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矫枉过正。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防止孩子游戏成瘾是可以的,但是:
- 不要把游戏成瘾和游戏妖魔化,一言不合就出现过激的应对手段,比如打骂、言语羞辱、体罚,甚至是直接送到网瘾治疗所;
- 应该对量进行把握,比如适当玩耍是可以的,完全禁止就没有必要;
- 不要孩子沉迷游戏,就一味指责社会和游戏,应该同时反思自己作为家长是不是也有问题。
家长们需要有以下几点认识。因为在说怎么做之前,应当先有正确的思想基础。
1.不要过度妖魔化游戏
在传统观念中,不免会有玩物丧志之类的观点存在,再加上一些媒体和自媒体的煽风点火、刻意夸大[1],使很多家长对游戏和游戏成瘾避如蛇蝎。
不妨看看游戏障碍在临床表现上如何:
Przybylski et al.[2]指出被诊断符合游戏障碍标准的人只是比普通人的游戏时间更长,其它并无显著差异。
另有研究[3]指出,玩游戏时间更长只是把放弃某项活动的时间用在了游戏上面,而且大部分游戏玩家都处在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游戏成瘾的消极后果依然存在[4](一个实例)。
此外,很多家长怕游戏影响到学习,这本质还是个度的问题。
而有研究[5]探讨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长短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结果发现二者并没有显著关系。
一个解释是:孩子不玩游戏所节省的时间也会用在看电视、玩耍或其它非学习活动上。
2. 不要草木皆兵
游戏成瘾率并不高,无需草木皆兵。
DSM-5提及一项亚洲研究中12~19岁青少年的患病率,男性是8.4%,女性是4.5%。
Ferguson et al.(2017)[6]研究发现发展成为网络游戏障碍的风险仅为3%。
媒体曾给出的游戏成瘾率27.5%是否可靠,因为其与研究发现的比例悬殊,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这就要求家长们应当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听啥是啥,更不应听风就是雨。
3. 怎么做?
孩子们年龄和阅历等导致的个人因素使得其自控力较低,所以家长对其的培养至关重要,比如可以从负面反馈机制断绝孩子对于游戏的欲望,或者培养其它爱好或自控力。
另外,我们还应该关注环境层面的一些因素。
- 主要是家庭环境(e.g., 父母当孩子面玩游戏,或嫌孩子烦把手机丢给孩子)
- 其次是校园环境(e.g., 同学之间的游戏讨论、传播)
- 再次是社会环境(e.g., 电子竞技的兴起)
若要防止孩子游戏成瘾,家庭和父母是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
所以,为避免游戏成瘾,让孩子玩游戏而非被游戏玩,父母应起到隔离诱惑源和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作用,而非一味归过于社会和游戏。
参考
- ^ Quandt T. Stepping back to advance: Why IGD needs an intensified debate instead of a consensus: Commentary on: Chaos and confusion in DSM-5 diagnosis of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ssues, concer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larity in the field (Kuss et al.)[J].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2017, 6(2): 121-123.
- ^ Przybylski, A. K., Weinstein, N., & Murayama, K. (2016).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nvestigating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a new phenomen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4(3), 230–236.
- ^ Markey, P. M., & Ferguson, C. J. (2017). 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 Disorder or moral panic?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4(3), 195–196.
- ^ Kuss, D. J., & Griffiths, M. D. (2015). Internet addiction in psychotherapy. UK: Palgrave Macmillan.
- ^ Van Schie E G M, Wiegman O. Children and Videogames: Leisure Activities, Aggressio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chool Performance 1[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27(13): 1175-1194.
- ^ Ferguson, C.J., Coulson, M., &Barnett, J. (2011) .A metaanalysis of pathological gaming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with mental health, academic and social problems.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5 (12) , 1573-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