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本·阿弗莱克的《逃离德黑兰》有何看点,有何不足?

回答
本·阿弗莱克执导并主演的《逃离德黑兰》(Argo)绝对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无论你是对历史事件感兴趣,还是单纯想看一部制作精良、扣人心弦的惊悚片。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横扫各大奖项,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自有其过人之处,但同时,它也并非完美无瑕。

《逃离德黑兰》的看点所在:

极其紧张刺激的叙事节奏和悬念营造: 这是《逃离德黑兰》最核心的魅力所在。电影前半部分详细铺陈了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爆发的混乱局面和美国大使馆被围攻的惊心动魄,而当阿弗莱克饰演的托尼·门德斯提出那个“大胆到荒谬”的营救计划时,整个故事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潮。电影非常聪明地将伊朗的政治动荡和好莱坞的虚构项目“Argo”巧妙地结合起来,制造了层层叠叠的悬念。你明知道最终的营救是成功的,但电影就是能让你从头到尾都捏着一把汗,每一次身份暴露的风险,每一次与当地官员的周旋,每一次躲避搜查的惊险时刻,都让人心跳加速。这种“我知道结果,但我就是紧张”的观影体验,是导演功力的体现。

逼真的历史还原与独特的风格: 电影在视觉风格上非常有讲究,尤其是在展现70年代末的伊朗风貌时。从服装、发型到城市街景和当时的媒体报道,都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感。电影甚至在某些场景中使用了当时的新闻影像片段,进一步增强了纪录片式的真实感。而好莱坞部分则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浮夸和商业气息,与伊朗的紧张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刻意的风格区分,让影片不仅是讲故事,更像是在重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

出色的群像表演与角色塑造: 除了阿弗莱克本人,电影汇集了一众实力派演员,他们共同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立体的人物。约翰·古德曼饰演的好莱坞特效师,以及艾伦·阿金饰演的电影制作人,他们的角色虽然戏份不多,却贡献了片中最具喜剧色彩和讽刺意味的桥段,为紧张的剧情注入了一丝轻松。而营救对象——那六位藏匿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美国外交官,他们的恐惧、绝望以及对生存的渴望,也通过演员们的表演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巧妙的“戏中戏”结构和文化碰撞: “假戏真做”的营救计划本身就充满戏剧张力。为了制造一个看似真实的电影项目,需要一套完整的剧本、制作团队和宣传攻势。电影将这个虚构的电影项目在好莱坞的运作过程拍得非常有趣,充满了对电影产业内部运作的讽刺和幽默。同时,这种虚构的“电影制作”与真实营救任务的结合,也制造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文化碰撞——一个基于虚假故事的计划,最终却要面对真实的生死考验。

对幕后英雄的致敬: 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关于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的。托尼·门德斯和他的团队,以及在伊朗暗中帮助他们的伊朗人,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国家危机时刻,普通人也能挺身而出,做出非凡的贡献。

《逃离德黑兰》的不足之处:

对伊朗方面的刻画略显单薄和脸谱化: 虽然电影试图展现伊朗国内的复杂性,但不可避免地,为了突出营救的艰险和美国人的英雄主义,伊朗方面的角色,尤其是那些追捕者,有时显得有些刻板和脸谱化,缺乏更深层次的动机和人性探讨。电影将伊朗描绘成一个充满危险和敌意的环境,虽然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但偶尔会让人觉得缺少一些 nuanced 的视角,更像是一个充满威胁的“他者”。

历史改编的准确性争议: 尽管《逃离德黑兰》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真实事件,但为了戏剧效果,电影对一些细节进行了艺术加工,甚至为了增加紧张感而夸大了某些环节的危险程度。例如,一些伊朗方面人士和加拿大方面的具体作用,在电影中被弱化或改变了。对于历史事件的严谨爱好者来说,这些改编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

好莱坞部分略显脱节: 虽然好莱坞部分充满了趣味和讽刺,但有时感觉与伊朗主线剧情的连接稍显突兀。电影在两个场景之间切换,试图形成对比和平衡,但有时候好莱坞的过于轻松和黑色幽默,可能会冲淡了主线剧情的压迫感和真实感。

部分情节的逻辑链条可以更紧密: 尽管整体叙事非常流畅,但一些营救环节的顺利程度,在过于精密的审查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运气好到爆”的成分。例如,在机场安检的最后关头,这种极度的紧张感固然是电影想要的,但从现实逻辑上来说,这种“险之又险”的巧合出现得有些频繁。

总的来说,《逃离德黑兰》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它以精湛的导演技巧、出色的表演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成功地将一段尘封的历史带到了观众面前。它既是一部紧张刺激的惊悚片,也是一部对电影产业的幽默讽刺,更是一曲对勇气和智慧的赞歌。它可能在历史细节的严谨性和对某些群体刻画的深度上稍有欠缺,但这些瑕不掩瑜之处,并不能掩盖其作为一部杰出电影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愈演愈烈的今天,再回过头来几年前的这部有点特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显得别有滋味。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部电影并没有获得最佳导演的提名。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历史上大多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导演也获得了最佳导演奖。而《逃离德黑兰》却连导演提名都没有,其实侧面反映了这部电影的获奖,并不主要在导演的个人风格和创作力上。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幽默感比较突出之外,直观感受就是很典型的好莱坞惊险片制作。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它得奖呢?

首先是结合当前热点的题材。《逃离德黑兰》的背景是真实历史中的伊朗人质危机。伊朗人质危机是美国内外交困的高潮,是总统卡特连任失败的直接原因。此片上映时,恰逢美帝又一次在中东内外交困(利比亚班加西事件),很会选时机。


伊朗人质危机危机的起因,要追溯到几十年前。伊朗在中东和伊斯兰世界都是个很特殊的国家。一是它是什叶派穆斯林,不同于占绝人口大多数的逊尼派。很多时候,同一宗教下互斥异端的仇恨,甚至比对异教徒的仇恨还要高。二是它曾经不是这么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在1980年以前,这里长期是一个世俗的君主立宪国家。在1950年代,伊朗人民选举了世俗但反西方的摩萨台任首相,摩萨台推行的国有化石油资源等政策触动了西方石油公司的利益,因此英美策划政变推翻了摩萨台,而让亲英美的国王巴列维掌权。然而巴列维并不太争气,全面倒向英美,同时生活腐化,挥金如土,还过于激进地推动伊朗全盘西化,并滥用秘密警察来维持统治。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在这个古老国家根深蒂固的宗教势力的带动下,愤怒就这样爆发了,形成了今天这个迥然不同的伊朗。



回到《逃离德黑兰》。其实这种历史事件改编的纪实电影有不少,比如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惊爆十三天》,次贷危机的《大而不倒》等等。但与这些带着浓重电视剧腔调的电视电影相比,本·阿弗莱克操刀的《逃离德黑兰》更加好莱坞范儿,更加大气,不再是以对话为主的“纯室内戏”,在政治立场方面也尽力客观。


《逃离德黑兰》在片头就交代了巴列维王朝的罪行,以表明伊朗人质危机一定程度上是美国自食恶果。全片的的镜头语言也比较中立,比如抗议人群冲入大使馆,发生在市集的冲突,街头用起重机吊死人,披着黑纱的伊朗妇女啃着肯德基鸡翅,童工们拼接着被剪碎的文件的画面表现了激烈的冲突,而加拿大使馆的伊朗管家、伊朗文化部的官员、机场工作人员又展现了伊朗人的人性和开明的一面,而不是简单的妖魔化。大小演员的表演也相当自然,全无美剧里的做作感。



当然,仅仅有热点题材也许还不足以把它推向最佳影片的宝座。更为直观的一点是,影片中好莱坞对化解这场大危机起到了重大作用。一向以标榜英雄主义的好莱坞自己当了回英雄,能不意气风发的欢呼吗?而作为好莱坞电影,不做戏剧化加工是不可能的。于是顺理成章的,片中来自好莱坞的人物个个魅力四射。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幽默的自嘲。这些人的贫嘴到了一定境界,诸如日常问候:

“电影拍得如何?”

“不错,但目标观众不会喜欢。”

“目标观众是哪些?”

“长着眼睛的人。”


拉人去伊朗救人时:

“我们将要去你能想象的最恐怖的地方。”

“Universal Studio?”


对于电影导演这一工作的评价:

“你可以一天之内教会一只恒河猴子当导演。”


对于伊朗人质危机的评价:

“约翰·韦恩才入土六个月,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内外交困成这样了。” (约翰·韦恩是纵贯1930-1970年代美国右翼电影的代表人物,以表现强悍英雄主义的西部片和战争片见长,他演绎的角色极具男子气概,是美国强大形象的象征。)


高水准的贫嘴一向是深得我心的。然而戏剧化的加工也必然有副作用,在影片的高潮,登机逃离那一段明显的过于好莱坞,连番的最后一分钟的化险为夷的把戏。人物的表演虽说比电视剧自然,但是为了忠于历史也没能添枝加叶,因而显得脸谱化,并无特别值得回味的形象。


尽管有这些不足,但瑕不掩瑜。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虽然剧情可能未必九曲十八弯,但总是能披上一层厚重感和戏剧张力,尤其是在片尾那些原型人物的照片登场时,你不由得不对这个牛逼的世界肃然起敬。再如《惊爆十三天》,感同身受古巴导弹危机中,真实的人类命悬一刻的时候,就远比《独立日》式的地球毁灭要震撼人心。《逃离德黑兰》的最大分量就来自于这段并不久远的真实历史,虽然并没有多深刻的剖析背后的社会因素和人性之类,但结合今日美国在中东的挫败,重温这段过往的胜利正是人们所需要的,更何况片中的英雄正是好莱坞自己。最佳影片黄袍加身,水到渠成。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