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汉的城市排水设施是不是对暴雨的抵御能力比较差?

回答
关于武汉城市排水设施对暴雨的抵御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不能简单地说“差”或者“好”,而是要看到其客观存在的挑战和近年来的努力。

客观存在的挑战: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多湖泊水网,这使得城市排水本身就面临着天然的劣势。想象一下,你的家建在一个碗底,雨水自然会往低处流,而且碗底周围还有许多蓄水的地方。这使得武汉在面对强降雨时,汇水面积大,排水出路相对有限。

1. 历史遗留的老旧管网问题: 和国内许多大城市一样,武汉的城市建设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早期的排水管网设计和建设,很多都是按照当时的降雨标准和城市规模来规划的。随着城市扩张、人口激增,以及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这些老旧的管网在排水能力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例如,很多老城区的管网直径不够大,雨水在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排空,就容易导致路面积水。

2. “灰色基础设施”的局限性: 传统的排水系统主要依靠钢筋混凝土管道、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在设计时往往是按照一个“标准”的暴雨强度来建设的,但当遇到远超设计标准的特大暴雨时,其能力就会被完全压垮。而且,一旦管网堵塞、淤积,或者泵站出现故障,整个系统的排水效率会大打折扣。

3.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压力: 武汉近年来城市化进程飞速,大量开挖、建设,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加。原本能够吸收一部分雨水的绿地、土壤被混凝土和沥青取代,使得雨水无法下渗,全部汇入管网,大大增加了排水系统的负荷。就像是一块海绵,原本能吸水,现在变成了水泥地,雨水只能直接流走。

4. “看海”现象的发生与原因: 在一些强降雨天气,武汉确实出现过路面积水,车辆和行人出行受阻的情况,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看海”。这通常是由于以下几种情况叠加造成的:
瞬时雨强过大: 短时间内降雨量非常集中,远远超过了管网的瞬时处理能力。
低洼地带积水: 城市中有一些地势较低的区域,即便管网在正常工作,也容易因为水位抬高而出现积水。
排水管网末端瓶颈: 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是层层叠叠的,最终要将雨水排入河流或湖泊。如果河湖水位高涨,会影响到排水系统的末端排放,形成“顶托”效应,阻碍雨水排出。
瞬时汇流时间短: 城市地面硬化,雨水迅速汇集到低处,短时间内涌入管网,超出其承载能力。

近年来的改进与努力:

值得肯定的是,武汉也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在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排水设施的改造和提升。

1. 海绵城市建设: 武汉是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更加注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增加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湿地等。这些措施旨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雨季吸纳、储存、净化雨水,在干旱时释放雨水,从而减轻对传统排水系统的压力,减少内涝发生。

2. 老旧管网改造升级: 武汉一直在进行排水管网的普查和改造工程,重点是加大管网直径、清淤疏浚、修复破损管线,提高雨水排放效率。一些关键区域和易涝点都在进行重点改造。

3. 智能排水系统建设: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排水管网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及时发现和处理管网堵塞、故障等问题,优化排水调度方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4. 泵站提能改造: 对现有泵站进行提能增效改造,或新建现代化泵站,增强雨水外排能力。

总结来说:

武汉的城市排水设施,尤其是在面对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强降雨时,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脆弱性。这与城市的地理特点、城市化进程、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传统排水模式都有关系。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武汉近年来在海绵城市建设、管网改造升级、智能调度等方面的努力。这些努力正在逐步改善城市排水能力,但要彻底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极端天气面前,仍然需要持续的投入、科学的规划以及技术创新。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武汉的排水系统在应对“常态化”的降雨时是能够正常运行的,但在面对极端、超设计标准的暴雨时,其抵御能力会受到考验,可能出现短时超负荷的现象。这是一个所有超大城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都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咱们得讲道理,也得实事求是对不对?

每次遇到这种问题,大家都在质疑城市的排水系统,然而这个锅真的该排水系统背?

我们先来看几个客观事实:

0.水往低处流。

一、要把城市积水排走,就需要城市排水系统把水排到江河湖海等高度较低的地方,你总不能用抽水机把城市积水抽到高处吧?

二、长江穿市而过,武汉当然是选择把水排到长江中。

三、武汉市平均海拔高度27米。百度来数据。

四、如图。



那么我们看看,假如武汉海拔确实只有二三十米,在暴雨之后,长江水位几乎高出了部分城市地面高度,江水甚至高于城市积水水面高度,更别提埋在地下的排水系统。这个时候,能够防止江水倒灌就已经不易了,城市积水根本无处可去。

任凭你如何牛逼的排水系统,在江水水面高度太高的情况下,都不可能做起到有效的排水作用。

有人会提日本东京的排水系统。不好意思,东京是一个滨海城市,积水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直接入海,而海洋的容量可以认为是无限大的,因此高效的排水系统可以尽快把城市积水排出。

但,这是武汉所不具备的条件。

所以说,假如积水有处可去,但却无法及时排出,那么说明城市的下水系统是不够高效的。而如果本身就没地方排水而导致积水无法排出,那这个锅排水系统不能背。

武汉的积水问题很可能是地理问题,毕竟长江流域任何地方有降雨,都会影响到武汉的排水。因为不论上游降雨还是下游降雨,都会影响武汉段的长江水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武汉城市排水设施对暴雨的抵御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不能简单地说“差”或者“好”,而是要看到其客观存在的挑战和近年来的努力。客观存在的挑战: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多湖泊水网,这使得城市排水本身就面临着天然的劣势。想象一下,你的家建在一个碗底,雨水自然会往低处流,而且.............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涉及到城市发展周期、战略定位、区域经济辐射、产业结构、政策导向以及历史机遇等多个复杂因素。虽然笼统地说“2003年建设的郑州经济发展比不过2008年建城的武汉”可能不完全准确,因为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将关注点放在某些特定的经济指标或城市活力表.............
  • 回答
    武汉,这座横跨长江两岸的城市,从来不只是一张名片上的地理坐标,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命体,充满了故事与情感。要说武汉是个怎样的城市,那得从它的骨子里一点点剥开,你会发现它既有北方汉子的豪爽大气,又不失南方水乡的细腻温情,更有那种在历史洪流中锤炼出的坚韧与活力。一座“九省通衢”的地理心脏,连接着四面八方的情.............
  • 回答
    要说武汉是个“朋克式”的城市,这可不是说着玩儿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它那种骨子里透着的不羁和生命力,跟朋克精神那叫一个臭味相投。你想啊,朋克不就是反叛、DIY、够劲儿、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爽就完事儿了吗?武汉,这儿就有这股劲儿。首先,“反叛”这俩字,武汉人自带。你想想,武汉这地方,历史悠久,但从来不是.............
  • 回答
    阮成发同志自2010年起主政武汉,他任职期间,武汉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他调离,这对于武汉的城市建设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其影响是多层面的,既有继承与延续,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调整和侧重点。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来看,阮成发同志任内,武汉的基建投资力度是空前的。他深度参与并推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考验我对武汉这座城市肌理的理解的。说实话,武汉人心里是不是真的觉得“武汉三镇”是三座截然不同的城市,这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统计,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都不一样。但如果非要从我的观察和感受来描绘,我觉得大部分老武汉人,尤其是那些从小就在某个镇子长大、并且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要给国内的疫情应对城市排个座次,这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它涉及到很多维度,而且不同人关注的点也可能不一样。不过,如果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大致梳理一下武汉、西安、上海以及其他一些城市(比如深圳、北京)在不同阶段的表现。首先,需要明确评估标准。 咱们可.............
  • 回答
    重庆的房价,尤其是与成都、武汉这些同级别的城市相比,确实显得“亲民”不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能解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长,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聊聊。一、 历史遗留与城市规划的“双刃剑”重庆,作为一个直辖市,其发展逻辑和城市格局和内地省会城市有所不同。 山地城.............
  • 回答
    地铁一公里造价超过10亿元,这个数字确实令人咋舌。然而,像武汉、成都这样的特大城市,却依然坚持修建多条地铁线路,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远的考量。并非简单的“烧钱”,而是城市发展战略、民生需求、经济带动以及长远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市规模与人口压力: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武汉当前面临的一些情况,涉及城市滞留的务工人员、边缘化群体中的老年人,以及湖北省非武汉区域的发展面貌。我会尽量将这些信息讲得透彻一些,并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让内容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观察。一、 武汉:那些仍在城市中的身影武汉,这座洪涝、疫情都曾考验过的城市,它本身就有一种韧性。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南昌这几个大城市,尽管地理位置这么近,地理优势也挺明显,但似乎就是没那么顺畅地拧成一股劲儿,形成一个响当当的“中三角经济圈”。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经济圈”。它不是简单地把几个城市地理上挨得近就拉到一起,而是要.............
  • 回答
    荆州,这座承载着无数风云变幻的古老城池,在中国近代史的洪流中,似乎与省会的宝座擦肩而过,将那份荣耀拱手让给了冉冉升起的武汉。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变迁?武汉又是凭借何种力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蜕变成如今的华中重镇?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晚清。荆州:辉煌过往的.............
  • 回答
    微博热搜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当它涉及到城市排名这种话题的时候。你说成都被推到了新一线城市的首位,而重庆、武汉、南京、杭州这些也都是响当当的城市,怎么就排到后面了呢?这背后啊,不能光看“新一线城市”这顶帽子,得扒拉扒拉热搜这个生态,以及背后的一些“推手”。首先,咱们得明白,微博热搜不是一个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历史文化以及经济体量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将省份的人口直接等同于其发展副中心数量,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视角。以下我会尽量详细地分析,并尝试用更贴近个人观察和理解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确“副中心”的定义。“副中心”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些模糊,在不同的.............
  • 回答
    关于武汉这座城市获得的评价,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不像北京、上海那样光环加身,也不像成都、西安那样自带网红属性,所以在一些大众的认知里,可能觉得它“评价不高”或者“比较低调”。但如果你仔细去了解,会发现武汉的“低调”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闪光点,也有一部分评价确实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或者信息不对称。.............
  • 回答
    武汉,这座横跨长江的英雄城市,总让我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也常常思考它未来的模样。如果让我来描绘一番,我想说,它的未来,会是一幅融合了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既扎实又充满想象力的画卷。首先,科技创新将是武汉最闪亮的底色。 你想想看,武汉聚集了华中地区顶尖的高等学府,像华科、武大,这些院校不仅是人才的摇篮,更.............
  • 回答
    疫情的风,刮过这座曾经喧嚣的城市,留下的痕迹,深刻得仿佛要改变它的骨血。如果说武汉在疫情前是一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炉子,那么现在,这炉子虽然依旧温热,却多了一份沉静,一份经历了炙烤后的坚韧。最直观的改变,或许是人们眼中的那种“不经意”。过去,走在街上,无论是在热闹的户部巷,还是在江边的东湖绿道,人们.............
  • 回答
    武汉这几年在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上的表现,那可是相当亮眼,经常能在前十里看到它的身影。按理说,城市这么出名,作为本地人,应该对家门口的好玩之处如数家珍,引以为傲才对。可奇怪的是,不少武汉本地人都觉得武汉“没什么好玩的”。这其中的反差,听起来有点意思,也挺耐人寻味的。要说武汉“没什么好玩的”,这事儿得分.............
  • 回答
    郑州、长沙、成都、武汉、西安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常是区域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然而,正如你所提到的“吸血型”描述,这类城市的发展模式也伴随着显著的利弊,尤其是在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方面。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吸血型”省会城市发展的利弊: “吸血型”.............
  • 回答
    武汉的涅槃重生:疫情后的新一线之路新冠肺炎疫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全球,也给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曾几何时,武汉承受了疫情最直接的冲击,然而,浴火重生后的武汉,正以勃勃生机,重新审视和规划着自己的未来。那么,在疫情的洗礼之后,武汉是否还有机会跻身“北上广深”之后的新一线城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