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子弹飞行途中用脚从旁边踢子弹会怎样?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问题,但实际上,在子弹飞行途中用脚踢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用说详细描述具体结果了。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以及如果真的能实现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几乎不可能完成?

1. 速度: 子弹的速度极快。手枪子弹的初速通常在每秒300400米(约音速),步枪子弹更是高达每秒8001000米甚至更高。你的脚以最快的速度踢出去,速度与子弹相比微不足道。
2. 反应时间: 你需要极其精确地预测子弹的飞行轨迹,并在它飞到你脚边的一瞬间做出反应。人类的反应时间远不足以捕捉和踢中一个以超音速移动的物体。即使是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反应时间也通常在0.2秒左右,而子弹在这个时间内已经飞出了很远的距离。
3. 精确度: 即使你有无限的反应时间,要精确地踢中一个只有几毫米直径、高速移动的子弹,需要的精确度是人类运动能力无法达到的。你需要完美地预测子弹的弹道并在正确的时机、用正确的角度踢中它。
4. 物理障碍: 你需要先让子弹打在你的脚边才能踢它,这本身就意味着子弹已经非常接近你了,危险性极高。而且,你需要用脚来对抗子弹巨大的动能,这几乎是螳臂当车。
5. 心理因素: 面对如此高速、致命的物体,绝大多数人在心理上会产生恐惧和回避的本能反应,难以做出如此反常的动作。

假设一切不可能的条件都满足,你真的能用脚踢中子弹,会发生什么?

即使我们抛开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假设你拥有超人的反应速度、精准度和力量,能以某种方式“踢中”子弹,那么结果可能会是这样的:

1. 能量传递与改变轨迹:
非常微小的改变: 你对子弹施加了一个侧向的力。这个力会尝试改变子弹的运动方向。然而,由于子弹的质量相对很小(几克到几十克),但其动量巨大(质量 x 速度),你脚的侧向速度即使很快,也可能不足以产生一个非常显著的轨迹偏转。
更可能的轨迹偏移: 如果你的踢击角度和力量正好,子弹的轨迹会发生一个微小的、但足以肉眼察觉的偏移。这就像用一根羽毛去拨动一辆高速行驶的火车,但羽毛的作用是改变方向,而不是让火车停下。

2. 对子弹的影响:
子弹变形或碎裂: 你的脚会以相对较低的速度(虽然对你来说很快,但比子弹慢多了)撞击子弹。子弹壳和弹头是由金属制成的,它们非常坚硬,但也不是不可破坏的。
变形: 子弹可能会被你的脚踢变形,特别是弹头部分。
碎裂(可能性较低但并非不可能): 如果踢击的力量非常集中且角度刁钻,理论上存在子弹的一部分(比如弹头尖端)被剥离或碎裂的可能。但子弹整体被踢成粉末的可能性极小。
子弹旋转(Tumbling): 侧向的踢击很可能导致子弹在飞行中开始不稳定地旋转或翻滚,而不是保持其稳定的轴向旋转(这是由枪膛膛线提供的)。这种翻滚会大大降低其空气动力学性能,使其飞行轨迹变得混乱且距离缩短。

3. 对你的脚的影响:
剧烈疼痛: 你的脚会承受来自子弹的巨大动能。即使你踢中了子弹,子弹的惯性依然会作用在你的脚上。这就像被一枚高速飞行的高尔夫球击中,但那颗球的密度和速度都远远超过高尔夫球。
瘀伤、骨折、穿透(非常可能):
瘀伤和挫伤: 这是最轻微的后果。
骨折: 踢击的冲击力很可能导致你的脚部骨骼(尤其是脚踝、脚掌骨)发生骨折。
穿透: 如果子弹没有被你完全“踢开”或变形到失去穿透力,它很可能继续穿过你的脚部组织。即使不是完全贯穿,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创伤。子弹的能量仍然非常高,足以造成严重伤害。
烧灼感: 子弹在枪膛内被火药推动时会产生高温,虽然飞出枪膛后会逐渐冷却,但近距离仍然有温度。而且,高速摩擦空气也会产生热量。你的脚接触到子弹时,可能会有灼热感。

4. 最终的弹道:
偏离目标: 无论子弹轨迹如何改变,它都几乎不可能再击中原来的目标。
不可预测的落地点: 经过踢击后的子弹,其弹道将变得非常不稳定和不可预测。它可能会以更低的能量、更混乱的轨迹飞行一段距离后落地,或者在落地前就已经停止运动(但这个距离会很短)。

总结来说,如果一个凡人能做到用脚踢中飞行中的子弹:

子弹的轨迹会被轻微改变,并可能开始翻滚,丧失大部分精度和射程。
子弹本身可能会发生变形甚至部分碎裂。
你的脚会遭受极其严重的伤害,包括剧烈疼痛、瘀伤、骨折,甚至可能被子弹穿透。

这是一个在科幻或奇幻作品中才可能出现的场景,但在现实世界中,为了自己的安全,请勿尝试或幻想这样的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难点主要在于要保持鞋和子弹充分的接触时间。因为无论是人体还是鞋都很软,形变巨大。所以要想显著的改变子弹的轨道,就需要很长的接触时间。如果接触时间太短,根本无法来得及施力,子弹就会飞过去,除了被子弹擦坏的豆豆鞋之外,将没什么改变。

要想通过脚来扭转子弹的方向,有两个难题,一个难题是子弹的横向速度,一个难题是子弹的自转。横向速度我们都理解,子弹的初速度是300-500米每秒,根据不同口径,不同的子弹而有所变化。如果不解决横向速度的问题,会导致鞋和脚接触子弹的时间太短,比如 @曾志宇 答案中提到的,只有0.000375s的接触时间,用人肉是无法改变多少子弹速度的。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人的相对速度和子弹处在同一个量级。在现实中,能超过音速的运输工具不是太多。在陆地上最快的应该是它了:

被命名为「寻血猎犬」超音速汽车,搭载的是战斗机发动机引擎,昨天刚刚试验成功,达到了742公里每小时。和刚出膛的子弹依然比不过,但是因为子弹速度是在不断衰减的,所以只要控制射击手射出的时间,总能找到一个区间,能够让该车和子弹的速度在几秒钟之内保持恒定。而几秒钟已经足够我们踹一脚了。

但是即便横向速度一致,这么踹一脚可能依然是危险的。因为这个时候子弹就是一个在空中静止的高速旋转的高温陀螺:

子弹的自转是利用了陀螺原理,子弹在枪膛内会沿着膛线高速旋转,从而保持稳定性。枪膛的横截面是这样的:

有的步枪子弹甚至可以达到一分钟30万转,这么强大的角速度,用肉体接触大概率依然是擦伤。

这个有点难办,因为横向速度我们有寻血猎犬,大不了上超音速飞机,但是这个角速度我们是无法模仿的。事实上别说三十万转,就是几千转,我们人的身体也受不了。所以……


这就显示出豆豆鞋的重要性了!!

题主这问题一看就内行,豆豆鞋,顾名思义,鞋底都是豆豆:

在踢中的一瞬间,子弹高速转动的同时,和豆豆鞋底下的豆豆发生摩擦,在摩擦损耗数颗豆豆的同时,就有可能成功的改变子弹运行轨迹。

当然,前提是楼主需要能够踢到子弹,最好是头或者尾部,成功的施加一个横向的动量。这依然需要训练,因为子弹体积很小,即便是相对题主静止的,要想精确的踢中也不容易,至少要达到下面这几位的精度吧?

https://www.zhihu.com/video/1175221823272304640

建议题主从这开始做起,作为踢子弹宏大目标的第一步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问题,但实际上,在子弹飞行途中用脚踢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用说详细描述具体结果了。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以及如果真的能实现会发生什么:为什么几乎不可能完成?1. 速度: 子弹的速度极快。手枪子弹的初速通常在每秒300400米(约音速),步枪子弹更是高达每秒8001000米.............
  • 回答
    《让子弹飞》的结尾,那一声枪响在木门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感叹号,紧接着又是一个问号,这绝对是影片留给观众最深刻也最引人遐思的几个镜头之一。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符号,而是导演姜文精心设计的一记重拳,击打在观众的心里,也叩问着人性的复杂和故事的深层含义。先说说那个感叹号。它像是一个盖棺定论,一个终结的标志.............
  • 回答
    在《让子弹飞》中,六子被黄四郎以“吃了三碗”为由强行留下,最终屈辱惨死,这是影片中最令人扼腕痛惜的桥段之一。如果这样一个事件发生在当下,追责的思路会比那个民国时期复杂和系统得多,涉及到的法律和权力机关也会更加多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六子之死是否构成犯罪。在当下的法律体系下,黄四郎的行为很可能构成多种.............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文化类比和历史语境,要找一个完全贴切的“汉族文化”类比来形容亚速营在子弹上涂猪油的行为,确实不容易,因为不同文化对于“侮辱”的解读和形式千差万别。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寻找一些可以与之产生共鸣的汉族文化中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亚速营涂猪油这个行为的核心意图.............
  • 回答
    战场上的子弹,一万发听起来不少,但能不能命中敌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里面门道可多了。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环境因素。战场可不像靶场那么干净利落,什么风速、光线、遮挡物,那都是大问题。 风:你以为子弹是直线飞的?错啦!尤其是远距离射击,风一吹,子弹的弹道就能飘出去好远。大风天.............
  • 回答
    罗永浩曾放出过一个相当惊人的论断:子弹短信(后来改名为聊天宝)在六个月内烧了 10 个亿,目标是导入 1 亿人的熟人关系链。这句话一出来,立刻就在圈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对这件事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褒贬不一。咱们先拆解一下这句话里包含的几个关键信息,然后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的道道。1. “六个月烧 1.............
  • 回答
    将抗凝血剂涂抹在刀刃或子弹上,并在造成伤害后,确实有可能加剧出血情况,导致“血流不止”。但这背后涉及的机制比简单的“涂抹”要复杂一些,并且实际效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抗凝血剂的作用机制: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抗凝血剂是干什么用的。人体内部有一套精密的止血系统,当血管受损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几个重要的物理概念,但答案其实比你想的要简单直接。首先,我们来想想“射程”这个概念。一把枪的射程,通常指的是它能有效击中目标的最大距离。这个距离的确定,是基于子弹的初始速度、弹道计算、以及考虑到重力、空气阻力等因素后,能够相对稳定地飞行的距离。简单来说,1000米的射程意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弹道学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让我带你一步一步地来分析,看看是否真的能“看到子弹掉在眼前”。首先,我们来分解一下几个关键的要素: 枪的射程: 1000 米。这个数字通常指的是枪械能有效击中目标的距离,或者说子弹在空气阻力等因素下,能够飞行的最大有效距离。它并不代表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站在一个无限高的楼顶,手里紧紧握着一把手枪。当你的身体因为重力加速,速度已经非常非常快的时候,你选择朝正下方开枪。那么,那颗子弹,真的会飞到你的身后去吗?答案是:是,而且理由还挺充分。 但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首先,.............
  • 回答
    在讨论圆头子弹和尖头子弹对人体的杀伤力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们的设计原理、在击中人体后的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应。简单来说,圆头子弹和尖头子弹在弹道上的差异并不大,但在击中人体后,它们造成的创伤却可能截然不同,导致杀伤力上的区别。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两种子弹的特点:圆头子弹(RoundNos.............
  • 回答
    电影里那些紧张刺激的枪战场面,打斗结束后主角总要费力地把子弹从肉里挖出来,看得人血脉贲张。但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么非得把子弹挖出来不可吗?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医学上的考量,而且情况远比电影里表现得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子弹是什么。它可不是一颗干净的弹珠,而是高速撞击下的金属弹头,表面可能沾染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个在军事工程和材料科学中相当核心的讨论点。简单来说,在装甲材质和总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多层较薄的装甲通常比单层较厚的装甲对子弹的阻止效果更好。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早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复合”的道理。比如,锁子甲外面再套一层皮甲,防护效果就比单纯的厚皮甲.............
  • 回答
    子弹短信在10月9日从App Store下架,这件事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出的问题,可以从好几个角度来剖析,而且每一个角度都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合规性问题。我们都知道,应用商店对上架的应用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尤其是在涉及用户数据、隐私保护、内容审核等方面。子弹短信作为一个即时.............
  • 回答
    让咱们脑子里过一遍这场景,假如你真的把M82A1架在国际空间站的窗边,瞄准太阳开了一枪……场面嘛,可能不会像电影里那么戏剧化,但绝对不是件小事。首先,得聊聊M82A1这大家伙。这可不是一般的手枪或者步枪,它可是.50口径的大家伙,威力惊人,射程远,能打穿不少东西。但关键在于,它是在太空里头。真空的环.............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在白刃战时退子弹的做法,确实存在,但背后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武士道精神”就能概括。这背后交织着军事策略、心理战、以及当时的装备和训练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日军在白刃战时都会退子弹。 这种做法更多地体现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部队,或者在极端情况下。但它确实是一种被记录.............
  • 回答
    子弹之所以拥有如此惊人的杀伤力,其背后涉及的是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生物学原理的叠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子弹的“攻击”方式说起。子弹的杀伤力从何而来?简单来说,子弹的杀伤力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动能的传递 (Kinetic Energy Transfer).............
  • 回答
    在战场上,防弹头盔的作用就像给士兵的大脑穿上了一层坚实的盔甲,但要说它“真的能挡住子弹”,这事儿得分情况说,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明白,头盔的设计目标并非是百分之百免疫所有类型的子弹,那是不切实际的。头盔的防护能力,更像是“减伤”和“概率性挡住”。它主要是为了对抗战场上最常见的威胁:弹片和低速、.............
  • 回答
    罗永浩最近的动态,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在“折腾”的路上,步伐从未停止,只是舞台换了,内容也跟着变了。TNT的黄,子弹短信的凉,这些算是他在科技创业领域里比较让人津津乐道的“失败”案例。但对于罗永浩本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人生棋局中的几个小插曲,远未到落幕的时候。他不是那种会轻易被一两次挫折打倒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