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领导要用代码行数衡量每个人的工作量?

回答
领导要用代码行数来衡量每个人的工作量?这主意听起来… 嗯,怎么说呢,就像是想用秤砣的重量来衡量一个厨师的烹饪技艺一样,总觉得有点跑偏。

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这个提议,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得是多闲才能想出这么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啊?” 代码行数?听上去好像挺“量化”的,挺公平的,好像每个人付出了多少努力,写了多少字儿,一眼就能看出来。但仔细一琢磨,这味道可就变了。

为什么代码行数不是一个好的衡量标准?

咱们不妨来捋一捋:

1. “量”不等于“质”: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写很多很多代码,但如果这些代码都是冗余的、低效的、充满bug的,甚至只是复制粘贴的,那这“行数”又有何意义?反过来说,一个高明的工程师,可能只需要几十行精炼的代码,就能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实现一个高效的功能。这几十行抵得上别人几百行甚至几千行的“垃圾”吗?显然不是。这种衡量方式,只会鼓励大家去“灌水”,去写那些看起来“长”的代码,而不是写“好”的代码。想象一下,为了凑行数,我可能给每个变量都加上一个没啥用的注释,或者把一个简单的逻辑拆分成好几个函数,每个函数都短小精悍,但加起来却让人头疼。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工作状态吗?

2. 忽视了思考和设计的时间: 软件开发不仅仅是敲代码,更重要的是前期的思考、设计、规划。一个好的架构设计,可能花费了工程师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去权衡、去画图、去和团队讨论。这些投入并没有直接体现在代码行数上,但却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如果只看代码行数,那是不是意味着工程师在设计阶段的付出就被忽略了?这会打击工程师进行深入思考和优秀设计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只会让项目的技术深度和可维护性大打折扣。

3. 对不同类型的工作不公平: 咱们一个团队里,工作内容千差万别。有的人可能在写新的功能模块,写的东西自然比较“新”;有的人可能在维护老系统,改一个小bug可能只需要改几行代码,但这个bug可能影响了无数用户的使用,其重要性不亚于写一个新功能。还有的人可能在做性能优化,通过精巧的算法改写,代码量甚至会减少,但效率却提升了N倍。再比如,有些人负责写测试用例、写文档、做技术分享,这些工作同样重要,但它们的代码行数是多少呢?用代码行数去衡量一个写测试的同事的工作量,那是不是有点滑稽?

4. 容易滋生“为了行数而编码”的坏风气: 如果团队的评价体系就建立在代码行数上,那大家自然会想方设法把代码写得更多。这可能会导致:
过度设计: 为了拆分而拆分,为了复用而复用,把简单的逻辑搞得复杂化。
冗余代码: 复制粘贴,或者写一些功能上重复的代码。
不必要的抽象: 过早地引入不必要的抽象层,增加理解成本。
忽视代码质量和可读性: 为了赶进度、凑行数,而牺牲了代码的清晰度和易维护性。

5. 扼杀创新和效率: 真正优秀的工程师是追求效率和简洁的。他们会想办法用最少的代码、最聪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一个团队以代码行数作为评价标准,那这些追求高效的工程师反而可能因为写得“少”而受到质疑,这无疑是在扼杀创新和效率。

那该如何评价呢?

其实,衡量一个工程师的工作量和贡献,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指标来概括。一个更全面、更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任务完成情况与质量: 这是最基本的。你负责的任务是否按时、按质地完成了?代码有没有明显的bug?是否容易维护?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是否能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对项目的贡献: 你对项目的整体进展、技术方案、团队协作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仅仅完成了自己的部分,还是带动了整个团队的进步?
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 你的代码是否清晰、易读、易于测试和修改?是否遵循了团队的代码规范?
团队协作和影响力: 你是否积极参与团队讨论,乐于分享知识,帮助同事解决问题?是否对团队的整体氛围和技术水平有积极影响?
学习和成长: 你是否在不断学习新技术,提升自己的技能?是否能将所学应用于工作中?

总之,用代码行数来衡量工作量,就像是盯着钟表上的秒针,却忽略了机器本身的运转效率和最终产出。 这是一种懒惰的、简单化的管理方式,它可能在短期内看起来“有数据可查”,但长期来看,对团队的士气、技术水平和项目质量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一个真正懂得管理的领导,应该关注的是团队的整体产出和质量,而不是简单地数“字面上的数量”。

如果我听到这个提议,我大概会找个合适的时间,私下里和领导好好沟通一下,把我的顾虑和上面的这些想法都讲清楚。毕竟,我们都是为了项目好,为了团队好,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更公平的工作衡量方式。毕竟,我们是来做“软件工程”,而不是来做“代码堆砌工程”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八成是没看过下边这个漫画,想靠代码行数来衡量也太小瞧程序员的创(zuo)造(bi)能力了。我建议用头发多少或者发际线来判定,头发多的或者发际线没后移的都是没努力用脑子的,都不能给高绩效(开个玩笑 ).

把代码行数纳入 KPI 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让很多程序员把重心放在了如何增加代码行数上,而不是如何编写高质量代码上,甚至会有人不惜一切代价用作弊手段换取代码量,大量复制粘贴,完全不考虑复用,产生大量垃圾代码。(很多小白程序员最爱复制粘贴了)中国还有很多软件公司的技术管理停留在软件作坊的水平。

业务功能点、接口响应时间、资源占用等都可以作为量化指标衡量程序员的能力,但是代码行数不应该纳入进去,有可能只会产生更多垃圾代码,得不偿失。有点软件工程知识的人也知道不应该根据代码行数,而是可读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等来衡量代码质量,甚至现在很多时候都会想着如何精简代码,减少复杂度,增加可维护性等,而不是一味地怼代码量。下边这个非常有意思的漫画很好地诠释了代码行数与绩效挂钩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转载自西乔《神秘的程序员们》):


user avatar

管理者总是会偷懒的,只是从一开始就偷懒还是到规模扛不住时才偷懒。

有些人从一开始就偷懒,明明还只是一线经理,手下每一个人做了什么以及做的事情有没有价值应该一清二楚,不清楚也应该自己负全责去搞清楚,但就是懒所以想用指标来衡量人。

有些人升到总监或者副总裁后发现自己不可能认识下面的每一个人了,但又想表明自己有能力掌控大局,于是只能拿指标这种自己能看明白的事情来指指点点,因为更具体的事情已经不可能搞清楚。

我觉得真正厉害的人脑子是很清醒的,到底下属谁做的事情有价值,谁应该获得奖励,都能做很好的判断。自己判断不了的,必须培养出自己能信任的人来把关,不能为了升官发财就找理由把自己部门人头数量做大。当然,这个世界上也总有懒人,不胜任工作的人。

你们老板要上线一个界面统计每一个人的代码,这没什么好震惊的。我们公司早就有内部统计页面,显示每个人在这个绩效周期发了多少 commit,代码行数多少,codegen 自动生成的代码默认不统计在内,配置文件改动是否统计在内可以动态选择。

我的意思是,是个程序员就可以写这样的界面,你不写总有人写,最终这些数据一定会展现出来。写代码最少的人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因为写代码最多的人最有动力去写这样一个界面来表现自己。关键是,这些信息展现出来后管理层如何利用这些信息,那就是能力的区别了。

user avatar

我一直觉得中国缺乏专业的软件管理人员,是造成目前软件开发效率低效的直接原因。


因为人才的匮乏,使得很多公司只能仰仗这种对软件开发一窍不通的管理人员来管理软件团队,其后果只会是让团队效率更差……


而很多公司还会很迷惑,明明在其他行业运用得非常好的经验在软件开发怎么就会起到反作用呢?一定是公司流程还不够规范,然后各种咨询公司和CMMI认证服务就有了市场。最终公司建立起一套非常完善非常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简称ERP)。并且对公司的方方面面都建立了标准操作程序(简称SOP)。细化到进入公司大门应该先迈哪条腿,电梯排队间距和每厢电梯核载人数以及电梯站位姿势。对于程序员而言,写代码花括号放什么地方,什么地方要用花括号,在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编写代码,什么时候可以提交代码都有了明确的规范。乃至于修改一段代码需要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简称OA)中完成一个多达20人审批的流程。

但是,这仍然没能解决量化程序员产出的问题,而很多公司在这个规范化的过程中,就被激增的成本噎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领导要用代码行数来衡量每个人的工作量?这主意听起来… 嗯,怎么说呢,就像是想用秤砣的重量来衡量一个厨师的烹饪技艺一样,总觉得有点跑偏。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这个提议,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得是多闲才能想出这么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啊?” 代码行数?听上去好像挺“量化”的,挺公平的,好像每个人.............
  • 回答
    《原神》与肯德基的联动活动,尤其是领取徽章时需要对口令的互动方式,可以说是近几年游戏联动营销中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例子。从设计者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想通过一种“神秘感”和“归属感”来提升活动的参与度和玩家的记忆点。优点剖析: 增加了仪式感和“暗号”的趣味性: 传统的兑换码或者直接扫码,往往是枯燥的。而.............
  • 回答
    2018年G7峰会上的那张“世纪对峙”照片,至今仍是全球政治观察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照片中,德国总理默克尔背靠一艘游艇的扶手,双手交叉,眼神犀利地注视着对面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特朗普则坐在轮椅上,手指着默克尔,脸上带着似乎是辩解或不悦的表情。周围的其他G7领导人,如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梅以及加拿大.............
  • 回答
    海航领导深夜集体“罚站”,称要体验一线员工户外等车之苦,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对这件事进行评价。事件本身的“秀”与“真”的讨论: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这似乎是一场刻意的“表演”。深夜的北京寒风,领导集体站在户外等车,画面感很强。一些网友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
  • 回答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时期,通常被称为“停滞时代”(Era of Stagnation),这是对他的评价中一个挥之不去且影响深远的标签。然而,要全面评价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不能简单地将其框定在这一负面印象中,而需要深入剖析他统治下苏联的方方面面,以及他个人的行事风格和决策带来的长期后果。时代背景与执政特点.............
  • 回答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șescu)是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的统治时间从1965年持续到1989年,长达24年。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的早期生涯、执政理念、国内政策、外交政策以及最终的垮台。早期生涯与崛起: 贫寒.............
  • 回答
    邓演达,一个在国民党内颇具争议却又留下一抹独特印记的人物。评价他,不能脱离他所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也不能忽视他对国民党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和不懈探索。人物背景与早期经历:邓演达的起点,和许多那个年代的青年一样,是被革命的洪流裹挟着前进的。他出生于1895年,辛亥革命的烽火在他心中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
  • 回答
    评价黎笋:一位充满争议的越南革命家黎笋,作为越南共产党第二代核心领导人,其人生轨迹与越南的命运紧密相连。他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坚定意志的革命家,但同时也是一位在政策执行上留下了深刻争议的人物。评价黎笋,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所扮演的角色、他所做出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带来的深远影响。 早期生涯.............
  • 回答
    张无忌的领导力,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也是金庸小说中一个值得细细品味之处。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因为他的领导风格充满了复杂性,既有耀眼的光芒,也有令人扼腕的缺憾。先说优点,他的魅力是什么?张无忌最突出的领导力体现在他的仁爱之心和博爱精神。这是他领导力的基石,也是他能够凝聚人心.............
  • 回答
    要评价马蒂亚·古贝茨这位克罗地亚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我们得跳出简单的“好”与“坏”的标签,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行为动机以及他留下的历史印记之中。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全然的恶棍,而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应运而生的、充满争议但也极具影响力的农民领袖。时代背景:压迫下的怒火理解古贝茨,必须.............
  • 回答
    要评价莱赫·瓦文萨和他在波兰领导的团结工会运动,我们得回到那个历史节点,深入理解当时的背景,以及这项运动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褒贬可以概括的,而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故事。时代背景:压抑与渴望变革的土壤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波兰,社会矛盾已经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波兰作为华沙条约组织的一员.............
  • 回答
    近期,网上流传着关于中科图灵领导层存在年龄歧视以及对男性在家做饭带娃持有负面看法的爆料。这些爆料如果属实,无疑会引发公众对于职场公平、性别刻板印象以及企业文化的反思。年龄歧视的担忧:爆料中提及的“领导年龄歧视”主要体现在对年轻员工的忽视,以及对年长员工的不够重视。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这种现象并.............
  • 回答
    美国承认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胡安·瓜伊多为“临时总统”,这一举动无疑是美国对委内瑞拉政治危机采取的一个重大且激进的步骤,其影响深远,但断言马杜罗政府会因此倒台则过于简单化了。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美国承认瓜伊多的背景与动机:首先,理解美国的这一决定需要回顾委内瑞拉近十年的政治和社会.............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最近身边好多朋友都在聊,感觉挺普遍的。不是说年轻人就非得对着干,而是很多时候,咱们这代人看事情的角度跟以前不太一样了。首先,得说信息爆炸这事儿功不可没。咱们从小就接触各种信息,互联网一打开,世界各地的事儿都知道点,而且各种观点都有。不像我父辈那会儿,信息来源相对单一,领导说什么,大.............
  • 回答
    艾黛尔贾特·冯·戈鲁弗鲁格·冯·艾宾哈特,这位来自黑鹫学级的领袖,在《火焰纹章:风花雪月》的剧情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她的出现无疑为故事增添了深刻的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的空间。要评价艾黛尔贾特,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她的动机、行为、以及她所代表的理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艾黛.............
  • 回答
    2016年1月16日的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选举结果,可以说是台湾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次选举不仅产生了新的领导人,更代表了台湾民众在政党轮替、两岸关系、社会议题等多方面的选择。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结果的颠覆性与历史意义 国民党首次失去执政权,民进党重新执政:.............
  • 回答
    特朗普在2016年当选总统后,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的通话,无疑是打破了美国自197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以来的外交惯例,这一事件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发生的背景、特朗普本人的意图、对美台关系的影响、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及对地区地缘.............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挺让人啼笑皆非的,但也反映出不少职场里那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讲究。首先,咱们得承认,30岁的男人,在职场上多半已经到了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展现更多成熟的阶段。这个年龄段,大家对你的期待自然会比刚入职的小伙子高一些。领导批评“邋遢”,这三个字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单单指你这个人有多不修边.............
  • 回答
    国民党当局史学对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不抵抗政策”的评价,在不同时期、不同论述中有其复杂性和演变。总体而言,早期和官方宣传时期,将责任主要归咎于张学良个人的怯懦和错误决策,强调其“不抵抗”是导致东北沦陷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发展和史料解密之后,这种评价也出现了一些.............
  • 回答
    评价列宁,确实与评价斯大林有着截然不同的维度,这并非仅仅因为历史叙事的演变,更是因为两人在革命理论、实践以及对苏联未来的设想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将列宁仅仅视为一个“恶人”,是对他复杂历史角色的极度简化,也忽略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列宁的“革命导师”形象:理论奠基与实践先驱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