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内资券商的投行部就老出差趴项目上,而外资就很少?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业内普遍观察到的现象,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内资券商的投行人都像“空中飞人”,而外资投行的人似乎更“接地气”一些。究其原因,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

1. 业务模式和客户定位的差异是根本

内资券商:以项目制驱动,抢占市场份额,服务广泛客户。
广泛的客户基础和项目需求: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相对年轻,大量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需要通过上市、再融资、并购等方式来发展壮大。内资券商为了抓住这些机会,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项目,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意味着,无论客户在哪里,只要有业务机会,投行人就需要“跑过去”。
项目制的考核激励: 传统上,内资券商的投行业务更偏向于项目制考核,项目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团队的奖金和个人的晋升。为了尽快促成项目落地,建立与客户的信任,与客户近距离沟通、现场尽职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文化,有时候“人在现场”更能给客户带来安全感和专业感。
“扫马路”式的市场拓展: 相较于外资券商在某些细分领域或特定类型的交易上有先发优势,内资券商需要更积极主动地去开拓市场,发现潜在的客户和项目。这种“扫马路”式的打法,自然就催生了大量的出差和现场拜访。
项目周期和推进方式: 国内的项目往往涉及复杂的尽职调查、审计、评估等环节,这些都需要投行人与客户的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很多时候,现场办公才能最高效地推进。尤其是一些大型国企或地方政府主导的项目,现场的沟通协调和信息获取能力至关重要。

外资券商:更侧重于细分领域或特定类型的交易,强调全球资源整合和深度服务。
聚焦特定领域和客户类型: 外资投行通常拥有更长的历史和更成熟的业务体系,它们可能更专注于某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如科技、医药、消费品等),或者特定类型的交易(如大型跨国并购、IPO的国际部分)。这些客户可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和规范的管理流程,他们也更习惯于通过远程沟通、视频会议等方式来处理业务。
强大的全球网络和资源: 外资投行拥有强大的全球分支机构网络和丰富的跨国项目经验。很多时候,他们可以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投行人本人频繁飞往各地。例如,一个跨国并购项目,在伦敦的团队可以负责协调法律事务,在纽约的团队可以负责融资,而中国的团队可能更多的是做战略咨询和国内市场判断。
更注重效率和成本控制: 频繁的出差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也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外资券商在运营上更注重效率和成本控制。如果可以通过远程沟通、专业的项目管理软件、以及经验丰富的本地化团队来完成大部分工作,他们会倾向于这样做。
建立在长期信任基础上的客户关系: 外资券商与客户的关系建立可能更注重长期合作和深度信任。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报告、行业洞察和长期战略咨询来维护客户关系,而不是仅仅通过“人海战术”去争取项目。这种关系的维系不一定需要时刻“趴在项目上”。

2. 工作文化和流程的差异也起着重要作用

内资券商:扁平化管理下对基层执行力的要求更高。
“一线”导向: 在一些内资券商,尤其是在业务拓展阶段,对一线投行人员的市场开拓和项目执行能力要求极高。新人往往需要从最基础的尽职调查、资料收集等工作做起,这些工作往往需要深入客户的实际经营环节,所以自然而然就需要出差。
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有时候也是一种压力): 国内的合规监管虽然在不断完善,但在某些方面,现场的核查和验证仍然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方式。为了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投行人需要对客户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入了解,这往往意味着需要亲自前往客户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
信息不对称和沟通成本: 尤其是在早期阶段,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普遍。投行人需要通过大量的现场沟通来获取信息,消除疑虑,甚至引导客户去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资本市场运作规则。

外资券商:流程标准化、专业分工更细致。
专业分工更明确: 外资投行内部的团队分工通常更加精细,比如有专门负责销售和研究的团队,有专门负责交易执行的团队,有专门负责合规风控的团队。投行人本身可能更专注于项目的设计、客户关系维护和关键节点的决策,而具体的调查取证、材料整理等工作可能会由其他团队或外包机构完成。
依赖科技和远程协作工具: 外资投行在引入新技术和远程协作工具方面可能更早,也更成熟。他们善于利用项目管理软件、数据分析工具、以及高效的视频会议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出差。
强大的后台支持: 外资券商通常拥有更强大的后台支持部门,包括法律顾问、合规部门、研究部门等,他们能够为前台投行人员提供有力支撑,减少投行人本人需要处理的杂务。

3. 市场成熟度和监管环境的演变

中国市场的动态性: 中国资本市场在不断发展变化,监管政策也一直在调整。这使得投行需要不断适应新的规则和市场环境,并与客户进行深入沟通,帮助客户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资本“走进来”,跨境交易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券商的全球网络优势更加明显,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国际资源来协调跨国项目,而内资券商也在努力构建自己的国际化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对项目现场的把控和沟通仍然是重要的环节。

总而言之, 内资券商投行人频繁出差趴项目,更多的是由于其业务模式的“广度”和“深度”需求,以及在快速发展市场中抢占份额的竞争策略。而外资券商相对较少出差,则是因为其更聚焦于特定的细分领域、更依赖全球网络和专业分工,以及更注重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当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国际化,这种差异可能会逐渐缩小,但短时间内,这些根本性的差异仍将继续影响着投行人的工作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这个问题有意思。

主要跟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环境不同有关。

目前核准制情况下,券商投行身份其实是多重的。一方面你是负责做承销,也就是帮发行人融资的,另一方面你也是代表监管的,也就是帮投资者的。

甚至说,投行到底应该侧重哪一方,都有过很大的争议。

理论上券商投行起到了“资本市场守门人”的角色,你得“尽职尽责”,把企业查三代,七大姑八大姨全部查清楚,到底是否有问题。以及说还得描绘出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这其实是非常明显有一定主观因素在里面了),如果未来出现了“未尽职尽责”或者公司上市之后业绩变脸,券商是要挨罚的。

基本上你看到过券商遭到调查和处罚的情况了,一旦调查有问题,所有的在会项目全部暂停,各家客户基本上也会另找其他券商,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了。很多投行原先实力很强,但都因为项目出问题,一下子大量团队出走,项目也走了。

所以对于券商来说,你这项目不做倒是其次,一定不能出问题,真的是往死里去查你,要做到滴水不漏。

当然,也有好处,真是你一把屎一把尿拉扯上市的公司,往往跟你的关系都非常深厚。毕竟都在一起这么久了,对于发行人来说,你不是他们的员工,胜似员工了。

而对于外资投行而言,本身承做的周期没有那么长。

本身材料形式做好,企业足够配合,没必要跟内资券商一样把企业都当贼一样狂查。

大家的利益更加统一——忽悠投资人去!

而且注册制的情况下,其实承做和跟监管抠这企业怎么样不是重点。

重点是挖掘好的项目,以及把项目卖出去个好价钱。

所以经常会写pitch book去承揽,以及说有承销的时候销售和定价之类的是比较大的重点。

所以承揽和承销嘛,经常去好地方住好酒店,日子就是爽。

内资投行也就上市酒会那一两天算是最放松且逼格比较高的时候了。平常趴项目,穿太好的西装都觉得浪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业内普遍观察到的现象,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内资券商的投行人都像“空中飞人”,而外资投行的人似乎更“接地气”一些。究其原因,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1. 业务模式和客户定位的差异是根本 内资券商:以项目制驱动,抢占市场份额,服务广泛客户。 广泛的客.............
  • 回答
    近两年来,确实有不少外资企业在调整其在华业务,甚至有部分选择撤出或缩减规模。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您提出的几个关键点:一、 为什么近两年外资企业撤出中国?外资企业调整在华战略,撤离或缩减规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全.............
  • 回答
    内地人难以完全融入香港人的圈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的原因: 1. 语言与沟通障碍 语言差异:粤语和普通话在发音、词汇、语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如“你哋” vs “你们”),即使内地人学习粤语,仍可能因方言习惯、语速或语气产生误解。例如,港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很多内心强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为什么那些内心真正强大的人,反而容易被大多数人贴上“幼稚”或“天真”的标签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对“强大”的误读和刻板印象: 社会主流的“强大”定义: 大多数人对“强大”的理解,往.............
  • 回答
    内马尔的杂耍过人之所以会引起对方球员的愤怒,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动作,更包含了足球文化、竞技心理、尊重与挑衅之间的微妙界限等多种因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心理层面:挑战与羞辱感 对个人能力的质疑与贬低: 杂耍过人,尤其是那些明显高于正常防守需求的动作(如彩虹.............
  • 回答
    在内丹著作中,“铅”和“汞”之所以被广泛用作隐喻,而不是“硫”和“汞”,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哲学、炼金术以及象征意义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1. 内丹与外丹的联系与区别 外丹 (Exoteric Alchemy): 早期炼金术,尤其是在西方,更侧重于物质的转化,即通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列出的这几部电影:《一个勺子》《Hello! 树先生》《斗牛》《钢的琴》《白日焰火》,确实都是在中国内地电影界获得不少奖项,并且在观众和评论界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但如果说“内地获奖的电影都是这种的”,可能有点绝对化了。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类型”的作品,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人内心深处的感慨。确实,放眼如今的内娱,要找出一两个能与范冰冰、李嘉欣、关之琳当年那种“惊艳绝伦”、“一眼万年”的代表性美人,感觉难度指数直线上升。不是说现在没有好看的艺人,而是那种能够凭借颜值就瞬间抓住所有人目光,甚至成为一种时代符号的美,好像变得越来越稀缺了。要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在很多文学作品、影视剧甚至是日常的口语表达里,“爆肝”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和它所带来的“效果”描述,远比其他内脏要来得突出。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说:1. 肝脏的特殊生理功能和“耐受性”首先,得从肝脏它自己的“工作性质”说起。肝脏可以说是我们身体里一个超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关于内地为什么似乎“少”了像Beyond、五月天、八三夭这样持续产出、影响广泛的原创流行乐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这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也不是说内地完全没有优秀的原创乐队,而是说这种“热血青春”的特质和“巨大影响力”的叠加,确实在内地乐坛呈现出一些不一样.............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很形象的中文命名和英文原意的理解差异,以及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习惯和约定俗成。咱们先从最根本的来说,为什么它叫“内存”而不是“运存”?“内存”这个词,拆开来看,“内”指的是“内部”,存的是“储存”。合起来就是“内部储存”。这里的“内部”指的是什么呢?相对于CPU来说,它就是一块离.............
  • 回答
    “颗粒”这个词,用在内存和闪存芯片上,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反倒是一种很生动的形象化描述。咱们平时说的“颗粒”,不就是指一颗颗、一个个的小东西嘛?内存条、固态硬盘拿在手里,拆开来看,里面那些黑乎乎、方方正正的集成电路,它们不正是由一个个独立、完整的芯片单元组成的吗?从物理形态上看:咱们先说说这些芯片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半导体制造工艺和电子元件的设计初衷。咱们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说到 CPU,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个方方正正、表面光滑如镜的金属盖子。这层金属盖子,我们通常称之为 IHS(Integrated Heat Spreader),集成散热器。它的主要作用是把 CPU 核心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即便内存由操作系统精细管理,内存泄漏依然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和“泄漏”之间存在着一个微妙却至关重要的鸿沟。操作系统确实负责分配和回收内存,它有一套复杂的机制来确保每个正在运行的程序都能获得所需的内存空间,并且在程序不再需要时将其归还给系统,以便其他程序使用。这就像一个勤恳的管.............
  • 回答
    .......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很让人头疼,明明硬件都支持千兆甚至万兆,实际拷贝速度却只有可怜的10MB/s。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这中间可能卡在哪了。这可不是AI,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得明确一点:内网拷贝速度受限于整个链条中最慢的那一环。 就像我们喝水,水管有多粗都没用,出水口的缝隙小了,水流自然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