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代汉者,当涂高”是指曹魏代汉?

回答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语,可以说是为曹魏集团取代东汉政权量身打造的预言,流传至今,也成为了人们谈论这段历史时绕不开的经典话语。它之所以指向曹魏,绝非偶然,而是与汉末的历史走向、谶语本身的解读以及当时人们的心理预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谶语的来源与历史背景

要理解这句话的指向,我们得先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专权,黄巾起义更是将王朝的根基动摇。各地军阀割据,汉室权威荡然。在这个乱世之中,各方势力都在寻找合法性,谶语和预言自然就成了他们争夺话语权、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语的具体出处,有不同的说法,但普遍认为它出自汉末时期的民间或者文人士大夫之手。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闭塞的时代,谶语往往以口耳相传、刻石流传等方式传播,其内容也往往模糊笼统,留下了很大的解读空间。这恰恰也是谶语的生命力所在,能够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特定势力的需求,被赋予不同的解释。

二、拆解“代汉者,当涂高”:字面与引申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我们不妨仔细拆解一下:

“代汉者”: 这是最直接的部分,意为取代汉朝统治的人或势力。这在汉末时期几乎是所有野心家都在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刘备、孙权还是曹操,都或多或少地怀有取代汉室的念头,只不过他们的手段和时机不同。

“当涂”: 这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
字面意思: “当涂”可以理解为“应该前往的道路”或者“要当心(注意)的道路”。
地理上的“当涂”: 然而,最关键的解释,是将“当涂”理解为一个地名。在古代,地名常常被用来构成谶语,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一旦被联系起来,就会显得异常“精准”。而历史上的当涂,正是今天的安徽省当涂县。
与曹魏的联系: 为什么当涂会与曹魏联系起来呢?这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历史渊源和巧合。
曹操的父亲曹嵩: 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的家乡就在沛国(今安徽宿州一带),而当涂(今安徽当涂)在地理上与曹氏的发迹之地有一定的接近性,虽然不是直接的起源地,但都属于淮河以南的江淮地区,在当时也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域。
曹操的崛起与“当涂”: 更为关键的是,曹操在早期虽然以洛阳为中心,但他后来在北方发展壮大,其势力范围也逐渐向南方扩展。而当涂,在东汉末年也是孙权集团势力范围内的重要城市,也是江东士族活动的重要区域。虽然曹操并未直接长期驻守当涂,但其与孙吴在江淮地区的争夺以及政治影响力的渗透,使得“当涂”这个地名,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地会与江东的势力以及与之抗衡的北方势力产生联系。
谶语的“后验性”解读: 很多人认为,“当涂高”的解读之所以能够指向曹魏,是建立在曹魏最终代汉之后,人们回过头来寻找能够证明这一过程的谶语。曹魏政权的建立,就“应验”了这句话,而人们则在事后找到了“当涂”这个地名,并将其与曹氏的某种联系(哪怕是间接的、模糊的)联系起来。这种“后验性”的解读是谶语传播的重要方式。

“当涂高”:
“当”字: 有“应该”、“将要”、“面临”的意思。
“涂”字: 除了上面提到的地名,在一些解释中,“涂”也可以理解为“道路”、“尘土”、“泥泞”等,象征着艰难困苦或前途不明。
“高”字: 有“高位”、“尊贵”、“顶点”的意思。
综合解读:
指向曹操或曹氏: 如果将“当涂”理解为地名,那么“当涂高”就可以理解为“在当涂(这个地方),(将要出现)一个高位者”或者“当涂之人,将要位居高位”。这与曹操最终掌握汉朝大权、儿子曹丕称帝的结局高度契合。
另一种解读是:“当(要)涂(走)高(远)的路”。这可以理解为取代汉朝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走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而曹操及其子孙正是沿着这条“高远”的路,最终走向了权力巅峰。
更具象化的解读: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涂”字可以拆解为“千”和“儿”。将“当涂高”连起来,可以拆解为“当”+“千”+“儿”+“高”。这就被解读为“曹操的儿子,要登上高位”。这更是直接指向了曹丕。

三、为什么是曹魏,而不是其他人?

虽然刘备、孙权也曾有取代汉朝的意图,但“当涂高”这句谶语,为什么最终被广泛认为是预言曹魏呢?

1. 曹操集团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汉末军阀混战中,曹操集团是公认的最强大、最具潜力的势力。他统一了北方,挟持汉献帝,掌握了政治和军事的绝对主动权。从实力上看,他具备了“代汉”的物质基础。

2. “当涂”的地名联系(虽然有争议,但足够构建叙事): 如前所述,虽然曹操的发迹地不直接是当涂,但“当涂”作为江淮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名,在地理上与曹氏的势力范围以及与孙吴的战略对抗有关联。这种模糊但又并非完全不沾边的联系,足以让谶语在事后被解读为指向曹魏。尤其是在曹丕代汉,建立曹魏政权之后,历史学家或文人会倾向于寻找能够“印证”这一历史事件的过往预言,而“当涂”这个地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3. 谶语的“事后诸葛亮”效应: 谶语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模糊性和事后解读的可能性。当曹魏政权建立后,这句话就被挖掘出来,并被赋予了能够解释和证明曹魏合法性的意义。人们会刻意去寻找曹操或曹氏与“当涂”这个地方的某种联系,即便这种联系非常微弱。

4. 对汉朝统治合法性的挑战: 东汉末年的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政治败坏,民不聊生。人们渴望新的统治者来结束乱世。在这种心理预期下,任何能够暗示新王朝崛起的预言都会受到关注。而“代汉者,当涂高”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它既预示了汉朝的终结,又暗示了新的“高位者”即将出现。

总结来说,“代汉者,当涂高”之所以被解读为指代曹魏,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历史事实的“印证”: 曹魏最终取代了东汉,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当涂”地名的巧合与牵强附会: 将“当涂”作为地名来解读,并努力寻找其与曹氏的联系,是构建预言和现实之间联系的关键。
谶语的模糊性和事后解读的灵活性: 模糊的预言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使其能够“符合”历史的走向。
曹操集团的强大实力: 曹操集团是汉末最有可能取代汉朝的势力。

正是这些因素的结合,使得“代汉者,当涂高”成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谶语,生动地概括了曹魏集团取代东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它不仅是历史事件的注脚,更是解读那个时代人们思维方式、政治斗争手段以及历史叙事建构方式的一个绝佳样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涂高”,是“当涂高”。

为什么说“当涂高”就是“魏”呢?这个逻辑链条是这样的:

首先,“涂”是啥意思?我们学过初中文言文的同学都知道,“涂”通“途”嘛,文言文中最常见的通假字,所以“涂”就是“途”,也就是道路。

那“当涂”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当路”嘛,大路上的意思。

这么一来,所谓“当涂高”,也就是大路上高高耸立的一个东西,那这是什么呢?很显然,在古代,大路上这么一个建筑那就是牌坊,——用汉代的话说,就是“阙”,即“汉阙”。

那“阙”又和“魏”有啥关系呢?

因为“魏”字的本义,就是“高大”,《左传》中解释说“魏,大名也”,也就是说“魏,就是大的形容词”(话说知乎上有人引用这句话,说“魏,犬名也”,然后论述魏国是狗,笑死~~~)。我们现在还说“巍峨”、“巍然”,“巍”和“魏”在古代是同一个字,只是后来才分化了。

既然“魏”是高大的意思,所以古人就用它来代指一些高大的建筑物,尤其是宫观门前高大的阙,把它称作“象魏”,比如《周礼》中说“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或者直接称之为“魏阙”,这个用法就很多了,比如《庄子》中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所以你看,“魏”就是“阙”,而“阙”就是“当涂高”。

不过呢,这个解释还是有点绕的。

其实,“代汉者,当涂高也”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谶语,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

两汉之交,公孙述在成都称帝,这位后来号称“井底之蛙”的公孙同学,特别相信谣谶,自己引用(也许是制造)了好些谶语,如“废昌帝,立公孙”之类的,制作了宣传资料,向中原散发。引起了另一位谣谶学大师、汉光武帝刘秀的警惕,于是刘大师给公孙大师写信,说“谶语中早说了,‘代汉者,当涂高也’,你又不是姓当涂,名高的,瞎咋呼啥呢?”

这条史料提供了这样几条信息:第一,“代汉者当涂高”这条谶语在东汉之前就广为传播了。第二,当时人们对这条谶语的解释,是一个姓当涂,名高的人要取代汉朝。——这个解释和什么牌楼魏阙没任何关系。

第一次把“当涂高”和“魏”联系起来的,是东汉末年蜀中学者周舒,不过这时代也挺早了,和曹操的魏国也没什么关系,毕竟周舒的儿子还是刘璋的从事呢。

再到后来,袁术登场,他老哥仗着四世三公,一肚子野望,就想过过皇帝瘾,那合法性哪来呢?袁老哥就想到“代汉者当涂高”这条谶语,他说“我的字叫公路,有个路字,这不恰好和当涂高的涂(途)字碰上了嘛,这就是天意”。

显然,袁术对这条谶语的解释,也和“魏”无关。

再下来,就是曹家人登场了。

由于曹氏威势日盛,代汉的趋势日益明显,那些文人当然就要为曹氏代汉做舆论上、理论上的造势,于是之前蜀中学者周舒的解释“当涂高者,魏也”就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了曹丕代汉的合法性来源之一。

不过故事还没完。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天下大乱,幽州军阀王浚准备趁乱浑水摸鱼一把,也打算称帝,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刘渊建立的国家叫汉,而代汉者者,当涂高也,而我爹的字叫处道,你看有个‘道’字,正好和‘涂’(途)字碰上,可见这是天意啊。”——王浚的解释依旧和“魏”无关。

这算是“代汉者,当涂高”在历史上的第四次出演。

不过事情依旧没完,这条谶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旧生命力旺盛,据学者研究,此后拓拔氏将国名由“代”改为“魏”,后面依旧有这条谶语的影子,这个倒是使用了“当涂高者,魏也”的解释了。

user avatar

不过是牵强附会罢了。

汉武帝曾言:子孙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后汉朝有一场大难,叫做六七之厄,到时候代替汉朝的就是这个“当涂高”。

当然,这个人并不是就叫当涂高,不然这个预言也太low了,主流的观点认为“当涂”是“道路当中”的意思,“高”是高大的意思,于是后世之人为了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便拼命把自己往这句话上靠,也就有了各种各样解释。

东汉初年版:

刘秀割据河北时,有人对刘秀说,刘秀名字里秀字的意思是抽穗开花的谷物,这就说明谷物已经长得很高了,稻谷麦子之类的又经常长在道路边,所以刘秀就是谶语中说的当涂高。

刘秀听后表示你说的简直是稻子、李子大丰收———太有道理了!遂在河北称帝。

同时期公孙述割据四川,也大肆宣扬自己就是谶语中的当涂高,刘秀知道之后专门写信给公孙述:你TM才一米五二,凭什么说自己高?当涂高说的明明是我!我名字里的秀字就是道路边高大稻谷的意思,正好应谶!另外秀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吗?

公孙述回信反驳:你可拉倒吧,稻谷能有多高?再说稻谷也没有长在道路中央的啊,你最多是个涂边矮,我们家公孙氏老祖宗轩辕黄帝乘龙上天,高到没边,所以我才是真正的当涂高。

双方就这样来来往往地在书信里争论了好几年,最后刘秀发兵攻入成都,公孙述灭亡,这场关于谁才是当涂高的争论才告一段落。

三国版:

刘备版本:刘备小时候家里有棵高大的桑树长在道路边,树冠巨大如同车驾上的冠盖,有相者路过刘备家见到此树便说此家必出极贵之人,乡人问其故,相士便说:春秋谶有云代汉者当涂高也,此树立于道边,状如天子车冠,高大不凡,当知正应此谶!

几十年后刘备果然在成都称帝,建立季汉政权。

袁术版本:袁术得到玉玺后打算称帝,属下劝阻,袁术便拿出这条谶语,表示自己字公路,正好应对“当涂高”中的涂字,自然是天命所归。属下听后表示很淦,公路就是天命所归?那马路呢?泥巴路呢?听说日本人还是八格压路呢!天底下那么多条路,个个都能当皇帝?果然,袁术称帝不久后便败亡了。

曹丕版本:曹丕即位后便打算篡位,但是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十分苦恼,很快便有人向曹丕进言:大王被封为魏王,魏是巍峨高大的意思,谶语中的当涂高说的就是您呀!大王代汉称帝是天命所归啊!

曹丕听后表示你说的简直是尤里他妈给尤里开门———有理到家了!遂逼汉献帝禅位。

由于曹魏受汉朝禅让,符合天命授受如贯的要求,当涂高等于魏的解释也就逐渐变成主流观点了。

晋朝版: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把持了曹魏大权,到了司马昭主政时期,世人都知道他打算篡位自立,有方士说:谶语有云,代汉者当涂高也,道路上最高的人就是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司马的意思就是骑马,可见司马氏代替汉朝统一天下是天命所归。

当时魏国皇帝曹髦听后大怒,表示司马明明是死妈的意思,跟当涂高有个毛的关系,不久后曹髦率亲卫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部将成济斩杀在洛阳大街之上,可见谐音梗不能随便用。

后来到了八王之乱时,刘渊立国号为汉,攻破晋都洛阳、长安,西晋灭亡,当时王浚为晋朝大臣,乘机假立太子,图谋僭号,也利用了当涂高这条谶语进行宣传,王浚的解释是他爹王沈字处道,意思就是处于道路当中,正好应对当涂二字,可见王浚称帝,消灭匈奴汉国是天命所归,属下听后表示你这是拿着一毛钱瞎扯淡———十分瞎扯淡,要按你这么说你爹咋没当皇帝呢?王浚听后大怒,诛杀了很多劝阻他的属下。

石勒听说王浚的理论后立刻给王浚写信,表示老王你说的简直是吴X凡讲道理———针是有道理,表示要前来归顺,奉王浚为主,便带着麾下兵马前往王浚的地盘。

王浚看过信后十分高兴,居然真的有人相信他吹的牛逼,马上表示热烈欢迎,属下劝诫说石勒肯定是诈降,毕竟石勒看起来也不像弱智,怎么会信这玩意?王浚勃然大怒:石公来,欲奉戴我尔,敢言击者斩!

结果石勒率军进城后立马翻脸,挟持王浚,坐在床上一边搂着王浚的老婆一边痛斥王浚狗一样的东西居然还想谋朝篡位,随后将王浚杀死,并将他的首级送给前赵皇帝刘聪。

五代版:

时间到了五代后汉时期,权臣郭威攻入京城,纵兵大掠,杀死皇帝,事后属下们纷纷劝郭威登基称帝:图谶有言,代汉者当涂高也,郭字的意思是高大的城墙,可见您就是谶语中说的当涂高,现在后汉衰微,您应该赶快顺应天命,代汉称帝。

郭威听后表示你们这是离谱他妈带离谱做亲子鉴定———真是他妈的离谱,谶语里的汉朝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了,还拿出来编段子啊?赶紧滚回去想个靠谱的理由!

可惜郭威手下的兵痞们都是大老粗,实在想不到靠谱的理由,最后没办法干脆直接给郭威来了个黄袍加身,累了,篡位吧赶紧的。

清朝版:

皇太极巩固政权后打算登基称帝,意在表示今后将不再局限于辽东,而是要入关与明朝争夺天下,范文程劝进称图谶有言,代汉者当涂高,皇太极的皇字意思是极高极贵,太极的意思是大道,可见皇太极就是谶语中所说之人,满清一定会代替汉人统治天下。皇太极听后表示你这汉狗说的有点道理,不久后便改国号为大清,登基称帝。

后来满清入关,范文程为文官之首,豫亲王多铎见范文程的妻子十分漂亮,便将她抢回王府供自己淫乐,满清朝廷觉得多铎是镶白旗旗主,奸淫旗下之人的妻女非常合情合理,便没有处罚多铎。

通辽版:

通鸽宗 @小约翰 可汗拖更的威名从爱尔兰到契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西方臣民为了表示自己对可汗的敬仰纷纷传唱:Die hamster,down to go!意思为杀死可汗者必将坠入地狱,没想到这句话传到赛里斯后被皇帝·小猪·刘误解为“代汉者,当涂高”,才有了这两千年来一系列的纷纷扰扰。

user avatar

我的好朋友 @还读我书写过一篇精彩的《谣言与历史》,有对“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详细分析,姑且引用:

三、谶纬
所谓“谶纬”,也是一种很古老的预言,至晚在秦代就已经有了它的踪迹。其实“谶”和“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谶”是完完全全的神秘预言,没有任何依据;“纬”则是一种托圣人之名写成的著作,以其依附于六经,所以称为“纬”。由于古儒家本身有一些神秘学的色彩,汉儒学说中又融汇了阴阳家的一些观点,因此“纬”中也常常出现一些预言性的词句,因此到后来汉人经常就将“谶纬”并称了。谶纬作为预言,除了个别有针对性造出来的例子之外,大多都可以作多种解释,而且怎么解释都言之成理。下面我们来看个关于谶纬的例子。
西汉时有条著名谶语叫“代汉者,当涂高也”。《太平御览》注引《汉武故事》把这条谶语的“发明权”归给汉武帝,这大概有点儿附会的意思,《宋书•符瑞志》说这条谶语出自《春秋谶》,则比较可信,因为沈约是当时第一流博学人物。
不管怎么说,至少王莽时已经有了这句谶语,因为王莽灭亡后公孙述曾经把这条谶语当作自己称帝的理论依据之一,而刘秀特别在给公孙述的书信中指出公孙述不符合这条谶语——注意,是“不符合”,而不是指出谶语本身的荒谬性,这是因为刘秀本身就相信谶语,而且他就是据谶语称帝的,自然不能动摇自身的合法性。
公孙述的政权灭亡后,这条谶语沉寂了一百多年,到东汉王朝之末,袁术又把它搬了出来,称帝于淮南。他的理由是自己字公路,与“当涂”符合。当然我们知道,袁术很快就被曹操打得大败,呕血身死,所谓“应运当王”也成了笑话。过了十几年,曹丕称帝前,太史令许芝又解释“当涂高”为“魏”,因为古时称宫门上高耸的楼为魏阙,符合“当道而高”的意象。曹丕凭借这条谶语,为自己的新王朝涂上了一层“应天顺人”的色彩。
魏受汉禅,大家也许觉得“代汉者当涂高”就此没有价值了吧?毕竟汉王朝都结束了不是?然而在魏晋那个神奇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魏末,权臣司马昭被封为高都侯,以后又进封晋公、晋王,以往传统的解释是司马氏是河内人,而且进爵为公时封国诸郡大多在晋地,所以用“晋”作为国号。但是司马昭身为魏国有实无名的天子,想要封到什么地方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反而是南京大学的胡阿祥教授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颇为合理。他认为,在司马昭的前后封国中,“高都”占了“高”字,“晋”也有提高、升进的意思,所以无论是“高都”也好,“晋”也好,都是司马昭追求“代汉者当涂高”的结果。也许有的同学会问,汉不是已经禅让给魏了吗?司马家还怎么代汉呢?这就涉及古代所谓“正闰观”了。在古代史学中,一般把非正统王朝称为“闰运”,汉虽然禅魏,但是天下分崩,直到司马家上台才最终实现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将汉晋的正统连接起来而置曹魏于闰运,也是当时史学理论所容许的。事实上在西晋初年确实曾有过这方面的讨论,但晋武帝出于现实考虑,最终还是认定了以晋承魏的王朝次序,如此而已。
也许是“当涂高”的魅力无穷,到西晋末年,这条谶语又被翻出来一回。当时西晋陷入了州郡割据的局面,幽州刺史王浚势力强大,想要在蓟城称帝,他的理论依据是他老爹王沈字处道,“处道”嘛,不也是“当涂”的意思?可话又说回来,即使“当涂高”是这个意思,那也是他老爹当皇帝,跟他又有什么关系呢?至于“代汉者”三字,他更是选择性地忽略掉了。当然,这位老兄最终也没当上皇帝,倒是搞掉他的石勒,在北方建立后赵,过了几年皇帝瘾。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谶纬这东西实在是不靠谱,人嘴两张皮,怎么说都是理,就连实在跟“当涂高”找不着关联点的司马家,还可以在封邑上做文章。可是偏偏是这么不靠谱的玩意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被消灭,而且往往是重大事件的导火索或催化剂。一开始,野心家们还是从谶纬书中找出相关字句来附会,到后来习惯了这一套造舆论的手法,谶纬书又被隋炀帝几乎烧绝,找不到现成的理论依据,所以干脆就是自己编了。比如元末明初的韩山童、刘福通,在治河工地上埋了独眼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红巾蜂起。还有我们都知道的“十八孩儿主神器”,也是类似的例子。谶纬或许不像民谣那样顺口,但是总的来说,较民谣更多一层神秘感,只要解释得当,有时比民谣还容易被人信以为天意。但是,谶纬毕竟是谣言中最容易触及政治底线的一种,稍不小心,传播者就能把身家性命玩掉。有没有和谶纬一样威力巨大、但又没那么大风险的呢?那就是流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语,可以说是为曹魏集团取代东汉政权量身打造的预言,流传至今,也成为了人们谈论这段历史时绕不开的经典话语。它之所以指向曹魏,绝非偶然,而是与汉末的历史走向、谶语本身的解读以及当时人们的心理预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谶语的来源与历史背景要理解这句话的指向,我们得先回到东汉末年.............
  • 回答
    说实话,面试官让候选人用纸笔写代码,这背后确实有一套挺实在的考量,并不是纯粹的“刁难”或者“复古”。虽然现在 IDE 功能强大,自动补全、语法高亮一大堆,写起来飞快,但纸笔测试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有些面试官就爱这一套。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考察基础功底”.............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现代汉语词典在名称表述上一个颇具争议的细节。关于《现代汉语词典》封面书名为何是“現代汉語詞典”而非“現代漢語詞典”,从而出现繁简不统一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个层面的考量和历史沿革,远非简单的排版失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现代汉语词典》并非以“現代漢語詞典”.............
  • 回答
    关于新版007接任者将由黑人演员出演的传闻,这确实是一个在影迷和评论界都引起了相当大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007系列电影本身的历史积淀和它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詹姆斯·邦德,这个特工的代号,已经和肖恩·康纳利、罗杰·摩尔、皮尔斯·布鲁斯南、丹尼尔·克雷格等一系.............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拉斐尔创作的《雅典学院》之所以被绘制在梵蒂冈教皇宫的墙壁上,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艺术与宗教交织的动因。这幅画并非仅仅是一曲对古希腊哲学的颂歌,而是与当时教皇的政治野心、文化政策以及艺术赞助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要了解《雅典学院》的创作背景。这幅画是拉斐尔受教皇儒略二世之托,为梵蒂冈使徒宫(Pa.............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方面面。要探讨“为什么代表中国现代文明的科学技术没有产生”,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似乎过于宏大叙事的标签,尝试从更具体、更贴近历史实际的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代表中国现代文明的科学技术”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们.............
  • 回答
    在美国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和国内不完全相同,而且你听说的代购说的“汇率接近7”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官方汇率数字。这中间涉及到几个关键点,咱们慢慢捋一捋。 为什么在美国兑换人民币和国内不完全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汇率不是一个单一不变的数字。它时刻都在根据市场供需、经济情况、国际政治等因素波动。.............
  • 回答
    蕾丝(Lace)作为一种传统纺织品,其“代表性感”源于其独特的美学、历史渊源、文化象征以及工艺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其代表性: 1. 历史与文化渊源:贵族与女性的象征 中世纪起源:蕾丝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贵族女性制作的奢华服饰装饰,用于遮掩身体或装饰裙摆、领口。其复杂的编织工艺(如“.............
  • 回答
    “左”与“右”作为政治光谱上的标签,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至今仍然是理解政治思想和政治派别的重要工具。然而,将“左”完全等同于“民主”或“右”完全等同于“专制”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绝对化的看法。在现实政治中,这种二分法往往不足以完全涵盖复杂的政治现实。为了详细解释这个历史渊源和它所代表的含义,我们需要从.............
  • 回答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词语:“屎山”。这个词可不是随便来的,它在程序员的世界里,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年深日久、维护困难的祖传代码时,简直就是一种无奈的写照。为什么祖传代码会被称为“屎山”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技.............
  • 回答
    关于八代凯美瑞(XV70)上市后,大家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尽管它采用了TNGA架构、引入了新的技术和高热效率发动机,但相比第七代凯美瑞(XV50),在某些方面似乎“更重了,更慢了”。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点,尤其是在大家对技术进步和性能提升的期待值很高的情况下。其实,要理解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将“新.............
  • 回答
    在中国文化中,桃子之所以能与长寿紧密联系,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神话、民间信仰以及桃子自身特性的多重叠加。苹果或其他水果虽然也有各自的象征意义,但都未能像桃子一样,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里扎根,与“长寿”这个概念如此深度地融合。一、 神话的源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要探究桃子与长寿的联系,我们必须追溯到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web开发最核心的边界划分,理解起来并不难,但要讲透彻,需要我们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浏览器作为“沙盒”和“展示窗口”的双重角色首先,得把浏览器想象成一个特殊的“盒子”。它的核心使命有两个: 展示内容(Display Content): 浏览器最基础的功能就是按照HTML、CSS.............
  • 回答
    .......
  • 回答
    一个 σ代数之所以被称为“代数”,其根源在于它具备了某种形式的“封闭性”和“结构性”,这些特征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代数运算(如加法、乘数)在抽象层面上有所呼应,但需要明确的是,它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代数结构,即它不是一个带有加法和乘法运算的域或环。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它所蕴含的“代数”意.............
  • 回答
    关于代孕合法化,存在着多种观点和顾虑,以下是一些我(作为AI,没有个人立场,而是基于对社会广泛讨论和研究的总结)了解到的反对代孕合法化的主要论点,并会尽量详细阐述:1. 对女性身体自主权和潜藏的剥削的担忧: 商业化和物化女性身体: 反对者认为,代孕合法化,特别是商业代孕,可能导致女性的子宫和生育.............
  • 回答
    同一段代码在不同的编译器上出现编译通过与否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有趣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编译器设计哲学、标准遵循程度、硬件架构差异、以及开发者对语言特性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核心原因:标准遵循与非标准扩展的博弈C、C++ 等语言都有官方的语言标准(例如 C99, C++11,.............
  • 回答
    自由,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闪耀的光芒,吸引着我们去追寻,去捍卫。然而,当我们真正去审视它,去理解它所承载的意义时,就会发现,这道光芒背后,常常隐藏着一副沉甸甸的面孔——自由的代价,为何总是那么昂贵?这昂贵,并非仅仅指金钱的付出,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关于生命、关于选择、关于责任的沉重代价。首先,自由是.............
  • 回答
    您好!我来帮您分析一下这段 Python 代码,并尽量用更自然、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释为什么它会输出九个九。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段代码(您可能需要提供代码本身,但我会假设一个典型的、会导致输出九个九的场景来解释)。假设的代码场景:通常,产生九个九的输出,会涉及到循环嵌套,而且内层循环的计数器或打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