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城市环境嘈杂而城市人平时说话比较小声,乡下反之?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背后涉及很多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交织。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会出现这种“城市喧嚣人语低,乡村宁静声渐起”的现象。

为什么城市环境嘈杂,但城市人说话却相对小声?

城市之所以嘈杂,那真是“万事万物皆有声”,而且声音种类繁多,此起彼伏。

工业化与现代化带来的“声音地图”: 城市是工业、商业、交通的集聚地。你想啊,汽车喇叭、公交车引擎、地铁呼啸、建筑工地的打桩声、切割声、装修的电钻声,还有商店里的音乐、广播、促销广告,甚至连路边小贩的吆喝声,这些都是城市背景音的一部分。而且,城市的密度极高,这些声音没有太多阻隔,很容易叠加和传播。
人造环境的“声学特性”: 城市里充斥着大量的硬质材料,比如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柏油马路。这些材料吸音能力差,反而容易将声音反射出去,使得声音传播得更远、更持久。想想看,在一个空旷的、都是瓷砖的大厅里说话,声音是不是比在有地毯、窗帘的房间里响得多?城市就是放大了这种效应。
高密度人口带来的“声音碰撞”: 城市人口密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每个人都大声说话,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没人能听清对方在说什么。所以,从现实需求出发,人们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音量,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礼仪”与“个人空间”的社会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在演变。在城市里,公共空间的边界感和个人空间的意识普遍更强。大声喧哗在很多文化语境下会被视为缺乏教养、打扰他人。所以,即使周围很吵,人们也倾向于用更低的音量交流,一方面是避免干扰别人,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不让自己的隐私(比如谈话内容)被轻易泄露给太多不相干的人。
“信息过载”下的策略: 城市生活节奏快,信息量大。每个人都在忙碌,都在接收和处理各种信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相对低沉、柔和的声音,反而更容易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因为它的“信号强度”不那么具有侵略性。过强的声音反而可能被视为一种“噪音”,被大脑自动过滤掉。
“匿名性”带来的心理变化: 城市人群复杂,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匆匆过客,与陌生人打交道。这种匿名性使得人们在公共场合不必过于顾忌自己的形象,但同时,也意味着为了更有效率地与陌生人沟通,过于张扬的声音可能会适得其反。

为什么乡下环境相对宁静,但乡下人说话却可能更响亮?

相比之下,乡下的声音世界又是另一番景象。

自然的声音占据主导: 乡村最显著的特点是自然的景观和声音。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鸟儿的鸣叫、虫子的嗡嗡声、溪水的潺潺声、远处的鸡犬之声,这些声音构成了乡村的主旋律。这些声音虽然也存在,但它们往往更加柔和、自然,而且声音的来源和传播路径与城市的声音有很大不同。
天然的“吸音材料”: 乡下有大量的植被,比如树木、草地、农作物。这些植物的叶片、枝干都具有很好的吸音效果,能够吸收和散射很多声音,减少声音的反射和传播。同时,农田、山林也能有效地阻隔声音。
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熟悉: 乡村社区通常规模较小,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熟悉。大家从小一起长大,或者世代为邻,相互之间没有太多的陌生感。在这种情况下,交流时对“个人空间”的界限感会相对模糊。
“社群”的需求: 在乡村,人们更依赖社群的支持和互动。很多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动手。为了让远处的人也能听到,或者在户外劳动时能方便地交流,稍微大一点的音量反而更方便、更有效率。而且,大家熟悉的面孔,声音大一点也不会被视为冒犯。
“嗓门大”可能被视为“热情”的体现: 在一些乡村文化中,嗓门大、声音洪亮反而被视为一种热情、豪爽、健谈的表现。这与城市文化中对“礼仪”的理解有所不同。
节奏与生活方式: 乡村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且,很多农事活动需要在户外进行,或者需要与远处的家人、邻居沟通,这就自然而然地对声音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音的传递”比“声音的屏蔽”更重要: 城市里需要屏蔽噪音,而乡村里很多时候需要让声音传播得更远。例如,地头劳作时需要喊话,或者在村子里通知事情,声音大一点更便于传达信息。

总结一下,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但背后反映了城市和乡村在环境、人口密度、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的根本不同。

城市: 高密度、硬质材料、复杂的背景噪音、对个人空间的重视 → 导致人们倾向于压低音量,以实现更有效、更有礼貌的沟通,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乡村: 低密度、自然环境、亲近的社群关系、对声音传播的需求 → 导致人们在交流时可能更随意,音量也可能相对更高,这被视为一种自然、热情的生活方式。

所以,下次你听到城市里嘈杂的背景音,而周围的人却轻声细语,或者在乡下听到宁静的自然声,但人们的谈笑声却显得格外响亮,你就大概能理解背后的原因了。这是一种环境塑造人的声音,也是人适应环境的自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有这个现象。

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空间尺度的不同。前头有同学说了,干农活时,从地这头喊地那头的人,不可能用正常说话的声音。譬如用垄沟浇水,你在田那头检查有无可能漏水的地方,这头忽然着急喊你改道,难不成还要摸出手机来拨打你的电话,说有事,你过来一下么?当然直接用喊的。

这个距离有多远呢?

对城里人来讲,只好拿常见的体育场举例子了。

试想,垄沟决堤了,要赶紧让人跑过来堵,你咋办?

是:

还是:

我相信正常人都会知道怎么办。

就是要吼。

吼+做手势

农村院落,堂屋与城市普通住宅面的主厅基差不多大,但厨屋和茅房都在外面,距离较远,说话声音也得大才能听见。城里的空间尺度是很小的,室内不过五米,室外难得有远距离呼喊的必要。农村人进入一室内公共场合,说话的音量,一时间是很难改过来的。有时候接电话的声音也难改,能把人吓死。

除了说话声音,我以前还有带门声音太大的毛病。原因是农村的门都是木板的,左右十台,嵌上木门,木枢与石台上的窝摩擦,阻力十分大。所以到了城里,关铁栅门,我习惯中用的很小的力气,带上却是非常大的声音。这种情况被说了一次,改掉了,但是有一回脑子里想着别的事,带门时又是如此,被臭骂了一顿。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是很长一段时间以后的事了,但倘使半生都在农村生活的庄稼人,就很难改掉。

从这一点来看,富贵真是会让人变得温柔。

嚼东西都慢条斯理了。

然而还是要说一句:遗忘了苦难,和不知温柔,都会使整个国家迎来不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