重复出现一些字。
这么一看,蒋方舟的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把这仨禁忌全部占完了。
蒋方舟报以尬笑。如果是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早就怼回去了,比如说:所以路金波只是个商人,不是出版家。
但是没有,蒋方舟毫无气场地木讷这那里。
那时候我就认定蒋方舟这人没有才气。
视线回到现在。
最近我去搜蒋方舟的微博,看到她的备注是:作品《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也就说,这么多年来,她就没有一本拿得出手的作品?
好歹是个作家啊,就算每周写一篇周记,认真写一写,这些年也能凑出一本《蒋方舟周记》出来了。
况且《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也不是那种可以吃一辈子老本的文学名著吧?
所以蒋方舟这个人,妥妥的一个毫无才气的普通人,智力、谈吐、气质,甚至在普通人之下。
她的存在,在于时时刻刻激励着人们:
换你也能上清华。
这位蒋女士在我心里是个可怜人
实实在在的可怜人,在曾经几个八零后作者闪耀的时候她夹在其中,以天才少女自居。书没多少卖,名字却被人反复记下了,再见到读者满脸却只有一个呆字。
不够聪明,没有才华,学习也并不努力,堪称社交平台读书第一才女。看的什么东西,看懂看不懂,反正先发网上再说。
写文章就变成一台毫无感情的摘抄机器,她不曾说过自己的话,她的笔都是用来抄写词句所用,文笔不流畅,文思如枯泉,捏着石头取水式写法。
可能她也不曾有自己的想法,什么布匹花色流行起来,就拿尺子比一比看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独立思考清华天才文学少女”的人设,如果差不多可以就扯下一块缝在自己衣服上。
不聪明,没才华,没想法,没作品,也没有“美女作家”的一个普通装逼的傻孩子捧到现在的这个程度,不能说不可怜。
因为没有思想也无想法,基础薄弱和混乱,学艺也不精,虚荣心过剩。事事看不清,无大义,无小节,做恶人做不上,做好人做不成,只能做空洞洞一个木头人。
今天木头人可以套上和服,刷上新漆,明天可以是西洋服,后天可以是情趣,只要有人伸手给她套上,便无所谓怎么样,天生自卑空洞之木头人便是如此。
在此祝愿蒋女士早日能获得一个脑子,半个也行。
既然都有浅浅了,我们就叫她深深吧。
不怎么了解,懒得评价。
霓虹看上这种人,也算是安倍晴明的晦气
以前看着她靠写作各种拿奖,出书,上清华。典型的别人家孩子。
看到她的新闻报道,我爸妈就对我说,你不学学人家,天天就知道打游戏,看动漫,以后有什么出息。你看看人家,上清华,你上什么学校?你暑假就知道在家睡觉啪啦啪啦。。。。
这两天看到她拿了日本人钱,立马打电话给爸妈。告诉他们这个消息,那个蒋方舟,她拿了日本人钱啦。
我就是这么跟我爸妈打电话:
黄军托我给您带个话:
你们天天宣扬的别人家孩子,却在给日本人干活。
你们养大的不争气的儿子,普普通通,但是却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瞬间觉得我胸前的红领巾又鲜亮了。
我爸妈反而一脸懵逼,问我,蒋方舟是谁?
原来,对他们来说,当年看到优秀的青年,就会见贤思着让我看齐,至于人家到底是谁,现在咋样?根本不关心啊。
总有那么些人,凭着自己的几分才气,取得了世俗上的成功。就开始忘乎所以,屁股坐歪了。就忘记了这片生她养她的种花家。
既不天才,也不作家。
评论区说跟美女无关,本人保留意见
我在15年的时候买过她的书,图片上的最右侧。
说真的,写的真的。。。挺费生活费的。
分享一句金灿荣教授的话——
“ZG公知以自己的愚蠢和浅薄,成功掩护了ZG崛起。”
我至今不知道蒋方舟是何德何能,是有怎么样的本事和资源能拿下这样的履历——
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这是其一;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刚刚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这是其二。
拿着笔杆子“战斗”的她,在享有如此的资源和位置,吃尽了guó/jia和ti/zhi给的红利之后,上演端起碗吃饭,放下筷骂娘的拿手好戏。
勉强可以形容一句,没有骨气的“文人”,因为她算不算得上是“文人”,可是有待商榷。
蒋主席最大的问题是菜,所谓天才文学少女,约等于神圣罗马帝国,不说神圣和帝国,就说罗马的宣称权都比不过奥斯曼。
当初绿萝和神罗竞争匈牙利,神罗战败签的条约抬头只能写西班牙国王,靠给绿萝岁币才保住剩下的匈牙利领土。倒是绿萝胜利后,按照罗马人传统在君士坦丁堡建了个罗马式塑像,浑然不顾伊斯兰教不给人立像的规矩,这很罗马。
只要和罗马一样武德充沛,就是信伊斯兰教也比神罗正宗,神罗自己都白纸黑字认可这一点。可蒋主席就没绿萝武德充沛,只沦落到神罗的水平。
就因为蒋主席菜得抠脚,没有立身之本,只能靠混圈子,舆论对她很重要,不得不出来自证清白。就像神罗,因为不够罗马,所以要靠教宗和选帝侯们资瓷,才能自证合法性。
水平高的,如汪主席,人家立场再不合时宜,网民再怎么骂她的《方方日记》,她都岿然不动,朋辈遍布世间,日记横销天下。
就是人家文字水平确实高,写出过很厉害的作品,你怎么都无法否认。洗起来那叫一个理直气壮,顺便能把你打成群氓。不说别的,“时代的一粒沙”那几句,给蒋主席一百年她也写不出来。
蒋主席要想摆脱现在的尴尬局面,自证清白还是其次,最重要是提高专业水平,不要再拿出《东京一年》这样的东西了。在世上混,菜是原罪,坏都得排到后面去。
PS.其实把蒋主席比作神罗,有点辱神罗,神罗刚开头还是有武德的,只是后面过于拉胯。蒋主席则是从头到尾都在躺赢,一路没什么可称道的表现就赢麻了,羡煞所有躺平学信徒。
每当看她的文章和采访稿,
我以为这个人是靠美貌而成功的。
每当看到她的出镜形象,
我以为这个人是靠才华而成功的。
后来我看到了这段视频。
发现原来她就是蒋方舟啊,
想来想去,
这人应该是靠投胎而成功的。
古意?古你妈个头,这一看不就是抄《楚庄王绝缨》吗?抄都抄不好,成了低俗段子。我随便开两个黄腔都比这写得好。
阿呸!
我要是皇军,***退钱!
不想看文字可以听张云雷唱《乾坤带》
【张云雷 是纯享版乾坤带呢-哔哩哔哩】
《楚庄王绝缨》
注释译文
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喝酒,喝得正欢,蜡烛突然灭了,有个大臣拉美人的衣服。美人扯下这个人的帽缨,告诉楚庄王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你催促人点灯,看看是谁的帽缨断了。”楚庄王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马上命令群臣说:“今天与我喝酒的,不扯断帽缨的话不尽兴。”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最后尽欢而散。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首先杀败了晋军,最终获得了胜利。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大臣说:“我的德行浅薄,从来没有特殊优待过你,你这次为什么奋不顾死呢?”这位大臣说:“我罪当死,上次宴会上帽缨断了的人就是我,大王您隐忍不治我的罪,我始终不敢因为受人庇护的恩德而不显扬地报答你。我因此一定要为您肝脑涂地,冲锋陷阵。我就是当年帽缨被扯下的那个大臣。”于是晋国被打败了,楚国强盛了起来。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懽。”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懽而罢。居三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遂败晋军,楚得以强,此有阴德者必有阳报也。
有几个名不副实的才子才女挺有意思的
韩寒年少成名,在不断的自证不是代笔过程中,干脆不玩了,去玩赛车搞电影了,这说明代笔不代笔不说,起码人是有才华的。
徐静蕾被人贴上才女的标签,压根不care,愿意写散文写散文,愿意写书法写书法,愿意当导演就去自导自演,然后抱着小男友玩丁克,不在意世俗的眼光。
这一点我是很服的。
几年前有个徐静蕾和蒋方舟一起访谈的节目,高下立见。
蒋女士也算年少成名,但实不相瞒,我真没看过她什么成器的文章。
一个以作家身份混社会的人,竟然没有能拿的出门的作品,这让人如何评价呢?
我要是日本外务省的话,宁可拿点钱来收买知乎小管家。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的意识形态长期以来被这样的一群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收外国经费、以吹捧外国诋毁中国为荣的人主导,而我们过去对这一切习以为常。
看看蒋方舟子发的微博,就知道丫什么操行了。搁现在可以定个侮辱英烈罪,判个拘役不亏她。
一辈子在扮演“天才美少女作家”,扮演到快40岁了,还在卖这个人设,犹如白发鸡皮老妓倚门卖笑,看得人恶心反胃。
现在“美少女”是肯定不存在了,那么“作家”呢?简单说,她的写作水平距离作家和她的颜值距离美女一样遥远。号称7岁开始写作,写了30年了,却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哪怕是个短篇小说或者散文集也好啊,要不是被皇军认证一下,大众根本不知道她到底写过什么东西。
“天才”就更谈不上了,谢谢她一家门,她那些不知道到底自己写的还是父母捉刀的作品,从来也谈不上有才。
没有才华,没有作品,没有成就,最后只剩下卖身卖得声名狼藉,卅年一觉作家梦,赢得皇君认证名,可悲乎?可笑乎?
自以为是的炮灰罢了。
曾经以为自己有几斤几两,还糊弄住了一批人就非常嘚瑟,结果太君直接把老底给曝光掉,一下子就很难看了。
太君这种直接把自家的暗线给卖了当柴烧的做法我是称赞的,对双方都好。
新时代的奸细也就这点成长空间了,白瞎了祖国对其的培养了。
宋代神童特别多,然后故事有点不够用了····
比如什么灌水取球啊,砸缸啊、杀蛇啊、帮大人判案啊、在皇帝面前表演智斗人贩子啊
至于7岁能文,10岁就能赋诗,那简直就是基本操作了
有的成名后继续学习,充实自己,
有的就泯然众人了·······
蒋方舟就是属于成名后仍然继续学习进步的,终于可以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了
当地时间5月22日上午,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25岁的青年作家蒋方舟坐在一个由两国文化部门举办的“中国—拉丁美洲人文交流研讨会”讲台上。在她身边坐着的,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及哥伦比亚文坛大佬马利安·庞斯福德、圣地亚哥·坎博阿。
汪芳所属集团的理想接班人,正常情况下就是下一任方方,可惜了啊,可惜了……啧啧。
她妈当年为了捧她,可是下了本钱的哟,就这么着被皇军当成了手纸,连某协主席都没赶上。
你现在回头看看窦文涛主持的那个聊天真人秀节目,那些个常驻嘉宾都是些啥。
蒋方舟的例子深刻说明,所谓的“素质教育”推广开来到底是让哪些人得利,这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一条利益链条。
大概十年前,深圳有一个所谓天才少年,13岁的初中生,提议废除应试制度,改为多元素考核的综合素质教育选拔人才。这位天才少年家里不差钱,他提议纳入素质教育考核的例如航模、骑马、高尔夫、礼仪等等,他家都玩得起,可普罗大众谁家能玩得起?照这位天才少年的搞法,那么最终必然变成“985无寒门,三本无士族”。
回头说蒋方舟,作为作家,蒋主席是一个比汪国务卿还尴尬的存在,汪国务卿别的不说,人家那小说还是可以的,比如改编成电影的《万箭穿心》,最起码还是有作品传世。可说到蒋主席,除了新概念竞赛的获奖作文,还有那部作品是大家说得出来的?
就这么个货色,高考还降60分录取,清华招她还不如多招几个奥数学生,最起码后者是真有本事,虽然增加了大家的内卷度,可蒋主席这么个搞法,大家再卷也卷不到她家。
所谓“想得内卷而不可得也”
蒋主席的存在,真他娘的是一个污点,不仅是清华的污点,更是以社会主义立国的人民共和国的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