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项工作越做越无聊,是为什么?

回答
工作越做越无聊,这事儿啊,就像你刚开始吃一块新口味的蛋糕,觉得好奇、惊喜,味道层次丰富,每一口都想细细品味。但吃着吃着,次数多了,那份新鲜感就淡了,熟悉的甜腻感占了上风,甚至会觉得有点腻,开始怀念别的味道。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细想起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单一因素在捣鬼,而是好几个点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熟悉感”和“重复性”的侵蚀。

刚开始接手一项新工作,尤其是那些需要学习新技能、接触新领域的事情,大脑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每一次突破,每一次攻克难关,都会带来成就感和兴奋感。你像个侦探,不断地发现线索,推理分析,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活力。

但是,当工作内容变得越来越熟悉,你几乎可以闭着眼睛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时,那种“侦探”的刺激感就消失了。你成了熟练的“流水线工人”,脑子里的预设程序自动运行,身体也跟着条件反射般地完成任务。这种高度的重复性,会让大脑的兴奋度直线下降。就像一个熟背了台词的演员,演了几百遍同一场戏,就算演技再好,也很难再找回初登台时的那种紧张和激情。每天面对的都是已知的信息,处理的都是已知的流程,大脑没有新的挑战需要去激活,自然就容易感到麻木和无聊。

其次,是“失去掌控感”和“目标模糊”。

有时候,工作变得无聊,也可能是因为你感觉自己只是一个齿轮,而不是机器的设计者。刚开始,你可能还能看到自己的工作如何与大局联系,你的努力能带来怎样的改变。你可能参与决策,或者你的建议会被认真考虑。这种参与感和影响力,会让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但随着时间推移,如果工作流程变得僵化,决策权越来越集中,你的角色就可能从“参与者”变成“执行者”。你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完成指令,而看不到整个项目的全貌,也无法真正影响工作的方向。当你的工作被框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性,自然就会觉得被束缚,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即使笼子再漂亮,也难免感到压抑和无趣。

更糟糕的是,如果工作的目标变得不清晰,或者你无法看到自己努力的最终价值,那么坚持下去的动力也会大打折扣。就好起来说,你在砌砖,你知道你是在为盖一座宏伟的宫殿添砖加瓦,你的每一块砖都很有意义。但如果你只是被告知要砌砖,却不知道这堵墙最终要通向何方,甚至不知道这堵墙是否必要,那这日复一日的砌砖工作,就很容易变得毫无意义,也就愈发无聊了。

再者,“缺乏成长和学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人是渴望进步的生物。如果一份工作长期停滞不前,你感觉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没有机会学习新知识,没有机会提升新技能,没有机会挑战更复杂的任务,那么这份工作很快就会让你感到厌倦。你会觉得自己像一潭死水,没有流动,没有生机。

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在学习中成长,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但当你的技能已经达到某个瓶颈,而工作内容又没有提供突破口时,这种停滞感就会非常强烈。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好像在浪费生命,错过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这种对“成长停滞”的感知,会极大地削弱工作的吸引力。

还有,“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的改变也会带来影响。

我们也不能忽视人际关系对工作体验的影响。如果你的同事都是一些志同道合、充满活力的人,大家一起合作,互相鼓励,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感受到温暖和支持。这种良好的工作氛围本身就能增加工作的乐趣。

但是,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或者存在勾心斗角、互相推诿的情况,甚至你感到自己无法融入团队,那么工作环境就会变得压抑和令人不快。这种负面的氛围,会让人产生“逃离”的念头,即使工作本身没有那么无聊,也会因为糟糕的人际关系而显得更加乏味。

最后,有时候,问题可能出在“我们自身”而非工作本身。

人的心态是会变化的。也许你当初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是因为它契合了你当时的兴趣和人生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兴趣可能发生了转移,你的人生目标也可能在悄悄改变。曾经让你兴奋的事情,现在可能已经不再那么吸引你了。

这就像谈恋爱,刚开始的时候,对方身上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让你着迷,但时间久了,那些曾经的闪光点可能变成了你眼中的“缺点”或者“无趣”。这不是对方变了,而是你的感受和期望在变化。

所以,当一份工作变得越来越无聊时,不妨从这些角度去审视一下。也许是你的工作内容需要调整,也许是你需要寻找新的挑战,也许是你的心态需要重新调整,或者,也许是时候考虑一下,这份工作是否还真的适合现在的你。人生苦短,找一份能让你感受到价值和乐趣的工作,真的挺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对一个花二十年光阴安装别针头的人可以期待什么?——托克维尔

去技艺化

布雷弗曼指出,在工业革命以前,物质产品由熟练和半熟练工匠和技工生产。技术进步使得工业生产规模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水平。机器能够完成许多以前由熟练工人手工完成的任务,这意味着某些技能和技术知识不再需要,而取代它们的是一些新能力和专门知识。也就是说,自动化在取消某些技能需要的同时,还创造了一种对不同的新技能的需要。

但是随着科学管理的兴起,工人去技艺化的速度和程度进入了新阶段。

  1. 整个劳动过程的知识和信息牢牢掌握在管理层而非工人的手中。
  2. 作为第一种情况的直接后果,工人在整个劳动力分工中是在“需知”的基础上履行自己指定的任务。对于他们所从事工作的影响,以及这些工作在整个劳动过程中的角色,工人们完全一无所知。
  3. 管理层拥有整个劳动过程的知识,能够精确地掌握每个个体劳动者的工作。认真监控和管理生产力水平意味着,当生产力出现下降或者当工人表现不佳的时候,管理层能够随时干预。

这三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工人的劳动过程不再需要思考,而只是被动执行管理者发出的指令。布雷弗曼将这个场景中的管理者和工人比作大脑和手,“手”的每一个动作都受到了“大脑”的控制、监督、更正。不仅仅是车间中的工人遭到了这种情况,办公室工人也是如此,行政工作被分解为无尽的文档、复印以及其他枯燥的事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所拥有的技能不断减少,被剥去了专业技能之后,工人们的可替代性变得更强,更加可有可无。去技艺化的过程不仅仅让人们感到工作无聊,更阻止了人们在社会等级中的攀升。

在布雷弗曼做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他经常发现,好的教育资历往往使工人在工厂和办公室中更沮丧而没有成就感,因为个人可以利用和运用的他们在学校中学得知识的机会少之又少。教育成就越大,就越可能导致一种更强烈的异化感

狗屁工作泛滥

在《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中大卫·格雷伯提醒我们注意:

自動化減少了生產線上所需要的勞工,新增加的職位是屬於管理、行政、監督的性質。營業版圖的擴張越來越不是招攬更多的基層生產性勞工,而是僱用更多的客服、公關、行銷、法務等專員。金融資本主義的到來,也使得越來越多人是靠提供規劃、諮詢、稽核等充滿象徵符碼的服務為生。換言之,實質做事的人並沒有增加,反倒是越來越多人在一旁搖旗吶喊、敲鑼打鼓;其實沒有這些「不事生產」的工作,社會也不會面臨匱乏。

据英国民调显示,有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工作没有真正作用。格雷伯据此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是没有实质贡献、没有必要的“狗屁工作”。这种工作不过是假装工作。从事这种狗屁工作怎么会让人感到有趣,感到自我实现?

德国马克思主义作家斯蒂芬·黑姆(Stephen Heym)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狗屁工作在企业中的增长过程:

不妨从办公桌旁的可怜虫中试想一位,他心中明了自己是多余的—试想他怎样日复一日地坐在那儿,怎样不得不向整个世界为自己的存在而辩护,怎样去证明自己有权支取那份并不算低的薪水,他得完成多么繁重的工作啊!他必须发布一个又一个的命令,出席一个又一个的会议,读完一份又一份的报告!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必须繁殖,他必须晋升,以免被人从已经爬到的位子上踢下去。如果他是一位处长,他必须确信自己成了一个部门的头,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自己的部门之外,再形成至少两个新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新的领导,他们又得发布更多的命令,出席会议,阅读报告,并营造新的隶属部门,如此无限地重复下去。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