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用初等方法证明k阶齐次线性常系数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如何用初等方法证明 k 阶齐次线性常系数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只要一步一步来,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咱们就用最实在的语言,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我们说的是什么东西。

什么是 k 阶齐次线性常系数递推数列?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数列,它的每一项都可以由它前面 k 项的线性组合来表示,而且这些组合的系数都是常数,并且这个数列是齐次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不乘以数列项的常数项)。

举个例子,最经典的斐波那契数列:
$F_n = F_{n1} + F_{n2}$

这是个 2 阶的,系数是 1 和 1,而且是齐次的。

再比如:
$a_n = 3a_{n1} 2a_{n3}$

这是个 3 阶的,系数是 3, 0, 2,齐次的。

我们要证明的通项公式,通常的形式是这样的:
$a_n = c_1 lambda_1^n + c_2 lambda_2^n + dots + c_k lambda_k^n$

这里的 $lambda_i$ 是一些特殊的数(我们后面会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而 $c_i$ 也是一些系数,它们跟数列的初始值有关。

证明的思路:化繁为简,找到规律

咱们的证明思路,就是要通过一些“魔法”(其实是数学技巧),把这个复杂的递推关系,变成一个更简单的、可以直接计算出每一项的公式。核心思想是:

1. 猜想一个“好用”的解的形式: 我们先大胆地猜,如果这个数列的通项是一个像 $lambda^n$ 这样的形式,会怎么样?
2. 验证猜想: 把这个猜想的解代入原递推关系,看看是否成立。
3. 构造“特征方程”: 如果 $lambda^n$ 是一个解,那么我们就能推导出关于 $lambda$ 的一个方程。这个方程非常重要,它是解题的关键。
4. 求解特征方程: 解出这个方程,得到一堆 $lambda$ 的值。
5. 组合“好用”的解: 如果 $lambda_1, lambda_2, dots, lambda_k$ 是我们找到的“好用”的值,那么它们的组合形式 $c_1 lambda_1^n + c_2 lambda_2^n + dots + c_k lambda_k^n$ 也很可能是递推数列的解。
6. 确定系数: 最后,我们需要用数列的初始值来确定前面提到的 $c_1, c_2, dots, c_k$ 这些系数。

好,咱们一步一步来细说。

第一步:大胆猜想, $lambda^n$ 是可能的解

我们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假设一个数列的通项形式是 $a_n = lambda^n$($lambda$ 是一个常数)。我们把这个形式代入一个一般的 k 阶齐次线性常系数递推数列的定义:

$a_n = c_{n1} a_{n1} + c_{n2} a_{n2} + dots + c_{nk} a_{nk}$

这里,$c_1, c_2, dots, c_k$ 是常数系数,表示递推关系里每一项的系数。

如果 $a_n = lambda^n$,那么代入后就是:

$lambda^n = c_1 lambda^{n1} + c_2 lambda^{n2} + dots + c_k lambda^{nk}$

第二步:化繁为简,寻找规律——构造特征方程

你看,上面的式子里,每一项都包含了 $lambda$ 的某个幂次。我们为了让这个式子更容易分析,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变形”。如果 $lambda eq 0$,我们可以把等式两边都除以 $lambda^{nk}$(这是最小的幂次,因为我们是 k 阶的,所以至少有 $lambda^{nk}$)。

$frac{lambda^n}{lambda^{nk}} = frac{c_1 lambda^{n1}}{lambda^{nk}} + frac{c_2 lambda^{n2}}{lambda^{nk}} + dots + frac{c_k lambda^{nk}}{lambda^{nk}}$

化简一下,得到:

$lambda^k = c_1 lambda^{k1} + c_2 lambda^{k2} + dots + c_k$

把所有项都移到一边,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关于 $lambda$ 的方程:

$lambda^k c_1 lambda^{k1} c_2 lambda^{k2} dots c_k = 0$

这个方程就是我们常说的“特征方程”!

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们发现,如果 $lambda$ 是这个方程的根,那么 $lambda^n$ 就自动满足了原递推关系。这就好比我们找到了几个“特殊值”,而这些特殊值,只要代入那个特定的“特征方程”,就能保证它们对应的 $lambda^n$ 是数列的一个潜在解。

第三步:求解特征方程,找到“好用”的 $lambda$

特征方程是一个 k 次多项式方程。根据代数基本定理,一个 k 次多项式方程有 k 个根(可能重复,也可能是复数)。我们把这些根记作 $lambda_1, lambda_2, dots, lambda_k$。

第四步:组合“好用”的解,构成通项公式

现在,我们知道 $lambda_1^n, lambda_2^n, dots, lambda_k^n$ 都是原递推数列的“基础解”。那么,它们的线性组合:

$a_n = C_1 lambda_1^n + C_2 lambda_2^n + dots + C_k lambda_k^n$

是不是也是这个递推数列的解呢?

我们来验证一下。假设 $a_n = C_1 lambda_1^n + C_2 lambda_2^n + dots + C_k lambda_k^n$ 是某个解。
把它代入原递推关系:

$a_n = c_1 a_{n1} + c_2 a_{n2} + dots + c_k a_{nk}$

左边是:
$C_1 lambda_1^n + C_2 lambda_2^n + dots + C_k lambda_k^n$

右边是:
$c_1 (C_1 lambda_1^{n1} + C_2 lambda_2^{n1} + dots + C_k lambda_k^{n1}) + c_2 (C_1 lambda_1^{n2} + C_2 lambda_2^{n2} + dots + C_k lambda_k^{n2}) + dots + c_k (C_1 lambda_1^{nk} + C_2 lambda_2^{nk} + dots + C_k lambda_k^{nk})$

我们把右边按照 $C_1, C_2, dots, C_k$ 分组:

$C_1 (c_1 lambda_1^{n1} + c_2 lambda_1^{n2} + dots + c_k lambda_1^{nk}) + C_2 (c_1 lambda_2^{n1} + c_2 lambda_2^{n2} + dots + c_k lambda_2^{nk}) + dots + C_k (c_1 lambda_k^{n1} + c_2 lambda_k^{n2} + dots + c_k lambda_k^{nk})$

别忘了, $lambda_1, lambda_2, dots, lambda_k$ 都是特征方程 $lambda^k c_1 lambda^{k1} dots c_k = 0$ 的根。这意味着:
$c_1 lambda_1^{k1} + c_2 lambda_1^{k2} + dots + c_k = lambda_1^k$
所以,括号里的第一项是 $C_1 lambda_1^k$。
同理,第二项是 $C_2 lambda_2^k$,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项 $C_k lambda_k^k$。

所以,右边整个加起来就是:
$C_1 lambda_1^k + C_2 lambda_2^k + dots + C_k lambda_k^k$

这正好就等于左边的 $a_n$!

这意味着,只要 $lambda_1, lambda_2, dots, lambda_k$ 是特征方程的根,那么它们的线性组合 $a_n = C_1 lambda_1^n + C_2 lambda_2^n + dots + C_k lambda_k^n$ 就是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

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 我们前面是假设 $lambda eq 0$ 才进行的除法。如果特征方程有根是 0,会怎么样呢?

如果 $lambda = 0$ 是特征方程的根,那么 $0^n$ 这个形式就不太好处理了(0 的 0 次方不好定义,而且对于 $n=0$ 之前的项就没意义了)。不过,在我们的定义中,递推关系是从 $a_0, a_1, dots$ 开始的,所以 $lambda^n$ 这个形式对于 $n ge 0$ 是有意义的。如果某个 $lambda_i = 0$,那么 $0^n$ 在 $n>0$ 时是 0,在 $n=0$ 时是 1(通常这样定义)。如果我们的递推数列是从 $n=1$ 开始的,那影响会小一些。

我们通常讨论的初等方法是针对非零根的。如果特征方程有零根,处理起来会稍微复杂一些,但基本思路不变。

情况一:特征方程有 k 个不重复的实数根 $lambda_1, lambda_2, dots, lambda_k$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通项公式就是:
$a_n = C_1 lambda_1^n + C_2 lambda_2^n + dots + C_k lambda_k^n$

情况二:特征方程有重复的实数根

如果某个根 $lambda$ 重复了 m 次(也就是 $(lambda lambda_0)^m$ 是特征方程的因子),那么我们不能只用 $lambda_0^n$ 一个形式。这时候,除了 $lambda_0^n$,我们还需要考虑 $nlambda_0^n, n^2lambda_0^n, dots, n^{m1}lambda_0^n$ 这些形式。

如果 $lambda_0$ 是重根,重合度为 m,那么对应的解的形式是:
$(C_1 + C_2 n + C_3 n^2 + dots + C_m n^{m1}) lambda_0^n$

情况三:特征方程有复数根

复数根总是成对出现的(共轭复数)。如果 $lambda = a + bi$ 是一个根,那么它的共轭 $ar{lambda} = a bi$ 也一定是根。
我们可以将复数根写成极坐标形式:$lambda = r(cos heta + i sin heta)$。
那么 $lambda^n = r^n (cos(n heta) + i sin(n heta))$。
当有共轭复数根时,我们最后得到的通项公式里的系数会变成实数,而表达式形式上会包含 $cos(n heta)$ 和 $sin(n heta)$。具体来说,如果 $lambda = r e^{i heta}$ 和 $ar{lambda} = r e^{i heta}$ 是共轭复数根,它们对应的解可以写成:
$r^n (A cos(n heta) + B sin(n heta))$

第五步:确定系数 $C_i$ (或 $A, B, C$)

一旦我们确定了通项公式的形式(取决于特征方程的根的性质),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列的初始值来确定系数。
比如,我们知道 $a_0, a_1, dots, a_{k1}$ 的值。
我们把这些初始值代入我们猜想的通项公式:

$a_0 = C_1 lambda_1^0 + C_2 lambda_2^0 + dots + C_k lambda_k^0$
$a_1 = C_1 lambda_1^1 + C_2 lambda_2^1 + dots + C_k lambda_k^1$
...
$a_{k1} = C_1 lambda_1^{k1} + C_2 lambda_2^{k1} + dots + C_k lambda_k^{k1}$

这是一个关于 $C_1, C_2, dots, C_k$ 的线性方程组。只要 $lambda_1, lambda_2, dots, lambda_k$ 都不同(或者处理了重复根的情况),这个方程组就有唯一解,我们就能求出这些系数。

整个证明的“初等性”体现在哪里?

没有用到高等的线性代数概念(如向量空间、线性无关等),而是直接通过代入和代数运算来推导。
核心思想是“试探”和“归纳”,以及方程的性质。 我们猜一个简单的形式 ($lambda^n$),然后通过代入来找到关键的“特征方程”。
利用了多项式根的性质,即一个多项式的根能够“抵消”掉相应的指数项,使得整个表达式满足递推关系。

举个例子:斐波那契数列

$F_n = F_{n1} + F_{n2}$, 初始值 $F_0 = 0, F_1 = 1$。

1. 猜想: 形式为 $F_n = lambda^n$。
2. 代入: $lambda^n = lambda^{n1} + lambda^{n2}$。
3. 特征方程: 两边同除以 $lambda^{n2}$ (假设 $lambda eq 0$),得到 $lambda^2 = lambda + 1$。
整理一下:$lambda^2 lambda 1 = 0$。
4. 求解特征方程: 使用求根公式:
$lambda = frac{(1) pm sqrt{(1)^2 4(1)(1)}}{2(1)} = frac{1 pm sqrt{1+4}}{2} = frac{1 pm sqrt{5}}{2}$
我们得到两个不重复的实数根:
$lambda_1 = frac{1+sqrt{5}}{2}$ (黄金分割比 $phi$)
$lambda_2 = frac{1sqrt{5}}{2}$ (另一个根 $1phi$)
5. 组合解: 通项公式的形式为 $F_n = C_1 lambda_1^n + C_2 lambda_2^n$。
6. 确定系数:
$F_0 = 0 implies C_1 lambda_1^0 + C_2 lambda_2^0 = 0 implies C_1 + C_2 = 0$
$F_1 = 1 implies C_1 lambda_1^1 + C_2 lambda_2^1 = 1 implies C_1 left(frac{1+sqrt{5}}{2} ight) + C_2 left(frac{1sqrt{5}}{2} ight) = 1$

从 $C_1 + C_2 = 0$,我们得到 $C_2 = C_1$。代入第二个方程:
$C_1 left(frac{1+sqrt{5}}{2} ight) C_1 left(frac{1sqrt{5}}{2} ight) = 1$
$C_1 left(frac{1+sqrt{5} (1sqrt{5})}{2} ight) = 1$
$C_1 left(frac{2sqrt{5}}{2} ight) = 1$
$C_1 sqrt{5} = 1 implies C_1 = frac{1}{sqrt{5}}$
所以,$C_2 = C_1 = frac{1}{sqrt{5}}$。

7. 最终通项公式:
$F_n = frac{1}{sqrt{5}} left(frac{1+sqrt{5}}{2} ight)^n frac{1}{sqrt{5}} left(frac{1sqrt{5}}{2} ight)^n$

这就是著名的 Binet 公式。

总结一下整个过程:

我们就是通过一个大胆的“猜想”($lambda^n$ 的形式),然后把它代入递推关系,巧妙地推导出了一个与 $lambda$ 相关的“特征方程”。这个方程的根,就是我们需要的“特殊值”。而所有这些“特殊值”的幂次的线性组合,就构成了递推数列的通用解的形式。最后,我们用初始值去“匹配”出具体的系数。

这个方法之所以“初等”,就在于它避开了更抽象的数学工具,而是依靠代数运算和对方程性质的直观理解。希望这样详尽的解释,能让你彻底明白这个证明的逻辑链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题主 @inversioner 的数学水平,想来对这个问题是没什么困难的

不过既然问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到初等方法,我就写一个让绝大部分中学生也能看懂的证法吧,正好这个初等证法我最早也是在中学时自学线性代数时搞出来的


其实关于k阶齐次线性常系数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证法,虽然有不少种,但本质上就两大类

其中一大类,就是把初等证法线性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引入矩阵、行列式、位移算子、差分算子,来重新描述证明过程

比如周义仓、曹慧、肖燕妮《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就记载了用位移算子和差分算子的方法证明过程

而陈泽安、韩创新、黄楚清、高泽红《递推数列》中,写了用矩阵和线性代数方法证明的过程


另一大类证明法,就是利用母函数或者z变换,将原本的离散的数列问题,转化为连续的函数的问题

这方面的证明,我记得

许胤龙、孙淑玲《组合数学引论》

潘永亮、徐俊明《组合数学》


等组合数学教材中有详细记录,我就不多赘述了




我曾在斐波那契数列通项推导过程的问题下,将我写的初等证法写了一遍:


实际上这里的关键就是

递推数列:

其中 , 是常数,


如果它的特征方程

它的 个特征根 无重根

那么它的任意一个特征根 ( )

的 次方

是递推式:

的一个特解

我想,最早给出初等证明的前辈,应该和我当时一样,也是发现这一点,受等比数列启发,才找到这步构造方法


当然这里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一些线性代数的思想

比如对于齐次线性递推数列,在不考虑初值的情况下,它的几个解的线性组合仍然是它的解

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给出通解

另外,像 这样的特解,其实就是解空间的基底



最后,证明通解形式的唯一性,还是不可避免得用到线性代数中的范德蒙德行列式




我那个回答主要是为了回答斐波那契数列的问题,因此就没有写含有重根的情况,在这儿简单补充一下

假设特征方程

它有 个互不相同的特征根

它们的代数重数分别为

满足 ( )

并且


那么这个递推数列:

的通解将会是这样的形式:

其中 ( , )是任意常数


这里的关键是证明

如果特征方程

它的任意一个特征根 ( )的代数重数为


全都是递推式:

的特解



这个结论的证明需要用到线性代数中的一个定理:

但是很显然,这个定理的证明非常简单,是普通中学生都能轻易看明白的

运用这个引理一代入,结论是很显然的



最后同样要证明,这 个特解构成的通解形式是唯一的,同样也是像无重根的情况下一样,用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的行列式不为0来证明,这里的系数矩阵的行列式是广义范德蒙德行列式

(证明略)

user avatar

定义移位运算 ,其作用于数列 得到 使得 则数列 满足递推公式 即 。

设多项式 各 不同,则由 互素,存在多项式 使得 从而 (逐项求和)

其中 满足 。

而 其中 为常数

这是由于 进而 以此类推,得到 其中 简记为 即得。

所以 即为结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