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发脾气,讲道理无效,是否应该严厉惩罚?如何把握严厉的程度?

回答
孩子发脾气,讲道理讲不通,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冲动之下想要严厉惩罚。但惩罚是否是唯一的选择?如何把握“严厉”的尺度,避免伤了孩子的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发脾气,尤其是年龄小的时候,很多时候并非故意要跟我们作对。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还不完善,无法像成年人一样理性地处理不满、挫败或恐惧。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压制。

“讲道理无效”不等于“永远无效”

孩子不愿意听道理,可能是因为:

情绪当头: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大脑的理性区域(前额叶)基本处于“关机”状态,再多的道理他们也听不进去。就像你试图在着火的房子里跟消防员讲经济学一样。
道理不对孩子胃口: 我们觉得道理很明显,但可能跟孩子当时的关注点、理解水平、兴趣点完全不匹配。
缺乏连接: 如果家长和平时与孩子沟通的连接不够,孩子可能就不愿意接受你的“道理”。
反复出现的情况: 如果同一个问题反复出现,孩子可能已经听麻木了,觉得你说的都是“套话”。

所以,在考虑惩罚之前,我们可以先尝试以下几个步骤:

1. 等孩子情绪缓和: 等孩子不那么激动了,哪怕是冷静了几分钟,再去尝试沟通。可以先帮他们平静下来,比如抱抱他们,或者让他们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
2. 理解情绪,但不认同行为: 试着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生气。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玩具被拿走了。”但是,要明确指出:“生气是可以的,但是打人是不对的。”
3. 用孩子能懂的方式解释: 你的“道理”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和场景来表达。比如,与其说“分享是美德”,不如说“如果我们轮流玩,大家都能玩到,这样不是更好吗?”
4. 提供选择: 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选择,让他们觉得有掌控感。比如“你想现在跟我一起收拾玩具,还是等我收拾好再过来?”
5. 树立榜样: 父母本身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方式处理问题,孩子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关于“严厉惩罚”:何时考虑?尺度如何把握?

在尝试了以上方法,但孩子依然故我,或者行为已经触犯了原则性的底线(比如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破坏财物),并且是故意的,那么适当的“严厉”就可能成为必要。

“严厉”不等于“暴力”或“侮辱”

这里的“严厉”更多的是指:

坚定而有原则的执行后果: 不是随意发泄,而是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有相应后果的。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认真和严肃: 语气、表情可以传递出你的严肃,但不是愤怒的咆哮。
暂时的剥夺特权或自由: 这是最常见的“严厉”方式。

惩罚的原则:

1. 后果与行为相关: 惩罚要和孩子犯的错误直接相关。
例如: 孩子因为乱扔食物,惩罚可以是让他自己清理干净,或者暂停餐点,而不是罚他去写作业。
例如: 孩子因为故意打人,惩罚可以是让他暂时离开游戏,或者不能和被他打的孩子一起玩。
2. 立即性(在可能范围内): 惩罚最好在错误发生后不久进行,这样孩子更容易将惩罚与行为联系起来。
3. 一致性: 对同一种错误,家长之间、以及每次都应该有基本一致的处理方式,让孩子知道规矩。
4. 可理解性: 孩子应该明白为什么受到惩罚。事后可以简单解释一下。
5. 不伤害自尊: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纠正行为,而不是让孩子感到羞愧或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避免人身攻击、贴标签(“你真是个坏孩子!”)、公开羞辱。
6. 短暂性: 惩罚不应剥夺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也不能无限期延长。

“严厉程度”的把握:

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对待一个3岁的孩子,和对待一个10岁的孩子,严厉的程度和方式自然不同。
幼儿(25岁): 惩罚更偏向于“暂停”或“移除”。比如,“你不能再玩这个积木了,因为它被你扔到地上了。”或者,带离现场,让他们在一个指定的“冷静角”待一会儿(时间不宜过长,通常是年龄+1分钟)。
学龄儿童(612岁): 可以引入“剥夺特权”的概念。比如,如果孩子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就不能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如果孩子破坏了玩具,可能需要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赔偿。
错误的严重性: 乱扔一个东西,和故意打人、损坏贵重物品,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不同的,惩罚的力度也应不同。
孩子的反应: 在执行惩罚的过程中,也要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已经因为惩罚而表现出深刻的懊悔和反思,那么就没必要“加码”。

一些具体的“严厉”但不伤人的惩罚方式:

“暂停”或“冷静时间”: 顾名思义,让孩子暂时离开让他兴奋或发脾气的环境,去一个安静的地方冷静。关键是,这个时间段不是用来“思考人生”的,而是为了让情绪降温。
剥夺特权: 暂时取消孩子喜欢的一项活动。比如,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那么回家后可能就不能看动画片了。
弥补错误: 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努力来弥补。比如,打碎了花瓶,需要帮忙一起收拾,或者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新的。
“冷处理”(慎用): 有时候,对于一些不涉及原则的、单纯吸引注意力的哭闹,家长适当的不予理会,也是一种“严厉”。但要注意,这不等于漠视,而是让孩子知道,这种方式并不能达到目的。一旦孩子停止了哭闹,就要及时给予关注。

什么时候需要特别小心“严厉”?

孩子是敏感型或高敏感儿童: 这类孩子的情绪反应会更强烈,也更容易受到伤害。严厉的惩罚可能会让他们产生长期的心理阴影。
孩子有特殊需求(如ASD、ADHD): 这些孩子可能无法理解或执行复杂的指令,惩罚需要更具针对性和耐心。
你情绪失控时: 如果你自己情绪很糟糕,无法保持冷静,最好先缓一缓,不要在情绪失控时做出惩罚的决定。

总结一下,当孩子发脾气讲道理无效时,是否应该严厉惩罚,以及如何把握尺度,是一个需要智慧和耐心的过程:

1. 优先尝试理解和引导: 解决情绪问题,而不是压制情绪。
2. 明确原则和底线: 孩子需要知道什么行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3. 惩罚是为了教育,不是为了发泄: 确保惩罚与错误相关、公正、短暂,且不伤害孩子的自尊。
4. 根据孩子的年龄、错误性质和孩子自身情况来调整严厉程度。
5. 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感受到爱和信任时,他们更容易接受你的引导和管教,也更容易从错误中学习。

有时候,比起“严厉”,更有效的是“清晰的界限”和“一致的执行”。让孩子明白,你爱他,但你不喜欢他的某些行为,并且你会坚守原则。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孩子,也对我们家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态度是——语言要温和,态度要坚决。

但很多家长恰恰相反,通常都是语言暴力,但行为软弱。一边骂着很难听的话,一边却又在做实质性的让步。

小孩子发脾气,无外乎几种情形:

一种是有样学样,所以当你的孩子在炸裂的时候,你首先反省一下你们夫妻二人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炸裂的行为。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他们通常都会默默记下你们大人的一言一行,并效仿之。

一种是有恃无恐,知道我这样闹下去能达到目的,干嘛不闹呢。有一次我们在外面吃饭,隔壁桌的小孩要喝饮料,大人说先吃饭吧。小孩立马哇哇大哭,尖利的哭腔重复着一句话“你们不爱我了”,小孩的母亲立马就认怂,饮料奉上,还连忙道歉:妈妈怎么会不爱你呢?

你说到了社会上,人人都是他爹妈吗?

第三种是真情绪崩溃了,觉得很绝望,所以以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和愤恨!这种是最难搞的,因为有太多种可能性了,你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为什么这么伤心难过。

但不管哪一种,严厉惩罚都是最无效的。无外乎就是将小孩的暴烈情绪暂时强压下去,今天控制住了,改天还是会再犯,治标不治本。

作为大人,首先一定是自己的表率作用要做好,其次是别过于骄纵孩子,同时也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候,别言语攻击和辱骂,但也别轻易让步!

好像这个尺度也不好把握,慢慢学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要请育儿专家拉姆斯大人 @Damon DanceForMe 来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发脾气,讲道理讲不通,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冲动之下想要严厉惩罚。但惩罚是否是唯一的选择?如何把握“严厉”的尺度,避免伤了孩子的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确实是个大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发脾气,尤其是年龄小的时候,很多时候并非故意要跟我们作对。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还不完善,无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困扰的家庭现象:父母可以“理直气壮”地发脾气,而孩子稍有不满就可能被贴上“无理取闹”的标签。这其中的原因可不简单,它掺杂了权力结构、沟通方式、认知偏差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首先,得从最根本的权力不对等说起。在家庭这个微观社会中,父母天然拥有比孩子更大的权力和资源。他.............
  • 回答
    三岁孩子爱发脾气,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别担心,这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的阶段,我们俗称“可怕的两岁”的延伸,或者说三岁孩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这时候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了,但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却还没跟上,就像一个正在学习开车的新手,手里握着方向盘,却还没完全掌握好油门和刹车。.............
  • 回答
    孩子爱发脾气,这事儿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每次看到孩子突然炸毛,又是摔东西又是哭闹,家长们的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甚至会怀疑是不是自家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是不是自己带得不好。说到底,孩子爱发脾气,这到底是大人的问题,还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呢?其实,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非此即彼”,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联动反应,.............
  • 回答
    看到你写下的这些话,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委屈、无奈,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你说你比老公工资多一倍,这本身就说明你在经济上付出了更多努力和贡献。然而,家务活几乎全包、花钱还要被指责,尤其是孩子已经七岁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对父母关系的变化是很敏感的。这日子过得,着实不易。咱们不妨一点一点地捋一捋,看看这背.............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发生之后,心里肯定像有块石头一样,堵得慌吧?尤其是在冲着别人家孩子发了火之后,那种懊恼和不安感更是挥之不去。咱们先别急着给自己贴标签,认为自己是个坏人或者“不能带孩子”之类的。成年人嘛,总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这很正常,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让我们感到挫败、无奈或者委屈的场景时。孩子嘛,他们的世.............
  • 回答
    饶毅老师这句话的本意,我相信很多经历过科研圈的人都能体会一二。它并非是要去论证“科学家孩子发文章”这件事本身是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描述,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句话:一、 从“机会”和“资源”的角度看: 环境的熏陶与早期接触: .............
  • 回答
    幼儿园要求家长在朋友圈发布孩子阅读视频,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里面门道可不少。我倒不是说这有多“好”或者多“不好”,而是从几个角度去看看它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以及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潜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件事情的出发点,在很多老师看来,可能是为了“促进孩子阅读”。你想啊,家长自己平时忙里忙外.............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心里一定乱成了一锅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肯定让你感到震惊、困惑,甚至可能有些愤怒和不安。别急,我们一点一点来梳理。首先,你需要冷静下来。我知道这很难,但任何冲动的决定都可能让你后悔。深呼吸几次,找个安静的地方,试着让自己不那么激动。关于你发现的视频:你说你女朋友16岁生了一个孩子,然后你又.............
  • 回答
    嘿!你知道小小的萤火虫为什么能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吗?这可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哦!萤火虫的小秘密:肚肚里的“小灯笼”萤火虫呀,就像是带着一个装满了神奇“灯油”的小灯笼在肚子里。这个“灯油”其实是一种叫做荧光素的化学物质,而我们人类体内也有类似的物质,只是它不能发光。当萤火虫需要发光的时候,它就会把这种.............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细想一下,这位女同学的心态可能挺复杂的,不只是单一的原因能解释。首先,最直观的,可能是一种保护欲和“小团体”意识在作祟。她已经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跟班里其他同学,尤其是没成家的男同学,生活的重心和关注点已经不太一样了。她可能觉得,大家在一起聊天,分享生活,应该是围绕着班级这.............
  •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够闹心的,尤其是孩子被冤枉,做妈的肯定心疼得不行。对方妈妈这么做,一是没素质,二是明显有点儿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扣帽子,还故意屏蔽你,这感觉像是把你架在火上烤,又让你没法儿直接回应。遇到这种情况,冷静是第一位的,虽然难,但想想孩子,咱们得把这事儿处理好。我给你梳理梳理,咱们一步一步来怎.............
  • 回答
    您家孩子这种分享欲特别强,能把家里的好东西主动拿给别人,这本身是很棒的品格,说明他懂得付出和分享的快乐。现在延伸到拿钱给小朋友,这确实是个需要我们细心引导的事情。首先,别急着否定或者制止。想想看,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他可能是觉得能让小朋友开心,或者他也看到过别人这么做,觉得这是“好人”的表现。他的出发.............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人们的审美观、育儿心理、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以及对“丑”的定义等等。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审美的主观性与个体差异: “丑”的定义非常主观: 每个人对“美”和“丑”的定义都不同,受到文化、成长环境、个人经历、流行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回答
    长沙发出的这项“不得让孩子单独与保姆居住生活”的家庭教育令,无疑是在家庭教育领域投下的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纸命令,更触及了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孩子的成长环境安全与家庭责任的界定。如何看待这项家庭教育令?这项命令的出台,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解读: 对儿童.............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你有没有发现,大人在放假的时候收到的是礼物或者好吃的,而你收到的却是作业本?嗯,让我好好跟你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想想看,大人平时是不是要工作?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在公司忙忙碌碌,要处理很多复杂的事情,比如开会、写报告、跟客户打交道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工作”。这些工作就像是一种.............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引起不少讨论。幼儿园给接种了疫苗的孩子戴上“光荣大红花”,这种做法到底合不合适,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事儿有几个点值得肯定: 鼓励和正向引导: 孩子嘛,特别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对于新事物、新体验,尤其是需要“乖乖”做的事情,往往是需要鼓励和引导的。接种疫.............
  • 回答
    这样的情况,想必你心里肯定很不是滋味吧。我能想象你看着她把你们生活中,尤其是跟孩子有关的事情,一股脑儿地发给前夫时,心里涌上来的那些复杂的情绪:不解、担忧、甚至还有点失落和不安。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事儿。你觉得她频繁地就同一件事咨询你和前夫的意见,尤其是孩子的相关事宜,这背后可能藏着什么呢?首先,最直接.............
  • 回答
    看到女教师发布批评“形式主义”文章《一群正在被毁掉的乡村孩子》后被官方约谈,以及后续的处理方式,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包括作者的意图、文章的内容、官方的反应以及社会舆论的看法。首先,从女教师的发文动机和文章内容来看: 出发点: 这位女教师的.............
  • 回答
    福原爱和江宏杰结束婚姻的消息,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婚姻状况一旦公开,往往会牵动许多人的神经,既有对他们过往感情的怀念,也有对他们未来走向的关心。要看待这段婚姻及其结束的选择,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一、 对福原爱与江宏杰这段婚姻的观察: 初期的美好与公众期待: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