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旗渠为什么不就近拦坝取水,而要去很远的上游?

回答
红旗渠,这条被誉为“人工天河”的伟大水利工程,它的修建史,本身就是一部劈山开河、改造自然的壮丽史诗。当我们站在红旗渠总干渠的源头,看到那滚滚的渠水从太行山深处奔涌而来,许多人心中都会升起一个疑问:为什么不就在离林州(原林县)近一些的地方拦河取水,而是要舍近求远,一路蜿蜒到千里之外的上游去?

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效率”或“便捷”就能解释的。它背后,是红旗渠建设者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工程可行性的反复论证,做出的一个最科学、最务实的战略选择。

一、现实的困境:近处无水可用,现有水源不足以支撑

首先,我们要回到上世纪那个贫困的年代,林州所处的地理环境。林州位于太行山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当地的自然降水稀少,尤其是在干旱年份,雨水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汇集成稳定、充足的水源。

当地人对水的渴望,是刻骨铭心的。在修建红旗渠之前,林州人民世世代代受缺水之苦,靠着“吃水靠水窖,灌溉靠降雨”的日子,农业生产极其落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如果选择在离林州不远的地方拦河取水,比如在林州境内的一些河流上游,会面临几个致命的难题:

水量不稳定,季节性极强: 太行山区的河流,大多是季节性河流,雨季时水量充沛,但旱季时可能就干涸见底,或者只剩下涓涓细流。这样的水源,根本无法满足林州作为一个县的水量需求,更不用说进行规模化的农业灌溉了。
地形限制,难以大规模蓄水: 即使在一些地方能找到一些溪流,但由于林州境内多山地,合适的地形来修建大型水库或拦河坝,以稳定水源、调蓄洪水、提供持续供水,也十分有限。有限的地形资源,往往难以形成足够的水量。
地表水系分布不均: 林州境内的地表水系,多是依山势而行,水量分散,难以汇集。即使有少量地表径流,也多分散在各个沟壑之中,难以形成一股稳定的、可大规模抽取的水流。

二、远赴上游的必然选择:追寻稳定、充足、可控的水源

正因为林州本地的水源条件难以满足基本需求,建设者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更广阔、更远的地方。他们的目标,是找到一条能够提供稳定、充沛、并且可控的水源,从而彻底解决林州的百年缺水之困。

而漳河,便是他们最终锁定的目标。为什么选择漳河?

1. 水量充足且相对稳定: 漳河是海河流域的一条重要河流,其源头位于山西省,流经晋、冀两省。与林州境内的零散溪流相比,漳河拥有更广阔的集水区域,能够汇集更多的降水,形成更为稳定的径流。即使在旱季,漳河的主流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水量,为红旗渠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2. 地理条件适宜拦蓄: 经过勘探和研究,在漳河上游的一个特定河段——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与山西省平顺县交界处,找到了一处理想的拦洪蓄水地点。这个地点位于太行山腹地,地形相对有利,可以修建水库或拦河坝,将漳河的水拦截下来,并进行统一调度。
3. 高差优势,利于自流灌溉: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林州位于太行山的东麓,而漳河的上游河段,其水位高于林州的大部分农田。这意味着,通过修建一条蜿蜒的渠道,可以利用水的天然势能,实现绝大部分农田的自流灌溉。这极大地节省了抽水所需的能源,降低了灌溉成本,也保证了灌溉的持续性。如果仅仅在就近的小河取水,高差可能不足以实现大面积的自流灌溉,仍然需要大量动力抽水,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负担。
4. 水源质量相对较好: 相较于一些靠近工业区的河流,漳河的上游河段,水质相对干净,适合农业灌溉和饮用。

三、工程的艰巨性与智慧的体现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红旗渠的建设者们,不辞辛苦,开始了穿越崇山峻岭,将漳河水引入林州的伟大征程。

选址的反复论证: 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对漳河沿线进行详细的水文勘测、地形测量,反复比较不同取水口方案的优劣。最终,才确定了在与山西省交界处、海拔相对较高、又有合适地形的河段进行拦河取水。
工程设计的宏大: 沿着太行山的腰带,他们需要修建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总干渠,以及无数的支渠、斗渠。这条渠,不是简单的挖一条沟,而是要克服无数的山体阻隔、峡谷鸿沟。这意味着要修建大量的渡槽、隧洞、涵洞、倒虹吸等工程,以保证水流的畅通和安全。
施工的艰苦卓绝: 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建设者们是如何用双手、用最原始的工具,在陡峭的山壁上凿出了一条条渠道。他们需要爆破、挖土、垒石,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与挑战。无数的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涌现出来的。

结论:

红旗渠不就近拦坝取水,而舍近求远,去到很远的上游,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林州人民的缺水问题,寻找一条稳定、充足、能够满足大规模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的水源,并且充分利用了水位的自然落差,实现了大面积的自流灌溉。 这一选择,是建设者们在充分认识到当地水源的局限性,经过科学的勘探、论证和权衡之后,做出的最明智、最富远见的决策。

红旗渠的修建,不是一次简单的引水工程,而是人类在自然面前,凭借顽强的意志、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力,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伟大壮举。它所展现出的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红旗渠比较感兴趣,看过一些相关文章,强答一下。

首先说说水源问题。林县属于半湿润区,降水量一般,境内的河流水量不够,而且落差大,季节水量变化大,较难利用,另外当地主要是石灰岩,容易渗水,地表留不住水。北面擦边而过的浊漳河水量充足,无疑是引水的最好选择。

可是林县大部分地区海拔比浊漳河高,当时缺电缺油,抽水机提水的方式成本太高,当地显然无法承受。修建水坝听上去是个不错的主意,看了一下地图,下图红线处(盘阳村附近)比较合适修水坝,现在的引水渠就在南边山腰。如果能在这里拦河筑坝,那么到山西平顺县石城镇取水口的一段水渠就不必修了,当然从这里往下的水渠还是必不可少。所以,核心问题就是这一段水渠和水坝哪个更经济,更有可行性,毕竟这项工程只能动用林县一个县的人力物力。

下面我就分析一下两者的优劣。

以同期建造的十三陵为例,“总长627米,高29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我们取个近似值,浊漳河大坝长1千米,高30米,平均宽度90米,需要的土石方大概是270万立方米。用百度地图测距,从取水点红石坪到盘阳村大概是30.6千米,水渠肯定没有公路那么直,那么估个40千米吧,“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需要开挖土石约140万立方米。这是比较粗糙的估计,看上去建坝工程量更大。不过两者各有难点,挖渠是在坡地悬崖进行,很多地段都是岩石,需要用炸药炸开,有的地方还需要打隧道(著名的青年洞就在这一段),难度可想而知。修水坝的技术含量更高,根据百度百科,“全县只有28名水利技术人员”,这点专业人员修建这样一条水坝肯定是不够的。当年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全国各地有多处水电站(比如三门峡水电站,丹江口水库和新安江水电站等等)在建,应该无法抽调水利专家支援这样一个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工程。

上面只讨论了技术和工程问题,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需要考虑。修水坝不可避免会淹没一些田地。这一段浊漳河位于三省交界处,位置非常微妙。修水坝需要协调三省的利益,这个就不是林县可以解决的,需要省政府出面和山西河北谈判。挖水渠只需要和上游的山西协商就可以了,而且水渠都修在坡地上,对山西当地居民的影响也会比较小,不会占用大量良田,不需要大规模的移民,难度大大降低。

最后,我觉得工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959年林县经历了百年一遇的大旱,希望能尽快解决缺水问题。当时认为“上7万人,每人1米,2月初动工,大干3个月,5月1日就能通水”,而修水坝估计没个一年半载完成不了。(十三陵水库四个月左右就建成了,不过那是首都,可以动用的资源完全不一样。)当然,林县政府低估了工程的艰巨性,实际上花了近十年才完全建成红旗渠。

综合以上分析,修建红旗渠从上游引水应该是当时条件下的最优解了。

【参考资料】:

  1. 红旗渠_百度百科
  2. 林州_百度百科
  3. 十三陵水库_百度百科
  4. 宁波人行摄太行山,跟江南大不一样,不仅是地理地貌,还有生活方式…_红旗渠
  5. 红旗渠断流凸显豫晋水源之争-中国水网
  6. 三省争水:红旗渠因缺水面临断流-中国水网
  7. 红旗渠的盛世悲歌:花10年成就引水传奇,为何20年后却遇断水尴尬_林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