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上海都可以正常退休的年龄,更可况在乒乓球这样比较依赖体力的运动中。
你以为倪夏莲是来体现奥运精神,其实是「重在参与」的?
在女子单打第二轮的比赛中,耗时 66 分钟,倪夏莲以 3:4 惜败于韩国选手申裕斌。
申裕斌是何许人也?她出生于 2004 年,今年 17 岁,2019 年 8 月 25 日,在捷克公开赛中,申裕斌和赵大成合作,击败了日本的水谷隼/伊藤美诚,夺得混双冠军。(而水谷隼/伊藤美诚这对组合大家现在一定特别熟悉了,因为他们刚好在今天击败许昕/刘诗雯组合,夺走了奥运会的首枚乒乓球混双金牌。)
从比赛的进程看,倪夏莲真的尽力了,尤其是第二局,她和申裕斌大战 15 分钟,才以 17:19 惜败,如果这局咬下来了,一鼓作气,4:0 或者 4:1 取胜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可能是这局消耗体力有点大了,才最终因为体力不支被逐渐翻盘。
事实上,在 国际乒联最新排名 中,倪夏莲高居第 42 位,在本届奥运会上,她甚至还是种子选手(因此轮空了第一轮)。所以说,倪夏莲并不是来秀年龄、体现奥运精神的。她是真的有实力的。
其实早在 1979 年,倪夏莲就进入中国乒乓球队;在 1983 年的第 37 届世乒赛中,倪夏莲赢得了女团冠军,并与郭跃华搭档拿到混双桂冠;在 1985 年第 38 届世乒赛中,她和曹燕华合作,收获女双亚军。但在 1986 年退役前,她唯独没有参加过奥运会,因为直到 1988 年汉城奥运会,乒乓才登上奥运舞台。
巅峰期没有机会参加奥运会本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可到了 2000 年,她在国内退役 14 年后,37 岁高龄的倪夏莲,居然「曲线救国」,开始代表卢森堡参加奥运会了,而且一参加就是 5 届。
倪夏莲为卢森堡赢得过不少荣誉。因此在卢森堡,倪夏莲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平时走在马路上,都会有不认识的人亲切询问:「奥运会准备得怎样了?」每年生日那天,广播电台会特意播报一下,祝她生日快乐。2016 年,在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倪夏莲还作为卢森堡代表团的旗手,成为国际明星。
在近期接受《新民晚报》的采访时,说起自己的数度奥运参赛经历,倪阿姨的描述很有些「凡尔赛」:「每次其实我都不想参加的,但是打得太好、排名又高,都是自动获得资格。」
倪夏莲也始终挂念祖国,她说:「我倪夏莲,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没有中国队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我感到很荣幸,能和中国队一起展示中国人的风貌。」
我真心希望,在奥运赛场上,这样的「凡尔赛」能多一些,这样的中国风貌输出也能再多一些。无论多大年龄、代表哪个国家,依然能用实力和奋斗来体现中国人的奥运精神,这是比金牌更加重要的事情。
谢邀
昨天奥运会出现了一个凤傲天级别的金牌获得者:奥地利自行车运动员安娜·基森霍夫。
她不仅打败了自行车队的梦之队荷兰队、获得了东京奥运会女子公路赛的冠军,而且领先优势巨大,让第二名获得者、卫冕冠军、荷兰名将安妮米克·范·弗卢滕以为自己才是冠军。
是不是像极了当年的邢慧娜?不,还没完。
更神奇的是,她还是个超级学霸,拥有剑桥大学的数学硕士学位,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哪怕在人均985的知乎,她也是佼佼者。
而她练习自行车,还没满7年;成为职业运动员,还没满4年。
而她就这样在极短的时间里、战胜了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选手、获得了冠军
借用曾经NBA的名句:where amazing happens
奥运会里我们不仅希望看到金牌,更希望看到流芳百世的传奇,看到津津乐道的故事。
这些看上去不可思议的成就,才是人类挑战极限的意义,也是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真正的意义。
完整版故事,可以参考我的公众号文章
希望光大网友能像B站一样看待
台上赛事激烈,台下粉红出征也激烈全世界运动盛典期间,各国相继被辱华?你有看东奥吗?现在连问这句话都会被出征!
没有光芒万丈的纪录与名次,不是见证胜利者的荣耀时刻。甚至都不是一个时空的“较量”……背后的故事,却可能更符合奥林匹克和体育精神的传承。
同一座城市,同一个项目,这是一场跨越30年的母女对决。
东京奥运会女子万米决赛,整整25圈过后,艾利什·麦科尔根(Eilish McColgan)以31分04秒46、第9名抵达终点。
30岁的艾利什·麦科尔根对五环赛场并不陌生,这已经是她的第三次奥运之旅。不过东京奥运会却是她第一次参加这类大赛的10000米决赛。
能在自己很少跑的项目上成为最快的十人之一、距离自己的PB(personal best,个人最好成绩)也只差了几秒,艾利什可以说跑得相当出色了。
完成比赛后艾利什·麦科尔根也是累到躺地,说自己毫无保留的把身体的每一克都留在了赛道上,「What ever your 100% looks like, give it.(不管你100%的输出最终是怎样的表现,尝试一下)」。
听起来有点奇怪。
实际上艾利什·麦科尔根在东京奥运会上的竞争者,未必是同场的29名对手,颇有跨越时空的感觉的是——她需要挑战的,是自己的母亲莉兹·麦科尔根(Liz McColgan),一个相当传奇的长跑名将。
莉兹·麦科尔根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女子万米金牌得主,生下女儿艾利什后,莉兹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二个巅峰。艾利什7个月大时,莉兹在亨格洛以30分57秒07、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三位能在31分钟内跑完万米的女性,仅次于克里斯蒂安森,排名世界第二(关于克里斯蒂安森请戳:https://www.zhihu.com/pin/1386030734054952960 她也是另一个女性传奇运动员)。
1991年,莉兹·麦科尔根参加了东京世锦赛,也顺利将冠军收入囊中。
当时的莉兹·麦科尔根可能并没有想到,30年后,同一座城市,同样的距离,她的女儿艾利什也将站上决赛起点,追逐自己的荣耀。
这听起来就像一个轮回,或者赛车游戏里的ghost一样——很多赛车游戏会纪录玩家最快的那次成绩,并成为日后每次驾驶时挑战刷新的目标——而艾利什的「ghost」,就是自己的母亲莉兹。
麦科尔根一家算得上苏格兰的长跑传奇家庭,母亲莉兹·麦科尔根、父亲皮特·麦科尔根都是职业选手。12岁开始,艾利什就跟着母亲练习跑步。和母亲不一样,艾利什跑的更多是1500-5000米这样的中长距离,以及一些越野赛。
不过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太一样,艾利什的跑步更多是出于乐趣,并不是系统化的训练。
母亲莉兹身为世界顶级选手,自然很清楚中长跑训练的痛苦,她对女儿并没有什么要求,对她也没有成为职业选手的希冀。不过艾利什从小把玩母亲那些大大小小奖牌,还是种下了对田径的兴趣。
刚进入大学时,父母正处于闹离婚的混乱时期,无暇关注艾利什的训练,艾利什当时也无法拿到专业队的赞助名额,只能自己一边上学,一边在运动装备店里打工,来赚取每天开车往返训练场的油费。
2011年,20岁的艾利什作出决定,她还是想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跑出点什么。她给自己设定了一年期限,暂停学业,全力以赴的训练,除了兼职打工赚取生活费用外,不参加任何其它活动,包括常见的学生聚会。
艾利什完全进入一种职业选手才有的状态。
这一年的训练成果突飞猛进,即便经历过伤病,艾利什·麦科尔根依然都很快恢复并重新站上了赛道。很多时候她都在以超过身体承受极限的强度去跑,比如2011年的一场越野赛,艾利什硬是带着骨裂撑完最后600米。回顾那段经历,艾利什说,「可能在比赛里我的身体没法撑到最后一分钟,不过精神上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
2012年6月,艾利什出人意料的实现奥标,得以作为东道主选手参加两个月后的伦敦奥运会。这也成为她的首次奥运之旅。
艾利什身上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她一直保持着很清醒的头脑。她知道自己并非那种天赋异禀的天才选手,进入国家队开始享有前所未有的高关注、也得到更多的训练条件,而这些的背后,很容易因为平淡的成绩被别人遗忘甚至指责,所以她每次都很谦逊和平静的投入比赛。即便一直在进步,也开始收获荣誉。
第一次奥运会对艾利什是人生的全新体验。虽然成绩一般,不过奥运会的经历让艾利什相当着迷,她在博客里写道,「Once An Olympian, Always An Olympian(一朝奥运人,永生奥运人)」。
四年后的里约,艾利什又首次站上5000米的奥运会决赛起点。
和母亲莉兹不一样,莉兹在生涯初期就参加5000米、万米甚至马拉松的比赛,在不同距离都斩获了很多名次,艾利什更专注1500-5000米。直到年龄渐涨,她才开始跑10000米。母女两人在项目上也终于慢慢有了交集。
但母亲莉兹显然有更为高的天赋。尽管80、90年代的选手成绩要比如今慢不少,在与母亲的比较中,艾利什·麦科尔根仍一直是追赶者的角色,而母亲,牢牢占据着跑在她前面、那个「ghost」的角色。
今年,艾利什·麦科尔根实现了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她以14分28秒55的成绩刷新了英国5000米国家纪录——此前的纪录属于马拉松女子选手,保拉·拉德克里夫。
对艾利什而言,似乎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她有机会、也应该向母亲当年的成绩发起挑战。
8月7日东京奥运会万米决赛,最终艾利什·麦科尔根以31分04秒46、第9名抵达终点。相比莉兹·麦科尔根30年前世锦赛夺冠的31分14秒31,艾利什快了近10秒。
同一个城市,同一个距离,跨越30年的「母女对决」,最终女儿赢得了这场“比赛”。
当然竞技水平一直在飞速提升,母亲当年的成绩足以拿到冠军,女儿却无法靠此站上领奖台。不过对艾利什而言,毫无保留的输出所有能量,且无比接近自己的最快成绩,这依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艾利什·麦科尔根和莉兹·麦科尔根是很少见的母女奥运组合。
很多职业运动员都深知训练的苦,成为奥运级选手后更为优渥的家庭条件,也会让他们并不再倾向于让儿女们如自己当年那般磨炼。同时,对很多人来说,「巨星儿子/女儿」的名号会成为他们的重担,甚至成为职业生涯的阴影。
艾利什却一直并不这么认为。
提到母亲,艾利什曾表示,“我小时候并不太知道父母的成就,只知道他们经常‘出门跑步去了’。后来才慢慢去看妈妈的比赛视频,包括了解那些奖牌,才知道原来她曾经跑的那么快。”
“一直以来我都在追赶妈妈。有些距离我离她当年的纪录只有几秒钟。跑完后会很沮丧,但又会很快释然,(妈妈的成绩)让我的目标永远充满热情。”
“(相比妈妈)我可能永远没办法跑进31分钟大关,不过谁知道呢。我依然会尽可能去向着30分30秒努力,也继续去挑战她。就算没有奖牌、没有名次。我已经30岁了,我依然每天都还在提升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