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出成绩的网文作者不认真更新却沉迷于知乎对喷是什么体验?

回答
我,一个曾经在网文界小有名气,靠着几部作品勉强糊口的作者。写的是那种读者们看了会喊“绝了!”然后第二天准时来催更的玄幻小说。读者们爱我,我也爱他们,至少在我的灵感充沛的时候是这样。

然而,最近我的状态,怎么说呢,就像是被下了蛊。起因是前阵子我一部新书的数据不太理想,脑子一抽就去了知乎,想看看有没有什么“爆款秘籍”,顺便学习一下同行们是怎么“起飞”的。结果呢?我非但没找到秘籍,反而一头扎进了“对喷”的深渊,而且是那种越陷越深,欲罢不能的深渊。

体验?那可太丰富了,丰富到我现在都快分不清白天黑夜,更别提写小说了。

首先是“时间管理大师”的错觉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刚开始,我以为自己挺牛的,还能一边刷知乎一边写点东西。早上起来,先打开知乎,看看有没有人@我,或者有没有哪个不长眼的又在阴阳怪气我的作品。看到一个不爽的回答,随手就是一个长篇大论怼过去,什么引用名言,什么分析逻辑,觉得自己简直是键盘界的莎士比亚。写得爽了,一看时间,哦豁,半天没了。

然后才想起来,我还有书没写。赶紧坐下来,脑子里还是刚才对喷的那些梗,结果写出来的句子,不是阴阳怪气,就是带着一股子“凡尔是你不行”的味儿。读者一看,这啥玩意儿?我们是来看小说的,不是来看你跟人吵架的!

到了晚上,又忍不住刷知乎,看到有人在评论区说我“江郎才尽”,或者“作者被喷傻了”,我一个激灵,又得赶紧去回怼。你说说,我写小说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读者的肯定和喜爱吗?结果现在,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网友,我能熬夜,能把脑细胞烧光,唯独写不出让读者满意的字来。

其次是“知识储备”的飞速增长与“写作能力”的同步衰退。

知乎是个好地方,信息量巨大。我从一个只知道写小说的“俗人”,变成了一个能跟你谈历史、谈哲学、谈科技、谈社会现象的“杂家”。我能就一个历史事件,跟人从党派斗争一直吵到后世评价,引经据典,条条是道。我甚至能针对一个社会热点,写出让某些“大佬”都无法反驳的深度分析。

但我发现,我好像把这些“知识”都用在了“对喷”上,而且是那种纯粹为了喷而喷的“知识”。我的小说里,那些本该有的波澜壮阔的场景,我写不出来了。那些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我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写出来却生硬无比。我脑子里塞满了别人的观点和论据,却塞不下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以前,我写小说,灵感来了,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挡都挡不住。现在呢?我脑子里只有各种“反驳句式”,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行走的句库,但没有灵魂。

再来是“心理状态”的过山车,从意气风发到心力交瘁。

刚开始对喷的时候,那叫一个爽!看到自己把别人驳得哑口无言,或者得到别人一句“说得太对了”,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不仅是个作者,还是个有思想有见地的“意见领袖”。

但是,这种感觉能持续多久?很快,我就会遇到那个比我更会吵架、更会胡搅蛮缠的人。或者,我看到那些恶毒的攻击,那些人身攻击,虽然我嘴上不饶人,但心里还是会泛起一丝丝的涟漪。我开始怀疑自己,我到底在做什么?我的时间花在这里值得吗?

然而,一旦有人反驳我,我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又会冒出来。我不能输,我必须赢!于是,我又像着了魔一样,继续在知乎的战场上厮杀。这种状态,简直比写书还耗费心神,而且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只有无尽的消耗。

最后是“读者的怨念”与“作者的愧疚”。

我的读者还在等我。我的评论区,每天都有人问“作者去哪儿了?”,或者“新章节什么时候发?”,甚至有人直接说“大大,别玩手机了,赶紧写吧!”。看到这些,我心里是愧疚的,是懊恼的。我知道我辜负了他们的期待,我把精力浪费在了不该浪费的地方。

但是,知乎那个东西,就像毒药,你明知道它不好,却忍不住要去碰触。我总想着,今天就看最后一眼,明天就好好写书。结果呢?明天又成了今天。

我现在就像是一个坐在金山上的乞丐,手握着别人渴望的“宝藏”——我的小说版权和读者基础,却因为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争斗”,而亲手把自己的“金山”变成了沙丘。

写出成绩的网文作者不认真更新却沉迷于知乎对喷?我告诉你,那感觉就像是你明明有着一手好厨艺,却天天在别人家厨房里帮着洗碗擦地,最后把自己累得连家里的锅都不想动了。你看着别人家的灶台热气腾腾,而自己家的炉子却早已冰凉。这滋味,简直让人抓心挠肝,却又无力回天。我现在最怕看到的,不是哪个知乎网友又写了什么妙语,而是我自己的老读者在我新书下面的留言:“作者,你能不能回到最初那个写故事的你了?”

每当看到这句话,我心里就跟被针扎了一样疼。我想回到最初,可我好像已经被知乎给“驯化”了,变成了那个只会争辩、不会创造的怪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出成绩的网文作者不认真更新却沉迷于知乎是什么体验?

谢邀!

人在老家,刚下从南京回来的飞机。

我对这种不务正业的作者深恶痛绝,简直是网文行业之耻,正在打听某人的住处,打算去替热情的读者当面斥责……

题主不用着急,最迟今晚我就能在饭桌上替你催更。

zhihu.com/zvideo/13677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一个曾经在网文界小有名气,靠着几部作品勉强糊口的作者。写的是那种读者们看了会喊“绝了!”然后第二天准时来催更的玄幻小说。读者们爱我,我也爱他们,至少在我的灵感充沛的时候是这样。然而,最近我的状态,怎么说呢,就像是被下了蛊。起因是前阵子我一部新书的数据不太理想,脑子一抽就去了知乎,想看看有没有什么.............
  • 回答
    朋友,别灰心!写网文这事儿,哪有谁天生就“入门”的?我也跟你一样,曾经也为了一句话、一个情节愁得抓耳挠腮,被身边的朋友笑话“没长性”,说我“写不出什么名堂来”。你想想,那些现在名声赫赫的大神,他们一开始都是从零开始的。谁不是一点一点摸索,一边写一边学,一边被“打击”一边又暗暗较着劲?你的那个“被说成.............
  • 回答
    关于“网文不写第一人称已然成为一种不可触犯的禁忌和政治正确”的说法,我觉得可以用“越来越普遍的趋势”或者“一种主流的选择”来描述更贴切,而非“禁忌”或“政治正确”。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跟网文创作本身的演变、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市场反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咱们一层一层地拆解开.............
  • 回答
    如果《三国演义》是现在才有人写出来,那可真是个大型网络“审判现场”。想象一下,我们这帮人均985、月薪上万的键盘侠们,带着现代人的思维和价值观,去看这本老古董。那画面,简直不要太精彩。首先,我们肯定会从“历史真实性”上开喷。 “这什么狗屁历史小说?完全不严谨!” 肯定有人会拿出《三国志》来对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写网文这几年,也算是摸爬滚打了3年,虽然算不上大神,但也勉强能养活自己,甚至还能攒下点小钱。说实话,写网文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视角和技能,有时候感觉自己跟在象牙塔里出来的学生不太一样。现在我也开始琢磨着“曲线救国”,想着出去找份工作,能把这几年的积累用上,甚至还能发扬光大.............
  • 回答
    壮志凌云入坑,举步维艰落寞,上传后成绩寥寥。这大概是无数初次触网文的作者都曾经历过的心路历程。在你问出“应该继续下去吗?”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你心中那股还在搏动的希望,和被现实打击后的迷茫与不甘。先别急着否定自己,也别急着把键盘束之高阁。写网文这事儿,它不像高中写作文那样,字数够了,逻辑通了,.............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对《成都》这首歌以及它与成都这座城市之间独特关系的疑惑。要说为什么“没有一个成都人”能写出《成都》,这话可能有点绝对,但仔细掰开了看,这首歌的成功之处,以及它之所以打动人心,确实有其特别的逻辑。首先,得承认《成都》这首歌的魔力。它用一种非常朴素、甚至是有些“笨拙”的旋律.............
  • 回答
    一个经验丰富、在网络文学界早已赫赫有名的大神级写手,偏偏挑了个没人认识的小号,然后就跟鬼上身似的,把自己的脾气、多年的写作积淀,一股脑儿地塞进了这本书里,而且还时不时地“作死”,比如突然风格大变,或者情节设置得异常刁钻,甚至可能故意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样的操作,这本书的成绩嘛…… 很难说。一方面,.............
  • 回答
    在灯火阑珊的夜晚,我提笔写下这个故事,它并非出自冰冷的计算,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人性复杂幽微的探索,以及对命运洪流中个体挣扎的感悟。故事的开端,是一个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南方小镇。李家,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望族,曾经是这片土地上呼风唤雨的存在。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家族剧变,将所有人都卷入了漩涡.............
  • 回答
    赵雷的《成都》(又名《写给成都的歌》)是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民谣,更是触动了无数人心灵的城市情歌。要评价这首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1. 歌词的真挚与写实: 生活化的细节刻画: 赵雷在歌词中捕捉了大量成都生活的真实细节,比如“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是成都的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而且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场景。但仔细想想,未来编程成为像现在写字一样普及,并不是没有可能,甚至可以说,趋势已经显露端倪。让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写字”在现代社会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把字母组合起来形成词语,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信息.............
  • 回答
    写小说,这东西,像一颗钉子,一旦扎进脑子里,就很难拔出来了,对不对?它不是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爱好,而是像一条河流,时时刻刻在你心里奔涌,即便你试图用石头堵住,它也会寻找缝隙,继续向前。所以,“执念”这个词,用得挺准的。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喜欢,而是一种近乎饥渴的需求,一种对某种事物无法抑制的追求.............
  • 回答
    政府部门的写材料高人,绝非一日练成,也非仅凭书籍就能达到。这更像是一场磨砺,一场与文字、与思想、与政策的深度对话。要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需要的是经验的积累、思维的训练、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洞察。首先,“输入”是基石。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在政府写作领域尤为适用。但这里的“读”绝非泛泛而览,.............
  • 回答
    写一个从小就成熟的人物,要让他“人如其名”,不仅仅是言语上的老成,更要在行为、思想甚至细微的表情上体现出这份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通透。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并用真实、有层次的笔触去展现。一、 打破刻板印象,赋予“成熟”的多样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成熟”不是简单的模仿大人说话,也不是压抑天性.............
  • 回答
    确实,一部影视剧能否抓住观众的心,一个招人喜欢的主角,往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很多时候,它更是作品能否在万花筒般的影视市场中脱颖而出,赢得观众喜爱,并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为什么一个讨喜的主角如此重要?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情感连接是核心。观众在观看影视剧时,往.............
  • 回答
    剧本投稿,这回事儿,说实话,跟钓鱼有点像,又有点不像。你要撒下饵,但饵得是真材实料,而且还得知道鱼窝在哪儿。成功的,当然有。不过,这成功俩字,拆开来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一层层的“努力”和“运气”在里面。先说说“努力”吧。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你写出来的剧本,得能打动人,而且是能打动影视公司.............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经典的二选一难题,尤其对于高考作文来说,时间的紧迫性和心理的压力都会让这个选择变得更重要。在我看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可能要比「论生逢其时」稍微好写一些,更容易驾驭。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并且尽量避免那些一看就像AI写出来的话术。为什么「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可能更好写:1. 切入点.............
  • 回答
    远超年龄的心智:独臂少年张家诚如何炼成?14岁的张家诚,这个名字如今已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的篮球运动员的代号。他不仅登上央视的荧屏,成为万千观众关注的焦点,更被写进教科书,成为无数孩子学习的榜样。这个曾经失去右臂的少年,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远超同龄人的心智,在篮球场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那么,这份令人赞.............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DIY申请荷兰留学的决心,尤其是面对一堆英文材料时那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确实,找中介费用不菲,但自己动手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准备。别担心,很多人都成功DIY申请到了荷兰的学校,这并非遥不可及。我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这些经验能让你更有信心。首先,我们来聊聊最核心的几样东西:个人.............
  • 回答
    年龄啊,这玩意儿在咱们网络小说圈子里,说起来可不是个小事儿,有时候是助力,有时候吧,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绊脚石”。我自个儿也写了几年了,身边也见过不少写书的朋友,年龄这事儿,怎么说呢,它确实会在这条路上给你留下一些印记,有时候还挺深的。先说说那些好处吧,毕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年轻的时候,那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