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地质学角度看「瀑布」形成的必要条件有哪些,从形成到消亡历经了什么阶段?

回答
提起瀑布,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万马奔腾般的壮阔景象,但从地质学的角度审视,这自然的奇观并非凭空出现,也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着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要形成一处瀑布,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关键的地质条件,而瀑布本身也遵循着从孕育到衰亡的生命周期。

构成瀑布的必要地质条件

要解释瀑布的形成,我们得先了解构成它的基本要素。简单来说,瀑布是河流在流经地表时,遇到高差而形成的垂直或近乎垂直的落水现象。但仅仅有高差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具体的地质条件来支持这种水流形态的持续存在:

1. 坚硬岩层的存在与阻挡作用: 这是瀑布形成的根本。河流的流速和侵蚀能力是其塑造地貌的关键。然而,如果河床上的岩石都是均匀的、易于被侵蚀的软弱岩层(如泥岩、页岩),河流会相对平缓地向下游侵蚀,形成坡度缓和的河谷。而瀑布的形成,则需要河流遇到一块比其下游河床岩层更坚硬、更抗侵蚀的岩层。当河流流到这里时,下游的软岩层被快速侵蚀而形成一个低洼地带,而上游的硬岩层则相对保留下来,这就造成了河流在硬岩层前方形成了一个陡峭的断崖。

2. 岩层性质的差异性(垂直或倾斜): 理想的瀑布形成条件是,河流方向上,上下游的岩层存在显著的抗侵蚀性差异。通常,这种差异表现为:
水平层状岩石中的硬层叠在软层之上: 这是最典型的瀑布形成模式。比如,上层是坚硬的石灰岩或砂岩,下层是相对软弱的泥岩或页岩。河流会快速侵蚀下方的软岩,形成一个悬空的前端,硬岩层就会突出形成瀑布。
倾斜的岩层: 如果岩层以一定角度倾斜,并且硬岩层向下游倾斜,那么当河流流经时,硬岩层可能会被逐渐侵蚀,形成瀑布。但如果硬岩层向上游倾斜,可能会形成更稳定的斜坡,而非明显的瀑布。

3. 构造断裂或地壳抬升: 除了岩性差异,地质构造活动也是瀑布形成的重要推手。
断层(Faults): 地壳运动产生的断层会造成地块的相对升降。如果断层崖挡住了河流的去路,而河流又恰好流向断层崖,那么断层崖就会成为瀑布的基底。
地壳抬升与差异侵蚀: 地壳的整体抬升会加速河流的下切作用。在抬升过程中,如果地表分布着不同抗侵蚀能力的岩层,河流便会顺着构造差异或岩性差异快速侵蚀,形成具有高差的河谷,进而发育出瀑布。

4. 足够的水量和流速: 虽然高差是形态的体现,但持续的侵蚀作用是维持瀑布形态的动力。河流需要有足够的水量和一定的流速,才能有效地侵蚀下游的岩石,将瀑布的“底部”向下游推进,从而维持瀑布的生命。水量的大小决定了瀑布的规模和稳定性。

瀑布从形成到消亡的生命周期

瀑布并非永恒不变的地貌,它是一个动态演变的地质体,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与形成(Initial Formation)

早期: 河流在相对平坦的地表上流动,或者在地质作用(如断层或地壳抬升)开始塑造地貌之前,尚未形成明显的高差。
启动: 当地质构造(如断层活动)或岩层分布的差异性出现,河流开始在某个点上遇到一个陡坡或断崖。
初步形成: 河水开始从这个高差处落下。一开始,这个高差可能不大,甚至只是一个急流或跌水。由于下游岩层比上游硬岩层软弱且易被侵蚀,水流的冲击和携带的泥沙会加速对下游岩层的侵蚀,从而加剧高差的形成。

第二阶段:成熟与发展(Mature Stage & Development)

瀑布加深与后退: 这是瀑布最活跃的时期。瀑布的水流冲击下方的岩石,特别是底部存在的软弱岩层,会产生溶蚀、磨蚀(冲刷)和崩解等作用。
冲刷作用(Abrasion): 水流携带的沙砾、石块等作为“磨料”,不断撞击和打磨瀑布脚下的岩石。
冲击与压力(Hydraulic Action): 水流强大的冲击力可以侵蚀岩石的裂缝,将空气压缩到岩石缝隙中,反复的压力变化会导致岩石崩解。
溶蚀作用(Corrosion): 如果河流含有酸性物质(如来自石灰岩的二氧化碳),会对岩石进行化学溶解。
“凹腔”的形成: 持续的侵蚀作用,尤其是在瀑布下方的软弱岩层,会形成一个向后退的凹腔(undercut cliff 或 alcove)。硬岩层因为其坚硬性,在瀑布悬空的前端会形成一个突出的“屋檐”。
瀑布后退: 当下方的侵蚀足够深,上方的硬岩层悬空部分会因为重力而发生崩塌。崩塌的岩块会进一步加速瀑布底部的侵蚀。通过这种“形成——崩塌——侵蚀——后退”的循环,瀑布会不断地向河流的上游方向后退(recede)。这个后退的速度取决于岩性、水流量、坡度以及瀑布的高度。例如,尼亚加拉大瀑布就以每年约1米的速度后退。

第三阶段:衰老与消亡(Senile Stage & Decline)

瀑布高度减小: 随着瀑布不断后退,其所处的河流地段逐渐接近了原本的硬岩层边缘。同时,河流的侵蚀作用使得上游的岩层也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侵蚀,导致瀑布的总高度逐渐减小。
斜坡化与平缓化: 瀑布后退过程中形成的崩塌堆积物可能会堆积在瀑布底部,减缓侵蚀速率。或者,整个瀑布的陡峭程度会逐渐降低,形成一个越来越缓的斜坡。
瀑布消失: 最终,当河流侵蚀到足够低的坡度,或者硬岩层完全被侵蚀殆尽,瀑布的高度会趋于零,也就意味着瀑布的生命周期走向终结。它可能会变成一个缓坡、一个石滩,或者完全消失在开阔的河谷中。
新瀑布的形成: 有趣的是,一次地质运动或岩层分布的变化,可能会在河流的其他地点重新创造出形成瀑布的条件,从而开启一个新的瀑布生命周期。

总而言之,瀑布的形成是河流与地质构造、岩性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地质现象。从最初的跌水到壮观的悬崖式瀑布,再到最终的消亡,瀑布见证着地球地貌的深刻变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是河流侵蚀力量的生动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希望能为知识库尽点绵薄之力 @知识库,尽量将本内容总结得稍微专业、系统、全面一些,多图预警,本文也将不定时更新完善。

一、什么是瀑布:

瀑布(Waterfall),是指水流或冰流,从陡崖上倾泻而下,近似发生自由落体运动,而形成的垂直、或近乎垂直的水流或冰流的现象。

这里强调水流或冰流需要近似“发生自由落体运动”,是为了与“急流”(Rapids)的概念区别,急流可以是河道坡度突然变陡形成的,但达不到近垂直流动,水流主要需要依托河道支撑。

“瀑”字的本义为急雨,“水濆起曰瀑也”,河水从陡崖崩落,远看如悬挂的白布,“瀑”字与“布”字,一动一静,一近一远,古人起名高妙。

地质学中称瀑布为跌水,常与河流侵蚀作用活动构造运动等地质作用密切相关。

因此,在坚硬的岩石抵抗侵蚀的部位,或断层等地质作用破坏河床的地方,容易形成瀑布。

通常,会在《地球科学概论》、《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等课程中,“河流作用”和“河流地貌”等章节会涉及“瀑布”的相关知识。


二、瀑布的成因

简要地说,当河道出现了陡崖,便形成了瀑布。

当然,有水流或冰流是前提,不然只能称为陡崖。

在此前提下,从地质学角度讨论瀑布的成因,其本质就是分析这些河道中陡崖的成因。

瀑布的形成是地球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差异,一个瀑布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地质营力为主导作用,

因此根据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分别概述瀑布成因:

2.1 内动力地质作用成因:

包括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

(1)断裂作用

地壳构造活动形成断层,断层上下盘错动导致陡崖的形成,导致流水流经陡崖,形成瀑布。

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便是河流倾泻至裂谷而形成。

(2)构造抬升作用:

新构造活跃的地区,构造运动导致山体抬升的速度大于河流侵蚀速度,常会形成裂点,导致水流突然向下奔落形成瀑布。

裂点是由于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所引起的河流的下切与溯源侵蚀过程中, 溯源侵蚀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向上的地貌陡坎或坡折。裂点型瀑布是由裂点导致河床的落差增加而形成的瀑布。

这里虽然将裂点型瀑布归到构造抬升作用,但其实是地壳的抬升运动、河流的侵蚀作用、崩塌作用以及地层岩性的差异共同造就了裂点型瀑布,只是构造抬升作用稍占上风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构造运动导致山体快速抬升,会出现主干河流的侵蚀速度远大于部分支流的情况,尤其是在岩性差异较大的地区。这样主干河流形成的V型谷,两侧岩壁较陡形成悬崖,侧向的支流汇入干流常形成峡谷型瀑布。例如下图美国黄石瀑布。

(3)火山成因:

火山口积水通常会形成火山口湖,湖水溢出流经火山陡坡即可形成瀑布。

(4)堰塞湖:

地震作用和火山熔岩堆积,常会形成堰塞湖,湖水溢出流经陡坡即可形成瀑布。


2.2 外动力地质作用成因:如侵蚀、溶蚀、河流袭夺和崩塌作用等

(1)河流侵蚀作用

构成河床的岩石存在岩性差异,或是发育节理。流水对软硬程度不同的岩石侵蚀作用不同,或是节理发育的地方更容易被流水侵蚀,这种侵蚀作用也会导致陡崖的出现,形成瀑布。

岩槛型瀑布,河床基岩软、硬相间, 由于二者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差异, 导致较坚硬的岩石形成陡坎, 而软弱岩石则被侵蚀成平台, 在河床上形成“岩槛”, 进而使流水产生落差而形成的瀑布。

(2)冰川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作用会形成U型谷,在冰川退去之后,U型谷两侧会形成陡壁,两侧支流会跌落汇入U型谷的主干河流,从而形成悬河型瀑布

冰川侵蚀作用会在高山形成冰斗湖,湖水溢出沿陡崖倾斜而下可形成瀑布。

(3)溶蚀作用

在石灰岩发育的喀斯特地貌区,流水通过溶蚀碳酸盐岩也会形成陡崖,形成瀑布。

(4)化学沉积型

多指钙华型瀑布,即流水中溶解的碳酸钙由于温度、压力的改变或生物作用的影响,溶解度降低而在河床中沉淀堆积成钙华台地,造成河床相对高差的加大而形成的瀑布。

类似的作用还有硅华台地瀑布

(5)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的过程也会形成断崖,从而产生瀑布。

河流袭夺是指河流发育的过程中,相邻流域的两条河流溯源侵蚀的速度不同,侵蚀速度较快的低水位河流,其源头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也快,首先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的侵蚀速度慢的高水位河流上游抢夺过来。其中,在低水位河流向分水岭侵蚀的过程中,分水岭会产生断崖造成岩块崩塌,在这种情况下,加上高水位河流的侵蚀作用,有可能使之流经陡崖与低水位河流打通,这一过程会产生相对短暂的瀑布阶段。

(6)崩塌陷落型

河床发生崩塌、陷落,出现陡崖,形成瀑布。


以上只是形成瀑布的条件,若要形成大瀑布,还需要另外满足以下条件:

(1)水流的落差要大,这又与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质、软硬程度、产状等因素有关;

对于裂点型瀑布落差的大小与岩性和溯源侵蚀的时间有关。

由于构造运动引起地壳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 河流溯源侵蚀形成裂点, 裂点的形成又加剧了河流的溯源侵蚀作用, 从而增大瀑布陡坎的高度, 所以, 裂点型瀑布的高差与新构造运动的幅度和期次密切相关。

(2)河水流量要大,水面要宽,最好是常年不断流,瀑布才能壮观而又具有可持续性

因此,很多大型瀑布多发于在热带、亚热带或是径流量大的河流中下游地区。


三、瀑布的迁移与消亡

随着流水和陡崖的迁移与消亡,瀑布也随之迁移和消亡

因此,瀑布是暂时性地貌景观。

3.1 瀑布的迁移

(1)河流改道

河流改道,水流放弃原本流经的陡崖,转而流经另一部陡崖,会造成瀑布的迁移。

(2)侵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会导致瀑布向河流上游迁移。

例如,尼亚加拉瀑布形成于12500年前,现在已经退缩了11公里,平均每年后退1米。


3.2 瀑布的消亡

流水和陡崖,二者缺一,瀑布便消亡,可以体现在两种时间尺度下。

(1)年-百年尺度:

流水消失,瀑布便消亡。

河流的水量季节性变化,河流改道或永久性干涸等原因,导致没有水流从陡崖经过,瀑布便不复存在了,它将仅是一个陡崖而已。

(2)万年-百万年尺度

陡崖消失,瀑布便消亡。

当陡崖被水流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侵蚀成一个陡坡,甚至是一个缓坡时,瀑布便也不复存在了。

尤其是河流裂点型瀑布,当地壳抬升运动减弱,主要的地质营力以外动力侵蚀作用为主时,裂点处的陡崖也会消失,转变为正常河道,瀑布也就消失了。


四、瀑布的分类及实例

对于瀑布类型划分,罗正富(1990年)做了较为全面的划分,主要包括八种划分方式:

4.1 按照水存在的状态划分:

(1)水流型瀑布:我们通常指的瀑布都是水流型瀑布。有包括常年性水流瀑布、季节性水流瀑布和间歇性水流瀑布。

例如贵州黄平县的重安江瀑布便是间歇性水流瀑布,高30m,平均流量1.5m3/s,水量在15分钟内呈现零→小→大→小→零的周期性、间歇性变化。

(2)冰川型瀑布:指常年性因冰川沿陡崖崩落形成的瀑布,例如四川的海螺沟冰川瀑布。

(3)冰水交替型瀑布:指夏季为水流型瀑布,冬季为冰川型瀑布,多位于纬度较高或高山等寒冷地带。

*****火瀑布:每年二月中下旬,充足的冰雪融水,特定的太阳照射角度下,有可能看到这个火瀑布奇观,由于旁边山体的遮挡,日落光线像聚光灯一样只照射在这个细小的瀑布上,融化的雪水像熔岩一样落下。


4.2 按照水文类型划分:

(1)地表径流型瀑布:指流经地表的河流跌落陡崖形成的瀑布,此类最为常见,不胜枚举。

(2)泉水型瀑布:地下泉水出露地表时从陡崖跌落形成的瀑布,还可以根据泉水的温度分为冷泉型和热泉型。例如云南龙陵县镇安乡的热全型瀑布水温最高可达90℃。

(3)暗流型瀑布:指底下暗河或地下泉水,在地下形成的瀑布,常见于喀斯特地区。例如,浙江金华市的冰壶洞瀑布。

(4)溶洞型瀑布:指溶洞中的地下暗河流出洞口向下跌落成为瀑布,与暗流型瀑布的差别是,溶洞型瀑布水流来自地下暗河,瀑布暴露在地上。例如四川盐边箭河仙人洞瀑布,广东神锋关石林瀑布等。

(6)天窗型瀑布:天窗是指地下河或溶洞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地表径流落入天窗形成瀑布,例如黎巴嫩的巴塔拉峡谷瀑布,瀑布穿过三层天窗。

(7)落水洞型瀑布:指地表径流沿岩溶地貌的落水洞壁倾泻形成的瀑布,例如贵州银链坠瀑布。


4.3 按成因分类:

具体形成过程见本文第二部分:“瀑布的成因”。

(1)内动力成因瀑布类型

A. 断层崖型:例如四川九寨沟珍珠滩和诺日朗瀑布

B.裂点型:例如浙江北雁荡山的三折瀑。

C. 峡谷型:例如贵州兴义的马岭河峡谷瀑布,美国黄石河瀑布等。

D.悬河型:例如梵净山淘金河U型谷侧壁悬谷形成的瀑布.

E.熔岩堰塞型:例如黑龙江镜泊湖的吊水楼瀑布,是熔岩堵塞牡丹江形成的瀑布

F.火山口湖型:例如长白山天池瀑布

G.地震堰塞湖型:例如四川茂县叠溪瀑布,汶川地震造成的唐家山堰塞湖等。

(2)外动力成因瀑布类型

A.流水侵蚀型:例如重庆北碚磨滩高坑崖瀑布,壶口瀑布等。

B. 冰川侵蚀瀑布:例如新西兰萨瑟兰瀑布和奎尔湖。

C.溶蚀型:广泛发育于喀斯特地貌区

D.溶蚀-沉积型:四川松潘县的扎嘎瀑布

E.崩塌陷落型:例如云南腾冲叠水河瀑布。

F. 河流袭夺型:例如贵州滴水滩瀑布等。


4.4 按河床岩石性质分类:

按照形成瀑布河流河床的岩性划分

(1)碳酸盐岩型:广泛发育于喀斯特地貌区,例如贵州黄果树瀑布.

(2)砂岩型:例如世界上最高的瀑布——安赫尔瀑布,黄河壶口瀑布等。

(3)火山岩型:例如玄武岩之上的长白山天池瀑布,冰岛史瓦提瀑布等。

***还有发育在其他岩浆岩或变质岩上的瀑布,例如著名的优胜美地瀑布,被称为“新娘的婚纱”,就是发育在花岗岩崖壁上的瀑布。不一一叙述。


4.5. 按瀑布面形态分类:

(1)幕帘型:瀑布面状如幕帘,此类瀑布最多,例如黄果树瀑布,冰岛Skogafoss瀑布等。

(2)分流形

水流受陡崖形状,或是被突出于河心的岩石分割成许多股瀑布,如南美洲伊瓜苏瀑布,幅宽4000m,常被河心岩石分隔成数百股小瀑布,但从整体看它仍是一个瀑布。

(3)新月形

河流中央水流较两侧流量大,流速更快,因此侵蚀作用也存在差异,常形成瀑布面内凹的新月形瀑布。例如北美尼亚加拉瀑布呈马蹄形。

(4)人字形

水流分成两股倾泻而下,形如“人”字型,例如黄山人字形瀑布,郭沫若写诗道:“果然大块假文章,瞬见 飞泉百丈长,岩上大书一人字,天公表示要投降”。


4.6 按瀑布纵剖面形态分类:

(1)单级型:水流一次向下跌落而成的瀑布,例如四川扎嘎瀑布,重庆四面山水口寺瀑布等。

(2)双级型:水流经过两次跌落而成的瀑布,例如贵州纳雍县吊水岩瀑布,河南焦作云台山青龙峡中叠翠瀑等。

(3)多级型:水流经过多次跌落而成的瀑布,又称阶梯型瀑布。例如贵州滴水潭瀑布。

(4)多级多层型:又称叠层型,瀑布层层叠叠,大瀑布中又套小瀑布,彼此相连、重叠而成。例如德天瀑布。

(5)悬崖型:瀑布所依附的陡崖近乎垂直,例如浙江北雁荡山大龙湫瀑布。

(6)陡坡型:瀑布所依附的陡崖坡度在70-90°之间,并非完全垂直,例如密云云蒙山华心坨瀑布

(7)内凹型:指的是陡崖面向内凹,瀑布后形成洞穴,例如花果山水帘洞,黄果树瀑布,福建灵通山瀑布等。


4.7 按瀑布颜色分类:

(1)单色型:例如黄河壶口瀑布为黄色。

(2)多色型:即一个瀑布出现两种水色,如江西三清山川桥瀑布,由于水流经过两种不同颜色的岩石,呈现红、白两色瀑布;台湾新北瑞芳黄金瀑布呈现出黄、白两色。


4.8 按瀑布组合特点分类:

(1)单体型:又称孤立型,即瀑布呈单个出现,主要分布在大型河流干流或直流的中上游。例如安赫尔、尼亚加拉、壶口瀑布等。

(2)群体型:瀑布在优先区域内成群出现,构成瀑布群。这类瀑布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大、地势高差悬殊 的山岳地区。例如江西庐山有 12个瀑布构成瀑布群,其中三叠泉瀑布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广东肇庆鼎湖山有8个瀑布组成瀑布群;四川九寨沟有12个瀑布组成瀑布群。


结语:

瀑布分类方式多样,取决于所选择的分类标准,

同一个瀑布,按照不同标准,可归为多种类型。

瀑布成因复杂,是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地质历史时期内,是一种短暂的地貌景观

地球的内动力与外动力地质作用,此消彼长,不断抗衡,

它在此间产生、迁移、扩大、减小,直到消亡。

在瀑布短暂的一生中,

飞流不断击打岩石,奏响山河的青春之歌。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瀑布,或如长虹贯日,或似阔云横江,或势若奔雷,或如丝如绢,

多姿多彩的瀑布,构成了地球各地无数幅有声的画卷。


参考文献

[1]ALEXANDROWICZ Z. 1994. Geologically controlled waterfall types in the Outer Carpathians[J]. Geomorphology, 9(2): 155-165.

[2]BARTORELLI A. 2000. The great waterfalls of the Paraná River basin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tectonic alignments[C]//In Brazil 2000, 31st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 volume, Anonymous,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Géologique International, Resumes. August, 31.

[3]HAYAKAWA Y S, MATSUKURA Y. 2009.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cession rate of Niagara Falls since the 19th century[J]. Geomorphology, 110(3-4): 212-216. HAYAKAWA Y S, MATSUKURA Y. 2010. Stability analysis of waterfall cliff face at Niagara Falls: An implication to erosional mechanism of waterfall[J]. Engineering Geology, 116(1-2): 178-183.
[4]HAYAKAWA Y S, YOKOYAMA S, MATSUKURA Y. 2008. Erosion rates of waterfalls in post-volcanic fluvial systems around Aso Volcano, southwestern Japan[J].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33(5): 801-812.

[5]LAMB M P, HOWARD A D, DIETRICH W E, PERRON J T. 2007. Formation of amphitheater-headed valleys by waterfall erosion after large-scale slumping on Hawai’i[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19(7-8): 805-822.

[6]Corrigan P, Nash G H. Waterfalls[M]. Infobase Publishing, 2007.

[7]Essentials of Geology[M], 13th Edition-Pearson , 2016.

[8]W. W. Norton & Robert Rauber,Earth Science[M], 2017.

[9] W. H. Freeman, Understanding Earth[M], 7th edition , 2014.

[10]Natural Wonders of the World[M]-DK Publishing, 2017.

[11]曹伯勋. 1995.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50-51.

[12] 黄巧,傅中平.德天瀑布地区地质特征及瀑布成因浅析[J].南方国土资源,2017(07):48-51.

[13]罗正富. 1990. 瀑布及其类型的划分[J]. 四川地质学报, 10(4):275-300

[14]罗德仁. 1987.黄果树瀑布群成因初探[J]. 贵州地质 , 10(1):99-102.

[15]屈茂稳, 庞桂珍, 郭威, 等. 2002. 黄河壶口瀑布成因及与晋陕峡谷的关系[J].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4(3):47-51.

[16]贾丽云, 张绪教, 杨东潮, 等.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瀑布成因分类研究[J]. 地球学报, 2012, 33(02): 245-255.

[17]嵇少丞, 壮美瀑布从何而来[J].科技视野. 2013, 3,24-25

[18]张东亮.独一无二的自然奇观奇幻壮美的“火瀑布”[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9(08): 24-29.


搜集、整理、总结不易,耗时费力,望多多支持、点赞!

user avatar

曾经有段特别喜欢幽深孤兀,所以尝试理解过瀑布,譬如安赫尔,要有难以侵蚀的不屈的岩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