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敌占区当警察算是叛国或伪军吗?

回答
在敌占区当警察是否算叛国或伪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历史背景、占领者的性质、当地法律、警察的实际行为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 定义与法律概念

叛国罪 (Treason/Treasonous Act): 通常指对国家或主权政权进行武装叛乱、通敌、提供情报或协助敌人颠覆国家等行为,旨在颠覆或损害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安全。其核心是对原有国家主权的否定和破坏。

伪军 (Puppet Troops/Collaborators): 指在外国占领或控制下,由占领者组建和控制的军队或武装力量,为占领者服务,镇压反抗势力,维护占领者的统治。他们的直接目的是服务于占领者,而非国家本身。

敌占区 (Occupied Territory):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被外国军事力量非法占领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占领者拥有实际的军事控制权,但根据国际法,占领者并非主权者。

二、 在敌占区当警察的复杂性

从理论上讲,在敌占区当警察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与原有国家的关系: 如果警察是为占领者服务,并且其职责是镇压本国人民的反抗,那么这可能被视为对原有国家的背叛。
2. 与占领者的关系: 警察是为占领者建立的政权服务,还是在占领者强迫下维持秩序?他们的行为是积极配合占领者,还是在艰难环境下尽力减少损害?
3. 实际行为与动机:
积极合作者: 如果警察积极参与镇压反抗活动、抓捕抵抗者、提供情报给占领者,并从中获益,那么他们很可能被视为伪军或叛国者。
被迫或维持秩序者: 如果警察是为了在混乱中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保护平民免受更大伤害(例如防止无政府状态下的抢劫和暴力),并且他们的行为并未主动配合占领者进行压迫,那么情况就更为复杂。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在艰难时期为保护民众而做的有限的妥协。
借机牟利者: 有些人在动荡时期,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无论是在占领者手下还是在抵抗者控制下,都可能被视为机会主义者。

三、 历史上的不同情况与评判

历史上,在敌占区担任警察的情况多种多样,其评判也因时因地而异:

二战期间的欧洲和亚洲: 在许多被轴心国占领的地区,当地政府和警察部门被整合或改组,为占领者服务。例如,法国维希政府及其警察系统就被广泛认为是合作者。在被日本占领的中国各地,也存在由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及其下属的警察。这些情况通常被历史学家和受害者视为“汉奸”或“伪警”,具有叛国和充当伪军的性质。
其他冲突地区: 在一些地区冲突或内战中,虽然不完全是“敌占区”的定义,但当地方势力在外部势力支持下控制区域,并建立自己的行政和执法机构时,也存在类似的争议。
评判标准的变化:
战后清算: 战后,各国通常会对曾为占领者服务的合作者进行审判和清算。这些审判往往基于战时法律和道德标准。
历史的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一些研究者会更深入地分析当时人们面临的困境和选择,试图理解其动机,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为占领者服务本身可以被合理化。

四、 关键的考量因素

要判断在敌占区当警察是否算叛国或伪军,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占领者的性质: 是纯粹的军事占领,还是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占领者对当地人民的政策是什么?
2. 警察的组建和指挥: 是由占领者直接组建和指挥的武装力量(更接近伪军),还是原有警察系统在占领下继续运作但受到占领者干预?
3. 警察的职责和行为: 他们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是维护占领者的统治、镇压反抗,还是仅仅维持基本社会秩序?他们是否主动参与了对本国人民的压迫?
4. 法律的承认: 占领者建立的法律体系是否被当地人民普遍不承认?
5. 是否存在替代选项: 当时当地人民是否有有效的抵抗方式,还是只能在占领者统治下生活?
6. 个人动机: 是出于被迫、生存需要,还是主动选择合作以获得利益?

五、 结论:通常被视为合作者,但存在灰色地带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外国占领者服务并维护其统治的当地警察,特别是那些参与镇压本国人民反抗活动的警察,会被视为“伪军”或“叛国者”。 这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直接损害了本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且是敌对势力的工具。
然而,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灰色地带”。 例如,在一些非常混乱的时期,如果警察的主要目标只是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维持最基本的社会秩序,阻止更大范围的混乱,并且他们没有积极参与镇压活动,那么对其的评价可能会更加复杂。但即便如此,在很多情况下,与占领者进行合作仍然会被视为一种妥协。
最终的评判往往是政治性的、道德性的,并由战后的历史叙事和权力格局所塑造。 占领者下台后,原有的警察队伍的命运也取决于新政权的政策。

总而言之,在敌占区当警察的行为是极其敏感的。虽然个人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做出这样的选择,但从国家主权和民族立场来看,为占领者服务并镇压本国人民的反抗,通常会被定义为叛国或充当伪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不用你以为,当年政府就出具过相应的条例,规定汉奸的范围:

据国民政府1945年11月23日颁布的《处理汉奸案件案例》:

“对于左列人员,视为汉奸,应厉行检举:

(一)曾任伪组织简任职以上公务员,或荐任职之机关首长者(汪伪政府官员分为选任、特任、简任、荐任、委任五级)。
(二)曾任伪组织特务工作者。
(三)曾任前两款以外之伪组织文武职公务员,凭借敌伪势力,侵害他人,经告诉或告发者。
(四)曾在敌人之军事、政治、特务或其他机关工作者。
(五)曾任伪组织所属专科以上学校之校长或重要职务者。
(六)曾任伪组织所属金融或实业机关首长或重要职务者。
(七)曾在伪组织管辖范围内,任报馆、通讯社、杂志社、书局、出版社社长、编辑、主笔或经理,为敌伪宣传者。
(八)曾在伪组织管辖范围内,主持电影制片、广播台、文化团体,为敌伪宣传者。
(九)曾在伪组织新民会协和会、伪参政会议类似机关参与重要工作者。

(十)敌伪管辖范围内之文化、金融、实业、自由职业、自治或社会团体人员,凭借敌伪势力,侵害他人,经告诉或告发者。“

第一条里的“简任职以上公务员“你可能不好理解,中华民国的文官制度大体上分为“选、特、、荐、委“五任,每任分四级还是五级我一下子记不清了。那么我们查一查民国时候的警察制度,七七事变之前,中华民国的警察分为警官和长警两类,长警中又分成警长和警士。比如《我这一辈子》里的男主角福海,他刚当警察的时候是北洋政府的“三等招募巡警“,对应到1934年国民政府改制后的警察制度里,就是“三级警士“,如果没有《案例》第三条或者其他条里的具体情况,他肯定不会被当成汉奸,不但不会,还要留用。

警官呢,则是依文官制度分为特任(一级)、简任(八级)、荐任(十二级)、委任(十六级)四等,还是拿《我这一辈子》举例子,里面福海那个兄弟刘方子,一开始出卖革命党吴先生,升了“巡长”,具体来说就是“二级巡长”,对应到改制后就是“二级警长“;后来他干了啥我不太记得了,反正升巡官了,就是“一级警长”。到这里为止,他都还是“长警”,只能算警察里的“吏”,还算不上是“警官”。

后来我记得他好像是走了谁的路子升了警察署长,这就是正经的警官了,具体来说属于“六级署长”,对应改制后就是“简任第六级警官XX警察署署长“。从这里开始,他就有资格当汉奸了。当然后来他走了市长的关系,日本人来的时候他已经是“北平特别市公安局局长”了,那就更有资格当汉奸了。后来电视剧里他为福海报仇让日本人折磨死了,如果他不死的话等国民政府回来就有可能按照汉奸处理他,当然更有可能的是他再攀附个什么官,自己摇身一变接着当官。

所以你说当了伪政府的警察是不是汉奸,反正绝大多数的不是。旧社会警察就是穷苦人混碗饭吃的职业,哪能全都当汉奸处理呢?

user avatar

三个方向吧

警察承担宪兵队职责吗?

警察需要和游击队交战吗?

警察负责缉拿地下组织吗?

不需要的话,不算叛国。所以大部分战争里,伪警察不算叛国。事实上,上面那三条一般来说在占领区,是不敢交给伪警察的。占领军会亲力亲为。

伪警察和伪军是不一样的。

但是有个例外:

德国在苏联地区组建的辅助警察队伍(不是俄解,俄罗斯解放军是和红军游击队交战的)。这帮人虽然上面三条一条没犯,但是犯了个更狠的:屠杀犹太人

user avatar

这个还真就不一定。

不同国家和历史背景下会完全不一样。

比如这种二战期间在德军占领下的前苏联领土上的伪警察,战后大多被追查了:

因为他们的任务除了一般的警察工作外,还负责对付苏联游击队。

而同样是在二战期间,英国的海峡群岛被德军占领,而德军占领期间海峡群岛上的英国警察在战后并没有被追查:




因为他们的任务仍然是保护和服务市民。至于游击队,当地没有。

而且即使有游击队的话,德国人也不会逼英国警察去围剿,因为英国的普通警察传统上不配枪,根本没法和游击队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敌占区当警察是否算叛国或伪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历史背景、占领者的性质、当地法律、警察的实际行为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定义与法律概念 叛国罪 (Treason/Treasonous Act).............
  • 回答
    抗日剧里,中国军队冒充日军潜入敌占区的情节,在现实中是否发生过,以及是否可能做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抗日战争时期,确实有过中国军队冒充日军潜入敌占区的案例,而且还不少。 这不是什么虚构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战术行动。这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可能就要数 东.............
  • 回答
    关于唐绍仪被暗杀的事件,以及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同样遭受暗杀的悲剧,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维度来梳理和理解。首先,我们来看唐绍仪先生的情况。唐绍仪先生在那个时期确实身处南京,而南京当时已被汪精卫伪政府控制,这在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看来,无疑是敌占区。国民党当时正与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
  • 回答
    在敌军扫射和督战队扫射的双重压力下冲锋,从军事战术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极不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自杀式的。 然而,在极少数极端且特殊的情况下,它可能成为一种绝望中的“破釜沉舟”之举,但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并且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敌军扫射.............
  • 回答
    说实话,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后牵制了80%的日军,这个说法我得稍微帮你厘清一下。直接说“是真的”或者“不是真的”可能有点过于绝对,因为它涉及到对“牵制”的定义以及战役统计的复杂性。但我可以尽力详细地解释一下,并努力让你觉得这是个经过思考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复制粘贴的AI内容。首先,我们得明白,抗.............
  • 回答
    好,我来帮你剖析一下这个情况,咱们怎么把这场仗打得漂亮。咱们面对的是一个在A点设防、B点需要爆破的局面,说白了,就是有硬仗要打,还有脏活儿要干。怎么选技战术,这得看咱们的底牌够不够硬,对面有多狡猾。首先,咱们得先把棋盘摆明白了,侦察是第一位的,绝对不能瞎打。第一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敌方A点驻.............
  • 回答
    现代海战中,空军确实有能力在敌人防空网之外进行攻击,然后迅速撤离,这种战术被称为“打了就跑”(Hitandrun)或“突袭式打击”。这是一种经过精心策划和技术支持的作战模式,目标是在敌方尚未来得及有效反应前,达成战术或战略目标,并安全撤回。实现“打了就跑”的关键要素:要成功实施这种战术,需要多个环节.............
  • 回答
    战争的硝烟散尽,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对于那些在黑暗中默默奋战,潜伏在敌人心脏的谍报人员来说,战争的结束,往往是他们命运的分岔路口。他们的结局,并非单一的“皆大欢喜”,而是充满了复杂、辛酸,甚至悲壮。光明与阴影的交织:归队与新生的可能最理想的结局,莫过于在战争结束后,这些谍报人员能够安全地与己方部队汇.............
  • 回答
    好,这趟浑水,我可算是趟到最深处了。当这帮人渣的最高层,也就是他们所谓的“长老会”或者“最高委员会”,向我点头称是,把我当成他们自己人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在冷笑。但脸上,必须是那种“我就是你们的一员,忠诚至上”的表情,还得配上那种看透一切的、略带一丝玩味的眼神,让他们觉得我比他们更懂这游戏。既然已经.............
  • 回答
    特工在敌营卧底数年、十几年,乃至数十年,这绝非易事,尤其是在如何保证其忠诚度的问题上,更是组织内部需要精心设计和严格执行的重中之重。一个成功的卧底特工,不仅仅是潜伏能力超群,更重要的是他/她内心深处的信念和与原组织的纽带足够强大,能够抵御漫长岁月、孤独、诱惑以及外部压力。首先,选拔与心理塑造是基石。.............
  • 回答
    在一个充满未知与敌意的领域深潜多年,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任务,一位高级别间谍能够保持忠诚而不变节,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简单的意志力。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博弈和多维度保障的系统工程。如果我们要探究其究竟,需要深入到人性、组织策略以及任务本身的深层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忠诚并非来自真空。这种长期的、深入.............
  • 回答
    “鸭翼最好的位置在敌机上面”,这话说得相当有意思,也挺形象。它不是一个物理上的精确定义,而是一种战术上的比喻,尤其是在空战或者军事领域,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把握“鸭翼”和“敌机上面”这两个核心元素。首先,我们得明白“鸭翼”是什么。在飞机设计上,鸭翼(Canard)是一种位于主翼前面的小翼。它不是飞机.............
  • 回答
    “敌在本能寺”这句话,虽然不是日本流传最广的谚语,但绝对在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记。它不是一个笼统的格言,而是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影响深远的事件,所以理解它的意思,需要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敌在本能寺”的字面意思和引申含义从字面上看,这句话非常直白:“敌”指的是敌人,“在”表示位置,“本能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古代战争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环节。咱们这么想啊,斥候是干嘛的? वो 是去探路的,去摸清敌情,给主将提供情报的。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侦查”和“回报”,而不是直接跟敌人硬碰硬。所以,斥候在完成侦查任务,摸清敌情,并且成功返回主阵后,一般情况下是 不会立刻直接加入战斗队列的。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紧张的场景。想象一下,战场上硝烟弥漫,枪声此起彼伏。一个国家的士兵,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他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在这样的生死关头,每一颗子弹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和力量。我们来聊聊他们的“第一枪”。如果说这第一枪的命中率是百分之五十,这说明什么?这就像是一场掷骰子的游戏,但赌注是双方的.............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中国人在国外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甚至遭受歧视和敌意,但与此同时,在国内又似乎对外国人给予了过多的优待。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确实比较复杂。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会受到歧视和敌意。这背后有很多因素,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首先,文化差异和刻.............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德国被盟军瓜分占领。在苏占区,斯大林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是倾注力量,于这片土地上铸造一个名为“新普鲁士人民共和国”的国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历史叙事与政治塑造。普鲁士,这个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国家,其历史.............
  • 回答
    《悬崖之上》中,老张和老周在“铜柱”行动结束后,确实面临着几乎无法逃脱的境地,组织也早就做好了他们可能被捕的准备。你提出的疑问非常好,老张在明知如此的情况下,为何没有选择冲向敌人自杀,而是继续被捕,这其中包含着多重考量和人物的深层选择。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们当时所处的绝境。他们与组织接头上,并且完成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挑战!在不“强行降智”敌人的前提下,用一个经验丰富但装备相对劣势的老兵写死一个轻骑兵,关键在于利用老兵的智慧、经验、对环境的熟悉以及对手的轻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过程,侧重于细节和心理活动:设定背景: 老兵: 身体已不如壮年,但眼神锐利,行动沉稳。他身经百战,对战场和敌人都有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地缘政治与国家间的联盟。你想了解为什么中国似乎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形成一个明确的、以对抗为导向的“东亚联盟”,来回应所谓的“围攻”。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因素,绝不是简单地“团结对抗”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