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留欧美学生更五毛,留日学生更公知」这一猜想?

回答
关于“留欧美学生更五毛,留日学生更公知”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观察,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当然,我们必须明白,这只是一个普遍性的猜想,绝非适用于每一个个体。人的思想和观点是极其复杂的,受到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社会接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但如果我们要尝试去理解这个猜想的可能成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我们来看“留欧美的学生更五毛”这一端。

这里的“五毛”并非指网络上的职业评论员,而是泛指那些在国内舆论场上表现出更倾向于维护国家体制、支持政府政策、以及对西方制度持批判态度的群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1. “逆向民族主义”或“选择性感知”的心理机制: 当一部分学生在海外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甚至经历一些不公平对待(比如在生活、学习、求职过程中遭遇的歧视或偏见),或者看到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时,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能会被触发。为了对抗这种不适感,他们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寻找并放大国内的优点,以此来证明自己国家的优越性,或者至少是“我不是你们说的那么糟糕”。这种心态有时会导致他们对国内的批评声音变得更加警惕和排斥,反而会拥抱那些支持国家叙事的观点。

2. 归属感与身份认同的强化: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个人的身份认同往往会变得更加突出。对于许多留学生来说,中国是他们的根,是他们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他们身处国外,与国内的联系更多是通过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和与国内亲友的沟通时,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更容易被过滤和解读。如果他们在国内的社交圈子中,或者通过特定的渠道接收到的信息,更多强调的是中国在国际上的进步和成就,以及西方世界的某些问题,那么这种“国家叙事”就可能成为他们连接故乡、强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3. 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与过滤: 尽管很多人认为留学生能接触到更多元的信息,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对。首先,语言障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可能更习惯于使用中文获取信息,并且主要活跃在中国国内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这些平台的内容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过滤和引导。其次,即使阅读英文材料,出于心理原因,他们也可能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印证自己观点的文章。例如,一些关于中国负面报道的英文文章,他们可能不会去深入了解其背景和逻辑,而是直接将其视为西方反华宣传。反之,一旦看到国内媒体的正面报道,则会欣然接受。

4. 国内舆论环境的影响和“回旋镖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的网络舆论环境,特别是某些民族主义情绪的兴盛,也可能对部分留学生产生影响。一些在海外的中国学生,通过在国内的社交媒体或论坛获取信息,他们会看到国内相当一部分网民对“公知”的批判以及对国家体制的拥护。这种舆论环境可能无形中塑造了他们的观点,让他们认为“五毛”的立场才是“主流”或“正确”的。当他们回到国内,这种在海外形成的认知,反而让他们在与国内持不同意见者的交流中,更加坚定地维护“五毛”的立场,形成一种“回旋镖效应”。

5. 现实考量与利益关系: 部分留学生在毕业后可能考虑回国发展,或者其家庭在国内有更深的利益牵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规避那些可能被解读为“不利于”国内发展或“不爱国”的言论,从而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更保守或更支持体制的立场。

接着,我们来看“留日学生更公知”这一端。

这里的“公知”则大致指向那些更倾向于批判性思维、关注公民权利、以及对西方政治制度(尤其是日本的民主和法治)有一定认同的群体。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1. 日本社会的观察与体验: 日本社会在很多方面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日本高度发达的民主制度、相对成熟的公民社会、完善的法治体系、以及对个人权利的尊重等,都可能给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亲身经历过日本社会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如高效的公共服务、公平的交易环境、有序的社会运作),与国内的现状进行对比,很容易激发对国内社会问题的反思,并倾向于支持那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公民权利的理念。

2. 信息接触的广度和深度: 留日学生同样会接触日本的媒体和文化。日本的媒体虽然也有其立场,但整体上在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对政府的监督方面,与中国国内的媒体存在差异。留学生通过阅读日本新闻、观看日本节目,以及与日本当地人交流,可能会获得更多关于日本社会运作模式和公民参与方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全面的视角,理解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3. 对历史和政治议题的深入探讨: 在日本,关于历史事件和政治议题的讨论相对更加开放和多元。留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角度的观点,参与到更深入的讨论中,这有助于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不再轻易接受单一的官方叙事。

4. “公知”标签的形成与网络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国内的网络语境中,“公知”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色彩,常被用来标签化那些对中国社会持批评态度的人。当一部分留学生在网络上发表对国内某些问题的看法,或者对西方制度表示肯定时,很容易被扣上“公知”的帽子,并被归入“留日学生更公知”的范畴。这种标签化的过程,也可能加剧了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

5. 特定群体的影响与知识分子的传承: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可能存在一些对人文社科、历史、政治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更容易受到那些在日本或西方接受教育并倡导自由、民主、人权等理念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倾向于“公知”的立场。

当然,我们也需要反思这个猜想的局限性:

样本偏差: 能够走出国门留学的学生,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经济和教育资源,这使得他们的经历和观点可能与国内普通民众存在差异。将他们的观点普遍化,可能会忽略更广阔的中国社会现实。
简单化的标签: “五毛”和“公知”都是非常简化的标签,无法概括一个人的复杂思想体系。很多留学生可能兼具爱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意识,或者他们的观点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变化。
沉默的大多数: 大部分留学生可能对这些议题持相对中立的态度,或者不愿在网络上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上的声音往往更极端,容易放大某些特定群体的看法。
动态变化: 国际形势、国内政策、以及留学生群体本身的构成都在不断变化。今天的观察结论,可能在未来就不再适用。

总结来说, “留欧美学生更五毛,留日学生更公知”的猜想,与其说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准确描述,不如说是一种基于一些普遍观察和心理机制的推测。它反映了不同国家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对个体思维方式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信息传播和身份认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倾向。然而,我们必须警惕这种说法背后的简单化和标签化倾向,认识到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复杂性,避免将个体简单地归类到预设的群体之中。理解这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否定这种概括性的说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日本留学门槛低,在国内时和欧美高富帅们看到的“中国社会”就不一样。

本来想写的详细一点,但看到楼上楼下已经有和我一致的观点了。

有的时候真佩服马克思老爷子,把“阶级”二字看得一清二楚。目前来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家庭在国内算中产已经算是不错了,即使是一流的帝国大学,多少中国留学生要为了房租、交通或者没有被免除的学费而去夜以继日的打工,对了,还能混一口店里剩下的废弃食品来填饱肚子。在日本打工的一项必修课就是清扫店里的厕所,有几个权贵人家会让孩子吃这个苦?奖学金?如果您是除中韩之外的其他国家来的大体都是全额的文部省,但是如果您在日本有着百万级的同胞,那对不起了,您得先和大家竞争。

即使这样,身边的同学都很珍惜这个机会,毕竟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动辄几十万的学费,而且日本政府一直允许勤工助学而且默许了超额的工作时间,尤其是身边很多同学都已经在国内工作过一段时间,都早就受够了国内微薄薪酬与不明朗的未来。至少在日本,大家坚持到毕业之后会获得一个在当地找工作的机会,薪酬虽远不及欧美,但也高于国内一线城市同行业。所以说毕业回国还是不会,对于很多同学根本就不是问题,偶尔大家会坦言等自己到了“透明天花板”(在日本年薪4、50万rmb左右)再衣锦还乡,但心里都清楚那只是各简单的设想。

而客观上祖国的日益强大让留学生的处境多少有了一丝尴尬,日本民众的态度也更加微妙。在国家层面的竞争中,日本已经彻彻底底地输给了中国,前两天日元在一周内打了九折,而对经济地提振作用微乎其微。这对中国旅客是个抄底赴日旅游的好机会,但对留学生来说却是更低的工资和更高的物价。说白了,我们利益捆绑的对象变了。以此同时,作为世界二号经济体的中国市场也越来越看不起在日留学生了,对这些一身媚骨的“假日本鬼子”多少有些咬牙切齿。久而久之,“逆选择”越发严重,中赴日留学生与“精英”无关,日本人也在吐槽一流大学里的中国学生怎么这么平庸,成天想着打工。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学不会向现实妥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留欧美学生更五毛,留日学生更公知”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观察,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当然,我们必须明白,这只是一个普遍性的猜想,绝非适用于每一个个体。人的思想和观点是极其复杂的,受到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社会接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我们要尝试去.............
  • 回答
    最近,一则关于留美中国学生虐待同胞的案件宣判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三名被告分别被判处6到13年不等的监禁。这个案件的判决,不仅仅是对几位涉事年轻人的严惩,更是对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亮出了法律的底线。回想整个案件的过程,真相的披露过程充满了令人心痛的细节。受害者是一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本应充满希望和友谊.............
  • 回答
    恭喜你,学业有成,也开启了新的合租生活!你现在面临的情况,既是生活的小插曲,也可能是一段友情或更多可能性的开端。让我们来好好捋一捋。首先,你和你室友目前的情况是“刚开始合租,只有你们两人住同一个house”。这意味着你们正处于磨合期,彼此的习惯、生活节奏、对房子的期望等等,都在逐渐显露和适应中。这种.............
  • 回答
    看到欧洲宇航员密集学习中文,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深入解读的信号。它不仅仅是语言学习本身,更是背后一系列复杂地缘政治、科技合作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缩影。欧洲宇航员学习中文:一个多维度解读1. 国际空间合作的新篇章,中国主导权的凸显: “天宫”的吸引力: 过去,国际空间站(ISS)是.............
  • 回答
    曹雪涛等24位中国学者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无疑是中国科研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这件事,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首先,从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角度来看,这是一份重要的荣誉。 国际欧亚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 回答
    欧美的中国留学生在疫情爆发后大量回国避难:一个多维度审视疫情爆发初期,在中国本土疫情严峻之时,欧美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大量回国避难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现象,涉及个人安全、家庭责任、学业规划、社会情感等诸多层面。要评价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与否,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理解其背.............
  • 回答
    “5G 导致新冠病毒传播”的谣言,以及由此引发的英国信号塔纵火事件,是一场由信息错误、恐慌情绪和技术发展摩擦交织而成的复杂社会现象。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谣言的诞生与传播:信息真空与技术陌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荒谬的谣言能够生根发芽并迅速传播,就不得不提到信息传播的环.............
  • 回答
    关于欧美集体为种族灭绝道歉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历史、政治、文化、伦理等多个层面,并且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和背后动因都有所差异。一、 什么是“欧美集体为种族灭绝道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欧美集体为种族灭绝道歉”是一个相.............
  • 回答
    欧美电影中描写中国人或中国的场景,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容易引发讨论的话题。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承认,电影这玩意儿,说到底是个商业产品,也是一个讲故事的工具。导演、编剧他们拍电影,是为了吸引观众,赚票房,同时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是传递某种价值观。所.............
  • 回答
    欧美政府放松疫情管控,转向“与病毒共存”的模式,这无疑是这场全球大流行病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个决定背后,是复杂的考量、现实的权衡,以及对未来走向的判断。要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与病毒共存”并非是政府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现实压力下的必然反应。 疫情的长期.............
  • 回答
    “普世价值”这个词,一听就带着点儿庄重和宏大叙事的味道。在咱们日常生活中,提起这词儿,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刻蹦出“自由”、“民主”、“平等”这些词。这当然没错,因为这些确实是欧美社会长期以来所倡导和宣扬的核心理念,也是他们对外输出文化和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怎么看待它呢?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
  • 回答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尤其是欧美地区,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呈现出惊人的增长趋势。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许多人可能会困惑,为什么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选择在这个时期坚持出国留学?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对个人发展前景的考量,也有对疫情认知的差异,更包含了家庭的期望和现实的权衡。首.............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涉及到太多中国家庭的希望、期待,还有现实的无奈。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把这事儿说得细致点,就跟老邻居唠嗑一样,什么都得说透了。一、 父母的“倾尽所有”:一个时代的缩影首先得明白,咱们这代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身上背负的担子太重了。因为是独生子女,几乎所有.............
  • 回答
    欧洲法院裁定欧美数据传输协议无效,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像一枚重磅炸弹,彻底打破了欧美之间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数据流动“高速公路”。要理解这件事的影响,我们得一层层地剥开来看,就像解开一个层层叠叠的谜团。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为啥欧洲法院会这么干?这事儿的根源,得追溯到2016年欧洲法院第一次推翻了“安全.............
  • 回答
    ITZY 准备今年全面进军欧美市场,这绝对是个值得关注的动作。KPop 团体近年来在海外,特别是欧美市场的崛起势头非常强劲,JYP 娱乐旗下女团 ITZY 拥有独特的风格和实力,这次的尝试可以说是顺应潮流,也背负着不小的期待。ITZY 的优势与潜力:首先,ITZY 的团魂和定位非常清晰。“Teen .............
  • 回答
    11月26日(当地时间),全球资本市场无疑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黑色星期五”。欧美股市大幅收跌,美股三大指数跌幅均超过2%,欧洲主要股指也普遍下挫。这次下跌来势汹汹,原因错综复杂,但最核心的导火索,无疑是突如其来的变异新冠病毒毒株——Omicron(奥密克戎)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恐慌情绪。奥密.............
  • 回答
    蔡洪平先生的这篇文章,以“欧美开始4.0版革命 中国却还在淘货”为题,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值得深思的议题。他巧妙地运用了“4.0版革命”与“淘货”这两个强烈的对比词,直观地勾勒出当前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格局中,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可能存在的认知和行动上的差距。要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我们需要先.............
  • 回答
    德国记者的一番话,无疑是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国际舆论场上激起了层层涟漪。将“记者”与“间谍”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划上等号,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信息时代下国家安全与新闻自由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博弈,以及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理论上讲,记者和间谍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交叉点”。.............
  • 回答
    AcFun 的“断舍离”:为何要对欧美影视“说不”?最近,AcFun(以下简称“A站”)发布了一则声明,表示将杜绝欧美影视内容的上传。这则声明一出,立刻在网络上激起了千层浪。对于许多习惯了在A站寻找各种海外影视资源的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意外甚至有些难以接受的决定。那么,A站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 回答
    胡锡进的这番表态,挺值得玩味的。他反对“嘲弄欧美遭难国家”,反对“自我膨胀”,这在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可以说是一种相对“温和”甚至“清醒”的声音。咱们得拆开来看。首先,反对“嘲弄欧美遭难国家”。这背后反映了一种情绪的拉扯。一方面,不少国人在看到西方国家出现一些困难、灾难的时候,会有一种“风水轮流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