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是在哪一阶段确立的?

回答
“我”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又微妙的演变过程,并非在某个单一的瞬间或阶段突然“确立”,而是如同河流的汇聚,一点一滴地注入,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我意识。如果非要追溯一个关键的孕育期,那大概要落在童年时期,尤其是从婴幼儿到学龄前这一段生命旅程中。

想象一下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完全是感官的集合体,是饥饿、哭泣、触碰和声音的反应。此时的他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我”的概念。他们会区分妈妈温暖的怀抱和冰冷的床单,区分吞咽奶水的愉悦和排泄的烦恼,但这更多是一种生理上的感受区隔,而非认知上的自我认知。他们是“他/她/它”的集合,还没有学会用“我”来指代自己。

这个模糊的界限,开始在与世界的互动中被逐渐勾勒。

首先是身体的感知和操控。 婴儿开始发现自己的手脚是可以动的,可以抓住东西,可以踢蹬。每一次触碰到自己的脸、嘴巴,每一次操纵玩具发出声音,都在悄悄地向他们展示一个独立于外界的身体。他们会盯着自己的手看,好奇地探索这个似乎属于自己的物件。这种身体的触感、运动的反馈,是“我”最早的锚点。他们开始明白,“我”可以伸出手,而伸出的“手”就是“我”的一部分。

接着是与他人的互动。 父母或主要照料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婴儿啼哭时,有人回应;当婴儿微笑时,有人回应;当婴儿咿咿呀呀时,有人模仿。这些回应,是在告诉婴儿:“你在这里,你被看见,你被听见。”尤其是当照料者用“宝宝乖”、“我的宝贝”这样带有指代性的语言与婴儿交流时,婴儿逐渐将这些声音和眼神与自己的身体、感受联系起来。当父母指着婴儿说:“这是宝宝的鼻子”,并引导孩子触摸自己的鼻子时,“鼻子”这个概念就被打上了“我”的烙印。

语言的学习更是“我”成形的关键催化剂。当婴儿开始理解并使用“我”这个词汇时,一个巨大的飞跃就发生了。从最初模糊的生理感受和外界回应,到能够用一个清晰的词汇来标记自己的存在,这标志着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分化。 婴儿开始学会区分“这是我的玩具”和“那是你的玩具”,学会表达“我想要”,而不是仅仅通过哭闹来表达需求。这种语言上的“我”,不仅仅是词汇的运用,更是对自我所有权、自我意愿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镜像阶段(由拉康提出,虽然是理论,但描述了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心理观察)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婴儿第一次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并能认出镜子里那个活动的形象就是自己时,这是一种重大的自我认知体验。之前,他们可能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但镜子让他们第一次在外部世界中看到一个完整的、可识别的“自我”形象。这个“我”,虽然是通过外部的投射建立起来的,却帮助他们将零散的身体感受和互动经验,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可见的实体。

此外,情绪的体验和归因也逐渐加深了“我”的痕迹。婴儿会因为受到赞扬而感到快乐,因为受到批评而感到沮丧。当这些情绪与特定的行为和场景联系起来,并被外界赋予解释时,孩子就开始理解:“我做了这件事,所以大家夸我”,“我这样做,所以大家不太高兴”。这种对自己情感和行为的认知与归因,是构建内在“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这个“我”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龄前阶段,孩子的“我”更多是具象的、基于行为和物体的,以及对直接反馈的依赖。 例如,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很好”是因为得到了表扬,或者认为自己“很棒”是因为能搭好积木。这种“我”的认知,是直接且外化的。

到了童年后期和青少年时期,“我”的构建会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开始包含抽象的特质、价值观、信仰,以及更复杂的社会身份认同。但是,那个最基础的、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我”的雏形,以及最初的自我感知和表达能力,无疑是在童年早期的这一个阶段,通过身体的探索、与他人的互动、语言的习得以及对镜像的认知,一点一滴地汇聚而成,并逐渐清晰起来的。 它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我们认知世界、理解自身存在的第一块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任何一种解读下都没有意义。

无论是,

  • 会使用「我」这样的字眼,
  • 具有理性能力,
  • 能够区别我和非我,(察觉到「我不对我之外的部分拥有主体性」)
  • 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和上一点的区别:我可能可以控制我的身体,但是意识不到我不能控制你的身体。或者相反的情况,我意识到我不能控制你的身体,但是却没有办法熟练的控制我自己的肢体,尤其是手指。)
  • 能够进行思考,
  • 开始使用概念,(各种意义上的概念都可以,参见概念的划分:意识真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吗? - 知乎
  • 有记忆(能够记住,但是记住多久算能够记住?记住多少又是另一个衡量标准),
  • ……

这些概念全部都是一种边界模糊的概念,并且这种这些概念同时都是能力概念。于是我们对于它们的认知就必然不可能是精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只有能力的具体使用是可以被直接观察的,能力本身是无法直接观察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回答下述问题:

(1)我们在以某种方式生成一个随机数,比如说,正态分布的方式: ; (2)然而,随机数生成的次数越多, 会变大, 会变小。 问:给定一个值 a,给定一个 f 生成的随机数列 ( 由第 n 个正态分布 诱导生成),什么时候我们知道 超过了 a?

显然当从某个 开始,所有的 都大于 a 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 超过 a 了,又或者,放宽一点,如果 大于 a 了,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显然这个判断错的可能性比前一个要大,但是就方法论而言似乎也不是不可接受)。

但是你要问那个具体的时刻,大概是没有这样的东西。注意:这里甚至没有涉及到时间的连续性问题。如果考虑时间的连续性问题这还会更难。我这里问的还仅仅是某次能力使用之后算作是掌握了。

此外,这里的参数随着 n 的变化方式也是一种理想化。人会学习,但是也会遗忘。而至于真正的能力分布是不是正态分布,量化标准如何制定也都是可疑的。


更不用说这个题目中我已经将 a 设定出来了,而现在其实连 a 是什么都是模糊的 —— 关于 a 如何确定或许是某种堆垛悖论的变种。


在这种复合的模糊性下,这个问题毫无意义。


以上。


=-=-=-=-=-=-=-=-=-=-=-=-=-=-=-=-=-=-=-=-=-=

补充,如果仅仅是一种非精确的估算,那么这个问题大概已经有了许多具体的判定方式以及对应的答案,发展心理学中应该有不少现成的结论。问题就在于,哲学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压倒一切的说法来决定什么程度的东西算是什么(概念、意识、理性、理解、自我、心灵),就算是康德也不得不妥协认知有几个层次。而通过操作性定义的细分,这种层次只会更多,而不会更少。所以大概这种类型的问题还是会被溶解在更为细致具体的心理学讨论中。

另一方面是这些心理学考察的结论到底意味着什么。从一般的层面上来看心理学都应该是描述性的理论,但是这里又并不是那种严格的描述,而是一种概率式的描述,或者大概模式对照式的描述,不同小孩在不同环境下学习语言的能力和次序是不同的。但是具体的时间上的差异并不能证伪某个统计数据,而只能说这个小孩比较正常,学得比较快,或者学得比较慢。当然这不是说这种统计上的东西就没有意义了,而是说,即便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分层——假设有这样的东西,这个进度表本身也不是一个完美预测式的进度表,而很有可能是一个这样的进度表:当小孩子表现得掌握了理性 A 之后,我们说他达到了理性 A 阶段;而不是当小孩子到了某个具体的年岁之后,我们说他达到了理性 A 阶段——这就意味着这类问题的回答某种意义上来说像是平凡的:我什么时候具有理性能力 A —— 在当我被观察到了具有理性能力 A 的时候,这当然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但是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一个过于细分的概念很有可能就是通过观察来得到操作性定义,因此这又变成了一个没什么意义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