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宝宝和只会说方言的家长一起生活,语言能力降低了,怎么办?

回答
看着自家宝贝一天天长大,从咿咿呀呀学语到能蹦出几个词,家长心里总是甜滋滋的。可要是自家长辈只会讲方言,跟孩子沟通时总是有“代沟”,时间久了,孩子好像也渐渐“学乖”了,不太愿意开口,甚至对语言表达似乎不如同龄人那样灵活,这可真是让人有些着急。

这种情况其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家庭,老人是带孩子的主力,他们的方言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背景音。但我们都知道,标准普通话是孩子将来进入学校、融入社会的重要工具。方言本身并没有错,它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但如果因此影响了孩子普通话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我们自然要想想办法。

首先,不用太过于焦虑,更不要把这看成是“罪魁祸首”。很多孩子在纯方言环境下长大,一样能发展出优秀的语言能力,只是他们在学习普通话时需要多一点点引导。就像一颗小树苗,环境不同,需要的照料方式也会有所侧重。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普通话接触机会。这可不是说要让孩子“抛弃”方言,而是让普通话也成为他生活中的“好朋友”。比如,我们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经典的、发音清晰的中文动画片、绘本故事。这些资源本身就带有标准的发音,孩子在观看和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能模仿学习。可以尝试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一起看,一起读,过程中可以指着画面,用普通话清晰地描述,比如“看,小兔子在吃胡萝卜”,“小鸭子在水里游”。

家长自身也需要成为孩子学习普通话的榜样。即使我们自己的普通话不那么标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愿意去说,并且尽量保持清晰。可以在家里设定一个“普通话时间”,比如晚餐时,大家就都尽量用普通话交流。刚开始可能会有点别扭,但慢慢地,孩子也会感受到这种“新”语言的乐趣。

另外,不要因为孩子说方言就立刻纠正,而是用普通话来“回应”他。比如,孩子用方言说“阿婆,我要吃‘饭饭’”,我们就可以用清晰的普通话回答:“哦,宝贝想吃饭了是吗?妈妈这就给你盛。” 这样,孩子就能听到标准的说法,但又不至于因为被纠正而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他会逐渐理解并学会运用普通话。

别忘了,鼓励和肯定永远是最好的催化剂。当孩子尝试用普通话说出一个词,或者一个简单的句子时,哪怕不那么完美,都要给予大大的赞美。让他感受到说普通话是一件被鼓励、被喜欢的事情。可以用夸张一点的语气说:“哇,宝贝今天说得真棒!” 或者“你说的这个词,妈妈听懂了,你好厉害!” 这种正向反馈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考虑让孩子参加一些社区的早期教育课程,或者请一位同样热爱中文、普通话标准的朋友偶尔来家里和孩子玩耍。这些外部的语言环境,也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说到底,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的是一个充满爱、耐心和鼓励的环境。方言是家里的温暖,而普通话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我们要做的,就是巧妙地平衡这两者,让孩子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能自信地迈出通往未来的每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抱歉,鉴于有知友提出我跑题了,向大家表示诚挚地道歉,所以这个答案可以不必再赞了。谢谢。

——————————————————————————————————————————
题主对于方言所抱的观念很有问题。
方言不是一种交流的障碍,而是文化遗产,会说方言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大部分家长都意识不到这点。

其实题主你完全不必要焦虑孩子以后普通话能不能说好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统一都是用普通话,电视大部分都是普通话,甚至还能看见“请说普通话“的普通话推广政策,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即使孩子暂时说得不好,以后也是没理由学不好普通话的。

以后等孩子长大了,他一定会感谢你让他多懂一门方言。

说这么多,只是为了请大家务必切身做到保护我们各地方言,以现在的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能够说各地方言的人只会越来越少,至少我不想看到这样的场景:明明两个人来自一个农村,交流全都是用普通话。

拜托了!

对于推广普通话本意的问题:推广普通话的本意无可厚非,但是一味推广普通话,而从未见有任何保护地方语言的措施政策,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在试图消灭方言了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