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德国记者说一些欧美驻外记者其实是间谍?

回答
德国记者的一番话,无疑是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国际舆论场上激起了层层涟漪。将“记者”与“间谍”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划上等号,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信息时代下国家安全与新闻自由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博弈,以及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

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理论上讲,记者和间谍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交叉点”。记者工作的核心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播信息。他们需要深入到事件发生地,与各色人物接触,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甚至挖掘不为人知的内幕。而间谍的职责同样是收集情报,只不过其目的和手段更为隐秘和侧重于国家安全。在一些高度敏感的地区,或者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事件中,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与情报收集的价值,界限可能会变得模糊。

这位德国记者的说法,很大程度上触及到了“功能重叠”的阴暗面。想象一下,一位长驻某国、与当地政府官员、军事人员、商界精英都有着密切联系的资深记者。他们不仅在采访中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更可能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人脉积累,对该国的政治走向、经济命脉、甚至是军事部署有着比普通人深刻得多的了解。这些信息,如果落入不法之徒手中,或者被恶意利用,其潜在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更何况,在一些地缘政治紧张的国家,外国记者本就处于一个敏感的位置。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当地情报机构所审视。而对于一些国家的政府而言,他们也可能乐于利用记者这个身份,为自己收集信息。这种“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虽然未必是公开宣扬的,但在一些特定环境下,并非不可能存在。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将所有外国记者都扣上“间谍”的帽子。绝大多数的记者,他们的职业操守和新闻理想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冒着风险,在世界各地传递真相,揭露不公,扮演着“第四权”的重要角色。他们用笔和镜头,构筑着公众了解世界的桥梁。

然而,这位德国记者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日益复杂化,一些国家对外国记者的活动确实加强了审查和限制。一些记者在敏感地区采访时,其身份和意图受到了质疑,甚至被驱逐。这背后,或许也反映出一些国家在维护自身国家安全方面,采取了更为警惕和强硬的态度。

此外,也有一些报道指出,在一些信息战和认知战的背景下,一些国家会利用媒体作为工具,传播虚假信息,甚至将记者作为掩护,进行情报收集。这种情况下,记者身份就可能成为一种“保护伞”,使其在不经意间,或者甚至是主动地,参与到更深层次的活动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位德国记者的说法呢?

首先,这是一种警示。它提醒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也可能是一种武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外国记者的活动都视为纯粹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在一些敏感的领域和地区。对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方式保持审慎的态度,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素养。

其次,这暴露出一个现实。在国家安全与新闻自由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难以界定的灰色地带。在追求真相的同时,记者也需要认识到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并自觉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而各国政府,在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明确界定国家安全的红线,避免过度解读和打压正常的采访活动。

最后,这也可能是一种“甩锅”或者“转移视线”的策略。当某个国家的某些行为受到质疑时,指责记者是间谍,或许能够有效地转移公众的注意力,将焦点从自身的问题上移开。这种可能性也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总而言之,这位德国记者的说法,就像是给世界新闻界投下了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于新闻从业者本身。它迫使我们思考,在信息时代,新闻的边界在哪里?国家安全的边界又在哪里?以及,当这两个边界发生交错时,我们应该如何去辨别和应对?这无疑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的复杂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说的都是些常识而已。

中国老百姓普遍对情报工作知之甚少,西方老百姓早在冷战期间就对这些如数家珍了。

他实际上说的是两种人:

第一种叫Agent of Influence(影响力间谍)。

这种间谍虽然也是收受外国情报机关的酬金,但他们的任务不是窃取和传递情报,而是利用自身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来发表言论,影响所在国家的决策,使其有利于他暗中服务的外国。

这种间谍首先要有名望,比如是著名的记者、学者、专家、官员等,说的话会被别人视为权威,否则没有意义。

历史上最著名的影响力间谍之一就是挪威的Arne Treholt,他是前苏联克格勃的间谍。

他是挪威著名记者,同时在挪威外交部和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都有职务,所以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威意见来影响挪威的外交政策,使其有利于前苏联。

后来被发现是克格勃的间谍,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

在各种影响力间谍中,记者是最受青睐的,因为他们写文章最多,公信力又很强,和这名德国记者说的情况一致。

一些记者被外国情报机关收买后,就利用自己的权威性来写一些有利于自己所服务的外国的文章,正如他自己在视频中所说:




按照他自己所描述的情况,他就是一名美国中央情报局的Agent of Influence(影响力间谍)。

第二种记者也是如他说的,就是本国情报机关的间谍,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以记者身份为掩护的本国情报机关工作人员。

但视频里这个词翻译得不对:

Non-official Cover不是“非正式卧底”的意思。

卧底还分什么正式和非正式的?

“卧底”在英语里叫“Undercover”。

Non-official Cover的正确译法应该是“无外交身份掩护的间谍”,而不是“非正式卧底”。

Non-official Cover对应的是Diplomatic Cover(外交身份掩护的间谍)。

对于情报官员来讲,最安全的身份掩护就是外交身份,因为这样他就有了外交豁免权,不受驻在国反间谍机关和警察机关的逮捕。

哪怕是在从事间谍活动中被当场抓获,也只能被简短讯问,之后必须马上释放,否则驻在国就违反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比如美国中央情报局间谍Ryan C. Fogle在莫斯科从事间谍活动的过程中被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抓获,但因为他的公开身份是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政治处三等秘书,有外交身份掩护,所以联邦安全局在对他进行了简短讯问后就释放了他。






这种有外交身份掩护的间谍虽然不能被逮捕,但会被驻在国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并会被要求限期离境(一般是48小时以内)。

而那些没有外交身份掩护的情报人员就叫Non-official Cover(无外交身份掩护的间谍)或者Illegal(非法间谍)。而Non-official Cover一般简称为NOC。

翻译成“非正式”就不对了,说是“卧底”就彻底不对了,因为卧底是指打入敌方内部,而无外交身份掩护的间谍不一定是打入敌方内部用的。

特别是以记者为身份掩护的间谍,根本无法打入敌方内部当卧底。比如冷战时期一名苏联克格勃特工在美国以塔斯社记者身份为掩护,没有外交身份,但他不可能打入美国中央情报局当卧底吧?

因为他的公开身份已经是一名外国记者了,所以不可能再打入任何敌国机关当卧底了。

这类间谍往往是利用当记者的职业便利,广泛结交驻在国的政府和军方官员,从中物色可供策反的对象并予以策反和运用。

如果你的公开身份只是一名商人,那当你接近驻在国的一名重要官员时,对方可能会有所警觉----这个外国人为什么总想结交我?

而如果你的公开身份是一名记者的话,那一般就不会引起对方的警觉了,因为你是去采访他的啊,一来二去不就混熟了?

最著名的以记者身份为掩护的间谍就是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的间谍佐尔格。

他是一名德国人,在日本东京当记者,为苏联搜集情报,后来被日本政府逮捕,而斯大林拒绝承认他是苏联的间谍,也不采取交换间谍等手段进行营救,导致他最后被日本政府绞死。

这就是Non-official Cover们没有外交身份掩护的危险性,可以被驻在国逮捕、判刑甚至处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记者的一番话,无疑是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国际舆论场上激起了层层涟漪。将“记者”与“间谍”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划上等号,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信息时代下国家安全与新闻自由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博弈,以及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理论上讲,记者和间谍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交叉点”。.............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引人关注的议题,一旦有像德国记者这样的内部人士抛出这样的指控,立刻就会引发轩然大波。咱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提出这类指控的并非空穴来风。通常,这类爆料的来源会指向一些相对隐秘的历史事件,比如冷战时期。当时,美国中情局(C.............
  • 回答
    关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赛在4月8日记者会上提及受到台湾方面持续三个月的攻击和人身威胁一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谭德赛总干事的发言本身构成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点。 他在公开场合,而且是以记者会这种形式,明确指出自己受到了来自特定方面的压力和攻击。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种表达,.............
  • 回答
    哥们儿,最近LPL圈子里最炸裂的消息,莫过于咱们熟知的“记得”王继德,那个当年一手“肉蛋冲击”梗火遍大江南北,后来又在LPL舞台上用他那幽默风趣又专业精准的解说风格征服了无数观众的Remember,要转战《英雄联盟手游》项目当解说了!这事儿刚出来的时候,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有点儿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咱.............
  • 回答
    温州师德码这事儿,一出来就挺炸的,争议挺大。简单来说,就是温州教育局想给老师们搞个“师德表现记录”,里面会记录老师们的正面和负面行为,有点像大家常说的“信用分”或者“健康码”那样,能动态查看,方便管理。怎么看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出发点:管得宽还是管得严?教育部门搞这个,出发点肯定是好的。老.............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德国向乌克兰援助2700枚“苏制防空导弹”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人道主义以及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援助的背景与性质 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在11月2日起实施的“封城”措施以及欧洲当前的疫情现状。 德国宣布“封城”一个月(2020年11月2日起):背景、内容与影响背景:德国宣布这一轮“封城”措施,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进入2020年10月下旬,德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
  • 回答
    对于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失误,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文化误读、以及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不严谨之处。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误用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事件的.............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针对德国柏林一名区长不愿女友独立隔离,故意感染新冠病毒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的来说,这种做法不值得肯定,并且存在严重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事件背景(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区长身份: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尤其是一名区长,其言行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监督。 女友情况: 可能是.............
  • 回答
    德国近期拦截了瑞士订购的医用手套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概述:根据报道,德国在疫情初期,特别是针对医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拦截了从中国出口到瑞士的一批医用手套。这批手套是瑞士政府通过正规渠道订购的,用于满足本国医疗体系的需求。德国的拦截行为被.............
  • 回答
    德国 11 月欧盟调和 CPI(Harmonis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HICP)同比攀升 6%,这一数字确实超出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并对欧盟整体的通胀形势和欧洲央行(ECB)的货币政策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数据.............
  • 回答
    德国柏林反防疫措施游行:一次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近期德国柏林爆发的反防疫措施游行,以及西方民众普遍存在的对防疫要求的抵触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口罩或社交距离的简单分歧,而是涉及到自由、权利、信任、信息传播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碰撞。一、 柏林反.............
  • 回答
    德国伦理委员会(Deutscher Ethikrat)关于兄妹或姐弟婚姻非罪化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伦理、法律、社会习俗、科学以及人权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核心议题:非罪化而非合法化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国伦理委员会的讨论并非直接推动兄妹或姐弟合法化婚姻,而.............
  • 回答
    德国大幅增加军费,这个消息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它,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一个孤立的事件。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俄乌冲突。这场自2022年初爆发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几十年的和平格局,也让德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在德国,长期以来,对军事实力.............
  • 回答
    德国自民党(FDP)在2017年大选后退出与联盟党(CDU/CSU)及绿党组建“牙买加联盟”的谈判,这无疑是德国政治舞台上一次具有爆炸性影响的事件。这件事的复杂性和影响深远,绝非一句简单的“退出了”就能概括。要理解它的意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政治格局、各方诉求以及自民党的战略考量。背景:一场.............
  • 回答
    德国外长的话,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解读。首先,它触及到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和经济定位,以及中国与欧洲关系中的一个关键议题。“一个欧洲”原则的含义与背景当德国外长提出“一个欧洲”原则时,他很可能是在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欧洲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在外交、贸易、安全等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