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子夺嫡,为什么最后四阿哥赢了?

回答
“九子夺嫡”这个词,一听就充满了火药味儿,那可是清朝康熙皇帝晚年,为了皇位传承,太子被两次废黜后,几个阿哥之间上演的惊心动魄的权力争夺战。最终,本不被很多人看好的四阿哥胤禛脱颖而出,坐上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使然,而是胤禛用了他毕生的智慧和心机,步步为营,才赢得了这场决定生死的游戏。

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康熙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不少,最先被立为太子的是长子胤礽。但胤礽这孩子,生性骄纵,能力也一般,再加上母族(索额图一族)势力太大,让康熙觉得不安稳,最后被废了。这一下,康熙心里就更犯嘀咕了,接下来的皇位继承人,得是个靠谱的。

这时候,几个有能力、有野心的阿哥就开始纷纷展露头脚了。我们简单捋一捋几个主要竞争者:

大阿哥胤褆: 康熙的长子,性情勇猛,是战场上的猛将,也得到了朝中武将的支持。但他为人比较直,容易冲动,而且总想着拉拢其他阿哥搞小团体,这在康熙看来,是大忌。加上他曾经暗示过要除了太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念头,康熙看他这点就很不放心。
三阿哥胤祉: 比较有学问,对文学艺术颇有造诣,也算是个“文化人”。他参与了编纂《康熙字典》,在文官集团里有一定影响力。但他相对稳重,不像其他阿哥那么急于争夺,反而在康熙看来有些“不动声色”,猜不透他的真实想法。
四阿哥胤禛: 这就是咱们的主角了。论起嫡亲血缘,他算不上最亲近的(他的母亲是德妃乌雅氏,并非皇后所出),但在康熙诸子中,他是最为勤勉务实的。他给人的印象是严谨、自律,而且做事滴水不漏。
八阿哥胤禩: 这是大家公认的“热门选手”。他性格温和,善于拉拢人心,在朝廷内外都有很高的人气,朝中很多官员都支持他,特别是八旗中的一些重要官员。他被誉为“八贤王”,可见其在人心上的号召力。
十三阿哥胤祥: 这是胤禛最得力的盟友。两人情同手足,胤祥不仅忠心耿耿,而且能力也很强,在军事和行政方面都有才能。他可以说是胤禛在外冲锋陷阵的“臂膀”。
十四阿哥胤禩: 同样是德妃所生,与胤禛是亲兄弟,但后来却成了胤禛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他在军中历练过,手握重兵,深受康熙信任。

那么,为什么在如此激烈的角逐中,是胤禛笑到了最后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藏愚守拙,稳扎稳打的策略。
咱们回头看看,八阿哥胤禩虽然人气高,但他的支持者也很多,这反而让康熙觉得不安。在古代君主制度下,皇帝最怕的就是权力过于分散,或者某个皇子势力过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八爷的“阵营”太显眼了,这就给了其他竞争者,特别是胤禛一个机会。

胤禛这个人,不像八爷那样到处笼络人心,也不像大阿哥那样锋芒毕露。他低调得厉害,好像对皇位根本不感兴趣一样。他平时就是安安分分地办公,尽职尽责,对康熙交代的差事,总是做得比别人更好,而且不出错。这反而让康熙觉得,这个儿子踏实,靠谱,不会因为争夺皇位而得意忘形,也不会被外臣利用。尤其是在太子被废后,康熙最看重的就是阿哥们能不能经受住考验。胤禛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出色,他能管好自己的差事,不惹是生非,这在康熙看来,就是成熟的表现。

第二,深得康熙信任的“忠诚”表现。
虽然康熙在阿哥们之间玩着“平衡术”,但说到底,他还是要选一个自己放心的人。康熙后期,政务繁忙,有很多事情需要委托给阿哥们处理。胤禛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对康熙交代的每一项任务都非常认真对待,事无巨细地去了解和处理。比如,他对河工、漕运、税务等政务的熟悉和处理能力,都让康熙看在眼里。

更重要的是,胤禛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表现出了对皇权的绝对服从。虽然他内心可能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在明面上,他是绝对维护康熙的权威。反观其他一些阿哥,比如大阿哥曾经暗示过“事不济,朕(指胤禛)便将皇位让与你”,这种话虽然是兄弟间的“情义”,但在康熙听来,就是对皇位传承的“交易”,是极其危险的信号。

第三,关键时刻的“政治嗅觉”和行动力。
“九子夺嫡”并非一成不变,局势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康熙皇帝去世前,其实朝局扑朔迷离。关于康熙临终到底是怎么选择继承人的,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最流行的说法就是“矫诏传位”。

不管是不是矫诏,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康熙去世的那一刻,掌握了主动权的人,才有机会坐上皇位。当时,虽然八阿哥势力雄厚,但康熙去世得非常突然。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胤禛和他的盟友十三阿哥胤祥反应迅速,立刻控制了京城的局面,并且宣读了“遗诏”。而八阿哥及其党羽,虽然人多,却因为准备不足,或者说没有预料到康熙突然离世,反而被动了。

大家可能觉得,八阿哥的势力那么大,为什么会输?其实,人气的多少并不等于皇权的掌握。皇权,尤其是在皇帝去世的那个节骨眼上,更依赖于谁能掌控京城的兵权和政治中枢。胤禛虽然表面上不显山露水,但他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并且与十三阿哥、年羹尧等一批能臣志士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当康熙去世时,他能够调动的资源,足以让他抓住机会。

第四,强大的政治盟友——十三阿哥胤祥。
我们不能忽略十三阿哥胤祥的作用。胤祥为人豪爽,有担当,并且对胤禛忠心耿耿。在胤禛争夺皇位的过程中,胤祥可以说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不仅为胤禛在政治上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帮助胤禛稳定局面。想想看,如果不是胤祥在康熙去世后,能够调动军队,稳定京城局势,胤禛的即位之路会更加艰难,甚至可能被他人抢先。他们的兄弟情深,成为了胤禛取胜的强大助力。

第五,对手的“战略性失误”。
相对而言,八阿哥虽然有民意基础,但他在政治斗争中,犯了一些错误。比如,他过于依赖党羽,而对皇帝的直接掌控力相对较弱。而且,八阿哥集团的势力盘根错节,这也让康熙一直忌惮,生怕他坐上皇位后,会对那些反对他的人进行报复。而胤禛相对而言,他个人的势力并没有那么庞大,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忠诚”的体现,这反而让康熙觉得可控。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康熙晚年,其实是有意扶持某些阿哥,或者说对某些阿哥有所保留。他一方面欣赏胤禛的勤政务实,另一方面又对八阿哥的势力有所顾忌。在几次废立太子的过程中,康熙也在观察和考验他的儿子们。胤禛正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隐忍,一步步赢得了康熙晚年对他的信任,或者说,至少让他成为了一个康熙能够“接受”的继承人。

总而言之,胤禛之所以能赢,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强大的背景,也不是因为他的人气有多高。他赢在他的“稳”,他的“勤”,他的“忠诚”,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果断”。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棋手,在复杂的棋局中,不急于吃掉对方的棋子,而是步步为营,最终通过精妙的布局,赢得了整场比赛。这不仅仅是一场皇位的争夺,更是对政治智慧、隐忍能力和个人能力的终极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之前也比较倾向于传统说法,雍正帝就是康熙帝选定的继承人。

但是最近我看了一些清朝西方传教士相关论文以及著作,我个人感觉是雍正帝也许是康熙帝认定的继承人之一,但很可能不是康熙帝心目中第一继承人,皇十四子胤祯才是,雍正帝只是康熙帝不得已的选择。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雍正帝之所以最后能赢,很大程度是因为“运气”。

传统观点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

晚年多病体弱的康熙帝如果真认定皇十四子是自己继承人,为什么把他远远派到西北去?

我之前也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直到我看到了西方传教士关于康熙帝去世的描述。

按照西方传教士的描述,康熙帝晚年虽然体弱多病,但是他本人从来没有“我可能活不久了”的自觉,导致康熙帝死亡的重感冒也完全是因为康熙帝自己“作死”导致的。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北京城都下雪了,康熙帝居然还要离开紫禁城去南苑住帐篷打猎,结果就感冒了,而且回宫时遇到大风,康熙帝居然少年感十足的发起了脾气,一直冒着风回到紫禁城,结果导致自己感冒加剧,最后引起并发症去世。

一个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人会干出下雪天去住帐篷打猎,感冒了还要生气顶着风证明自己身体还可以,结果病情加剧,把自己命送掉的事情?

可见,康熙帝晚年多病是客观事实,可是康熙帝自己主观上还觉得自己“身体倍儿棒”,并不认为自己马上要挂了。

所以,这么一来,传统观点那个重要论据可能就有点“靠不住”了,也许康熙帝是在自认自己身体很好的情况下把自己认定的第一继承人派去西北积累经验。

因此,我个人觉得雍正帝可能只是康熙帝在发现自己真的要不久于人世,而自己看重继承人又远在西北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

当然,康熙帝晚年确实说过自己身体不好,可能命不久矣的话,但是这种话我觉得应该辩证来看。

毛老人家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也经常说自己身体不好,可能很快要见马克思了,还对着蒙哥马利说过呢,可这也不妨碍老人家后来跑去游长江啊。

哪个真心觉得自己可能快不行的老人家会去游长江?

所以,我认为雍正帝笑到最后最大的依凭就是“运气”,如果康熙帝稍微爱惜点身体,再多活两年,等皇十四子解决了西北问题,回到北京后再死,那么胤禛和胤祯谁会是最后的赢家还真不好说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