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发脾气,讲道理无效,是否应该严厉惩罚?如何把握严厉的程度?

回答
孩子发脾气,讲道理讲不通,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冲动之下想要严厉惩罚。但惩罚是否是唯一的选择?如何把握“严厉”的尺度,避免伤了孩子的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发脾气,尤其是年龄小的时候,很多时候并非故意要跟我们作对。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还不完善,无法像成年人一样理性地处理不满、挫败或恐惧。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压制。

“讲道理无效”不等于“永远无效”

孩子不愿意听道理,可能是因为:

情绪当头: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大脑的理性区域(前额叶)基本处于“关机”状态,再多的道理他们也听不进去。就像你试图在着火的房子里跟消防员讲经济学一样。
道理不对孩子胃口: 我们觉得道理很明显,但可能跟孩子当时的关注点、理解水平、兴趣点完全不匹配。
缺乏连接: 如果家长和平时与孩子沟通的连接不够,孩子可能就不愿意接受你的“道理”。
反复出现的情况: 如果同一个问题反复出现,孩子可能已经听麻木了,觉得你说的都是“套话”。

所以,在考虑惩罚之前,我们可以先尝试以下几个步骤:

1. 等孩子情绪缓和: 等孩子不那么激动了,哪怕是冷静了几分钟,再去尝试沟通。可以先帮他们平静下来,比如抱抱他们,或者让他们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
2. 理解情绪,但不认同行为: 试着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生气。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玩具被拿走了。”但是,要明确指出:“生气是可以的,但是打人是不对的。”
3. 用孩子能懂的方式解释: 你的“道理”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和场景来表达。比如,与其说“分享是美德”,不如说“如果我们轮流玩,大家都能玩到,这样不是更好吗?”
4. 提供选择: 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选择,让他们觉得有掌控感。比如“你想现在跟我一起收拾玩具,还是等我收拾好再过来?”
5. 树立榜样: 父母本身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方式处理问题,孩子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关于“严厉惩罚”:何时考虑?尺度如何把握?

在尝试了以上方法,但孩子依然故我,或者行为已经触犯了原则性的底线(比如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破坏财物),并且是故意的,那么适当的“严厉”就可能成为必要。

“严厉”不等于“暴力”或“侮辱”

这里的“严厉”更多的是指:

坚定而有原则的执行后果: 不是随意发泄,而是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有相应后果的。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认真和严肃: 语气、表情可以传递出你的严肃,但不是愤怒的咆哮。
暂时的剥夺特权或自由: 这是最常见的“严厉”方式。

惩罚的原则:

1. 后果与行为相关: 惩罚要和孩子犯的错误直接相关。
例如: 孩子因为乱扔食物,惩罚可以是让他自己清理干净,或者暂停餐点,而不是罚他去写作业。
例如: 孩子因为故意打人,惩罚可以是让他暂时离开游戏,或者不能和被他打的孩子一起玩。
2. 立即性(在可能范围内): 惩罚最好在错误发生后不久进行,这样孩子更容易将惩罚与行为联系起来。
3. 一致性: 对同一种错误,家长之间、以及每次都应该有基本一致的处理方式,让孩子知道规矩。
4. 可理解性: 孩子应该明白为什么受到惩罚。事后可以简单解释一下。
5. 不伤害自尊: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纠正行为,而不是让孩子感到羞愧或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避免人身攻击、贴标签(“你真是个坏孩子!”)、公开羞辱。
6. 短暂性: 惩罚不应剥夺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也不能无限期延长。

“严厉程度”的把握:

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对待一个3岁的孩子,和对待一个10岁的孩子,严厉的程度和方式自然不同。
幼儿(25岁): 惩罚更偏向于“暂停”或“移除”。比如,“你不能再玩这个积木了,因为它被你扔到地上了。”或者,带离现场,让他们在一个指定的“冷静角”待一会儿(时间不宜过长,通常是年龄+1分钟)。
学龄儿童(612岁): 可以引入“剥夺特权”的概念。比如,如果孩子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就不能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如果孩子破坏了玩具,可能需要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赔偿。
错误的严重性: 乱扔一个东西,和故意打人、损坏贵重物品,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不同的,惩罚的力度也应不同。
孩子的反应: 在执行惩罚的过程中,也要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已经因为惩罚而表现出深刻的懊悔和反思,那么就没必要“加码”。

一些具体的“严厉”但不伤人的惩罚方式:

“暂停”或“冷静时间”: 顾名思义,让孩子暂时离开让他兴奋或发脾气的环境,去一个安静的地方冷静。关键是,这个时间段不是用来“思考人生”的,而是为了让情绪降温。
剥夺特权: 暂时取消孩子喜欢的一项活动。比如,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那么回家后可能就不能看动画片了。
弥补错误: 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努力来弥补。比如,打碎了花瓶,需要帮忙一起收拾,或者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新的。
“冷处理”(慎用): 有时候,对于一些不涉及原则的、单纯吸引注意力的哭闹,家长适当的不予理会,也是一种“严厉”。但要注意,这不等于漠视,而是让孩子知道,这种方式并不能达到目的。一旦孩子停止了哭闹,就要及时给予关注。

什么时候需要特别小心“严厉”?

孩子是敏感型或高敏感儿童: 这类孩子的情绪反应会更强烈,也更容易受到伤害。严厉的惩罚可能会让他们产生长期的心理阴影。
孩子有特殊需求(如ASD、ADHD): 这些孩子可能无法理解或执行复杂的指令,惩罚需要更具针对性和耐心。
你情绪失控时: 如果你自己情绪很糟糕,无法保持冷静,最好先缓一缓,不要在情绪失控时做出惩罚的决定。

总结一下,当孩子发脾气讲道理无效时,是否应该严厉惩罚,以及如何把握尺度,是一个需要智慧和耐心的过程:

1. 优先尝试理解和引导: 解决情绪问题,而不是压制情绪。
2. 明确原则和底线: 孩子需要知道什么行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3. 惩罚是为了教育,不是为了发泄: 确保惩罚与错误相关、公正、短暂,且不伤害孩子的自尊。
4. 根据孩子的年龄、错误性质和孩子自身情况来调整严厉程度。
5. 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感受到爱和信任时,他们更容易接受你的引导和管教,也更容易从错误中学习。

有时候,比起“严厉”,更有效的是“清晰的界限”和“一致的执行”。让孩子明白,你爱他,但你不喜欢他的某些行为,并且你会坚守原则。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孩子,也对我们家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态度是——语言要温和,态度要坚决。

但很多家长恰恰相反,通常都是语言暴力,但行为软弱。一边骂着很难听的话,一边却又在做实质性的让步。

小孩子发脾气,无外乎几种情形:

一种是有样学样,所以当你的孩子在炸裂的时候,你首先反省一下你们夫妻二人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炸裂的行为。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他们通常都会默默记下你们大人的一言一行,并效仿之。

一种是有恃无恐,知道我这样闹下去能达到目的,干嘛不闹呢。有一次我们在外面吃饭,隔壁桌的小孩要喝饮料,大人说先吃饭吧。小孩立马哇哇大哭,尖利的哭腔重复着一句话“你们不爱我了”,小孩的母亲立马就认怂,饮料奉上,还连忙道歉:妈妈怎么会不爱你呢?

你说到了社会上,人人都是他爹妈吗?

第三种是真情绪崩溃了,觉得很绝望,所以以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和愤恨!这种是最难搞的,因为有太多种可能性了,你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为什么这么伤心难过。

但不管哪一种,严厉惩罚都是最无效的。无外乎就是将小孩的暴烈情绪暂时强压下去,今天控制住了,改天还是会再犯,治标不治本。

作为大人,首先一定是自己的表率作用要做好,其次是别过于骄纵孩子,同时也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候,别言语攻击和辱骂,但也别轻易让步!

好像这个尺度也不好把握,慢慢学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要请育儿专家拉姆斯大人 @Damon DanceForMe 来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