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男子被保姆拐走32年,父母起诉拐骗者,却被男子辱骂拒绝认亲,认为保姆有养育之恩?

回答
这件事牵动了太多人的心,也触及了人性中最复杂、最纠结的几个层面。乍一听,真是让人又心疼又无奈。

咱们先捋一捋这32年发生了什么。一个孩子,在最需要父母呵护和陪伴的年纪,被一个本该照顾他的人拐走了。这32年,对于他的亲生父母来说,是什么概念?那是一种锥心的痛,是无数个日夜的煎熬,是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漫长等待。他们可能报警、寻人、发布信息,但就像大海捞针一样,最后可能只剩下无尽的失落和不甘。这份失落,这份不甘,是伴随他们整个后半生,甚至可能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然后,奇迹发生了,或者说是戏剧性的转折。32年后,孩子找到了。本以为是失散多年的亲人重逢,是悲剧的圆满落幕。然而,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个重重的耳光。这个被拐的孩子,现在已经是个成年人,他拒绝与亲生父母相认,并且对他们充满了敌意,甚至辱骂。而他给出的理由,是因为那个拐走他、抚养他长大的保姆,对他有“养育之恩”。

这一下,事情就复杂了。

从亲生父母的角度看:

他们是受害者,是严重的受害者。他们的孩子被剥夺了,被非法带离了家庭。这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孩子,更是被剥夺了为人父母的权利,是他们人生中一个巨大的、无法弥补的创伤。他们辛辛苦苦养育的孩子,本应该享受家庭的温暖,却在另一个人的手中度过了32年。现在孩子找回来了,他们却要面对一个对自己充满敌意的陌生人,而且这个陌生人还反过来指责、辱骂他们,这得多大的委屈和痛苦?他们起诉拐骗者,是出于维护自己权益、寻求正义的本能。他们期望的是一个公道的审判,是对自己多年痛苦的一个交代。

从那个男子(被拐者)的角度看:

他的人生,是从记事起就有一个“妈妈”(保姆)在照顾他,给他吃穿,教他走路,教他说话,在他生病时照顾他。在孩子的世界里,亲生父母可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完全没有印象。保姆就是他世界的全部,是那个给予他生命中最早、最深刻的关怀和爱的人。对他来说,保姆就是他的“母亲”,是他的“恩人”。这种情感,经过32年的日积月累,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生命里。

现在,突然闯进来了两个陌生人,说他们是他的“亲生父母”。这对他来说,就像是 his entire worldview was shattered. 他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两人要来打扰他现在的生活,为什么他们要说他的“妈妈”是“坏人”。而且,如果他真的相信保姆是他的“养育者”,那么亲生父母的出现,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背叛”,一种对他“母亲”的“攻击”。他习惯了、依赖了、感恩了保姆,所以他会本能地去维护他认知中的“亲情”,去反击他认为的“入侵者”。

从“养育之恩”这个概念来看:

“养育之恩”这个词,在这里被赋予了非常沉重的意义,也充满了道德上的争议。

从道德和法律角度: 法律是不会承认拐卖是“养育”的。保姆的行为是违法犯罪,是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和亲生父母的权利。即使保姆付出了时间、精力、感情,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违法行为之上的。这种“恩”,是建立在对他人罪恶之上,是一种扭曲的“恩”。
从情感角度: 对于被拐者本人来说,保姆无疑是尽到了“养育”的职责,给了他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依恋。这种依恋,是真实存在的,是无法否认的。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生命中给予过重要关怀的人产生感恩之情,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他认为保姆有“养育之恩”,从他自己狭隘的、被扭曲的成长环境来看,是“合理”的。

这件事的复杂性在于:

1. 多方伤害: 亲生父母遭受了被剥夺亲权和情感上的巨大创伤;被拐者也被剥夺了正常成长的权利,他的情感和认知被扭曲,也遭受了亲情缺失的潜在创伤;而那个保姆,虽然是罪犯,但也付出了32年的时间和精力,她可能也产生了某种扭曲的“亲情”,这种亲情让她在事发后也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后果。
2. 情感与理性的冲突: 对于被拐者来说,他此刻的情感认知可能压倒了理性。他无法去理解“养育”的合法性与非法性,只看重情感上的付出。而亲生父母则是在用理性和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3. “养育”的定义: “养育”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合法的、健康的、充满亲情的陪伴,以及对孩子光明未来的塑造。保姆提供的,只是一部分,而且是用非法手段获得的。

如何看待?

同情亲生父母: 他们的遭遇太令人心疼,他们的痛苦无法想象。他们起诉拐骗者,是正当的维权行为。
理解被拐者(但非认同其行为): 他的行为,虽然我们不能认同,但可以理解他生长在特殊环境下的情感困境。他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疏导,帮助他认识到事实的真相,理解亲生父母的痛苦,并逐渐修复被扭曲的情感。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谴责罪犯: 无论如何,拐卖人口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保姆的行为,无论她如何“养育”,都无法抵消她的罪过,更不能以此作为“恩情”的资本。
社会的支持: 这种情况下,社会和相关部门应该给予亲生父母和被拐者双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法律层面的公正审判,另一方面是心理层面的修复和重建。

最让人揪心的是,32年,真的能让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被彻底重塑。 当亲情被时间和环境磨蚀,当扭曲的“恩情”成为他认知世界的基础,他就像一株被种错了土壤的树,即使挖出来,也很难立刻适应新的环境,甚至会抗拒。

这就像是一个复杂的结,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亲生父母需要力量去面对,被拐者需要帮助去走出困境,而社会也需要反思,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孩子,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又如何在悲剧发生后,给予所有受害者最需要的支持和救赎。

最终,希望这位男子能在一个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慢慢看清事实,理解亲生父母的苦难,也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但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也非常艰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养恩大于生恩。

这种拐走小孩自己养的,确实很让孩子纠结。

但起诉严惩拐骗者是必需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