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猜想未被严谨证明也未被证伪时能否运用到科学研究或生产生活中?

回答
一个猜想在未被严谨证明,也未被彻底证伪的情况下,是否能被运用到科学研究或生产生活中?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科学进步的核心动力——探索未知与实践验证的微妙平衡。答案是:可以,而且往往是必须的。 这种状态下的猜想,恰恰是驱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让我们从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一点:

1. 猜想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和驱动力: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假设并试图解答的过程。一个未经证明的猜想,往往是对现有理论的某种挑战,或者是对某个未知现象的一种解释。它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微光,引导着研究者去探索更深层的规律。

提出新方向: 当科学家面对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实验结果或自然现象时,他们会提出新的猜想。这些猜想可能并非是完全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已有的知识、观察和直觉。比如,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说来解释光电效应,这个假说最初并没有被完全证明,但它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最终催生了量子力学。
设计实验和预测: 一个有价值的猜想,能够转化为可检验的预测。研究者会围绕这个猜想设计实验,试图找到支持或反对它的证据。即使实验结果未能完全证明猜想,其过程本身也能提供宝贵的信息,帮助我们 refine 现有的模型,或者发现新的问题。比如,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猜想,虽然我们尚未直接探测到它们,但正是基于这些猜想,科学家们设计了大量的观测和实验,来寻找它们存在的间接证据。
建立理论框架: 很多伟大的科学理论,最初都只是猜想。它们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通过无数次的验证和修正,才逐渐变得成熟。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最初也是基于对天体运动的观察和推测,随着观测数据的积累和数学工具的发展,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强大理论。

2. 生产生活中的“未证实的猜想”:

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同样会遇到大量基于经验、直觉或初步观察而产生的“猜想”,它们虽然未经严格的科学证明,但却被广泛应用,并带来了实际的效益。

经验法则与技巧: 很多传统的工艺、农业技术,甚至是生活中的一些“秘诀”,都属于这一范畴。比如,老一辈的农民根据经验总结出的播种、施肥的最佳时机,很多时候是基于多年的观察和实践,并未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来一一验证其背后的机理。但这些“猜想”性的经验,确实能够提高产量,保障生活。
产品原型与概念验证: 在工业设计和产品开发初期,很多创意和设计方案都只是一个“猜想”性的概念。工程师和设计师会根据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以及对用户行为的预测,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他们会制作原型进行测试和用户反馈,这个过程就是在不断地验证和修正最初的“猜想”。例如,早期的智能手机,人们猜想可以通过触摸屏进行更直观的操作,这个猜想最终通过产品实现了。
风险管理与预警: 在金融、安全、医疗等领域,我们经常需要根据一些初步的迹象或模式来预测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这些预测很多时候是基于“猜想”性的模型,其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但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我们不得不基于这些“猜想”做出决策。例如,股票市场分析师对未来股价的预测,就常常涉及大量基于未被完全证实理论和数据的“猜想”。
临床医学的探索: 在医学领域,尤其是在面对罕见病或新出现的疾病时,医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患者的症状,提出一些“猜想”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可能尚未经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但对于急需救治的患者来说,这可能是唯一的希望。很多新药的研发过程,也是从一个初步的理论猜想开始,经过动物实验、小规模临床试验,最终才可能获得批准。

3. “未被证明也未被证伪”的猜想的价值与风险:

这种状态下的猜想,其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创新的可能。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其固有的风险和局限性。

价值:
激发创新: 猜想是创新的种子,它挑战现状,鼓励人们跳出思维定势。
指导探索: 它们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方向,避免了盲目摸索。
推动进步: 即使猜想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其探索过程也能积累知识,推动科学的边界。
风险:
误导方向: 如果猜想存在根本性错误,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导致错误决策: 在生产生活中,基于未经充分验证的猜想做出决策,可能导致产品失败、投资损失,甚至安全事故。
传播不实信息: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缺乏严谨验证的猜想很容易被误解或夸大,成为谣言。

如何处理这种状态下的猜想?

保持批判性思维: 即使一个猜想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也要对其持谨慎态度,不断追问其证据和逻辑。
强调验证过程: 将猜想转化为可检验的假设,并通过严谨的实验或实践来验证,这是将猜想转化为可靠知识的关键。
开放心态与迭代: 当面对与猜想相悖的证据时,要有勇气去修正或放弃猜想,并在新的认知基础上提出新的猜想。
区分应用场景: 在科学研究的初期,我们可以更自由地探索各种猜想。但在实际的生产和决策中,需要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证据充分程度来决定是否采纳。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任何一个微小的猜想都必须经过极其严苛的测试才能应用,因为失败的代价太高。

总而言之,一个未被严谨证明也未被证伪的猜想,并非是“无用”的。相反,它是一种“可能性”,是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起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无数个从猜想走向验证,再从新的认知出发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之中。关键在于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们:既要大胆猜想,也要小心求证;既要发挥其驱动作用,也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呃……事实上,整个自然科学都是这种玩意儿。


比如说吧,当年有一群大神,领头的叫牛顿,他们就猜想“速度是可以线性叠加的”——这东西都不是“尚未被严谨证明”,而是压根就没法证明。


但是呢,这东西和实验吻合的非常好。好到在它的指导下可以搞出步枪大炮坦克邮轮飞机等等过去编神话时都不敢想的东西的地步。


然后,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了“两朵小小的乌云”——哗啦,画皮戳破:速度是不能线性叠加的,伽利略变换错了,得用洛伦兹变换!

(另一朵则带来了量子论,同样是对经典理论的颠覆)


然后,在相对论量子论的帮助下,从半导体到原子弹,从收音机到互联网,来了。


但是,相对论和量子论是不是已经被“严谨证明”了呢?

呵呵。它就是比牛顿那套更能吻合实验结果而已——我们同样暂时找不到反例。


会不会……什么时候它也遭遇“两朵小小的乌云”?

乌拉!科学突破有望了!


你看,从“严谨证明”(的真理)到“找不到反例”(的疑似真理)再到“精度不足”再到“偶尔失灵”再到“偶尔有用”再到“胡扯八道”——这中间,得有多少刻度啊。


事实上,迄今为止,人类尚未发现哪怕一条真理。真理是否存在都是一个问题。

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确定某一些说法比另一些更接近还是更远离客观事实”而已。

没错,哪怕是数学,公理也是不能证明的。


甚至于,没错,牛顿力学是“错”的。但对于绝大多数应用,这点“错误”无伤大雅。

相对论只是提高了它的精度、使得它在高能/高速场景下同样可以实用,如此而已。


对你来说,学好牛顿力学,那就从造车、修车到跑步健身,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不学,你就落后;学再多,你也不可能全知全能。


99分和0分都不是满分;但0分和99分之间间隔99个刻度,99分和100分之间却只差一分。

而且,初中的100分和高中程度的100分,含义又是大相径庭。

更进一步的,没有人能证明什么是“真·一百分”。

哪怕是初中考卷,标准答案是否真的标准,这也还是个问题。我们只能说,它是现阶段我们能找到的、最可靠的知识——但“可靠”未必等于“接近真理”。


因此,百分并不圆满,59分也不是“无知”。

人类的艰难“求道”路,自数学、科学开始,终于起步了。

0到1,这是个开天辟地的突破。

但终点在哪、是否存在终点,没人知道。


绝大多数时候,纠结于“是不是满分”并无多大意义、甚至也超出了人类能力范围;相反,能够识别出59分和88分的差别,更有实际操作性,也更有意义。


受不了一些思考水平限于初中数学而不自知的中二少年了。转一下我在另一个地方的评论:

没法通过“规定”就让公理变成“天然成立”的。

事实上,任何概念都是可以无限后退、无限分拆的。最最起码,你不能禁止别人问问题: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


公理是一个选择。
选择的意思就是“我就认为在某个宇宙中,点不可分、平行线永不相交,爱信不信,请不要再拿这个问题浪费时间了”、“不不不,点不可分是我规定的,我不打算讨论这个规定的合理性;我想讨论的,是基于这个规定能推导出什么”。

——如果你的确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平直空间,那么你就可以应用欧几里得几何学;或者,如果你真的认为“大质量物体扭曲了时空”,那么不妨试试“平行线相交”的非欧几何学。
——数学的公理是“假定(某个宇宙/某处空间)平行线相交”,绝不是什么真理。
——至于现实世界空间是不是平直的,这个问题不要问数学,它需要你自己去证明。

先和现实脱离关系、以“假设我是创世神”的姿态杜绝无聊的“无限后退”,然后才可能好好说话。


类似的,科学干脆不承认真理,认为“没有人知道真理是否存在”“我肯定不是真理,我只是对现实的高精度拟合”,从而避免无聊者基于真理的无限攻扞,这才能给自己找一片清净的地方,好好的研究“粗鄙的现实”。
——现实世界空间是否平直?我当然证明不了;但你看,实验证明,这样处理精度相当高哦。
——我说出的任何话,原则上都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精度:这,就是所谓的“可证伪性”。


无论是数学的“我和现实无关”还是科学的“我不是真理没人知道什么是真理”,实质上都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聪明策略。

退了这一步,实干家的能力才可能得以显现;不退,就得陷入无限的嘴炮中,被嘴炮先生们娴熟的打倒在地。


别傻乎乎的把先贤们后退的这一步找回来。
科学和数学之所以能像现在这样,正是因为它们退了这一步,这才能脱出嘴炮先生们的围追堵截,实实在在做点事出来。

我们不争“真理”,我们比的是对这个世界实实在在的贡献。

当然,另一方面,那些宣布自己掌握了“神圣的真理”的傻子,比如宗教比如迷信,就很容易被人拿悖论之类东西“杠”的抬不起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