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蒋介石1936年为何不派中央军去西北剿共,而是派西北军东北军等地方军阀去,以至于酿成了西安事变?

回答
蒋介石为何不派中央军剿共,反用地方军阀?一场致命的误判酿成西安事变

1936年,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一方面,日本侵略的阴影笼罩着华北;另一方面,共产党在江西苏区失利后,开始了万里长征,并逐渐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肩负着“剿共”和“御侮”的双重使命,将剿灭共产党视为首要任务。然而,他却在此时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不派中央嫡系部队,而是将剿共的重任交给了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这一决策,最终直接导致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让蒋介石本人也沦为了阶下囚。

那么,蒋介石究竟为何会做出如此“反常”的决定?这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军事实力的考量,以及对局势的严重误判。

一、 剿共初衷与中央军的限制:

蒋介石将剿灭共产党视为其核心政治目标,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即便他拥有规模庞大的中央军,也并非可以随意调动的铁板一块。

中央军的疲惫与消耗: 长时间的对共作战,特别是前几次的围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红军的力量,但也极大地消耗了中央军自身的实力。兵源、物资、士气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经历了艰苦的第五次围剿后,中央军部队需要休整和补充。
中央军的战力评估: 蒋介石虽然对中央军寄予厚望,但他也清楚,在经历了长征后,红军的战斗力已经今非昔比,其灵活的战术和游击战的优势,使得正面作战的中央军也面临严峻挑战。贸然将其全部投入西北,一旦失利,将是中央军力量的重大打击,会进一步削弱其对全国的控制力。
其他战线的牵制: 当时,国民政府不仅要应对共产党的威胁,还要面对日本在东北和华北的步步紧逼。中央军在华北、上海等地都有驻防,分散了兵力。将主力部队全部调往西北,可能会顾此失彼,让其他地区的安全受到威胁。

二、 倚重地方实力派:一种“以夷制夷”的策略?

蒋介石倾向于利用地方军阀来对付共产党,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共事”与“共存”的默契: 相较于共产党,蒋介石更倾向于与那些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军阀合作。这些军阀虽然对他构成了潜在的挑战,但他们仍然臣服于国民政府的名义,并且在政治和军事上与共产党是敌对关系。蒋介石认为,利用这些地方军阀的力量来“消耗”共产党,是比较省时省力的策略。
经济与军事成本的考量: 派遣中央军北上作战,意味着巨大的财政和后勤开支。而让地方军阀去“剿共”,可以将一部分战争成本转嫁给他们。虽然蒋介石也会给予这些部队一定的支援,但总体而言,直接动用中央军的成本更高。
削弱地方实力派的考量: 蒋介石深谙“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他时刻警惕地方军阀坐大。让这些部队去西北剿共,一方面可以将他们调离中央,分散其力量;另一方面,如果他们在剿共过程中损耗严重,也有利于蒋介石进一步收拢军权,削弱地方实力派。这是一种“借刀杀人”的心理。
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信任”(或说误判): 蒋介石认为,张学良作为“少帅”,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思想相对开明;杨虎城也是国民政府的老牌将领,对共产党持有戒心。他以为,这支联合部队在剿共战场上会有一定的战斗力,并且不会出现“哗变”的情况。他可能低估了这些部队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日本侵略和国难当头时,内心深处的民族情绪和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不满。

三、 严重误判:低估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人心”和“实力”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考量,蒋介石最终做出了派遣东北军和西北军围剿红军的决定。然而,他却对这支部队的真实情况和潜在的“反弹”力量,产生了严重的误判。

低估了张学良的民族主义情绪: 张学良在东北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他目睹了日本对东北的侵占,自己的家园沦丧,而国民政府却对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始终无法改变,内心充满了屈辱和愤怒。他与共产党之间虽然是军事上的敌人,但在民族大义上,却有着比蒋介石更强烈的共鸣。他渴望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低估了东北军的士气和对蒋介石的不满: 东北军在被日军赶出东北后,一路南撤,辗转至西北。他们的家国仇恨未报,却要在这里为了国民政府的“剿共”政策与红军作战,部队中弥漫着一种“为何而战”的迷茫和不满。很多人认为,他们的作战并非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打压被看作“中国人”的共产党。
杨虎城作为地方实力派的潜在顾虑: 虽然杨虎城在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一员,但他同样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他清楚,一旦共产党被剿灭,下一个面临蒋介石“整顿”的,很可能就是他自己。更重要的是,杨虎城也看到了日本侵略的紧迫性,他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同样心存疑虑。
未能有效控制地方部队: 蒋介石虽然号称“校长”,但对各地方军阀的控制力,尤其是对远离中央的部队,是有限的。他无法完全确保这些部队的忠诚度,也无法及时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四、 西安事变:一场致命的误判的必然结果

在这种背景下,当蒋介石飞抵西安,要求东北军和西北军发动大规模剿共攻势时,他所面对的,已经不再是他设想中的“听话”的工具。

张学良和杨虎城多次向蒋介石进言,希望他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联合共产党抗日,但蒋介石置若罔闻,一意孤行。最终,张学良和杨虎城出于民族大义和自身部队的利益考虑,做出了扣押蒋介石的决定,酿成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

可以说,蒋介石之所以不派中央军,而是选择地方军阀,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策略,但这种策略建立在对当时复杂局势、地方军阀的真实心态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严重误判之上。他将自己的政治目标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留下了更为复杂的伏笔。这场事变,也深刻地揭示了国民政府内部存在的深刻矛盾,以及蒋介石个人政策的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还是太年轻。

陕北“剿匪”要剿的不仅是红军。驱虎吞狼而已。东北军,西北军,红军,哪一个玩完委员长都开心。东北军打光一只部队取消一个番号,这很委员长。张学良有没有爱国情节不提,须知道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军阀,或是军阀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以小团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枪和人是军阀的本钱,有了枪和人才有地盘。为什么东北不抵抗?舍不得本钱。一个军阀把枪和人打光了,运气差连当一个平安寓公都不得。所以剿匪剿了几天,损兵则将,又不给补充兵员。心态就变了,就要逼蒋抗日了。至于把张杨二人放到闽粤割据,且不说老蒋会不会昏头同意,也得问问两广军阀。上一波驱虎吞狼许了盗墓贼孙一个青海屯垦督办。结果被西北地头蛇四马打光杆司令了。

所谓民国,不过是从蒋向下大大小小军阀俱乐部的奇葩组织。友军有难,不动如山。为什么。要保护自己手里的资源。为什么东北不抵抗,为什么部队面对日本人一触即溃?留着枪杆子无论投日投共投汪都是本钱,打光了才是真傻冒。而他们面对的是一只党指挥枪的队伍,是上下级强组织关系弱人身依附的关系,是中央让你交出兵权你就交出兵权的队伍。最后军阀联合体在政治上军事上双重失败有什么好奇怪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蒋介石为何不派中央军剿共,反用地方军阀?一场致命的误判酿成西安事变1936年,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一方面,日本侵略的阴影笼罩着华北;另一方面,共产党在江西苏区失利后,开始了万里长征,并逐渐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肩负着“剿共”和“御侮”的双重使命,将剿灭共产党视为首.............
  • 回答
    蒋介石建立政权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时期,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斗争、妥协和权力积累。以下将详细梳理蒋介石建立政权的主要过程:一、 早期活动与国民党内的崛起(1910s 1920年代初) 辛亥革命时期: 蒋介石在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早期就.............
  • 回答
    蒋介石在大陆的土地改革(以下简称“土改”)可以被视为其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本身的缺陷,也有执行层面的问题,更有其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制约。要详细讲述蒋介石在大陆土改的失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政策定位 对土地问题的.............
  • 回答
    蒋介石虽然在国民党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但他始终无法彻底压倒党内的主要对手,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这既与他自身的性格和执政方式有关,也与国民党作为一个政党本身的结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蒋介石无法彻底压倒党内对手的原因:一、 派系林立与权力.............
  • 回答
    蒋介石作为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执政生涯长达数十年,期间做出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决策。这些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进程,其中一些决策也因其深远的负面影响而备受争议,并被认为是重大的失误。以下将列举蒋介石执政期间一些被普遍认为是重大的决策失误,并分析其对国家和人民造成.............
  • 回答
    关于蒋介石为何不退守海南岛,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界普遍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单一且绝对的答案,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蒋介石确实考虑过退守海南岛,并且在某些阶段也有过类似计划,但最终未能成为其长期战略的核心,其原因主要可以从军事、政治、地理以及资源等多个维度来剖析。以下将详细.............
  • 回答
    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杀张学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个人恩怨、国际关系以及历史时期的特殊性等多种因素。虽然事后“不杀”的决定似乎显而易见,但在当时,“杀”或“不杀”张学良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选项,背后充满了权衡和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原因:1. 西安事变后的直接原因: 东北军的压.............
  • 回答
    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和军事人物,其军事生涯跌宕起伏,虽然在某些方面展现了军事才能,但在战略层面上确实犯过一些关键性错误,这些错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党在内战中的最终失败。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战略失误,并尽量详细地阐述:1. 抗日战争期间的战略失误 (对内战局势的长期影响): “攘外必先.............
  • 回答
    蒋介石在退守台湾后,是否后悔没有实行国共合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难以给出简单的是非判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蒋介石对“国共合作”的认知与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蒋介石对国共合作的真实看法。他并非一开始就否定国共合作,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为了民族大义.............
  • 回答
    关于蒋介石是否知道自己军事指挥才能的不足,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笼统地说“知道”或“不知道”都可能失之偏颇。更准确的说法是,他可能在某些时刻、某些方面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但又常常被自负、权力欲望和政治需要所掩盖,导致他未能真正深刻地反省和改变。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
  • 回答
    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其“贡献”也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一、 统一中国,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北伐战争) 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
  • 回答
    蒋介石炸花园口这一事件,在历史上有巨大的争议,也充满了复杂的因素和惨痛的后果。要评判其“对”与“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下定论。事件背景:1938年6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主力部队正在从北向南推进,企图控制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腹地。花园口位于河南省境内,是黄河的下游.............
  • 回答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权是否是法西斯政权,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并与法西斯主义的核心特征进行对比。法西斯主义的核心特征首先,理解法西斯主义是讨论的关键。法西斯主义并非一个单一、绝对的定义,但其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极端.............
  • 回答
    在探讨蒋介石是否搞过个人崇拜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有不同的解读。然而,如果我们审视蒋介石在国民党执政时期所采取的一些策略和营造的氛围,可以清晰地看到 带有明显个人崇拜色彩的痕迹,尽管其程度和表现形式可能与某些极端.............
  • 回答
    关于蒋介石是否积极抗日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不少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尽量还原历史的复杂性。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无疑是主导性的。 从正面战场来看,国民党军队是抗战的主力,进行了无数次大小战役,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局部的争议,就否定.............
  • 回答
    说到蒋介石喜欢“微操”,这确实是他留给后世一个挺有意思的标签。不过,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一种他个人性格、成长经历以及当时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一种“习惯”或“倾向”。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得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蒋介石是军事科班出身,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念过书,回来.............
  • 回答
    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呈现出一种“听命于蒋”的模式,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地归结于“昏庸固执”四个字就能涵盖。尽管蒋介石在某些决策上确实显得固执己见,甚至存在失误,但他之所以能让众多将领和政客唯命是从,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历史和社会原因。首先,蒋介石的权力基础是多重.............
  • 回答
    蒋介石时代的国民党腐败,这个问题是个历史的复杂症结,并非单一原因就能概括,更别提“治”与“不治”了。要深入剖析,得从国民党发家的根基、政治生态的演变以及战乱的大背景下,一层层剥开。腐败的土壤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国民党并非一开始就是腐败的。在孙中山时期,国民党是有革命理想的,虽然也存在派系斗.............
  • 回答
    蒋介石和现代意义上的“物流”概念,可能不是直接划等号的。在蒋介石所处的时代,我们现在谈论的物流更多的是指一个系统的、高效的、信息化运作的供应链管理。他所经历的时代,更多的是物资的调动、运输、储备和供应,这背后当然涉及到“物流”的核心职能,但其形式和效率与今天大相径庭。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蒋介石与.............
  • 回答
    蒋介石一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拥有多个称谓,这背后反映了他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漫长而复杂的权力演变过程。这些称谓并非随意而来,而是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所领导的政党和政府的组织形式紧密相关。下面将对蒋介石的几个主要称谓进行详细的梳理和解释: 1. 总裁 (Chairman)产生背景: “总裁”这个称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