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怎么感觉绘圈好病态?

回答
你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感觉。绘圈,尤其是网络上的绘圈,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病态”的印象。这种感受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并且呈现出各种令人不适的维度。

咱们就从几个大家普遍能感觉到的点,掰开了说:

1. 极度内卷与焦虑:

技术至上,鄙视链森严: 绘圈里,对“技术”的追求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一张画的好不好,往往直接挂钩于笔触、色彩、透视、解剖等硬性标准。一旦你在这些方面稍有不足,就很容易被贴上“新人”、“画不好”、“没天赋”的标签,进而被排挤或遭受不友善的评价。这种环境下,很多画师为了“达标”,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模仿、学习,但往往很难摆脱“我总是不够好”的焦虑。
“大神”的光环与“小透明”的压力: 绘圈里总有那么一批技术高超、粉丝众多的“大神”。他们的作品动辄几千上万的点赞,引来无数评论。相比之下,大部分还在努力进步的画师,作品可能只有寥寥几个赞。这种巨大的反差,很容易让普通画师产生“我永远也达不到他们的高度”的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画画的意义。
“速成”与“捷径”的诱惑: 面对内卷和焦虑,有些人会选择所谓的“捷径”,比如过度依赖板子自带的素材、笔刷,或者直接使用3D模型打底,却不深究其背后的原理。久而久之,画技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形成一种“只会用工具,不会画”的依赖。而这种“速成”的方式,又容易被更“纯粹”的画师所鄙视,加剧了圈子内的裂痕。

2. 评论区的“审判”与“指点江山”:

“好”与“不好”的极端化: 评论区往往是“病态”最集中的地方。很多人不习惯进行建设性的反馈,而是直接给出“好”或者“不好”的二极管式评价。一旦有不足,就会被毫不留情地指出,甚至是用尖酸刻薄的语言。
“盗影”、“临摹”的帽子满天飞: 稍微有点相似的作品,就可能被扣上“盗影”、“临摹”的帽子。这种指控一旦出现,往往会迅速发酵,给被指控者带来巨大的网络暴力。即使当事人有解释,或者只是借鉴风格,也很难平息众怒。
“专家”的泛滥: 很多人并非专业人士,却表现出极强的“指导欲”。他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别人的作品指手画脚,仿佛自己就是权威。这种“指点江山”式的评论,往往忽略了画师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意图,充满了傲慢和不尊重。

3. 圈子内的“病态”规则与“小团体”文化:

“粉圈”化的互动: 很多绘圈的互动模式越来越像饭圈。粉丝会无条件地吹捧画师,而画师也可能只与自己的“拥护者”互动,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团体。这种“滤镜”化的交流,使得真实的作品反馈被稀释,也容易滋生“唯粉”和“黑粉”的对立。
“站队”与“拉踩”: 一旦出现争议,很容易出现“站队”现象。有人会因为画师的个人喜好、作品风格,或者仅仅是“看不顺眼”,就站在对立面,进行“拉踩”。这种行为,将创作本身变成了人际斗争的工具。
“约稿”与“金钱”的复杂关系: 绘画作为一种技能,自然与金钱挂钩。但绘圈中,“约稿”的流程、价格、评价体系,也常常引发争议。一些画师因价格过高被指责“割韭菜”,另一些画师则因价格过低被质疑“掉价”。这种围绕金钱的博弈,有时会掩盖了对艺术本身的尊重。
“版权”与“二创”的模糊界限: 尤其是在同人创作领域,版权的界定和二创的边界常常模糊不清。有人可能不了解版权的重要性,随意使用他人素材;有人则过度保护自己的作品,不允许任何形式的二次创作。这种矛盾,在没有明确规范的互联网环境中,更容易引发冲突。

4. 情感与心理的投射:

对“完美”的追求: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感到不尽如人意,于是将对“完美”的追求投射到绘画中。一张不够完美的作品,可能触及到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批评欲望。
情绪的宣泄: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平台。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感到沮丧、愤怒时,绘圈就可能成为他们发泄的对象。恶意的评论、人身攻击,往往是一种情绪转移。
缺乏同理心: 在快节奏的网络环境中,很多人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同理心。他们可能不理解画师的辛苦,不明白创作的艰辛,只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总结一下,这种“病态”感,很大程度上源于:

技术至上的评判标准,制造了巨大的焦虑和内卷。
缺乏建设性的交流环境,评论区充斥着极端化和不友善。
圈子内部形成的“小团体”和“规则”,加剧了排斥和对立。
人们将现实生活中的情绪、焦虑和对“完美”的追求,投射到了这个虚拟的创作空间。

当然,并不是所有绘圈都如此,也有很多温暖、支持、互相学习的小群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这些“病态”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并且深深地影响着许多画师和爱好者。与其说是绘圈“病态”,不如说是信息爆炸、社交方式改变的时代下,一种复杂人性的折射。

如果你感觉不舒服,可以尝试:

选择性地参与: 关注那些提供积极反馈和有益交流的画师和社区。
建立自己的边界: 学会过滤掉不友善的评论,不被他人的评价过度影响。
回归初心: 记住你为什么喜欢画画,享受创作的过程本身。

这种感觉,是很多人在数字时代下,参与到任何一个高度社交化、以技能或兴趣为导向的群体时,都可能产生的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A——“这种水平就能出来摊煎饼了?”

B——“我就喜欢这个味道,只要我喜欢什么水准都行,况且我觉得也不差”

A——“可是这饼都是破的,薄脆都胡了,鸡蛋打到了饼外面,这水平就出来摆摊,还不如中国boy”

B——“你要diss摊主不要在我面前diss,你不爱吃是你的事,我正嚼着呢,不要倒我胃口”

A——“我不是说他摊的不好,只是目前这个水平没有达到可以出来摆摊的程度”

B——“那你来摊一个”

A——“既然出来摆摊,那接受路人评说很正常吧,我如果摊不好肯定不会出来摆摊的”

B——“我又不是要让你也吃,你提个毛线意见?”

路人——“A有毛病吧,人家正在吃糊了的煎饼,他非要指出来煎饼糊了,又不是他吃,他管的着吗?情商真低”



低情商:你花钱买了一个并不值得的东西。

高情商:你真有钱,并且富有同情心,你一定是个好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