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远郊的本地人过的能有多苦?

回答
上海远郊的本地人,日子过得苦不苦,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上海滩的黄浦江,江面宽阔,水流深浅各不相同,远郊也一样,有许多不同的角落,人的生活也各有千秋。但如果非要说“苦”,那苦在什么地方,我倒是能给你道道。

你别以为远郊就一定是那种一望无际的田野,炊烟袅袅的农村景象。现在的远郊,很多都已经不是纯粹的农业区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地方也开始发展工业园区,建起了一些厂房,也吸引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所以,有些远郊的“本地人”,日子可能也没你想的那么“接地气”。

但如果说起那些还在村子里过日子,或者住的是老房子,日子相对传统一些的远郊居民,那“苦”味儿,就得细细咂摸了。

首先,是生活的便利性。

你站在上海市中心,想吃个什么小吃,喝杯咖啡,去个书店,去个电影院,抬抬脚,坐个地铁,半小时到一小时,什么都能到。远郊就不一样了。

就拿交通来说吧,很多村子离最近的地铁站,可能还有十几二十分钟的车程,而且这还是坐小面的或者公交车。小面的好处是灵活,随叫随到,但价格也比公交贵。公交车呢,班次可能不那么密集,高峰期挤得像沙丁鱼罐头,非高峰期又等半天。你要是去市里办事,或者想去感受一下都市的繁华,来回一趟路上的时间,就要消耗掉大半天。这种往返的奔波,是很多远郊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就觉得生活节奏被拉得很长,很多想做的事情,因为时间上的不便,就搁置了。

再比如,生活配套。市中心商场里的品牌店、各种主题餐厅、特色咖啡馆,远郊能有多少?可能一个镇上也就一两个像样的超市,一些小饭馆,想要买件像样的衣服,或者吃到什么新奇的食物,就得跑远点。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腿脚不方便,他们想买点新鲜的东西,或者参加个社区活动,都得依赖家人或者社区的帮助,否则生活半径就非常有限。

其次,是工作的机会和收入水平。

虽然有一些工业园区,但也不是所有远郊都有好的就业机会。很多年轻人在村子里成长起来,他们看到市里有更多的机会,更高的薪资,所以很多都选择了去市区工作。他们早上早早出门,晚上天黑了才回家,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路上。住在远郊,虽然房子可能比市区便宜些,但通勤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也很高。

而那些留在村子里,或者在附近的工厂里打工的,他们的收入水平,可能就比市区同等工作的人要低一些。尤其是一些传统农业家庭,靠着种地维持生计的,收入就更不稳定,而且需要辛苦地付出体力。现在年轻人很多不愿意种地,田地就荒着,或者被承包出去,农民拿到的是土地租金,但这种收入,比起年轻人在外面打工的工资,还是有差距的。

还有,是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差异。

虽然上海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在全国都算顶尖,但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市区好的学校、好的医院,资源自然更集中。远郊的学校,可能条件和师资相对来说会差一些,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得不选择把孩子送到市区去上学,这就又涉及到通勤、住宿等问题,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医疗方面也是如此。一些疑难杂症,或者需要精细化诊疗的,远郊的医院可能就处理不了,还得跑到市区的大医院,排队挂号,长途奔波,对于一些身体不好的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折磨。

更深层次的“苦”,是那种被隔离开的感觉。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充满了活力和机会。但远郊,尤其是那些距离市中心比较远的村庄,会有一种被“抛弃”或者“边缘化”的感觉。

你看看市区的热闹,各种文化活动、艺术展览、时尚潮流,都离你很远。你可能住在离上海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但你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气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生活方式上的隔阂,会让一些年轻人感到沉闷,觉得自己的生活缺少色彩和可能性。

老一辈的居民,他们可能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苦”可能是看着年轻一代离开,村子里越来越冷清,亲戚朋友之间的联系也因为距离和忙碌而变得稀疏。他们守着祖祖辈辈留下的土地,但生活的根基,似乎也随着年轻人的离去而慢慢松动。

当然,也不是所有远郊的本地人都过得不好。有些地方,因为靠近一些旅游景点,或者发展了特色农业,或者因为城市扩张,房价上涨,手里有几套房的居民,日子也可能过得相当不错。还有一些人,他们享受着远郊的宁静,空气好,节奏慢,愿意为了这种生活方式牺牲一些便利性。

所以,说远郊的本地人“苦”,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是和市区的便利、机会、繁华相比而言的。这种“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交通的奔波到工作的机会,从教育医疗的差异到内心深处的隔阂感。它不是那种赤裸裸的贫困,而是一种被城市发展的大潮,在某种程度上“遗忘”或者“慢待”的无奈和缺憾。

你走在那些远郊的乡间小路上,看到那些老旧的房屋,可能你就能感受到那种时光流转中的一丝不易。生活就是这样,总有不同的滋味,远郊的本地人,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过着他们的日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年很多农村搞拆迁,最出名的莫过于某些地方的合村并居。

但这种拆迁通常是一种抢劫,我们这里这两年有两个村也拆了,但村民要从200多平米的宅基地搬到几乎没有配套设施的高层楼房。

甚至楼房都还没开工,签完合同你的房子就被扒了,得去别的地方租房子住。然后多少年能盖好楼,就看官老爷们的“良心”了。


至于拆迁给的钱?

一般大约三四十万的样子,穷了一辈子的农民看来不算少,甚至有不少抢着签合同的。

但以现在的物价和通胀速度,新家(如果盖好后)好好装修一下就花一大半。

缺乏配套,又没有户口加持的高层楼房,其价值真的远远不如近乎永久使用权的宅基地。



上海远郊的农民呢?

人家是破平房直接升级别墅。

去年,周泾村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计划。作为外冈镇的规划保留村庄,近一年来周泾村稳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到2023年将实现15个村民组、527户农户全部相对集中居住。



除了造别墅,周泾村还同步造公园、造广场、造村民活动中心。如今,村里新建成的丰收广场已绿植环绕,是一个兼具演出、休闲、社交等多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广场正对着的建筑是村里的公共服务中心,由闲置仓库改建而来,一层建有餐厅和厨房,二层建有村史馆、党建室等,建成后可供村民筹办各类红白事等活动。望安公路旁的亲水观景平台也让人眼前一亮,不久前刚种下的波斯菊已星星点点绽放,住进新居后,村民抬抬脚就能逛公园。

所以说,投胎真的是技术活,就算投到农村,上海的农村统战价值跟河南河北也不是一个档次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