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可以造出很多高精尖的武器,那么中国可以造出好的基础武器(比如步枪)吗?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军工产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层面。

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好的”基础武器,比如步枪。 事实上,中国军队目前装备的多种制式步枪,例如95式(及改进型03式)、191式等,都属于现代化的基础步枪,在性能、可靠性和易用性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产生“中国只能造高精尖,基础武器不行”的疑问呢?这背后可能存在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认知偏差与宣传重点:

媒体聚焦与公众印象: 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往往更容易被那些“高大上”的成就所吸引。例如,航母、歼20、东风系列导弹、空间站等,这些具有突破性、代表性的项目更容易成为新闻头条,也更容易在公众心中形成“中国军工=高精尖”的印象。相比之下,步枪这类“基础”装备的更新换代,虽然重要,但往往缺乏足够的“新闻爆点”,讨论热度自然不高。
“大国重器”的说法: “大国重器”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强调的是国家最先进、最核心的技术和装备。这无意中也可能强化了人们对中国军工优势的认知集中在少数高端领域。

2. 基础武器的“好”与“坏”的定义:

“好”的基准线: 什么是“好的”步枪?这需要一个参照系。如果将中国现役的95式步枪(以及其改进型号)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制式步枪,如美国的M4卡宾枪、俄罗斯的AK74M、德国的G36等进行比较,你会发现它们在大部分性能指标上都处于同一梯队。它们都能够有效发射北约标准或中国自己的弹药,都有不错的射程、精度和可靠性,并且具备模块化设计的潜力。
战术需求与设计理念: 步枪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预期的战场环境和战术需求。中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步枪的设计都有其特定的考量。例如,95式步枪的无托设计(bullpup)是为了在保证枪管长度的同时,缩短整体枪身,便于在城市作战和近距离接触中使用。虽然无托步枪的设计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并非主流,但它在中国军方看来是有其合理性的。
精益求精与“够用”: 任何一款基础武器,都可以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和改进来“更进一步”。但“好”不等于“最顶尖”,也不等于“完美”。在很多情况下,“够用”且可靠,并且能大规模量产,就已经是一款成功的基础武器了。中国军工在基础武器上,很可能是在满足部队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优化和改进,而非盲目追求与国际主流设计理念的“完全一致”。

3. 历史与发展路径:

技术积累的阶段性: 中国军工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在早期确实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和引进(例如苏联的模式)。但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浪潮下,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研发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并不仅仅局限于最尖端领域。
体系化发展: 现代军事装备的发展是体系化的。要拥有先进的战斗机,就需要配套的发动机、雷达、航电系统;要拥有先进的坦克,就需要可靠的火炮、装甲、动力系统。基础武器同样如此,它需要配套的弹药、瞄准具、甚至后勤维护体系。中国在发展高精尖武器的同时,必然也在不断完善其基础武器的研发、生产和装备体系。

4. 细节上的考虑(可能让“好”的评价更复杂):

人机工程学: 这是评价一款步枪是否“好”的一个重要维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体型习惯的人,对步枪的握持、操作、后坐力感受会有不同的体验。95式步枪的一些设计,例如其上置的提把兼顾瞄准镜导轨,以及无托设计带来的握持感,在某些使用者群体中存在争议,但这是设计理念的取舍,而非绝对的技术落后。
模块化与用户自定义: 现代步枪越来越强调模块化设计,允许用户根据任务需求更换不同的瞄准镜、握把、枪托等附件。中国的新一代步枪,如191式,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更加贴近国际主流的模块化理念。
生产工艺与材料: 基础武器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产工艺、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中国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能够生产出大量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零部件。

总结一下:

中国不仅可以造出好的基础武器,而且已经装备了相当不错的制式步枪。所谓的“中国只能造高精尖”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对媒体宣传重点和公众认知偏差的反映,而不是对中国军工整体能力的准确判断。

中国军工发展的路径是 “点”与“面”相结合 的。在优先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的高精尖武器,形成“拳头”的同时,其基础武器的研发和装备也在不断进步,以满足庞大的军队建设需求。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计理念的更新,中国的基础武器也在持续改进,朝着更加人性化、模块化、高性能化的方向发展。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拥有先进造船技术和航空技术能力的国家,自然也有能力制造出质量过硬的汽车和自行车。只是在公众的视野中,前者更容易吸引目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世界主要国家军队中,轻武器的研发向来是比主战兵器研发更为掣肘的工作。这不是我国独有的,甚至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下面一段文字是时任美国防长麦克纳马拉针对历时12年最终却推出不堪重用的M14步枪的美军“轻型步枪项目”的评价

个人观点,轻武器研发难是因为:

1、轻武器的研发存在矛盾。

高端轻武器研发三结合一般做的不怎么样。高端武器的技术发展需要国家立项,资金投入。没有大额资金投入,难以在一些关键性技术上实现突破。

但是决策者/设计者制定的指标经常脱离实际,比如说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军折腾几十年最终放弃的齐射计划。苏俄也步过后尘。OICW也是如此。二战以后高层决策的次世代高大上轻武器项目就没几个成功的。高层的固有顽固观念也是一大困因。

另一方面假如说设计者想争取决策层重视,争取经费,那么给他几个汇报用的PPT。

“某型次世代士兵点面杀伤综合系统”

“改进现有步枪聚合物零件寿命计划”

“新发射药研发计划”

“某新枪管制造工艺”

你觉得一帮转椅游骑兵更关注哪个?或者说投资者更希望把资金投到哪个项目上?你说官僚,说资本,说官僚资本也罢,谁都希望把钱投入到贪大求全,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越是不明觉厉的轻武器,往往越是与基层实际严重脱节的玩具。但是事实是这些高大上项目为厂家争取到了资金,实现了基础技术突破,交了学费,完善了子系统,为那个蹲在角落里,真正能列装部队的临时工,积累了经验。

2、好的轻武器需要用心造出来。

好的轻武器不仅需要好的设计,更需要高质量的生产。在实验室里可以砸钱打造一支高质量的试验竞标枪,但是实际生产中,为了挣钱制造者需要在各个环节精打细算,况且愿意砸钱研发,不愿意砸钱生产的决策者们并不罕见。给的钱不够或者生产线档期满了,那么偷工减料/外包生产就开始了。

和坦克等主战装备比起来,轻武器本就是消耗品。几十年前生产的坦克,你定期升级更换配件,就能用很多年。

轻武器谁会这么做?出现在战场上的老枪绝大部分都是库存,用报废就扔。不然为啥世界各地还有很多厂在生产AK外销。折腾一支老枪还不如买新枪实惠。

3、大国军队轻武器发展受到非建设性因素影响更大。

用什么轻武器问题不大。其实轻武器性能也就那么回事。但是轻武器有这么几点问题:1、研发(相比重装备)不贵。

2、批量生产嫌贵(权重小)。

3、作用有限(治安战另说)。

4、经常曝光(广受关注)。

5、高度商业(大陆例外)。

6、弹药比枪更嫌贵。

这导致假如说某位大员想更新轻武器,那么他不需要争取特别多的资金开张。要么国内有现成实力较强的企业,要么山寨外国成熟产品,实在不行外购贴牌。当然后两条容易变成丑闻。

但是批量生产就是另一回事了,要么产能不行速度跟不上,要么技术不行废品率高,要么预算不够啥都嫌贵。核心部件你还不能都请欧美大厂生产。往往到最后就是不了了之或者黄掉了。最终晋升,赚钱,更新三点不能全部实现。

另外因种种原因,轻武器受到的舆论关注比其它武器更高,广受关注自然产生舆论政治效应。什么要有特色,什么完全自主balabala既影响合理研发,也助长了设计不时脑洞的毛病。

建立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渠道,允许从业人员在国内公开杂志针对轻武器发表非涉密或者低涉密文章,把投资重点转移到产品生产、基础研发、行业整合、生产工艺更新上来,远比搞个噱头让营销号在内网吹比实际。

user avatar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远程狙击步枪比突击步枪更“高级”,所以设计上肯定比后者更难。

这个想法是错的。

和狙击步枪这类专业器材比起来,通用性的基础装备的设计难度要远远的更高。

设计这种事,不怕你的要求刁钻古怪,最怕不清楚到底要什么要求——那意思其实是:


基础装备的问题就在这里了——它的任务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它的设计需求复杂到几乎不现实了。

要求能适应所有气候带的温度和湿度,在非洲能用,在南极也能用——拜托,在南极能拉开拴的武器到了非洲晃一晃都会叮铃桄榔响好吗;

要求耐风沙、抗进水——进去一两沙,丢进烂泥巴,拿起来照样啪啪啪;

耐酸、耐盐、耐腐蚀——存在海南岛,十年亮闪闪;

要求耐粗暴使用——砸门怼墙扔地上,基本不影响使用性能;

要求能加挂零组件匹配各种任务的需求(这个很不清真,鄙视)——从夜视仪到switch都要能挂,谁说班长不玩塞尔达;

要求操作富有直觉性,不需要过多训练,不需要士兵有高中文凭;

要求它轻便,以降低征兵条件里的体力要求;

要求动作绝对可靠,在低维护甚至不维护的前提下故障概率低到可以接受——这是骗你的,其实客户不想接受任何故障概率;

要求它保险可靠,以免发生事故;

又要求它的保险容易移除,以免不能快速反应;

要求它耐连续高强度使用,不能打两枪就得歇着;

要求它易于修理,以便降低维护压力——要容易到能让受过初等教育的人蒙着眼睛能完全拆解和完全组装的程度;

在此基础上,还要求不超过本国大部分生产线的加工能力——你不能指望战时只靠一家很牛的厂来保证供应;

要求不能涉及任何战略紧缺物资——这不需要解释吧?

然后还要求它足够便宜,最好便宜到几乎不要钱;

要求它最好能用二战时剩下的那几十亿发子弹;

还要求它能顶十年不换代——最好从1911年顶到2111年;

你再看看狙击步枪的设计需求——要求在专业维护下保养、在高度受控的环境下使用、使用专门生产的弹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使用者操作、在极低的烈度下战斗、在设计所要求的距离上、击中击毁设计所专门针对的目标。

前者才是难如登天的设计挑战,后者说句实话实在没什么难度。

因为人见的世面多了,心花了,通用性的基础武器的设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一个无解的设计难题。

这就好像小伙子女团看多了,对“美女”的理解突破了天际,看所有的真人都毫无感觉,谈不了女朋友一样。

以这样的标准去看通用武器,自然各种看不顺眼。

这甚至会催生出一个笑话——没有正在进行中的战争的刺激的话,在和平时期设计出一件广受欢迎的基础武器逻辑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要不被冷嘲热讽骂死,简直要依靠水军控评。没打仗,所有人都有高见。想让每一个能影响项目生死存亡的关键人物都满意,从数学上太过于困难。

所以二战之后通用基础武器的换装都极其艰难,大家几乎都只因为冷战刺激换过一代。之后有无数设计理念先进、性能优良的设计闯关失败,几乎没有有效的大规模换装了。

世界上最难、最了不起的、经历住了最大考验的设计是什么?

是筷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