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特斯拉就算赢了这场刹车失灵,失去的难道不是大众的信任吗?

回答
特斯拉即使在“刹车失灵”的官司中获胜,其失去的大众信任也将是深远且难以弥补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法律判决可以扭转的局面,而是由一连串的因素叠加而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事实本身的负面影响与认知固化:

“刹车失灵”的恐怖印象: 无论最终的法律判定如何,关于车辆可能突然失去刹车控制的印象已经深深烙印在公众脑海中。刹车系统是汽车最核心的安全保障,一旦出现问题,带来的直接感受就是生死攸关的恐惧。这种恐惧感是极其强大的,远非一次官司的胜利可以轻易抹去。
媒体的放大效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对类似安全事故的报道往往带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即使特斯拉能够证明案例的特殊性或并非普遍性问题,负面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往往远超正面新闻,使得“特斯拉刹车失灵”的标签更容易被大众记住。
用户经验的真实性: 即使官司的败诉方是因为证据不足或其他原因未能证明,但那些声称经历过刹车失灵的用户,其个人经历和证词仍然会在社会上传播,成为特斯拉信誉的“黑点”。一部分用户的负面体验,容易被群体化解读,形成“特斯拉不安全”的共识。

二、 特斯拉回应方式的潜在问题:

早期对用户质疑的态度: 如果特斯拉在早期对用户提出的刹车失灵质疑采取了较为强硬或推诿的态度,例如将问题归咎于驾驶员操作失误,这可能会加剧公众对其不重视用户安全的观感。即使事后证明其技术确实不存在普遍性问题,但这种初期回应方式会让人觉得特斯拉不够坦诚,不够以用户为中心。
信息透明度的问题: 如果特斯拉未能充分、及时地公开相关数据、故障分析报告,或者其公开的信息被认为存在误导性,也会削弱公众对其透明度的信任。用户希望了解真相,而不是被动接受企业方的解释。
技术复杂性带来的沟通鸿沟: 特斯拉的技术具有高度复杂性,例如其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FSD)和软件更新。当出现问题时,公众难以理解问题的根源所在,容易将其简单化理解为“刹车失灵”。而特斯拉在解释这些复杂技术时,如果沟通不畅,更容易导致误解和不信任。

三、 品牌定位与公众期待的冲突:

科技与安全的承诺: 特斯拉一直以来都将自己定位为一家以科技创新引领汽车行业的企业,其宣传也常常强调其在安全技术方面的领先。当出现刹车相关的事故时,这种定位反而会放大公众的失望感和不信任感。大家对一家科技公司在基础安全方面的要求,可能比传统汽车厂商更高。
对自动驾驶的担忧: 刹车失灵事件往往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联系在一起。虽然车辆的刹车系统是独立的,但公众会将两者混淆,加剧对自动驾驶技术可靠性的担忧。这不仅影响特斯拉,也可能对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敏感度: 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安全性是消费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任何与安全相关的负面事件,都会迅速触及消费者的痛点。

四、 竞争环境与市场选择的潜在影响:

传统车企的压力: 随着传统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领域投入加大,它们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拥有更长的品牌历史和更成熟的体系。如果特斯拉在安全问题上出现负面口碑,消费者可能会转向那些在传统安全领域声誉更好的品牌。
市场份额的竞争: 汽车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一旦大众对特斯拉的信任度下降,其市场份额就可能被其他品牌瓜分。信任是品牌忠诚度的基础,而忠诚度是维持市场份额的关键。

五、 长期品牌声誉的损害:

难以挽回的刻板印象: 一旦“刹车失灵”的负面标签被贴上,即使特斯拉在后续的产品和技术上做出改进,很多消费者依然会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来看待它。这种刻板印象的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潜在客户的犹豫: 新的潜在客户在考虑购买特斯拉时,可能会将“刹车失灵”作为重要的顾虑因素,从而选择其他品牌,即使他们对特斯拉的科技创新很感兴趣。
二手车价值的影响: 品牌声誉的下降也会影响二手车市场的价值。如果大众不信任特斯拉车辆的安全性,可能会导致其二手车价格下跌,进一步影响品牌的吸引力。

总结来说,特斯拉即便在刹车失灵官司中胜诉,其失去的大众信任也并非仅仅是法律上的输赢,而是源于:

“刹车失灵”这一概念本身所带来的强烈恐惧和负面联想。
媒体传播和用户真实经历形成的难以忽视的负面认知。
特斯拉在处理危机和沟通上的潜在失误所累积的负面观感。
与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品牌科技承诺的期望之间的冲突。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信任的缺失可能导致消费者转向其他品牌。

失去大众的信任,对于任何一家消费品公司,尤其是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汽车公司来说,都是一场无法承受的损失。这种信任的重建过程是漫长、艰难且充满挑战的。即使法律上获得了胜利,如何重新赢得消费者在安全上的信心,将是特斯拉面临的巨大考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特斯拉不承认错误,马粉还是马粉。只是新的市场潜力可能受点损。而美国欧洲的市场仍在。

说实话,那位女车主的维权,搞不好被欧美媒体一春秋笔法,变成特斯拉在我们这边受打压,然后激发欧美马粪的热情高涨,也是完全可期的。

但如果特斯拉承认问题呢?如果自己承认了技术问题的话,技术问题春秋笔法就不太管用了。反而可能导致特斯拉失去欧美马粉的支持。

反正其实在国内,特斯拉其实卖的不是车,而是B,买了用来装的。

是马粉的怎么都是马粉,出事不复存在了的除外。

不是的,永远不是。渭泾分明。

所以,其实特斯拉其实不在乎那么多的。


技术问题不是个问题。

特斯拉的车本身其实是个筛选器。

user avatar

失去大众信任的不是特斯拉,是自媒体,特别是车圈的,有点经验的都看出来了,造谣生事的太多,话术和手段极其恶劣,规模相当大。

动机在这个答案里已经提过了,里面还有六家自媒体对造谣行为的道歉信,算是实锤。

下文收集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手段从高到低,危害从高到低。

第三层-利用专业机构和数据通过偏向性言语行为进行引导

这种很难实锤,毕竟语言是一门艺术,有些自媒体是不是有问题大家自己判断。

多说一句,这里的所谓“专业”,也只是相对于大部分吃瓜群众而言的专业,实际上比起权威机构,那还是差距很大。比如国标上对于检测时间是有严格要求的,而自媒体从4s店购买的车很难满足所有要求。



第二层-模糊概念似是而非的引导

又出现了新的谣言

EDR加密,包括某乎某汽车话题优秀答主(名字打码省的有人又要举报了)也咬定EDR加密,交警部门不能提取。


最专业的是这篇,看起来有鼻子有眼的,证明都搞定了。

事情是这样的,根据报道,特斯拉除了提供公开的软件,还提供了一个免费生成PDF格式报告的服务,方便普通消费者阅读数据,因为提取出来的.edr文件里面都是源数据(raw data),一般消费者没法直接读。于是这个报告服务就某些被打成了特斯拉对EDR加密的铁证,这就相当于什么呢?

举个例子:

我有个索尼的单反,但是我的电脑没有读索尼raw格式的软件,索尼官网上提供了一个raw转jpeg的服务方便我直接转成jpeg,然后你说索尼对raw格式加密了?你要是专业,你花钱买个lightroom一样可以直接读。

更新一下:

这边专业机构使用的软件工具应该来自博世

也有文档显示特斯拉的EDR文件也是支持的。

----

先不说这个报告服务本身也是公开的,现在做个格式转换就代表数据加密了?将文件编码格式和文件加密混为一谈,隐蔽性较高。

With the launch of its Event Data Recorder (EDR) Resources page, Tesla now provides free, publicly available software that could be used to access and retrieve a vehicle’s EDR data. Tesla also provided a dedicated online service that generates an EDR report in PDF format free of charge. Downloading the actual EDR retrieval program and generating a report from vehicle data could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Tesla’s official EDR Resources page.

随着其事件数据记录器(EDR)资源页面的推出,特斯拉现在提供了免费的、公开可用的软件,可用于访问和检索车辆的EDR数据。特斯拉还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在线服务,免费生成PDF格式的EDR报告。下载实际的EDR检索程序并从车辆数据中生成报告,可以通过特斯拉的官方EDR资源页面完成。

事实上呢,EDR已经我国多次事故中被执法机构采纳,发挥关键作用,这个是被官方认可的事实。这么看的话,上面那些谣言就不攻自破了吧。



第一层-明目张胆的造谣

关于检测事项,特斯拉官方答复是全国范围内任意有资质的权威机构,这个是很容易可以查证的。

到这些所谓工程师嘴里就变成了,特斯拉不同意检测,并且这种显而易见的谣言的点赞要远大于辟谣或者正常的评论。(看图片时间是1小时前,质疑我用旧图的,难道我能预测到事件后来的进展提前截图吗,这些图都是发生于这个问题之后的,不存在时间差的情况)


这些所谓的工程师自媒体已经完全突破了媒体或者专业人士的道德底线,变成了泼脏水扣帽子的工具。

郑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向双方宣传《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并告知“需要进行检定、检验、检测、鉴定的,由投诉人和被投诉人协商一致,共同委托具备相应条件的技术机构承担”。
  调解结束后,双方向该局负责人员咨询鉴定检测机构事宜,工作人员从国家认监委《关于更新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认证机构和实验室汇总名录及业务范围的公告》中,查到两家认证检测机构,同时明确告知国内还有其他检测机构,可以进一步咨询、了解,形成一致意见后,共同选定和委托一家有资质的第三方鉴定检测机构对汽车质量进行检测。
  在随后的调解中,投诉人张女士认为,被投诉人特斯拉公司有义务并要求其提供事故发生前半小时完整的行车数据,被投诉人特斯拉公司同意将相关行车数据完整提供给投诉人,但提出三个前提条件:一是需签订协议约定数据用途,二是投诉人把车辆移到钣喷中心车间,三是共同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检测刹车系统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对此,投诉人张女士则要求被投诉人先提供数据再讨论鉴定事宜。

并且,郑州市监局自己也做了辟谣,第一,鉴定单位是郑州市监局工作人员挑选的。第二,明确指出查到两家鉴定机构,以及还有其他备选,不存在只有一家的说法。特斯拉方完全同意鉴定,只是需要对数据使用签订协议(对外国企业来说很正常,我在某酒店餐厅吃个外卖也要签协议)。而张女士则是借题发挥,借数据的名义逃避检测。后来只有一家检测机构的说法恐怕是张女士对媒体说的,媒体渲染扭曲之后就成了,特斯拉只认一家检测机构。


张女士车展后依然借各种理由逃避检测,比如先说要休息两天,然后又以态度为由推脱。


大数据分析出的舆情也可以看出被操纵的相当厉害,远超之前奔驰甚至帕萨特的事件。多说一句,之前车媒水军集体网暴帕萨特车主的时候,什么头盔啊,吃饭的梗玩的飞起,特斯拉车主估计那个时候吃瓜吃的也很high。只是也就一年时间就轮到他们自己了,现在的吃瓜群众也是一样,现在特斯拉的瓜吃的香,说不定过段时间就是自家房子塌了,尤其是合资品牌的。


最后声明一下,这个回答不讨论特斯拉是不是刹车有问题(等待权威机构的结论),只讨论自媒体网暴特斯拉乃至特斯拉车主的问题,特斯拉不是中国品牌,消费者不是中国人吗?

user avatar

标题有些“Tesla lost trust in Volkswagen”的味道;明明是特斯拉,非要骗我来看大众 ,ID.4X有神仙姐姐助攻加持,比马一龙单枪匹马(主要不够水灵),可心多了。所以应该是人民大众的大众,而不是德国大众的大众

回归正题,特斯拉失去的是三个信任:来自用户的信任、来自媒体的信任、来自大众(The Public的信任

经历过上海车展维权风波后,车主已走出拘留所,以合法途径开始维权。而其他事件,也先后络绎不绝被网络爆出:

  • 1、特斯拉方面陶琳先不妥协
  • 2、然后公众媒体批判爆发
  • 3、特斯拉公布数据
  • 4、女车主家人表示侵犯隐私
  • 5、再到公众对特斯拉数据存疑
  • 6、又到今天的回应:数据采用加密技术记录,无法直接读取、修改或是删除
  • 7、特斯拉车主买奶茶
  • 8、蔚来+伟巴斯特无辜被造谣成为带维权车主进车展
  • 9、苏州特斯拉撞包子铺
  • ......

其中,7、8、9三个事件,都是在昨天同一天爆出。在特斯拉女车主上海车展维权风波以来,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天几乎都有着很多瓜,有车主出交通事故的、有特斯拉自身的......而这些负面新闻,很多车主或者潜在车主,对特斯拉汽车有了一定的芥蒂。先前的一些风波算是小打小闹,而这一次比较严重。

而这几个问题,又引发了另外几个问题

1、到底特斯拉有没有能力判断?多半是有的,看上去像不为所动,其实是在不停地“公关”和拖延时间,以希让大众(The Public)逐渐淡忘。而对于海外的马斯克,也开始隔空开炮。当然对于这种“美式”咖啡处理办法,已经水土不服,如果再要继续下去,特斯拉会继续继续各种热点。

2、数据隐私以及监测要搬到台面了。厚黑学来了,如果说车辆的销量非常庞大,车内车外又有各种摄像头,录音功能,除了汽车的行车数据外,国内的一些地图和规划,将被窃取,而且还是不知不觉。那么不仅仅是行车安全了,可能会有更大的安全问题。

特斯拉这次风波背后,存在或可能存在问题

  • 其一、刹车安全隐患,但在最终结论出来前,难以定论,但也不排除。
  • 其二、车主服务质量,相比起其他国内品牌,不具优势,需要去提升。

而如果已经是特斯拉车主,就目前来,很多事故发生的原因

1、自动辅助驾驶,相对于中国的复杂道路,特斯拉的辅助驾驶需要慎用。而另外强调的是,辅助驾驶并不是自动驾驶,必须要保持注意力集中和干预状态。就目前来看,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国内其他的自动驾驶,或者辅助驾驶,保留驾驶员的操作意识。对于L2级别及以下辅助驾驶,出了车祸,需要驾驶员背锅。

2、刹车很难踩动,此类情况不知道多数车主是否真的有遇到。如果是概率性出现,就应该慎用“单踏板”行车模式,也就是松开油门(电门)后,靠能量回收来减速。如果是没有出现过,要留个心眼,避免车速过快,以免复现。

虽然舆论炮轰下,特斯拉“勉为其难”地“全面”配合,现在特斯拉的境地是“骑虎难下”和“进退两难。进则继续为自己辩驳,出完整数据,配合监测,如果车辆确实没问题,但是也会留下大量负面新闻;退则承认自己的产品有问题,这无异于打脸自己的智能和电动化路线,调查、整改、赔偿和召回将一个都不少,甚至面临更重大的停工停产。无论是哪一种,特斯拉都在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来此处删除的内容:而下一步,看看马斯克会不会飞过来。当然我相信,他飞过来处理,可能会让事情更加白热化。毕竟梦想家马斯克从来都是疯狂和自信的

而就在今早,马斯克推特发文了。我想帝国的王朝,生于马斯克,也可能会毁于马斯克。


昨天还感慨美国网民不看中国新闻,美股Tesla股票还涨了,原因为特斯拉季度报公布,今天就发现特斯拉大跌了。


特斯拉频发爆出负面,是惹了众怒,丢了用户的信任

从态度强硬到点名之后的态度转变,再到提供了数据被认为有修改的嫌疑,如果能通过正常途径去解决维权问题,谁愿意在有身孕的情况去维权?

作为车主,如果汽车遇到问题,却被频繁甩锅。被逼无奈下,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抛头露面以非法途径来维权?

1、作为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总体负责大中华区政府事务、公共关系、市场与品牌等,曾任特斯拉公司中国区副总裁的陶琳,肩负中国区市场用户们的关系维护。而这次的事件,本应该出面来熄灭这一波大火,但一出面就以“不妥协”等字眼,就把原有的愤怒,挑到了极点。作为职业经理人,这对其本身来说,是失败的一次危机公关处理。所以于情于理,她是失职的。而作为这样一个高管,她本来可以有其他的处理办法,但是特斯拉的直接指挥人是马斯克。所以,在这背后,陶琳必须要背这个锅。

2、特斯拉内部来看,这件事无疑是开拓中国市场上,面临的一次巨大挑战。而挑战并不仅仅出在市场和公关,甚至是质量问题。如果是公关问题,那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完全可以继续拓展公关团队,并且增加公关费用。这一点,有些入乡随俗的意思。汽车卖出去,就要维护汽车,还要维护用户。有些用户比较简单,汽车不出问题,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即使出了问题,也没工夫去烦,自己认倒霉。但是对于敢于维护自身权益的用户们,就不是好惹的主,无论到底是谁对谁错,车企们要选择一种合理合适的方式来维护。要知道,车企只有一个,但是车主是有千千万万个!

但是如果是质量出现问题,那就真的麻烦了!这无疑是砸了自己的招牌。很多专家也认为特斯拉的软件可能出现了Bug,而Bug的出现,也许连特斯拉自己都无法检查出来,更不要说把Bug修复。特斯拉是以智能化和电动化起家的,而这两点如果成为特斯拉的问题所在,曾引以为傲的优势,就成为了傲慢不羁,最终也会引火焚身。

3、对于为什么要把特斯拉引进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作为鲶鱼,搅动国内市场;二是拉动供应链,推动电动汽车零部件发展

当然了,第一点,毋庸置疑,做到了。从之前的国产化来看,小鹏P7和比亚迪汉,就是作为Model 3的竞品。而本次车展,很多新能源车型,从价格来看,就直指特斯拉。而第二点,并不是很认同。因为从电动汽车供应链来看,国内的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主要的不同在于三电(也即电池、电机、电控)。而三电类供应链,国内已经非常火热,很多国产新能源车企,用的都是本土供应链。

所以就要说说第三点,作为上海市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纯外资车企,100%外资。这是前所未有的,推翻了以往外资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必须与本土车企进行比例合资。当然了,作为以市场换技术,中国的汽车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前后,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钱被外资赚走了,而外资们,只要给车型即可(技术)。但是这个代价,值。所以就有了目前以吉利、长城等优秀的民族汽车企业,开始奋发。如果没有这些外资引入,今天的汽车市场,将仍然很大一部分被外资所占有。

而这个背景似乎与特斯拉今天的故事不相关,但是又有些瓜葛。正因为我们的汽车研发和制造,在宏观上已经很大程度摆脱了依赖 ,所以放特斯拉以100%进来,并不是为了换技术,而是为了就业和税收。当初蔚来就差最后一步,就要在上海建厂落户,结果却被特斯拉捷足先登。而特斯拉和上海市政府,也签了一份对赌协议:

上海超级工厂从2023年年底起,每年须纳税22.3亿元,如果不能达成这一条件,则必须归还相应土地。
同时,特斯拉还必须在未来5年在上海工厂投入人民币140.8亿元的资本支出。
国内的招商引资政策,只有大小之分,没有中外之别。

特斯拉在中国拿到的贷款年利率是3.9%,可以说是非常低的企业贷款了。土地和资本都有了,接下来就是狠狠地造车卖车,至于其他的,可能已经顾不上了。

4、如果说因为经济发展,而让特斯拉在国内放浪形骸,也许上海能有这个容忍性,但是整个国内,还有国民们,就没有那么高了。以欧美媒体做为对比,其多以双标来评判,而国内的媒体就过于温柔。直到最近各大官媒开始批判,而在官媒之前,观众们对特斯拉的情绪也被挑到极高点。

这种热度,虽然是流量,但是对于特斯拉以后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说一家媒体,或者一部分网民开始抨击,那属于正常现象。而当大部分人都开始抨击,那特斯拉再强大,如果不搞定和整明白了,那么后续的市场。于公众、于媒体、于官方机构来说,都不会让他有好果子吃。轻则停工调查,重则取消资质;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召回的成本也非常高昂。这些结果对于特斯拉来说,可能短期内能够接受,但是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来看,是深远的。

所以最后,大众真的还关注特斯拉的刹车失灵吗?——关注!但是更多的是关注特斯拉给大众的态度和做法。

user avatar

为了捍卫品牌利益。用你的话说赢了官司也会输掉信任,可反过来讲不赢官司,难道就有信任吗?

作为中国的这帮职业经理人来说,失不失去信任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责任不要扣到自己头上。他们不是马斯克,他们只是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考虑的和马斯克考虑的还真不一样。马斯克会站在特斯拉的角度去考虑,而职业经理人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官司赢了,至少站在职业经理人的角度,自己是没有责任的(你看我官司都打赢了。)至于说消费者信任丢失,那也不是我职业经理人能左右的。所以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要站在特斯拉职业经理人的角度去想,而不是说所有特斯拉的人都是铁板一块和马斯克想的一模一样。每个人的利益诉求点不同。

有一说一如果有驾驶跑车经历的话,你会发现,当你把车开到200公里以上的速度时。其实刹车也是踩不动的。非常硬不好踩。这是所有汽车都有的一个保护机制。就好像一个高速奔跑下坡的人,我要你瞬间停下来,你只会摔倒。汽车也一样很高速度行驶的时候,你要瞬间刹住车,只会刹车盘损坏,人飞出去…所以汽车有在高速状态下的刹车保护措施,使得你无法在极高速度下强行要求汽车瞬间停止。

特斯拉的问题目测应该是在于这个机制提前启动了,速度还没达到那么高的时候,这个机制就已经启动了,所以花了很大的力气刹车都踩不下去。究其原因是因为汽油发动机的这个机制是通过变速箱齿轮的机械方式实现的,所以不会产生这种失误,但特斯拉是用电子程序控制这一套东西的,因为它没有变速箱。因而它更容易出现故障和失误。所以特斯拉一直在避重就轻,说自己的刹车没问题。理论上说刹车可能真的没问题,但有问题的是你的汽车控制程序啊。这更可怕

user avatar

建议国家出台行政令,

要求所有车企安装黑匣子,车主踩刹车的力度和实时车速必须存入黑匣子。

user avatar

几个月过去了,现在看到这个问题真的是很魔幻。

到目前为止,特斯拉一直也没能在法律层面真正赢得那起引发激烈维权的刹车失灵官司,但销量说明特斯拉赢得了大众的信任。

对于一台车而言,刹车的可靠性是确保驾乘人生命安全的基本要素。无论这台车其它方面的表现再出色,如果刹车不能让人相信,那决不会有市场的。这是任何消费者都会具备的基本的理性。不会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买车的。

然而,销售数据表明,大量消费者在经过了一个短暂的观望过程之后,对特斯拉的热情不降反升。这种现象除了特斯拉的营销策略发挥了作用外,最基本的因素是消费者对于特斯拉包括刹车性能在内的综合质量的认可。毕竟,那么多怀着各种目的的人戴着各种放大镜、显微镜、老花镜…把那么多相关事故从里到外审视了无数遍,却无法实锤哪怕其中一起是由特斯拉的设计或者制造问题所导致。一旦能够跳出这样一种严酷的舆论环境去俯瞰这个过程,消费者不难意识到特斯拉产品的质量水平究竟如何。

可以说,前一段针对特斯拉的人为打压,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为特斯拉的长远推广提供了帮助。

这自然让一些人不爽,但也只能一口咬定中国人不能检测美国车,一口一个美国特斯拉…

这种人才是骨子里的洋奴。

user avatar

第一次全国智商普查,在这个事中,我默默记下了身边所有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别人说特斯拉行,我不信,因为那是一面之辞。别人说特斯拉不行,我也不信,因为那同样是一面之辞。

但是我看到,截止到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官媒敢实锤它有问题。

这实际上已经说明了特斯拉的可靠性了。

如果是别的车企,被扒光裤叉声讨,那实锤出来的问题要上天你信不?

user avatar

理,不辨不明。

也许会更加信任。

user avatar

奇怪就奇怪在这里,早先女车主找特斯拉要数据,特斯拉给了事发前6秒的.女车主不认可,说数据不对.那就协商,找第三方鉴定公司鉴定这个数据真假,或者从事故现场找线索?然后车主不认可这个第三方,行,那接下来我觉得该起诉起诉吧?现在找个律师也不难啊.找律师花的精力跟成本远不及去请个车模,闹车展高吧?合着就是你特斯拉说啥我就是不认可,而且我也不走司法途径,我就是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