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肯定接触不到原子核。 然后,你也肯定接触不到原子内的内层电子。 再接着,能不能接触到外层电子,要看你摸的是什么:例如说你用手摸浓硫酸、烧碱等,是肯定能接触到的(要不然也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了)。 最后,除了上述情况,一般情况下,你能接触到的,是物体表面原子的外层电子所形成的电磁场。
一般而言,我们通常宏观上说的各种物理作用力:例如说压力、摩擦力、弹力等等,本质上都是两坨原子的表面的电子在相互靠近时,因为同性相斥而产生的库仑斥力。
-------------------------------------------
最近这答案不知道为什么又火了起来,统一回答一下大家关心的问题:
为啥摸不同的东西手感会有很大的差异呢?
手感这种东西呢,其实很主观的。而我们一般称得上“手感”的因素,其实是很多的:
1:软硬/弹性——这和物体的晶格/结构有关。
2:凉热——这一般和外层电子的轨道特性(导热能力)有关(有时候也要考虑上晶格结构,你要是考虑上气体液体,那还得考虑对流传导)。
3:粘性——这一般和氢键有关。
4:平滑——这和物体表面电磁场的强度分布有关(一般来说能用手摸得出来的粗糙/颗粒感,在微观上都是很大很大的一坨东西了)。
而以上这些因素,其本质都100%是外层电子形成的电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电磁力。至于是不是都是斥力,倒是未必——例如说氢键或者晶格形成的作用力——这些力并不永远是斥力或者吸力,会因为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这些话题就不要过度展开了,随便挑一个点,估计在大学相关专业里读个两三年没问题。所以上面有些我也不保证是完全正确或者非常严谨,但是欢迎大家补充。
不过,虽然如此,还是给一个比较形象的打比方的说法吧:
声音本质上就是震动,这点大家应该就知道。震动其基础物理参数,恐怕初中物理就学过:无非就是频率/振幅/相位。而这三个参数的排列组合,在耳朵/大脑里,就构成了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以音色和音量来区分)。
所以,既然“比较简单”的声音(震动),都能给我们这么丰富的主观感受。那“更复杂”的电磁力,同样能给我们在主观上形成丰富的“手感”,就好理解很多了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