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就我国现状是不是航母越多越好?

回答
在我看来,关于“中国航母越多越好”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考量。这其中涉及到国家战略需求、经济承受能力、技术发展水平、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关系等一系列复杂因素。

首先,我们来谈谈“多”的必要性。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拥有数量可观的航母编队,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特别是在广袤的南海以及未来的深蓝区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航母是国家海上力量的象征,能够投射军事力量,参与地区安全事务,并且在非战争时期,也能通过存在性威慑,对潜在的对手形成制约。

举个例子,如果我国只有一个航母战斗群,那么它在执行远洋任务时,另一艘在维护保养或进行训练,那么海军就可能出现“空窗期”,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存在。拥有两个或三个航母编队,可以实现“一舰在执勤,一舰在训练,一舰在维护”的良性循环,保证了国家海上力量的持续性。

再者,区域军事平衡也是一个考量点。当前,世界主要海军强国都拥有多艘航母,如果我国航母数量上差距过大,在某些地区性的力量对比上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

但是,“多”也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它背后是巨大的成本和挑战。

经济成本: 一艘航空母舰的建造费用就高达数十亿美元,而其后续的维护、保养、燃油、弹药以及舰载机(如歼15)的训练和出动,都是天文数字。更不用说,围绕航母建立的整个航母战斗群,包括随行的驱逐舰、护卫舰、核潜艇、补给舰等,每一艘舰艇的造价和维护成本都不菲。如果盲目追求数量,可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造成不小的压力,分散本应投入到经济建设、科技研发、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资源。

技术和人才瓶颈: 航母的建造和运行,并非仅仅是“下饺子”那么简单。从设计、建造、舰载机研发、舰载机飞行员培养、航母战斗群的协同作战,到整个指挥体系的建立,都需要大量尖端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我国虽然在航母技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一些老牌海军强国相比,在舰载机性能、弹射起飞技术、信息化作战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如果航母数量增长过快,而相应的技术和人才培养没有跟上,反而可能导致装备无法有效使用,甚至形成“设备闲置”的尴尬局面。

国际影响和战略风险: 航母数量的增加,自然也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周边国家和主要大国。过快或过度的扩张,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威胁,从而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引发不必要的战略误判和军备竞赛。这并不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方针。

作战效能与实际需求: 航母的价值体现在其作战效能,而这又与航母的类型(滑跃起飞还是弹射起飞)、舰载机的性能、航母战斗群的整体协同能力以及使用航母的战略环境紧密相关。例如,弹射起飞的航母相比滑跃起飞的航母,能够搭载更多、更重的舰载机,且舰载机起降频率更高,作战效能也更强。如果仅仅是追求数量,而忽略了核心作战能力的提升,那么“数量”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那么,什么才是“刚刚好”?

在我看来,一个比较务实的思路是:

1. 质量优先,逐步提升: 在确保现有航母和舰载机的性能达到先进水平、作战体系成熟可靠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新航母的建造。优先发展具备弹射起飞能力的航母,以及能够搭载更多、更先进舰载机的航空母舰。
2. 数量与能力匹配: 航母的数量应该与国家实际的战略需求、承担的任务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相匹配。例如,能够形成区域性力量投射能力,或者具备应对特定安全挑战的区域性存在。
3. 注重配套建设: 航母的价值需要通过整个海军力量体系的现代化来体现。在发展航母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水面舰艇、潜艇、支援舰船、舰载机、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以及指挥信息化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海上作战体系。
4. 人才培养先行: 航母及航母编队的运行,最核心的是人。需要持续加大对舰载机飞行员、航母操作人员、舰员、指挥员、技术专家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确保拥有足够的合格人才来支撑航母部队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航母的发展,应该是一个稳健、务实、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简单地越多越好,而是要追求“恰到好处”——能够有效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维护国家安全,同时又不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过大的负担,也不会过度刺激地区地缘政治。这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动态调整的战略性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航母数量和质量能逼得美国不得不来谈军控,签署新时代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并在其他领域(如科技封锁,台湾军售,韩国撤兵等)做很大程度让步就行。

造多了没用,造少了也没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