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小行星探测器隼鸟 2 号连续在 Science 上发表三篇论文?有什么最新进展?

回答
隼鸟2号的Science连发:一次意义非凡的行星科学成就

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Hayabusa2)近期连续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Science》上发表三篇重磅论文,这无疑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行星科学领域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这样的密集发文,尤其是在《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充分证明了隼鸟2号任务所获取数据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研究成果的突破性和影响力。这绝非偶然,而是团队多年精心策划、高效执行、以及对科学问题深刻洞察的集中体现。

评价隼鸟2号在Science上的“三连击”

1. 学术影响力的证明: 《Science》是全球最受尊敬的科学期刊之一,能够在此发表论文,本身就意味着研究成果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连续发表三篇,意味着隼鸟2号的任务成果涵盖了多个关键的研究方向,且每一项成果都具有开创性。这不仅提升了JAXA的国际声誉,也为未来行星科学领域的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
2. 任务成果的全面性与深度: 这三篇论文很可能分别聚焦于隼鸟2号任务的不同核心环节。例如,一篇可能详细介绍对龙宫(Ryugu)小行星表面的详细观测结果,包括其独特的地质构造、矿物成分、水冰迹象等;另一篇可能深入分析从龙宫采集到的样本的化学和物理特性,揭示其形成年代、演化历史以及与早期太阳系的联系;第三篇则可能着眼于隼鸟2号在小行星撞击取样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这些技术为未来样本返回任务提供的宝贵经验。这种全面性展示了任务设计的周全和执行的精湛。
3. 科学问题的突破性解答: 能够登上《Science》的论文,通常是对长期存在的科学难题提出颠覆性的解答,或者开辟全新的研究思路。隼鸟2号的任务目标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例如探究小行星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它们如何将水和有机物带到早期地球。这三篇论文很可能提供了关于这些问题的关键证据和新见解,推动我们对太阳系起源和生命起源的认知向前迈进一大步。
4. 技术创新的典范: 隼鸟2号任务在着陆、多次采样、甚至人工撞击制造次级样本方面都展现了极高的技术水平。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很可能也包含了对这些技术创新及其科学应用价值的详细阐述,这对于未来行星探测任务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新进展的展望与可能细节

尽管具体的最新进展需要参考论文的实际内容,但根据隼鸟2号任务的整体规划和此前已披露的信息,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其最新发表的论文可能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这并非确切内容,而是基于对任务的理解和科学发展的预测):

1. 对龙宫小行星“异常”特性的深入解读:
“巨石堆”结构的形成机制: 龙宫以其独特的“巨石堆积”外观而闻名,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一的石块。此前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其形成机制仍然是科学界的热点问题。新论文可能提供了更精细的表面形貌数据,结合撞击模拟和理论模型,解释龙宫是如何在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形成的这种“不规则”的堆积结构。这可能与小行星吸积过程中的碎片化、内部应力释放或低速碰撞等因素有关。
有机物和水痕迹的精确定性与定量: 隼鸟2号携带了多种先进的探测仪器,能够对龙宫的化学成分进行高精度分析。新论文很可能详细阐述了在龙宫表面探测到的有机物(如氨基酸、芳香烃等)的种类、丰度和分布情况,并进一步证实了水(以结合水的形式或羟基形式)的存在及其与矿物的关系。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小行星作为“生命种子播撒者”的角色至关重要。
“低重力效应”下的物理过程: 在龙宫这样的小天体上,低重力环境对物质的聚集、流动和相互作用有着显著影响。论文可能探讨了在低重力条件下,粉尘、细颗粒物如何沉积、堆积,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塑造了龙宫的细微地貌,例如在某些区域观测到的“滑坡”痕迹或颗粒的聚集。

2. 样本返回的开创性分析:
地球环境下样本的初始表征: 隼鸟2号采集到的样本在2020年底成功返回地球,并在密封环境下进行了初步分析。新论文很可能发布了对这些样本(特别是来自龙宫内部的样本)的更深入的初始分析结果。这可能包括:
精确的放射性同位素定年: 通过分析样本中的同位素,可以精确测定龙宫的形成年代,从而为太阳系早期演化模型提供关键锚点。
精细的矿物学分析: 识别样本中存在的各种矿物,特别是含水矿物,并研究它们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条件。
有机物的种类、丰度与同位素比值: 这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将直接揭示龙宫小行星上是否存在构成生命基础的有机分子,以及这些有机物是来自星际空间还是在小行星内部合成。同位素比值分析尤其能帮助区分有机物的来源。
样本的磁性和热学性质: 这些性质也能为小行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提供线索。
“撞击坑”样本的独特性: 隼鸟2号曾主动撞击小行星表面,制造了一个人造陨石坑,并从中采集了样本。新论文可能详细分析了这些“次表面”样本,与表面样本进行对比,以揭示小行星内部的物质组成、原始状态以及受外界环境(如太阳风、宇宙射线)影响的程度。这对于理解小行星的演化过程和获取未受污染的原始太阳系物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 技术创新与未来任务的启示:
着陆与采样技术的验证与优化: 隼鸟2号任务在多次安全着陆和高效采样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论文可能提供了关于这些操作的详细数据、遇到的挑战以及团队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经验。例如,对微小着陆点选择的精度、应对龙宫低重力和表面结构复杂性的策略等。
“人工撞击器”的有效性评估: 隼鸟2号的“撞击器”(Shootinglike device)成功地从龙宫内部提取了样本。新论文可能会对该技术的原理、效果以及未来的改进方向进行深入探讨,为未来其他行星体(如彗星、其他类型小行星)的次表面采样任务提供技术支持。
任务的整体科学回报与成本效益分析: 通过这些论文,也可能间接传达了隼鸟2号任务在科学产出上的巨大价值,以及其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为未来类似的高成本行星科学探测任务提供参考。

总而言之,隼鸟2号连续在《Science》发表三篇重磅论文,是对其任务成果的一次高度肯定,也预示着我们在理解小行星、太阳系早期历史以及生命起源方面将迎来一系列重大突破。 这不仅是JAXA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对宇宙探索不断追求的生动写照。科学的进步总是建立在扎实的观测、严谨的分析和前沿的技术之上,隼鸟2号正是这样一次集大成的杰出范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行星,是我们追溯太阳系历史的“时光胶囊”

它们是太阳系行星形成时期的留下的碎片,大多只经历过小规模的热改造,所以很可能还保留着原始太阳系的成分和信息。

碳质小行星(C型小行星)则是其中数目最多,也最为原始的一类,其中一些可能富含水和有机物。有些研究认为,地球早期的水和生命,可能就是富含水和有机物的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带来的。也就是说,探测这样的小行星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阳系早期的历史和演化,说不定也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

在过去的2018年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里,两枚伟大的探测器——日本JAXA的隼鸟2号和美国NASA的冥王号(OSIRIS-REx)经历数年跋涉之后,都各自抵达了自己的探访目标——同为C型小行星的龙宫贝努


而如今,经过了几个月的探测之后,两个团队都各自迎来了第一个收获的季节。

美国时间2019年3月18-22日,一年一度的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LPSC2019)如期在美国休斯顿召开,这是行星科学界最有分量的学术会议之一。

这次会议的亮点有许多,但两位小行星采矿大赛选手的成果报告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另一边,《科学》和《自然》两大巨头也来凑起了热闹。为了和这两个团队在19-20日为期两天的系列专题报告同步上线,两大杂志在美国时间19日当天(提前)同步发表了两个团队的初步成果:

《科学》杂志连发3篇隼鸟2号团队对小行星龙宫的研究[1-3];

《自然》杂志连同旗下的子刊团队《自然·天文》、《自然·地球物理》、《自然·通讯》一口气连发7篇冥王号团队对小行星贝努的研究…

(来呀,一起比赛啊…)

这个操作也是服气的…


7篇太多了看不过来…今这个回答先讲讲隼鸟2号团队的战况吧



从一个小亮点,到一整个世界


小行星的个头太小了,自身又不发光,肉眼几乎不可能看见(除了灶神星),即使在天文望远镜里,也顶多不过是一个小亮点。事实上,即使是奔着龙宫而来的隼鸟2号,在距离龙宫133万公里处首次拍到的小行星龙宫还依然只是一个小亮点[4]。


然而,随着隼鸟2号一点一点飞近龙宫,隼鸟2号携带的“十八般兵器”最终还是帮助我们把龙宫的点点滴滴都尽收眼底。

首先是出场的是相机。隼鸟2号携带了3个相机:1个远望相机ONC-T和两个宽角相机ONC-W1和ONC-W2,最高可以拍摄毫米级分辨率的龙宫表面照片。


ONC相机告诉我们,这个直径约900米的小家伙形状略扁(赤道半径502米,两极半径只有438米),长得像个粽子陀螺赤道有一圈明显的隆起,这个环绕赤道一圈的隆起后来被命名为“龙王山脊”。龙宫的自转周期约7.6小时,转轴倾角171.64°,几乎就是逆行自转(转轴倾角180°)。


ONC相机还联合激光高度计LIDAR,第一时间帮助隼鸟2号团队建立了龙宫的形状模型,分辨率高达约1米。已经可以3D打印了。


形状模型这么精细的东西都做出来了,精确的体积当然也就不在话下了。那质量咋办呢?有办法。龙宫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隼鸟2号的飞行,隼鸟2号只需做几个小实验,尽量关闭所有的轨道和姿态控制装置,让探测器尽可能完全在“龙宫”重力的支配下先自由落体降落一段,然后再飞起来:


2018年8月7日,隼鸟2号自由落体降到预定的最低高度——距离“龙宫”表面851米处,然后通过化学推进器上升。之后直接上升到约5 km高度处都不进行轨道和姿态控制。


通过测量隼鸟2号在下降和上升阶段的运动状态变化来反推“龙宫”表面不同位置的重力变化


总之,没费什么力气,隼鸟2号就测出龙宫的体积只有0.377立方公里(简直是太袖珍了),质量约为4.5×1011公斤(不确定性1.3%,主要来自对探测器受到的太阳光压估计的不确定性)。

通过质量和体积,可以计算龙宫的密度1.19±0.02 克/立方厘米,比典型的富含水的碳质小行星(Ch-和Cgh型)的测量值低(后者通常在1.6-2.4 克/立方厘米)[1]。




又一个疏松的“乱石堆”


龙宫的密度…实在是有点低的…这并不是因为组成龙宫的石块本身密度太低,而是因为这些石块都是“松松”地靠在一起的,彼此之间空隙太大了。


隼鸟2号的前辈,隼鸟号当年探测的小行星系川就是这样一颗典型的“乱石堆”(rubble pile),或者说,是众多大大小小的石块由于自身引力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小行星,彼此之间的“粘合力”很弱,撞一下,抖几抖,石块都会簌簌地乱动。这种乱石堆型小行星质地松散,孔隙率自然也很高。


而如果我们假设组成龙宫的颗粒物质密度和碳质球粒陨石差不多的话(其中目前已知密度最低的是Orgueil CI陨石,密度2.42±0.06 克/立方厘米[6]),那么整个龙宫的平均孔隙率将大于50%,比小行星系川孔隙率(44%)还要高。

也就是说,龙宫也是一颗乱石堆型小行星


龙宫是一颗乱石堆型小行星的另一个证据是:龙宫表面有许多大石块,比如其中最大的乙姬石块位于南极附近,长约160米。确实,撞击作用也会产生石块,新鲜的撞击坑周围常常会有很多小石块,但龙宫上的这些石块不可能是撞击溅射物,因为长于20米的石块实在太多了(密度是系川上的两倍多),比龙宫上最大的撞击坑(直径约290米的浦岛坑)可能产生的溅射物还要大。


因此,龙宫很可能是一颗直径约100公里的母体小行星被完全撞碎之后的碎片聚集形成的,而龙宫上的这些大石块也不是龙宫形成之后才产生的,更可能是组成龙宫的原始碎片


事实上,乱石堆型小行星龙宫的发现,也符合之前科学家们的一个猜想:

直径约1公里级的小行星可能都是乱石堆型小行星[7]。



龙宫多少岁了?


撞击坑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龙宫表面的年龄,因为撞击坑越密集,就表示表面越古老。不过这里说的“年龄”,只是龙宫成形、有现在的表面的年龄,而不是组成龙宫的石块形成的年龄——后者显然要更古老,那会是属于这些石块的母体小行星的历史了。

隼鸟2号在龙宫表面识别了50多个圆形洼陷结构,其中有30多个都有比较典型的撞击坑形态,可以基本认为是撞击坑,而剩下的暂时很难判断。


龙宫上典型的撞击坑Kolobok坑,有抬升的坑壁、碗型结构,深而平坦的坑底。


按现在的直径100-200米的撞击坑密度来推算,如果表面物质之间完全没有粘性的话,龙宫表面的年龄应该在900万年左右,而如果表面物质之间有干燥的土壤那种程度的微弱粘性的话,龙宫表面的年龄应该在1.6亿年左右,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有可能早于龙宫从主小行星带迁移到如今的近地小行星轨道的时间——也就是说,龙宫表面直径100米以上的撞击坑,很可能都是龙宫还在主小行星带中飞驰的时候形成的


和隔壁家冥王号观测到的贝努相比,贝努表面的年龄在1亿到10亿年之间——龙宫比贝努年轻多了



那么更小的撞击坑呢?龙宫上小于100米的撞击坑非常少,系川、爱神星、贝努上也是这样。这也很容易理解:越小的撞击坑也越浅,在这些结构松散的乱石堆型小行星上,浅(小)坑真的太容易被抹去了,随便抖动一下都能埋掉。




“陀螺”的形成:是龙宫的自转减慢了


巧的是,冥王号探访的小行星贝努…也是陀螺形的…事实上,陀螺状的近地小行星倒也谈不上罕见,天文学家们已经通过地基雷达发现过一些…毕竟,自转引起的离心作用可以让赤道区域产生一定的隆起,这也不奇怪(咱们的地球不也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么)。


自转周期短达3.9个小时的妊神星,就因为巨大的离心作用被整个“拉”扁了…



奇怪的是,相比于目前已知的其他陀螺状的小行星,龙宫的自转速度太低了这样的自转速度似乎并不足以引起这么明显的赤道隆起啊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猜测就是:龙宫过去一定转得很快,是后来减速到现在的自转状态的


为了证实这一点,隼鸟2号团队分析了不同自转速率下龙宫表面坡度(表面法线和重力等位面的夹角)的分布


结果显示,在目前的自转周期(7.63小时)下,龙宫表面大部分区域坡度都小于35°,平均坡度11.8°,总体来说是相当稳定的。而随着自转周期缩短到4小时,中高纬区域的坡度开始变大,而当自转周期索道到了3.5小时的时候(这几乎是赤道区域的引力和离心力相等的临界点),龙宫表面的平均坡度达到了31°,这一角度已经接近粒物质的摩擦角(~35°)了。

也就是说,当龙宫的自转速率是现在的两倍多的时候,龙宫上会发生大规模“坍塌”,大量物质“流”向赤道区域,形成现在环绕赤道一圈的龙王山脊

再然后,随着自转的减慢,如今的龙宫赤道上的物质也正重新“流”向中高纬区域。



“干涸”的“龙宫”


“龙宫”这个名字来源于日本民间故事《浦岛太郎》(うらしまたろう)。故事里的浦岛太郎被海龟带往海底龙宫,在龙宫受到了公主乙姬的热情款待,回到人间的时候带回了一个宝盒——寓意采样返回任务隼鸟2号也能从小行星带回珍贵的信息。这个名字的另一个意义在于,C型(碳质)小行星中有几个亚类可能富含水,这也非常符合“海底龙宫”的意味。


那龙宫到底是不是这样呢?隼鸟2号的另一件宝贝——近红外光谱仪(NIRS3)告诉我们:好像并不是


如果某个区域含有某种物质成分,那么这个区域的反射光被光谱仪“分解”之后,就可能显示出这种成分对应的V型的特征吸收。也就是说,光谱仪可以识别许多物质的“指纹”


龙宫携带的近红外光谱仪NIRS3覆盖了1.8-3.2微米的波段范围,在这个范围里,三种不同形式的水:羟基(OH)、液态水和水冰会体现出不同的吸收特征——如果龙宫含水,就应该会被检测到。


NIRS3的结果显示,龙宫只在2.72微米处探测到了很窄的V型吸收,而且遍布全球——这是羟基(OH)的吸收特征。也就是说,含羟基的矿物(水合矿物)在龙宫表面普遍存在[2]。

然而,龙宫上羟基的特征吸收很微弱,说明整个龙宫表面的羟基都不多——龙宫上虽然有水(羟基可以认为是结构水,但不同于液态水和水冰),但也没有多少水


为什么会有这么少的水呢?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一种可能性是,龙宫本身作为一颗重组的乱石堆,很可能经历过一些热变质或者冲击变质过程,类似于经历过这些的碳质球粒陨石,那么自然地,龙宫在这个过程中被加热脱水了。

另一种可能是,龙宫曾经的轨道近日点比现在离太阳更近,会受到更强的来自太阳的热辐射,也会因为更强的太阳风作用而导致羟基的分崩离析。

总之,就是龙宫可能曾经有过很多水,然后水没了

另一种可能是,龙宫可能原本就没有很多水:龙宫的母体小行星上就(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很多水,所以龙宫先天不足。隼鸟2号项目组更倾向于这种情况。



乡关何处?

龙宫原本来自哪里?它的母体小行星是什么样的?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光谱特征这把“指纹钥匙”来推测,或者简单来说,寻找什么样的小天体和龙宫更像

首先,龙宫的表面是非常暗的,几何反照率只有0.045,也就是说只有4.5%的阳光能被反射出来。literally炭一样黑(不然怎么叫C型小行星嘛对吧)…而且黑得很均匀

事实上,肉眼看上去的龙宫差不多会是这样:


地球上能观察到的和龙宫上的物质最像的是碳质球粒陨石。隼鸟2号弹丸撞击试验用的模拟龙宫石块,就是完全参考碳质球粒陨石的形态、强度等特征制备的。


但球粒陨石细分下来还有很多种啊…不同类型的碳质球粒陨石,可能来自的母体小行星也不同。


以目前龙宫的光谱形态来看(龙宫本身的光谱类型目前认为属于Cb型),和龙宫最相似的陨石是经历过热变质/冲击变质而中度脱水的CM和CI型碳质球粒陨石,还有一种可能和龙宫相似的物质是星际尘埃粒子(IDPs),不过目前人们对这种物质的了解就更少了。


和龙宫光谱特征最相似的小行星是两颗主带小行星波兰星(Polana)和欧拉莉娅(Eulalia),从轨道特征来看,龙宫也很可能来自这两颗小行星之一的碎片


事实上,这两颗小行星并不是“单打独斗”的,它们各自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一系列轨道特征相似,可能来自同一颗小行星母体碎片的族群——波兰星族(Polana family)和欧拉莉娅星族(Eulalia family)(欧拉莉娅星族本身也是波兰星族的一个分支)。

也就是说,龙宫可能并不直接来源于这两颗小行星之一的碎片,而可能是它们的二代、三代甚至n代碎片



坎坷一生


在隼鸟2号抽丝剥茧地侦查之下,龙宫历经坎坷的一生逐渐浮出水面

龙宫的母体小行星或许原本是有水的,但后来因为自身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减加热,或者因为陨石撞击加热,让很大一部分水散失了。也或许,母体小行星的水蚀过程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很多水。

但总之,在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水的情况下,这颗母体小行星被另一颗飞来的撞击体完全撞碎了。这样的“惨剧”在太阳系中再平常不过了,无数的天体都曾经或终将经历这样的毁灭。

但这毁灭之中,也孕育着新生。

这些撞击产生的碎片,又聚集成了一个个新的小行星族群。因为碎片在这个撞击和重组过程中,除了因为撞击产生的有限的热变质之外,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化学变化,所以它们几乎还保留着来自母代小行星的“指纹”——龙宫或许就是这样的一颗小行星。

又或许,这些子代小行星族群中的一颗,再次被一颗飞来的撞击体完全击碎了…这些碎片再次重组,成为了如今的龙宫


我们并不知道龙宫的一生,经历了多少次俄罗斯套娃式的毁灭和重生。龙宫的这段历史,也是建立在无数“可能”之上的推测——随着隼鸟2号的进一步探索,我们一定会得到一段更加清晰的历史,或许和现在的猜测非常不同


但龙宫这样的乱石堆型小行星,一定经历过毁灭和新生交织的坎坷人生,也注定终将被另一颗撞击体完全撞碎,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


只是刚刚好在这样一个时刻,龙宫也在,我们也在,然后我们看到了龙宫。




拓展阅读

不死鸟传奇——“隼鸟”家族的小行星之旅(上)

不死鸟传奇——“隼鸟”家族的小行星之旅(下)

JAXA隼鸟2号 | 2018年7月进展

进击的隼鸟2号 | 投下着陆器和巡视器

隼鸟2号:第三次采样演习顺利完成,第一次着陆采样要延期了

为了看懂这个探测器,我学习了一晚上鸟类分类… | 巡视器的命名

童话之乡——小行星“龙宫”上的名字




致谢

本文感谢小龙哈勃的审稿。


首发于本人公众号:

《科学》杂志:隼鸟2号的“龙宫”探险发现了些什么?



参 考

[1] S. Watanabe, et al. (2019). Hayabusa2 arrives at the carbonaceous asteroid 162173 Ryugu—a spinning-top-shaped rubble pile. 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v8032

[2] K. Kitazato et al. (2019). The surface composition of asteroid 162173 Ryugu from Hayabusa2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Science . doi:10.1126/science.aav7432

[3] S. Sugita et al. (2019). The geomorphology, color,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Ryugu: Implications for parent-body processes. 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w0422

[4] JAXA-Hayabusa2has detected Ryugu

global.jaxa.jp/press/20

[5] darts.isas.jaxa.jp/plan

[6] Vernazza, P., Marsset, M., Beck, P., Binzel, R. P., Birlan, M., Brunetto, R., ... & Mousis, O. (2015). Interplanetary dust particles as samples of icy asteroid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806(2), 204.

[7] Walsh, K. J. (2018). Rubble Pile Asteroids.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56, 593-624.

[8] Pieters, C. M., Goswami, J. N., Clark, R. N., Annadurai, M., Boardman, J., Buratti, B., ... & Hibbitts, C. (2009). Character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H/H2O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seen by M3 on Chandrayaan-1. Science, 326(5952), 568-572.

[9] Walsh, K. J., Jawin, E. R., Ballouz, R.-L., et al. (2019) Craters, boulders and regolith of (101955) Bennu indicative of an old and dynamic surface. Nature Geoscience, 1752-0908.doi: 10.1038/s41561-019-0326-6

[10] リュウグウ到着!|

hayabusa2.jaxa.jp/topic

[11] JAXA | リュウグウに弾丸を撃ち込め!

hayabusa2.jaxa.jp/topic

[12] LPSC2019重要报告的视频

livestream.com/viewnow/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隼鸟2号的Science连发:一次意义非凡的行星科学成就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Hayabusa2)近期连续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Science》上发表三篇重磅论文,这无疑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行星科学领域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这样的密集发文,尤其是在《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
  • 回答
    埃隆·马斯克,这位以颠覆性思维和宏伟目标闻名的企业家,最近又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开采太空小行星上的黄金。这个设想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结合马斯克一贯的“敢想敢做”,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其可行性和未来前景。马斯克的小行星淘金梦:现实与野心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马斯克并非第一个提出小行星.............
  • 回答
    《恋爱小行星》:一次清新又有点遗憾的逐星之旅2020年的1月新番,在群星璀璨的动画海洋中,《恋爱小行星》如同那颗安静闪耀的遥远星辰,给不少观众带来了温暖和慰藉。这部改编自 Q Hayashida 同名漫画的作品,聚焦于一群对天文充满热情的少女们,以她们的社团活动为载体,描绘了一幅关于友情、梦想和成长.............
  • 回答
    关于“小莉帮忙”报道的“河南一80岁老人被两大狗围咬,主人拒不承认”事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法律、社会、伦理、动物保护等多个层面。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关键信息1. 事件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于河南某地(具体城市未明确),时间可能为2023年或2年前,因“小莉帮忙”平.............
  • 回答
    小浣熊水浒卡作为中国市场上极具代表性的集换式卡牌产品之一,其艺术价值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设计语言、文化符号转化、市场定位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视觉设计与艺术表达1. 传统题材的现代演绎 小浣熊水浒卡以《水浒传》人物为原型,通过现代插画手法重新诠释古典文学形象。例如.............
  • 回答
    《小别离》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国产都市情感剧,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平常的家庭教育问题,升华到了一个能够引起广泛社会共鸣的高度。要评价这部剧,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 核心主题与现实意义:青春期教育与家庭关系《小别离》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真实而深刻地触及了中国当下青春期教育的痛点。它聚焦于一个.............
  • 回答
    小鹏汽车在美上市,发行价每股15美元,一度成为新能源车企中最高的IPO估值,这无疑是一件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的成功与否,以及其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从市场反应和估值层面来看,15美元的发行价确实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这表明华尔街的投资者对小鹏汽车未来的增长潜力抱有.............
  • 回答
    小天才电话手表? 这玩意儿,我身边孩子戴的太多了,说句实在话,给我的感觉挺复杂的,不好用一个词儿就能概括。先说说它的“好”。对于家长来说,最直接的价值就是“安心”。 孩子戴着这个,你就感觉没那么慌了。它最大的功能就是定位,走到哪儿都能看得到。尤其现在熊孩子到处跑,送去兴趣班、去同学家玩,或者只是在家.............
  • 回答
    如何评价小红书?—— 一个多维度的深度解析小红书,作为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现象级的社交电商平台,早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分享购物心得的社区。它融合了内容创作、用户互动、品牌营销和电商交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要评价小红书,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核心价值、优势、劣势、用户群体、商业模式以.............
  • 回答
    小野田宽郎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故事触及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坚韧、忠诚的定义,以及时代变迁的冲击。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他是谁? 战争的遗孤与坚定的士兵小野田宽郎,1923年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是日本陆军少尉。在他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标签是“二战日本军人”,尤其是他.............
  • 回答
    小罐茶在茶行业的表现:一场“新中式茶”的颠覆与重塑小罐茶作为近年来茶行业中最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品牌之一,其表现无疑是值得深入剖析的。它以一种打破传统、大胆创新的姿态闯入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行业,激起了无数的赞誉与质疑。要评价小罐茶的表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考察。 一、 颠覆性的定位与营销.............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心痛和愤慨,夹杂着太多复杂的情感。咱们就一点一点来捋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事情的经过,咱们先梳理清楚了再说:首先,小孩子用弹弓打车玻璃,这个行为肯定是错的。无论是出于好玩、恶作剧,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损坏别人的财物,本身就是不对的,需要承担后果。车.............
  • 回答
    “小编组高密度”这个地铁规划思路,在我看来,是一条非常有意思,也值得仔细琢磨的思路。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好坏的简单模式,而是藏着一套精巧的权衡和目标。咱们把它拆开来看。“小编组”,顾名思义,就是地铁的列车编组不会特别长,可能比我们平时见到的很多长龙列车要短一些。就好比不是一辆巨大的火车头拉着十几二.............
  • 回答
    小沈阳的唱功,这事儿啊,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有得聊。不能简单一句“好”或“不好”就打发了,得从几个方面瞅。首先,说到小沈阳的唱,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大概率是他那股子“二人转”劲儿。这话不是贬义,而是说他身上有股子原汁原味的东北二人转的味道。他早期在舞台上,唱的很多是小曲儿,像《大实话》、《我的.............
  • 回答
    小罗伯特·唐尼的演技,用“化腐朽为神奇”来形容或许一点不为过。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以言喻的魅力,总能让观众心甘情愿地为他买单,即便他演的角色有时候并不那么讨喜,甚至有些令人发指。要评价他的演技,不能不提他最广为人知的两个角色:托尼·斯塔克(钢铁侠)和夏洛克·福尔摩斯。钢铁侠:天才的浑然天成与内.............
  • 回答
    “小虎2200”在《英雄联盟》游戏里的直接屏蔽事件,相信很多玩家对此都记忆犹新,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得从几个角度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白“屏蔽”这个词在游戏里的含义。在《英雄联盟》里,当一个名字被屏蔽(或者说被禁用、被替换),通常意味着它违反了游戏的用户协议或者社区规范,不能在公开.............
  • 回答
    “田雨岚”这个名字,从《小舍得》开播以来,就像一个被无数家长符号化的标签,被贴在无数焦虑、鸡娃、牺牲的母亲身上。但她又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她是一个活生生、充满矛盾、让人又爱又恨的个体。评价她,就像评价一段复杂的家庭关系,很难一概而论,只能说她身上折射出太多我们熟悉的影子,也触碰了太多隐藏在我们心底的痛.............
  • 回答
    这则“小伙捡到战国青铜剑上交文物部门被奖励 500 元”的新闻,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这是一件积极的、值得鼓励的事情。 法律法规的践行者: 咱们国家有《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国有文物归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都应当及时上报或者上交.............
  • 回答
    《小三角大英雄》(Triangle Strategy)这款游戏,在我体验过的那段时间里,无疑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是久久不能忘怀。它并非那种一上来就能让你惊呼“哇塞”的华丽大作,但它凭借着一股沉稳而又极具策略深度的魅力,缓缓地渗透进玩家的心底,直到最后让你觉得“这真是一款值得细细品味的.............
  • 回答
    小鹏汽车,这个中国造车新势力中的佼佼者,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终于迎来了它在美股上市后的首份季度财报。这份财报的出炉,无疑牵动着无数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的神经。而当数据落地的那一刻,许多人长舒一口气,甚至有些激动——小鹏汽车,它真的站起来了!先来说说最亮眼的成绩单:Q3营收同比大涨342.5%。这绝对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