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野球场上的留学生老外力量比我们强很多?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的确是很多野球场上的观察。说实话,并不是所有留学生老外都比咱们力量强,这得看具体情况。不过,确实在很多时候,能看到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在身体对抗上显得更加从容甚至占据优势。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基因和生长环境的先天优势。

这部分可能有点“政治不正确”,但现实就是如此。来自欧洲、北美这些地区的人群,平均来说,身高、骨骼密度、肌肉纤维类型等方面,可能就比东亚人群有先天上的差异。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平均身高1米85的群体,和一个平均身高1米75的群体,在篮球场上进行身体对抗,站位、护球、抢篮板时,光是基础的体型就能带来不小的优势。更别提骨骼结构可能更粗壮,能承受更大的负荷。这就像是天生自带了一些“装备”,上手就比别人容易一些。

其次,运动文化的根基和普及度是关键。

这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体育运动的文化渗透力极强。

从小接触,系统训练: 从小学、中学开始,很多孩子就有机会参与到各种运动项目中,篮球、橄榄球、足球等等,这是全民性的。他们不是临时起意去野球场玩玩,而是在相对专业的体系下接受训练。即使是普通爱好者,也可能从小就接触到系统的力量、体能训练,知道如何科学地发力、保护身体。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运动习惯和对身体的认知,是很多人即使在野球场上也能展现出来的。
身体对抗是常态: 很多西方主流运动,比如美式橄榄球,从设计之初就是强调身体对抗的。篮球本身也需要大量的身体接触,卡位、抢断、突破时的身体碰撞都非常频繁。这些经历让他们习惯于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保持专注和技巧,而不是被吓到或失去重心。
力量训练的普及: 在这些国家,健身房是社交和锻炼的重要场所。很多年轻人从小就接触力量训练,了解如何安全有效地增加肌肉量和提升力量。这不仅仅是为了比赛,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可能知道怎么通过卧推、深蹲、硬拉等基础动作来增强整体力量,然后把这些力量应用到篮球场上。

第三,训练方法和理念的差异。

更注重整体力量和爆发力: 和我们可能更侧重技术动作的精细打磨不同,很多西方国家在力量训练上会更强调整体的爆发力和核心力量。例如,他们可能会花更多时间在跳箱、壶铃摆动、药球训练等能够快速发力的训练上,这些直接体现在突破上篮、高位跳投的起跳高度和速度上。
强调“硬度”和“不畏惧身体接触”: 很多教练会从小灌输一种“不怕脏活累活”、“愿意吃苦”、“敢于对抗”的精神。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力量,更是心理上的一种坚韧。在野球场上,这种心理素质能让他们在面对紧逼防守时更加沉稳,更容易利用身体卡住位置。
科学的体能恢复和营养: 虽然这点我们也在进步,但在很多西方国家,科学的体能恢复(如冰浴、拉伸、按摩)和营养补充(如蛋白粉、增肌粉)是专业训练的一部分,即使是业余爱好者,也有更成熟的知识体系和产品去支持。这能让他们在多次高强度对抗后,依然能保持不错的体能和爆发力。

第四,心理素质和比赛经验。

“越挫越勇”的韧性: 很多从小接触体育的孩子,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他们知道如何在失利中学习,如何在压力下发挥。在野球场上,即使被撞倒,也能迅速爬起来,继续拼抢,这种韧性是力量的延伸。
对身体接触的“适应性”: 长期处于高对抗环境中,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对身体接触已经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和“适应性”。知道如何用身体去顶,如何去卸对方的力,而不是纯粹被动地承受。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想象一下,我们可能更像是在精雕细琢一件玉器,追求的是技术的完美和细腻。而很多西方国家的体育文化,则更像是在打造一件坚固的战甲,强调的是整体的强度、防护和进攻的力度。当然,两者都有其价值,但在纯粹的身体对抗层面,战甲的优势可能会更明显一些。

所以,与其说他们“力量强”,不如说他们可能是在身体素质、运动文化、训练方法以及心理韧性上,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优势。 我们也有很多力量惊人的留学生,但整体来看,当一个群体在这些方面都有普遍性的优势时,在野球场上的直观感受就会比较明显。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行,而是提醒我们,如果想在身体对抗上更进一步,可能需要从更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接受科学的训练,并且要培养一种敢于拼抢、不怕对抗的精神。当然,玩得开心最重要,野球场本身就是一个放松和交流的平台,不必过分强调胜负和身体上的绝对差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看什么情况。

去体校前我就是一个竹竿,道理很简单,早饭都是粥,哪来肌肉。

初中去体校吃得好些了,慢慢也就有肌肉。

体重爆发是上班以后去德国和俄罗斯。在德国还好,就是正常的量吃饭,只是基本只有肉蛋奶,蔬菜永远黄瓜生菜。一度掉体重,但最终体重和肌肉量都是涨了的。但是打篮球或者踢足球根本对抗不了他们,身高差不多情况下体重少十公斤不止,那还怎么对抗。

去俄罗斯简直了,直接发配到一堆斯坦共和国,那边的饮食文化比内蒙古还猛,都是肉还量多。

早饭开始牛羊肉,一般都是烤。一天最少也得要一公斤以上的牛羊肉,每顿必须有奶酪,蔬菜有点短缺,西红柿黄瓜白菜而已。但是他们的酸黄瓜,酸菜,酸西红柿整罐常年泡着,我基本每天得那么一小玻璃罐。干活不忙,但是每天跟毛子撸铁,基本下午三点已经没人干活开始锻炼,五点洗澡回家,回家放了东西出来踢球,周末再固定两场球。我感觉这个运动量比体校还大。撸完铁还要撸马,撸完马还要撸毛妹。那边的穆斯林毛子都是一身横肉,但是高体脂,喝了酒还要摔跤打架。我面包吃的少,基本不碰,所以体脂应该还降低了。大半年下来体重多了五公斤,腰围却细了。

等我再回到德国去跟同事踢球,明显觉得我技术肯定是没有,但是冲撞方面已经持平了。

所以提高对抗性没有别的,就是吃牛肉,外加撸铁撸马。

图片与本文无关。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练身体,国人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练或者练的不到位,我大学在哈尔滨上的,我们有几个练的比较好的总一起玩,其中还有当年哈尔滨某位健美大咖的徒弟,而且哈尔滨外国人很多,黑人俄国人都有,但是很少有比我们力量强的,他们从来不占优势,但是说实在的,黑人的肌肉是很漂亮的,肌肉形态很好,三角肌很翻,不过力量真的差得多,打内线一个猛子扎进去,撞的老黑嗷嗷叫,直呼顶死他了,但是我们这几个人力量最差的是我,体重75kg(卧推110kg,深蹲150kg全蹲),剩下几个只强不差,最牛逼的一个内蒙兄弟一米八八自然健美深蹲200kg卧推150kg,有几个老黑能挡得住,所以不要怪基因差异,饮食有影响但是还是抵不住你训练垃圾的差距,你卧推连自己体重都推不了十个就别在这吹老外了。

user avatar

为啥一到这种问题,非得一堆这理由那理由的,还有的非扯到留学生待遇的。就不能承认确实人种不一样,擅长不一样。


题主说的留学生老外力量足,是德国老外,你见几个人说日本留学生力量更强的?

我大学时候,有个伊朗留学生,经常在操场上跟我们一起踢野球。你说他锻炼比我们多么?也算多一点吧,毕竟人家几乎天天傍晚都踢一会儿,我这种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是我们同学天天踢一会儿的也不少。一比就能发现区别。

这个伊朗哥们身体素质真叫一个好,又高又壮,关键也不笨,踢中后卫,一个贴身就把你防住了。当然他技术也一般,也会冒扑,也会乱伸腿,但是就算被过了,转身和回追能力依然超过大部分这个体型的中国人。简单说就是,比他灵活的没他身高体壮,和他一样身高体壮的没他灵活。所以虽然技术糙,但确实身体素质的优势特别大啊。

这里得说一下,我们大学那时候也没什么健身馆,锻炼身体的场所就是篮球足球这些,这个留学生也就这么多锻炼。至于为什么身体素质这么高,只能说人种不同天生的。


我们学校也有日韩留学生,其实有一个韩国留学生踢得不错还进过校队。但是哪怕校队那种远超过踢野球同学的锻炼量,跟这个伊朗小伙一比身体,还是明显吃亏。那个韩国小哥就是正常中国常锻炼学生的身材。锻炼多了,速度力量都会提高,但是一看身材就知道,绝对没法那么天然壮。


其实看看职业足球就知道。就不说中国球员了,日韩可有不少努力锻炼的球员吧,有技术好的,有速度快的,有耐力好的,你见哪个日韩球星走到世界上是靠身体强壮去碾压对手的?宿茂臻当年可是吃苦耐劳踏实努力又身高体壮,跟哥斯达黎加争顶都也争不过。你能说宿茂臻锻炼比哥斯达黎加球员少,还是营养比人家差?


当然,人种这种事,本来也没什么。你擅长这个,我擅长那个。我没有你壮而已,不代表我别的没有比你更有优势的。职业体育方面,我们还有人口多等优势来找各种身体条件合适的运动员。但是作为普通人来说,普遍没有他们壮,很正常。

user avatar

你去看看抖音,少年练力量,高赞绝对是“这么小练不好,绝对长不高,影响身体发育”

都是落后的思想观念加上现实老百姓对子女学习的高度重视,对体育运动的高度排斥,以及体育场所的匮乏等导致的。

user avatar

练得不够。


因为全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原因,年轻一代的营养水平已经上来了,身高、体重等基本数据超越日韩等东亚先期工业化地区。但是速度、耐力、力量这些指标却还是不行,只有原因数据缺乏练习。


为什么缺乏练习?

基本原因,阔得还不够久,对于人的自身重视程度还没完全跟上。

表现:1.体育设施供给不足,城市规划、地产开发,没有对体育设施有足够投入。

2.体育教育和培训有问题,一方面是学业挤占学校体育事业空间和机会,一方面水体育培训市场做烂了,成本高,效率低。

3.家庭环境氛围不支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