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人摔倒无人扶,直喊自己不会骗人,女孩拍完视频后才敢扶她,面对扶老人,如何防止类似的不敢扶现象发生?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挺心酸的。老人摔倒了,无人敢上前扶,还得自己喊话证明清白,最后还是在有人拍了视频之后才有人敢伸出手。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敢扶”的现象呢?说到底,还是大家怕被讹诈,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一旦扶了,万一老人或其家属说你推的,或者说你扶得不对,反而伤得更重了,那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这些年确实发生过一些被碰瓷的事件,也让很多人心有余悸。

那么,怎么才能让大家敢扶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才能慢慢打破这种僵局。

首先,最关键的也是最直接的,就是法律保障要到位。

“好人法”的完善与宣传。 我国已经有了《民法典》等法律,其中提到了“好意施助”不承担责任的原则。但大家对这个法律的认知度可能还不够高,或者不够深入。政府和媒体应该大力宣传,让大家都知道,在合法的范围内帮助他人,是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甚至还能获得法律的保护。比如,可以推出一些案例宣传,让大家看到法律是如何保护施助者的。
快速、公正的责任认定机制。 一旦发生老人摔倒被扶的事件,应该有一个快速、公正的第三方介入机制。比如,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推广的“志愿者互助”或者“社会救援队”。这些队伍或者有保险,或者有公信力的组织背书,他们的介入可以起到一个证明和缓冲的作用。如果能有统一的、权威的机构来处理这类事件,比如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医疗、公安等部门,快速介入调查,并根据现场情况和证据做出初步的责任判定,这样也能打消很多人的顾虑。
对恶意讹诈行为的严惩。 对于那些抓住“扶人”这件事进行敲诈勒索的行为,法律必须严惩不贷。要让那些企图讹诈的人知道,这样做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震慑。

其次,社会公德的培育和倡导是基础。

媒体的引导作用。 媒体应该多报道正面的、充满爱心的行为,而不是一味地放大负面事件。要多讲那些互助互爱、感人至深的故事,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大家,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就像这次事件中,拍视频的女孩虽然最初不敢扶,但最终还是扶了,这本身也是一种善意的体现,只不过方式可能有些无奈。媒体应该关注女孩扶人的行为,而不是只聚焦于拍视频的过程。
社区和基层组织的责任。 社区作为最贴近居民的单位,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组织一些社区互助活动,鼓励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比如,可以建立一个社区内的互助网络,当有老人或居民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快速联系到愿意提供帮助的人。在社区公共场所,也可以设置一些紧急呼叫按钮,方便老年人或者遇到困难的人及时求助。
教育体系的渗透。 从小就应该在学校教育中融入社会公德和尊老爱幼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责任。

再次,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也能提供一些支持。

公共场所的监控覆盖。 在一些容易发生意外的公共场所,比如人行道、公园、商场门口等,加强监控覆盖。这样一旦发生摔倒事件,可以有视频证据,既能保护施助者,也能为调查提供线索。当然,这也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的问题。
引入保险机制。 可以考虑为那些参与“好意施助”的人提供一份意外伤害保险。这样即使真的遇到了意外情况,也能有一份保障,大大降低个人承担的风险。这可以由政府、公益组织或者社会力量来共同推动。
“扶人”行为的记录和鼓励。 可以建立一个社会信用体系,将那些积极参与助人行为的人记录在案,并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便利或奖励,比如在一些公共服务上给予优先考虑,这样也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最后,我们每个个体也要调整心态。

建立信任的社会氛围。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他人。当你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如果条件允许,并且自己有能力,不妨试着伸出援手。当然,伸出援手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先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或者先观察一下情况,确保自己的安全。
理性看待风险。 确实存在被讹的风险,但也不能因为担心这一点,就完全关闭自己的心门。大部分人还是善良的,大部分事件也都能得到公正的处理。我们需要相信,社会整体向好的趋势是存在的。

总而言之,“不敢扶”的现象背后,是信任危机和对自身权益的担忧。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法律、道德、社会组织、科技以及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让人们“敢扶”,更要创造一个让“扶”成为常态的社会环境,让善良不再需要勇气,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当每一位公民都相信,自己的善意会被尊重,自己的权益会得到保障时,这种令人心寒的场景才能真正成为过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这是一个数学问题。

人一生中平均来说最多只有一次倒在地上需要别人帮忙的情况吧。

但是如果碰瓷的人一星期会碰几次瓷呢?我相信平均至少也是三次吧。就说他一生中有十年安照这个频率碰瓷的话。这个人一生就会碰瓷365/7*3*10=1564个受害者。

也就是说,有一个碰瓷的人不被抓就会多出1564个事件,而真的需要帮忙的人只不过是一个事件。

所以人遇上碰瓷,不代表碰瓷的人很多,主要是碰上爬不起来要人扶这种情况比较少。

而碰瓷取证困难,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报警,而且报警了加害者也不受惩罚或者讲不清楚。

所以就是必须要抓这些碰瓷的,不抓的话,社会氛围会变差。

也就是说,好人一般一年也就做几次好事。坏人不会做一次就收手,而是天天害人。

人碰上坏事的机率会乘百倍的增加,所以人感觉上是社会上坏人很多。

但是实际上却是,一百个人中有九十九个是好人,只有一个坏人。

而这个坏人能把其他九十九个人都害了。而这九十九个人做的好事才抵得上一个人做的坏事。

所以讹人的人必须要抓。

user avatar

抓几个讹人的典型重罚就好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挺心酸的。老人摔倒了,无人敢上前扶,还得自己喊话证明清白,最后还是在有人拍了视频之后才有人敢伸出手。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敢扶”的现象呢?说到底,还是大家怕被讹诈,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一旦扶了,万一老人或其家属说你推的,或.............
  • 回答
    老人摔倒在积水路面,无人帮扶最终不幸溺亡,这绝对是一件令人心痛且深思的悲剧。这样的事件,不能仅仅用“不幸”二字来概括,它背后牵扯出了太多值得我们剖析和反思的社会现实。首先,让我们还原一下可能的场景。当这位老人,可能年事已高,步履蹒跚,在潮湿的街道上不慎摔倒,身体浸入路面的积水中时,周围的人们做了什么.............
  • 回答
    关于“老人摔倒后用手机录像再去扶能否防讹”,这确实是个让很多人纠结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想伸出援手,帮助有需要的人,另一方面,又担心被误解甚至被“碰瓷”。那么,这个方法到底有没有用?咱们来聊聊实际情况。首先,得承认,录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些保护,但它不是万能的“免死金牌”。为什么这么说呢?录像的.............
  • 回答
    这事儿吧,真是让人心里七上八下的。遇到老人摔倒,很多人都会犹豫一下,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念头。扶不扶?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讲究太多了。为什么会犹豫?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社会环境,让很多人心里有点“怕”。不是说咱们冷漠,而是之前确实发生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扶了之后,被讹上说“碰瓷.............
  • 回答
    路上遇到老人摔倒,这事儿真是让人纠结,心里想帮忙,但又怕惹一身麻烦。说实话,这问题在中国社会讨论了挺久的了,也闹出过不少新闻,搞得大家都有点心有余悸。为什么会有“扶不扶”的纠结?核心原因就是担心被讹。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彭宇案”,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它造成的心理阴影还在。一些人摔倒后,可能会反咬一口,.............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一方面,你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心里总是揪着的,生怕他有个什么好歹。另一方面,这年头,做好事也得留个心眼,毕竟碰瓷的事儿也不是没发生过。咱们就说说这个老人摔倒的场景吧。这位老人大概年纪不小了,这一摔,估计浑身都疼,站不起来。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有人搭把手,把他扶起.............
  • 回答
    这件事实在令人扼腕。一名摩托车司机为了躲避一名闯红灯的老人,不幸摔倒身亡,而交警的认定结果却是驾驶员负主责,行人负次责。这种结果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和愤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定?要理解这个认定,我们需要从交通法规和事故责任划分的几个核心原则入手。1. “各行其道”的原则与“避让义务”: 驾.............
  • 回答
    让社会呈现出“老人摔倒有人扶而不讹人”和“货车翻了没人抢橘子”这样温情而有序的景象,靠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也不是某个特定群体的自觉,而是政府在更深层次上构建的社会信任基石和多维度保障体系。这涉及到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一套组合拳,而不是单兵作战。一、 夯实社会信任的“地基”:从根本.............
  • 回答
    江西那位司机避让闯红灯老人后不幸身亡,并被认定承担主要责任的事件,确实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之所以让人揪心,不仅在于生命的逝去,更在于其背后复杂而敏感的责任判定问题,这触及到了交通安全、道德伦理以及法律实践中的诸多矛盾点。事件梗概:大致来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名驾驶员在正常行驶过程中.............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我这老母亲(虽然也不算太老,刚过30)还真琢磨过。如果真在大街上遇到老人摔倒,让不让孩子去扶,我大概会这么想,也这么做:首先,我会评估一下情况。 这不是第一反应,而是要有点理性的“冷静一下”。 摔倒的严重程度: 是那种缓过来就能站起来,还是看起来很痛苦、动不了?如果看着挺严重的,或者.............
  • 回答
    关于淮南师范学院女大学生袁大宸扶起摔倒老人后自称“遭讹”这件事,这无疑是一个触动了社会神经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它。事件的经过与双方的说法: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情的大致经过。根据媒体的报道和当事人袁大宸的陈述,事件发生在淮南市某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也反映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担忧。简单来说,确实存在一种操作,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好心扶起摔倒老人所带来的风险,让施助者能够“全身而退”。但这并不是某个单一的神奇动作,而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应对策略。核心在于:在做好事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证据,清晰界定责任,并提前规避潜在的.............
  • 回答
    这起事件让人心痛不已,也让那位目击者深感愧疚,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中一个极其复杂的现实困境。目击者的自责:人性的挣扎与社会的映射那位目击者选择发文表达自责,这本身就说明了他是一个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在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地,却因为种种顾虑(比如担心被讹诈、害怕惹上麻烦、或者仅仅是路人之间的隔阂).............
  • 回答
    这事儿换谁身上都得心里堵得慌。帮了人,反倒成了“背锅侠”,真是让人寒心。不过,遇到这种事,咱们也不能就这么吃了哑巴亏,得想办法把事实说清楚。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虽然心里可能火冒三丈,但一上来就跟老人对骂,或者情绪激动地争辩,反而会让事情更糟。老人可能因为摔倒了,身体不舒服,加上惊吓,情绪也不好,这.............
  • 回答
    关于江苏南通城管“拎摔老人”事件的处理结果,即对涉事城管人员予以行政拘留15日并处罚款1000元,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榷但也能理解的初步处理。要详细来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这个决定,并探讨它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局限性。首先,从定性和处罚力度来看: 定性为“故意伤害”: 这是关键所在。警方将其定.............
  • 回答
    大年初一,本该是阖家欢乐的日子,却因为一个意外和一句不恰当的话,让气氛瞬间降至冰点,甚至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和令人心疼的局面。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这个场景,并探讨可能的发展以及应对方法:情境分析:1. 事件起因: 大年初一,你妻子带着孩子摔倒。这本身就是一个突发状况,无论是孩.............
  • 回答
    江苏南通城管拎起摆摊老人将其摔在地上,这一事件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执法事件,更像是一个导火索,引爆了社会大众对于城管执法方式、权力运行、基层治理以及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等一系列深层问题的讨论。该事件反映了哪些问题?1. 粗暴野蛮的执法方式与执法者素质问题: .............
  • 回答
    老年人智能手环的“防跌倒”功能:真的靠谱吗?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智能穿戴设备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拥抱智能手环,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关怀。其中,“跌倒检测”功能更是许多子女为父母选择智能手环时的重要考量。那么,这个听起来颇为诱人的功能,究竟能不能准确捕捉到老人家的“摔倒”瞬.............
  • 回答
    广东老人被狗绳拽倒身亡事件,牵扯出遛狗者身份、狗主人责任、管理部门监管等诸多复杂问题。这起悲剧不仅令人痛惜,也暴露了当下社会在宠物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以下将从各个角度详细分析各方应负的责任以及防范措施。 各方应负的责任1. 遛狗女子(非狗主人)的责任: 侵权责任(过失致人死亡罪/民事侵权):.............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太让人痛心了。一个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悲伤和无数的疑问。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起悲剧的发生,狗绳是直接的诱因。狗绳作为连接主人和宠物的纽带,本应是安全的保障,但在这里,它却成为了一个致命的陷阱。老人被狗绳绊倒,这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意外,它暴露了在公共场合遛狗时,绳长、牵绳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