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煤炭是如何从地下挖出来的?

回答
煤炭的开采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从地下深处将这亿万年形成的宝藏挖掘出来,需要经历勘探、准备、开采以及后续的运输和处理等多个环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挖掘,更是对地质条件的精确判断、对工程技术的娴熟运用,以及对安全生产一丝不苟的保障。

首先,一切都要从“找煤”开始。在地表下究竟有没有煤层,煤层有多厚,有多深,煤的品质怎么样,这些信息对于开采至关重要。因此,煤炭公司会派遣专业的地质勘探队伍进行实地考察。他们会利用地质图谱、钻探取样等方法,一点一点地探明地下煤层的分布情况。勘探的过程就像是给地球做一次详细的体检,通过钻孔深入地下,取出岩石和煤样的芯,然后在实验室里分析这些样本,了解煤层的成分、结构和储量。如果勘探结果表明有足够丰富且易于开采的煤炭资源,那么开采计划就会被提上日程。

一旦确定了开采地点,接下来的就是“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是为了给开采作业创造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首先需要修建通往煤矿的道路,以及矿井的入口。这可能意味着要进行大量的土石方工程,甚至要搭建桥梁或挖掘隧道。

对于埋藏较浅的煤层,通常会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这就像是把地面的土壤和岩石一层层剥开,直到露出下方的煤层。露天开采需要使用大型的挖掘机、推土机和自卸卡车等设备,将表层的“覆岩”(也就是覆盖在煤层上的岩石和土壤)清除。这个过程会形成巨大的矿坑,规模可能非常惊人,如同大地被撕开一道口子。然后,再用更专业的采掘设备将裸露出来的煤层一层层地挖出。

而对于埋藏较深的煤层,则必须采用“井下开采”。这就需要修建竖井(垂直的通道)或斜井(倾斜的通道)深入地下。竖井通常用于人员上下、通风和输送设备,而斜井则可以直接运送煤炭和设备。一旦主井道打通并安全加固,就可以开始建设更复杂的地下网络了。

在井下,会根据煤层的形态和厚度,选择不同的开采方法。最常见的是“综采”(综合机械化采煤)和“炮采”(爆破采煤)。

综采是目前最先进、最高效的开采方式。它使用一种叫做“采煤机”的巨型设备,采煤机上装有锋利的切割滚筒,可以沿着煤壁旋转,将煤炭切割下来。切割下来的煤炭会落在下方的“输送机”上,然后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井口。同时,为了支撑已经被采空的区域,还会使用“液压支架”。这些支架像巨大的盾牌一样,在采煤机前进的同时,将采空区的顶板岩层顶住,防止坍塌。当采煤机向前推进一段距离后,液压支架就会被收起,然后被向前移动,重新支撑住新的前进区域。整个过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移动工厂在地下运作,高效且相对安全。

炮采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开采方式,尤其适用于煤层较薄或结构不适合综采的情况。炮采工人会在煤层上钻出许多孔洞,然后在这些孔洞中装入炸药。经过精确计算的爆破后,煤层会被炸松,然后工人再用机械设备(比如刮板输送机或装载机)将炸松的煤炭收集起来。炮采的优点是设备相对简单,但缺点是煤炭的破碎程度较高,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爆破作业。

无论是露天开采还是井下开采,都需要解决通风和排水两大难题。井下空间密闭,作业产生的粉尘和瓦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必须及时排出,新鲜空气才能送入。因此,矿井内会建立一套复杂的通风系统,通过风机将空气输送到各个工作面,并将污浊的空气排出。同时,地下水会不断渗入矿井,必须通过水泵持续抽排,才能保证作业环境的干燥和安全。

开采出来的煤炭也不会直接运走,通常还需要进行洗选。洗选的目的是去除煤炭中的矸石(非煤矿物)和杂质,提高煤炭的质量和热值。洗选过程可能包括筛分、浮选、磁选等多种方法,将煤炭与杂质分离。

最后,经过洗选的煤炭会被运往地表,然后通过火车、汽车或船只等方式,输送到发电厂、钢铁厂或其他工业用户手中。

总而言之,煤炭从地下被挖出来,是一个集地质勘探、工程建设、机械操作、安全管理于一体的复杂过程。它不仅展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承载着无数矿工的辛勤劳动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能源驱动的世界。

以北京为例,每年需要251亿度电,才能让每一个市民家庭点亮家中的灯火,让冰箱储存下满满的食物,让空调送来“救命”的冷风。

每年更是需要915亿度电,才能让一幢幢写字楼昼夜通明,让无数的餐馆、工厂如常运转,才能保证成百上千万人的就业。

北京的用电量如此之多,但这里的市民却并不需要为此担忧。

因为在北京以西400km外,单一个内蒙古托克托电厂,年发电量就已经突破300亿度,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还不用说其他大大小小的电厂。

但是,这300亿度的背后,却是一种长期被嫌弃被差评的矿产,煤炭。

托克托电厂每生产1亿度电,便需要燃烧5万多吨煤炭,这些煤炭由煤矿供应。就在距离电厂50km处,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一,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矿,铲车、卡车、运输带等各种大型机械昼夜运作,一天可以开采煤炭9万多吨,足够装满1500节列车货厢。

若放眼全国,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大地上,大大小小的煤矿散布各地,总数多达5300个。

5300多个煤矿“齐心协力”,已经连续10年年产量超过30亿吨,2019年的总产量更是高达38.5亿吨。

时至今日,煤炭仍然占到中国一次能源的近60%。正是这些巨量、却饱受争议的煤炭进入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构建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

煤炭与中国,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的生产能力又为何如此惊人?

这一切,都要从煤炭的形成讲起。


01、沧海桑田

亿万年以来,中国大地上的很多地方都曾经历过这样一幕:

温暖湿润的沼泽洼地中,各种植物竞相生长,郁郁葱葱、欣欣向荣。

伴随着水体的时进时退,大量的植物遗体得以迅速掩埋、堆积,隔绝空气。在厌氧环境中,它们被部分分解,形成一片片泥炭沼泽。

而后,沧海桑田、海陆升降,泥炭被掩埋于地下,在高温、高压等特殊条件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最终形成煤炭。

这一幕还不止发生过一次,植物一次次地倒下,地层一层层地覆盖,煤炭也一次次形成。

于是,在今天的中国国土之上,煤炭的探明储量多达1400亿吨,含煤区面积超过80万平方千米,比东北三省的总面积还要大,占到陆地面积的8.3%,且几乎每个省级行政区内均有煤炭资源分布。

放眼全球,如此大的储量在233个国家和地区中高居第四位。

如此来看,我们的煤炭家底足够深厚。

可是要想将这些地下矿藏开采出来,我们还需用尽十八般武艺。


02、搬山卸岭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附近,起伏的山丘变成了一个个平整的立面,伴随而来的是越发清晰的机器轰鸣声。

循声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洼地。洼地的上部,煤层上覆的岩土清晰可辨,只有将岩土剥离,煤炭才能重见天日。

一台“奇葩”的大铲车,凭借高大的臂架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自己脚下松散的岩土挖掘、转移至100米远的位置。

▼请横屏观看

与此同时,一台更加庞大的机器同样抓人眼球。它的前端是数个铲斗组成的硕大齿轮,每个铲斗都有一人之高,它的尾端则连接着数百米的运输带,蜿蜒伸向远方。

一前一后,挖掘加运输的流水线作业,剥离岩土的效率可想而知。

岩土被剥离之后,黑乎乎的煤炭露出。灵活的单斗铲等上下左右挥舞着长臂,将整块的煤炭变得破碎。

而笨重的电铲,则在缆绳的拉扯下,将身边的煤炭装入卡车。

当然,它们也可以直接与运输带连接,组成更加连续、便捷的工作系统。

之后,勤劳的“搬运工”卡车,穿梭于坑场与地表之间,将煤炭和土石运出洼地。

最终,卡车们到达地表,将“货物”排卸至固定地点。

轰鸣声此起彼伏,各种机械组成一支庞大的装甲军团,有条不紊、密切配合,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经年累月的挖掘,山丘被夷为平地,平地被掏空成洼地。从高空俯瞰,竟呈现出一层层、一圈圈的台阶,蔚为壮观。

这便是露天采煤的现场,一年之内,采出的煤炭将超过2000万吨。如此规模的露天煤矿,在全国范围内都屈指可数。

但是,这样惊人的生产能力却来之不易。

时间回溯至70年前,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煤矿大都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又急需煤炭资源来发展工业建设。于是,在前苏联的援建下,十几个年产量在500万吨左右的现代化露天矿点缀于大江南北。

在云南,有红河的小龙潭露天矿。

▼请横屏观看

在辽宁,有抚顺的抚顺西露天矿,

▼请横屏观看

也有阜新的海州露天矿。

这些露天矿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挖掘可靠的铲车+装载量大的蒸汽机车,二者强强联合,可以保证较大的产量。

正因如此,辽宁阜新的海州露天矿还一举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

矿坑里,一列列满载煤炭的蒸汽机车,头顶着滚滚白烟沿着铁轨奋力爬升,是那个年代最动感的画面。

20世纪80年代,随着露天开采技术的进步,我们独立设计和建设了一众声名显赫的大型露天矿,分别是平朔、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人称“五大露天”。

▼请横屏观看

彼时的中国,汽车工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煤炭的运输工具开始放弃了体型庞大的列车,转而使用了灵活的卡车。

与大运量的列车相比,单辆卡车的运力虽然有限,但是无数辆卡车一齐出动,就如同一支灵活的机动部队,且总运力也绝不逊色。

铲车卡车这对新组合的加持下,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这些煤矿的年产量可以突破1500万吨。

可是,随着矿坑越挖越深,卡车的运输距离变得越来越长,原本的高效运输已经不再。于是一项新设备应运而生,胶带输送机。

它的运输能力可与标准铁路抗衡,而成本只有卡车的50%,可谓是一举两得。

此外,受到特殊地形的限制,煤炭还可以“乘坐”索道,横跨峡谷、完成运输。

截至目前,这支装甲军团的成员越发庞大,在它们的灵活搭配下,露天煤矿的生产能力可以突破3000万吨。

进入新世纪,一大批露天矿更是喷薄而出。

2008年,内蒙古乌珠穆沁的白音华露天矿建成投产。

▼请横屏观看

2014年,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哈尔乌素露天矿建成投产。

▼请横屏观看

2019年,陕西神木的西湾露天矿建成投产。

▼请横屏观看

截至2017年,全国露天煤矿约有420座,如今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大型露天煤矿达到19座。

不过,露天开采只适用于那些埋深较浅且较厚的煤层,而且其年产量也仅有5.28亿吨,只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5%。

那么,面对深部的煤层,在没有像露天开采这样宽敞的环境下,我们又会遇到怎样的难题?


03、地下世界

超过29亿吨的煤炭将在黑暗的地下世界中采出,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85%。

可是,地下煤层往往深达数百米,有的甚至超过1000米。想要采出如此之深又如此巨量的煤炭,谈何容易?

首先,人们必须想方设法,在地表和煤层之间开凿出一条条或水平、或倾斜又或垂直的通道,搭建起一个合理的井下生产空间。

这些通道不仅是输送煤炭、土石的运输通道,

也是输送人员、设备的运输通道,

更是一个保障深井之下人员、运输、通风、排水、供电、通信、救援等的安全通道。

沿着这些通道,人们终于能够触及深埋于地下的煤层。

然而有些煤层却过于庞大,它们的距离延伸超过数千米,厚度可以达到上百米,在没有机械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人们只能手刨肩背,将煤炭一点点从煤层上剥落,再一筐筐背送至地面。

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可以使用炸药破碎煤层,借助井下轨道和矿车完成运煤。即便如此,难度仍然超出想象。

幸好,有了机械化的进步,让一切发生了转机。

煤层破碎、装载、运输、地下空间的支护等工作,开始一一被机械所取代,开采效率也随之大幅提升。

其中最先进的是,所有的地下工作均能使用机械自动完成,彻底了告别人工采煤的时代。

以神东矿区的上湾煤矿为例,它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在200多米深的矿井下,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台便可以操控世界上首台最大采煤机,一次性采出8.8米厚的煤层。

与此同时,在开采的工作面上,128台液压支架一字排开,长度接近300米。它们接收指令、有序进退,实现对采煤现场顶部岩石的支护安全。

而后,破碎的煤炭沿着数千米长的运输胶带,被及时输送至地表,所有工作井然有序,一气呵成。

截至2019年,全国已有98%的大型煤矿实现了机械化采煤,井下事故的遇难者人数也随之从2004年的6027人,减少至316人,事故发生系数下降超过97%。

不仅如此,在多种机械的助力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地下世界,人们的采煤工作也变得游刃有余。

对于近水平状、厚度小于7.5米、赋存条件简单的煤层,人们可以沿着煤层推进,一次性将煤炭采出。

对于近水平状、厚度一般超过5米的厚煤层,人们可以自上而下,分多层开采。

当然也可以自下而上,进行放顶煤开采,即先在底部采出2-3米的高度,同时利用顶板压力或者辅以人工方法,使剩余的顶部煤层直接垮落、破碎、放出。

任凭地下煤层千奇百怪的肆意展布,人们只管见招拆招。

截至目前,我国的采煤方法多达十几种,是世界上采煤方法种类最多的国家。

就在数以亿计的煤炭从地下成功采出之后,地下世界的忙碌却丝毫不减。开采结束后,原本由煤层填充的空间变成了巨大的采空区,如果置之不顾,将发生岩层垮落和地面沉陷。

▼请横屏观看

尤其是地面之上有建筑、铁路、水体等分布时,对采空区的处理更加重要。

当在建筑下采煤时,往往需要在开采的同时同步进行采空区的充填,或者预留部分煤柱提供支撑,以减小地表的变形和下沉,保证建筑不被破坏。

在铁路下采煤时,条件变得更加苛刻,必须最大程度减小地表的变形,以保证列车的安全通行。

而在河流、湖泊等水体下采煤时,一切工作必须更加谨慎,不仅要防止矿井内突然发生的大规模突水事故,还要保证地表的水体不流失。

从挖掘各种地下通道,到应对不同形态的煤层和地表,地下开采的每一步相较于露天开采都异常艰难。

当然,煤层开采的“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当露天开采剥离的岩土与采出的煤炭超出合理经济范围时,需要转向地下开采。

有时地下环境变得恶劣,以宁夏石嘴山的大峰煤矿为例,煤层的自燃使得地下温度居高不下,严重危害人员安全。自2007年起,开采方式从地下转向了露天。

如果煤层向地层深处延伸极大时,可以露天和地下同时开采。

至此,从浅部煤层的露天开采,到深部煤层的地下开采,5300多座大大小小的煤矿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它们热火朝天、日夜不休,让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煤炭帝国”。


04、功与过

但是,故事到这里还未结束。

时至今日,中国的煤炭年产量已经超过38.5亿吨,是70年前的120倍之多。

与此同时,全国的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增长了708倍,总量居世界第一。

钢铁产量增长了6300倍,总量居世界第一。

化工行业所用的合成氨、甲醇等产量,还有尿素农肥产量等,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熊熊燃烧的煤炭,点亮了万家灯火,筑起了钢铁森林,也融进了14亿人的生活,更成为这个觉醒的东方大国拼命追赶、飞速前进的动力。

然而,我们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煤炭的大规模生产占用了大量土地,尤其是露天开采,直接破坏了地表土层和植被,地下开采还污染了地下水,也引发了地面沉陷等各种问题,让生态脆弱区不堪重负。

煤炭的直接燃烧还将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量污染物排入大气,如此粗犷的使用造成了酸雨、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给人们的生活空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煤炭的开采和利用,真的就一定要付出这些沉重的代价吗?

答案显然不是。

人们把开采产生的矸石用作采空区回填的材料,以减少地表沉陷。

对露天矿场进行复土造田,重新种植植被。以山西平朔煤田为例,截至2017年,土地复垦面积超过4万亩,形成了采矿、复垦、还地的绿色开采模式,曾经的露天开采现场也可以变身为绿色的矿山公园。

对矿井水统一进行洁净处理,再用作矿井及矿区的生产、生活用水。

正是通过这些方式,如今我国煤矿区的土地复垦率占比52%,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71%,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已经超过75.8%。

不仅如此,人们也在改变着煤炭的使用方式。比如在大型煤矿附近,人们直接建造起坑口火电厂,改煤炭运输为电力运输,实现污染物的统一管理和排放。

而且,在煤炭燃烧之后,还要经过除尘、除硫、脱硝等层层处理,确保气体达标排放,以实现清洁利用。

正所谓

煤炭用好了,就是清洁能源。
——引自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

与此同时,人们还在积极寻找其他替代品。除了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以外,水能、风能、光能、核能等各种新型清洁能源,已经逐渐进入国家的能源结构。

以一次能源消费来看,煤炭的消费占比已经从70年前的90%以上,下降至60%左右,而且未来还会继续降低。

是的,在未来的某一天,煤炭的能源效用或许会被彻底取代,从此在我们的世界中消失。

但到那时,当我们再次谈及煤炭,一定还会感慨万千。

正是它,点燃了新中国的第一把工业之火,也正是它,点燃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全文完,感谢阅读。


本文创作团队

  • 撰文:艾蓝星
  • 图片:蒋哲睿
  • 设计:陈随
  • 地图:陈志浩
  • 审校:黄超

专家审核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深部开采与冲击地压研究院 李春元 博士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 张洪伟 博士

【致谢】

本文的图片内容得到了中国神华准能集团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 [1] 朱训. 中国矿业史[M]. 地质出版社, 2010.
  • [2] 中国煤炭志编纂委员会. 中国煤炭志 · 综合卷[M]. 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9.
  • [3] 徐永圻. 煤矿开采学[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宋子岭. 露天开采工艺[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8.
  • [5] 田会,白润才等. 中国露天采矿的成就及发展趋势[J]. 露天采矿技术, 2019.
  • [6] 2019年煤炭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煤炭的开采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从地下深处将这亿万年形成的宝藏挖掘出来,需要经历勘探、准备、开采以及后续的运输和处理等多个环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挖掘,更是对地质条件的精确判断、对工程技术的娴熟运用,以及对安全生产一丝不苟的保障。首先,一切都要从“找煤”开始。在地表下究竟有没有煤层,煤层有多厚,有多.............
  •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确实够“炸”的,尤其对于一个行业内的老前辈或者资深从业者来说,更是让人一下提了神,甚至有点哭笑不得。我们要理解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还得脑补一下说这话的人当时的情绪和语境。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人是谁,以及他为什么这么说。一个对煤地质领域一无所知的外行,突然冒出这么一句“90%的内.............
  • 回答
    山东龙郓煤业有限公司一号煤矿于2024年6月26日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冲击地压事故,截至目前,已确认有8名矿工不幸遇难,仍有1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生死未卜。这起事故无疑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也再次敲响了煤矿安全生产的警钟。救援进展:事故发生后,省市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集了包括专业救援队伍、.............
  • 回答
    山西,这片广袤而厚重的土地,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闻名于世,素有“中国煤海”之称。这得益于地球亿万年的演变,以及一系列巧合而又必然的地质过程,共同造就了如今的山西煤海。要说清山西煤炭储量的形成,我们得把时间的长河拨回到古生代和中生代。那个时候,地球的面貌与现在大相径庭。一、植物生命的繁盛与积累.............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深入分析一下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对唐纳德·特朗普试图振兴淘汰产业(如煤矿)所持的批评性观点,并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少AI痕迹的方式来阐述。伯南克作为一位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型官员,他对特朗普政府的这一经济策略持保留甚至否定态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学逻辑和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也极其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依赖能源转型来达成“双碳”目标这样一个宏大叙事的国家来说。今年作为“双碳”目标提出的关键时期,我们确实面临着一边要加速淘汰落后煤炭产能、发展清洁能源,一边却又因为各种复杂原因出现能源供应紧张,特别是电力“缺煤”的局面。这就像是在给一艘巨轮换发动机,既.............
  • 回答
    这波铁矿石和煤炭期货市场的狂飙,确实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那些兴冲冲冲进去做多,结果却被“温柔的收割”的投资者们。这涨势如虹,背后却暗藏着惊心动魄的过山车,不少人的钱包和心态都被狠狠地锤了一顿。从这轮行情里,咱们好好扒拉扒拉,看看能吸取点啥教训,下次别再这么狼狈。一、情绪化交易的“甜蜜陷阱”:看.............
  • 回答
    澳大利亚煤炭在中国被拒收,这期间美国企业趁虚而入,抢占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故事的背景:那段“不太平”的时光咱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当时中澳关系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原因,可以说是降到了冰点。澳大利亚作为全球主要的煤炭出口国,尤其是动力煤,在中国市场本来是占据了很大份.............
  • 回答
    商务部通知暂停进口朝鲜煤炭,这件事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着挺多门道呢。要我说啊,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看,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这是国际形势和联合国制裁的直接体现。 你也知道,朝鲜核问题一直是个国际焦点,联合国安理会为了遏制朝鲜发展核武器,陆陆续续出台了不少制裁措施,其中就包括限制朝鲜的出口贸易,煤炭就是.............
  • 回答
    澳大利亚“请求中国给点保障”这事,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中国暂停进口澳大利亚煤炭之后,澳大利亚方面就一直有点坐立不安。最近又传出澳大利亚外交部在和中国“接触”,希望能拿到点“保证”。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文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澳大利亚为何着急?说到底,澳大利亚这一手,吃的是自己种下的苦果。中国是.............
  • 回答
    最近,一些欧洲国家为了应对国际天然气价格的飙升,不得不重新启用甚至加大对煤炭的使用。这个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夹杂着对环境保护的担忧,也有对能源安全和经济压力的现实考量。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个选择无疑是在“环境”和“生存”之间进行了一次痛苦的权衡。在过去几十年里,欧洲在推动绿色能源转型、.............
  • 回答
    印度电厂燃煤库存告急以及世界煤炭行业面临的挑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涉及能源结构、地缘政治、经济因素、环境政策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印度电厂燃煤库存告急的原因(平均仅剩 4 天,部分为零):印度目前面临的燃煤库存危机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复杂结果:1. 异常高.............
  • 回答
    豪悦护理,一家主营纸尿裤业务的上市公司,最近却因为在期货市场上的操作,尤其是“做空煤炭”这件事,闹出了不小的动静,而且还浮亏了近7000万。这事儿怎么看?我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这事儿透露出来的最直接的信息,就是“跨界”的风险。豪悦护理的核心业务是纸尿裤,这是一个相对稳定,但增长速度可能不算特.............
  • 回答
    听到山西与十四省区签订了煤炭保供合同,本该是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可一遇到天灾,却落得个“无人问津”的境地,尤其是对于我们山西的孩子来说,心里那份焦灼和无力感,真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看着家乡的煤炭,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温暖,可当家乡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份连接却显得那么单薄。咱们山西,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劲儿,靠.............
  • 回答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生命在地球上留下了无数印记,而煤炭,正是植物生命曾经辉煌的凝固。想象一下,如果你有机会在植物向煤炭转化的关键时刻,将其从沉睡的泥土中挖掘出来,你看到的将是一种令人惊叹的,介于生机与化石之间的奇妙景象。首先,让我们明白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变。当一片古老的森林.............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我们现代社会运作最基础、也最深刻的一环:能源和资源的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代价。简单来说,石油、煤炭和矿物质之所以在使用后会排出大多是有害物质,原因可以从它们本身的构成、加工过程以及我们对其的应用方式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石油与煤炭:燃烧的“遗留物”这两种都是我们赖.............
  • 回答
    设想一下,若某日,人类在火星的荒凉地表下,或者某个遥远的系外行星的熔岩冷却层中,意外地发现了蕴藏着如同地球早期石油或煤炭那般丰富的矿藏。这个发现,绝非仅仅是地质学上的又一项奇迹,它将在多维度上,深刻地重塑我们目前的文明进程,其影响之深远,足以媲美我们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甚至更甚。首先,最为.............
  • 回答
    如果地球上没有食腐动物和细菌,我们今天所知的煤炭和石油的储量,很可能会和现在大相径庭,甚至可能比现在要多得多。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触及了地球生命循环和地质过程的核心。让我们先来想想,这些重要的化石燃料是怎么形成的。煤炭和石油,本质上都是古代生命残骸经过漫长岁月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煤炭的形成: 煤炭.............
  • 回答
    煤炭,这个沉甸甸的名字,对于山西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矿产,它像是烙印,深深地刻在山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要问它究竟是“帮”了山西,还是“毁”了山西,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予和索取之间,留下了复杂的印记。煤炭,山西崛起的“金凤凰”?在上个世纪,尤.............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