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九边之一的固原镇为什么离长城有点远?这很不利于防守呀?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精准地指出了固原镇防守上的一个潜在劣势。明朝九边重镇之一的固原镇,其位置确实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城防御体系有所不同,并非直接依附于长城墙体之上。对此,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

一、 固原镇的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首先,固原镇的设立和发展,其战略目标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守住一道墙”。它的核心作用是:

拱卫京师(北京)的侧翼: 明朝的边防体系是一个层层递进的纵深防御体系。固原镇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拱卫京师西北方向的重要屏障。一旦西北方向的敌军(主要是蒙古各部)突破了更西面的长城防线,固原镇就成为阻挡其进一步南下威胁京师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之一。
控制宁夏平原和河套地区: 固原地处六盘山以西,控制着连接宁夏平原、陇东以及陕西北部的重要通道。它能够有效阻止和牵制来自河套地区和宁夏方面的敌军活动,避免其威胁关中腹地。
作为军事集结点和补给基地: 固原镇不仅是防御前哨,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集结点和补给基地,为周边的其他卫所和防御设施提供支持。

二、 固原镇为何“离长城有点远”?

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同、宣大、蓟州等镇,它们的确是沿着长城一线建立的。但固原镇的情况略有不同,其位置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自然地理因素:
六盘山作为天然屏障: 固原镇位于六盘山脉的西部,而六盘山脉本身就是一道重要的天然屏障,其险峻的地势为防御提供了天然优势。将军事重镇设在山脉的背侧,可以利用山脉的地形来减缓敌军的进攻速度,为己方争取反应时间。
河西走廊的门户: 固原地区的地理位置,也是连接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在这里设防,可以扼守住来自西域和河西走廊的潜在威胁。

2. 长城体系的演变与连接:
多重防御体系: 明朝的长城并非一道孤立的墙体,而是由夯土墙、关隘、墩台、城堡、卫所等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固原镇并非是直接建在“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遗址”上,而是连接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长城防御工事。
连接性的长城: 固原镇的防御范围实际上涵盖了其周边一系列的长城段落以及以它为中心的军事设施网络。虽然固原镇的核心城区可能距离某一段“标志性”的长城稍远,但它通过一系列的卫所、城堡、烽火台等构成的外围防御网络,与实际的防御墙体紧密相连。例如,固原镇附近就有明代修建的数条长城,它们共同构成了西北边防的完整链条。固原镇的军事部署和防御体系,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些实际的关隘和长城线展开的。
灵活的防御策略: 将重镇设在内侧,可以更灵活地调动兵力,利用地形设伏,或者根据敌情主动出击。如果将重镇完全压在最外围的长城线上,一旦长城被突破,重镇可能面临孤立无援的风险。

3. 历史经验的总结:
对蒙古骑兵战术的考量: 蒙古骑兵擅长迂回包抄和快速突袭。将重镇设在稍微内侧,可以避免被敌人轻易绕过或合围。同时,也便于在开阔地带与敌人进行机动作战,或者在山地、隘口进行阻击。
避免直接承受最大压力: 固原镇作为拱卫京师的侧翼,其主要任务是阻止威胁,而不是完全阻挡住所有敌人。在早期或中期,可能由更西面的防御线(如甘肃、宁夏等地的长城)承担主要压力,固原镇则作为二线支援和关键节点。

三、 “离长城有点远”带来的不利与应对

虽然固原镇的位置有其战略考量,但“离长城有点远”确实会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初期反应时间: 如果敌军突破了更外围的长城,固原镇的部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抵达前线支援,这可能会让第一道防线承受更大的压力。
支援与补给的难度: 距离越远,战场情报的传递、兵力的增援以及物资的补给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成本。

然而,明朝对此并非没有准备,而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弥补这一劣势:

严密的烽火通信系统: 明朝在边境线上建立了高效的烽火通信系统。一旦长城沿线或边境地区发生敌情,能够迅速通过烽火传递到固原镇,为部队集结和出动争取宝贵时间。
前哨的卫所和城堡: 在固原镇外围,设有大量的卫所、堡垒、烽火台和防御工事。这些前哨部队能够提前发现敌情,进行阻击,并为固原镇主力争取反应时间。它们构成了纵深防御体系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
骑兵的机动性: 固原镇作为重镇,通常配备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骑兵的机动性强,可以在收到警报后迅速出动,前往关键地点支援或阻击敌人。
战略预备队: 固原镇本身就是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边境线上出现的重大危机。它的兵力部署和战略机动能力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总结

固原镇之所以位置“离长城有点远”,并非是战略部署的失误,而是基于明朝复杂的边防需求、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对敌情战术的综合考量。它更像是一个位于重要战略节点上的“军事基地”和“防御核心”,通过连接内外层级的长城、卫所、城堡和严密的通信及预警系统,共同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边防体系。这种设置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会增加应对的复杂性,但也体现了明朝在边防体系设计上的深思熟虑和多重保障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是你没有理解固原为何设镇。

固原设镇是对陕西“三边”防御的补充。明初的时候陕西防务是以西安为中心,甘州为副中心,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分据两处。但不久国防以防御为主,渐渐形成了以西安为后方基地,以甘州、宁夏、延安为三处前线核心的陕西“三边”格局,而基于甘州、宁夏、延安三处,后来形成了甘肃、宁夏、延绥三镇。在这个时候,固原镇尚未出现,存在的是其前身也就是陕西镇。

陕西镇驻西安府,日常任务是处理除却三边之外的陕西“腹里”地区的防务,但在此基础上又担负着靖虏卫的边防任务——注意这一点,这成为后来固原镇的一个主要职责。

但是随着明军战斗力的衰退,蒙古人开始入驻之前明蒙之间的无主隙地——这地区之前明朝不驻军,但蒙古人也不敢驻牧,但现在蒙古人开始在这些地方长期屯驻,比如鄂尔多斯(河套),比如松山,比如亦集乃。这就导致陕西“三边”边防压力骤增,且远在西安府的陕西镇对这种情况的应急反应滞后,故此不得不做出调整。

调整大致是出现在成化年间。

首先是三边自身的调整,延绥巡抚余子俊力主修筑边墙(这里说一下,余子俊的“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这句话几乎就没对的,因为这里的“延庆”应该做“延、庆”,指的是延安、庆阳,而非延庆)。于是有了王越的红盐池大捷,蒙古人退出河套,陕西则趁机在陕北大修边墙工事,满世界设立新的卫所,为了便于进一步机动防御,延绥镇驻地从绥德州移驻新设的榆林卫,而陕西镇也开始往西北跑,形成了日常驻固原、防秋驻花马池的两边跑局面。

花马池就是今天的盐池县,一开始明朝在这儿只有一个堡,成化时期陕西镇开始在防秋的时候移驻于此,逐渐成为衔接宁夏镇河延绥镇结合处的一个军事重镇,弘治七年设花马池千户所,正德元年设宁夏后卫。

那么,这个时候的固原镇(陕西镇)主要职责是什么呢?我个人总结为查缺补漏、机动联络。首先,移驻固原是为了在宁、延、肃三镇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能以最快速度做出应对,比如驰援之类的;其次,日常驻固原是对宁夏和甘肃两镇之间的那个巨大缝隙——自宁夏中卫沿黄河往西过迭列孙、靖虏卫、兰州以至于庄浪苦水湾这段近千里的黄河防线的补充;最后,防秋驻花马池是为了在北边宁延二镇边防压力最大的时候对其结合部进行的军事补充。然而为什么不能是日常驻花马池,防秋驻固原呢?因为相对于花马池而言,宁夏中卫到苦水湾的这段豁口很明显更值得日常防守。所以这个时候可以理解为陕西(固原)是对“三边”的补充。这也就是题主说的,为什么固原镇离长城为什么那么远。

嘉靖及之后,蒙古对明朝的边防压力异常大,陕西再次进行大规模军事防御工程的修建,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在宁夏和固原之间修筑二道防御线,以应对万一宁夏防线被攻破之后,固原、平凉、巩昌直接面临威胁的局面。

这时候的固原,可以做到即便宁夏诸卫全部被蒙古人攻陷之后,明军仍然可以凭借靖虏卫-西安州-镇戎-平虏-环县-庆阳-延安-绥德一线的二道长城进行防御,不至于出现整个陕西不守的恶劣局面。所以此时的“陕西三边”也成为“陕西、三边”。

但到了万历年间,局势又开始发生。首先是蒙古人过境甘肃进入了青海,成为了新的威胁——海寇(也就是青海湖的敌寇),其次位于靖虏、兰州、庄浪之间的松山地区的蒙古人规模也越来越大,对沿线的防御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万历年间明朝雷霆手段在青海大战海寇,取得湟中三捷,基本解除青海迤西军事压力;接下来又联合宁、肃、固三镇联合剿杀松寇,实现了松山拓边,将本来的黄河防线前伸到松山以北,兰州成为腹里,陕西防务渐趋平静。

新局面使得“陕西、三边”的格局再次变化。其中的变化主要有二:其一是拆分固原镇西陲置临洮镇,以防备西番可能出现的局面;其二是将松山新边拆分入肃、洮、宁三镇,而固原开始作为肃、洮、宁、延四镇的总预备队。这个局面一直保持到了最后明亡,所以你可以发现,似乎在万历后期开始,陕西边务没有什么大的战事了,一则是因为东北女直方向战事频仍,二则是蒙古老营基本徘驻于宣、蓟以北。

综上,固原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是对陕西三边四镇的战略支援,而非直接防御边塞,自然无须贴近长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去看赵阳阳的《明代固原镇研究》,非常详细。

(为了回答问题专门作的图,想要原图的可以私戳我)

user avatar

首先啊,边防可不是离长城越近越有利于防守,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西边的甘肃镇。

限于地理因素,甘肃镇的防御是典型的一字长蛇阵线状布局,如图所示一堆卫城所城军堡几乎是贴着长城边设置的。而甘州作为全镇镇城,自然是留出了充足的战略纵深,距离长城足足有....四十里地之多。好处是总兵守国门确实是方便了解前方情况了,坏处是众所周知套虏奔赴青海出入河西如入门庭。

其次,固原距离长城远只是相对九边其他镇城而言的(甘肃镇40里,宁夏镇约60里,辽东镇约70里,固原镇距内边墙超过二百里),但是你要知道该镇原先的驻地可是陕西西安.....固原已经是向西北前出七八百里后的选择了!

固原镇原名是叫陕西镇,从这个名你就能知道它跟宁夏镇、延绥镇、甘肃镇这三大边镇是不一样的,是保卫陕西腹地的二线军镇。那为什么要再在陕西腹里设镇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明中期著名的“北虏入套”事件。

宣德年间即有兀良哈诸部进出河套,至土木堡以后套虏之患愈演愈烈,不但宁夏榆林之类边镇饱受其苦,而且套部还能深入陕西腹地,抢掠庆阳、平凉、临洮、巩昌、固原、凤翔诸地,这就使得原本并不在长城沿线的固原、庆阳等地,也变成了腹里中的边地。传统上远离前线、军备废弛的陕西内地,必须也设镇加强防务了。早期陕西镇驻地在西安,但是西安远在关中,离三大边镇甚为遥远,不免显得指挥不便。此外,为此,杨一清等人建议不妨让陕西镇守将官入固原驻扎,以便指挥。自弘治以后,陕西镇守官开始频繁自西安入固原办公,自嘉靖朝基本专驻扎于固原,“固原镇”一名也逐渐取代了陕西镇。

陕西镇更名为固原镇,仅仅是驻地的北上,各项制度基本没有变化,这也使得固原镇在陕西四镇中辖区是最为广大的——除北三边外的整个陕西均为固原镇防区。只是因为主要任务在于防备北虏,故更为重视靖虏卫到固原庆阳一带的防守罢了。

至于把位置选在固原,可以再解释一下。首先,作为控扼陕西内地全境的二线军镇,驻地并无必要太过靠前;其次,你就是想再前出也毫无可能了——固原是宁南高原中心城市,西海固大山的核心所在,再往北下一个像样的大城就是宁夏镇驻地宁夏城(银川)了。不驻固原,难道要跑去什么半个城(今同心县)、海剌都营(今海原县)办公吗?

尽管名声不大,但是处在泾河和清水河分水岭处,屏卫三秦、襟带甘宁的固原实际上对于中原的战略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或许另一个地名——萧关更能让人了解该地的意义。固原境内的萧关是所谓“关中四塞”之一,是关中平原的北大门。西汉初年,大举南下的匈奴就是攻破萧关,杀北地郡都尉,进抵彭阳,又火烧回中道宫殿,前锋冲入距离长安仅八十公里的甘泉宫,已可以靠目力远眺帝国心脏;安史之乱以后,萧关再一次成为了农牧分界线,陇山-弹筝峡-大罗山一线变成了唐蕃前线,而固原则变成了吐蕃人游牧的冬季草场。吐蕃人有此基地,得以东征北进袭扰河套,向东兵锋及于山陕交界处,向北入漠北草原杀戮回鹘。这都告诉我们位于农牧交界带与纯农耕区分界处的固原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固原以北、以西直到黄河北岸,是所谓的半农半牧缓冲地带;过了萧关,就完全进入中原核心区了。

从地理交通的角度讲,固原也非常适合作为背靠陕西腹地,前出联系甘肃延绥宁夏三大边镇的枢纽。前已提及固原处在泾河和清水河分水岭处,这使其交通甚为方便。既可南下过隆德,沿泾河河谷一路南下进入关中,又可先北上,在甜水堡沿环河河谷一路南下,过环县入庆阳抵达关中盆地,来到省城西安;向南翻越六盘山至隆德,又可走好水河至静宁,再从此斟酌入河州、兰州、临洮或是继续西入甘肃镇;还可折向西北走海剌都营、西安所至靖虏卫(今甘肃靖远县)视察,再顺黄河而下督办榆中兰州军务;联络宁夏最是方便,宁南千山万壑,固原正处在中原连接西套最重要的通路——清水河河谷中,顺河而下过半个城入韦州所抵惠安堡,或东巡花马池,或东入延绥镇,或继续北上进灵州、渡河而达宁夏城。

至于固原北部,自庆阳至靖虏为什么还有一段漫长的边墙,最主要的因素就来自我之前提过的一件事情了——宁夏镇东部的辖区实际上包含了部分河套地区,亦即鄂尔多斯高原。位于今宁夏东部,灵武至盐池一带的沙化土地被称为“灵盐台地”或“河东沙区”,但是此地在宋夏战争时的名字——瀚海,可能更为人熟知。

该地过去的日常风光,是这样的: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抬脚不见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我县生态已极其恶劣和脆弱,全县植被面积仅13%,扬沙天气年均近百天。全县沙化面积500余万亩,其中严重沙化面积200万亩,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恶劣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到群众生存、生产、生活安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除了沙地,当地的山川水土恢复后是这样的:

千辛万苦修建的长城,如今保存下来的是这样的:

自横城堡至花马池,即宁夏河东沙地与袄儿都司(鄂尔多斯)间的数百里边墙,一旦被套虏毁墙而入——如果是沙暴之后那就不用毁墙,因为沙堆得和边墙一样高——那就瞬间药丸了。人烟稀少的七百里瀚海低矮沙丘最适合骑兵冲击,只需一两日间穿越瀚海的蒙古骑兵便可以沿清水河谷冲杀至固原一带,进而窥伺关中。

这种情况下,也就迫使明朝不得不一方面反复加强横城堡至花马池的边墙修筑,一方面还要在固原以北修建内长城,以作为第二道防线。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这些长城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存留了。

除此以外,为了进一步确保安全,还要在靖虏卫修临河长城;修红寺堡到鸣沙州的梁家泉新边;修兰州长城;修河洮长城以隔绝蒙番;更在松山拓边后与甘肃镇瓜分大小松山,大修松山新边。明帝国固原镇内的长城曾遍布于今兰州、白银、庆阳、临夏、甘南、中卫、吴忠等市,如今基本全毁。这也使得基于上世纪研究成果的谭其骧地图中绘制的长城规模要远远小于实际情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精准地指出了固原镇防守上的一个潜在劣势。明朝九边重镇之一的固原镇,其位置确实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城防御体系有所不同,并非直接依附于长城墙体之上。对此,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 一、 固原镇的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首先,固原镇的设立和发展,其战略目标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守住一道墙”。.............
  • 回答
    明朝的“九边”,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概括的几个地名,它代表的是一个庞大、复杂、又至关重要的国防体系。简单来说,九边就是明朝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在长城沿线设立的九个重要的军事防区。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就像是明朝一道横亘在北方的钢铁长城,承载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也塑造了当时中国北方乃至整个边疆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作战效能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并且与明朝的边军相比,情况也更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俩伙人拎出来,一件一件地掰扯。先说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足轻,简单来说,就是“轻足”,是战国时代日本军队的基层士兵。他们一开始是农民,农闲时被征召来打仗,后来逐渐.............
  • 回答
    唐朝天子九迁,国都六陷,单从这几个数字上看,似乎唐朝在军事上不如汉朝和明朝。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要评判一个朝代的军事实力,需要结合其所处的历史环境、面对的内外挑战、军事制度、军队战斗力以及战略战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九迁”和“六陷”的表述。 九迁天子:这指的是唐朝在历史上,.............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明朝宗室子弟与清朝八旗子弟的经济状况差异,可以从制度设计、财政基础、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比较: 一、明朝宗室子弟的经济状况1. 俸禄制度 明朝宗室实行严格的俸禄制度,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不同等级。 亲王:年俸通常为5万两白银以上,但后期因财政困难被.............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在军事制度和权力结构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和打压武将集团,防止其威胁皇权。这一过程贯穿了明朝多个时期,涉及政治、军事、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洪武时期:削藩与卫所制度的建立1. 削藩政策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13681398).............
  • 回答
    明朝在军事扩张方面的表现确实与汉唐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其规模、范围和方式均不及汉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与汉唐在军事扩张上的异同: 一、汉唐时期的军事扩张特点1. 汉朝(前206年220年) 西汉时期: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通过“开疆拓土”政策,征服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敦煌、张掖.............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元朝(12711368)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明朝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制度,但也有学者认为明朝在某些关键领域相较于元朝存在“倒退”或“退步”的现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矛.............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之间的文明程度差异并非简单的“代差”,而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互动。明朝的失败(最终被清朝取代)并非因为清朝在文明程度上“碾压”,而是由于明朝内部的系统性危机、外部压力以及历史阶段的自然更替。.............
  • 回答
    明朝放弃奴儿干都司(位于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是一个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复杂因素的长期过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过程的原因和背景: 一、奴儿干都司的地理与历史背景1. 地理位置 奴儿干都司设立于明永乐年间(1413年),管辖范围大致包括: 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今黑龙江、吉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国力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然而,是否可以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历史事件,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明朝的强盛时期:永乐至万历(1402–1620年.............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明朝的贡献: 一、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强化1. 废除宰相制度,强化皇权 朱元璋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
  • 回答
    明朝前期(13681435年)是否曾有机会接管漠北草原,需从军事、政治、地理等多角度分析。以下为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与漠北草原的地理范围 漠北草原:通常指蒙古高原北部,包括今中国内蒙古中西部、蒙古国及西伯利亚部分地区,是元朝时期蒙古各部的核心活动区域。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
  • 回答
    明朝晚期的火器技术和神机营确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最终在面对清军时仍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火器的局限性1. 技术发展受限 明朝火器技术在明代中期(如嘉靖、万历时期)确实有所进步,佛郎机炮、神机箭等火器在射程、射速和威力上优于前朝,但整体仍处于冷.............
  • 回答
    明朝(1368年-1oint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在现代网络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导致关于明朝的粉丝数量众多。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地位与文化传承1. 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文化发展.............
  • 回答
    明朝卫所制是明初重要的军事制度,旨在强化中央集权、保障边疆安全,并通过屯田制度解决军费问题。其优缺点可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如下: 一、卫所制的起源与核心特点1. 制度设计 设立时间:洪武年间(13681398),由明太祖朱元璋直接设立,以取代元朝的军户制度。 组织结构:全国设“卫、.............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2)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明朝未如清朝般沦为“半殖民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政策选择及中西力量对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国际地位1. 欧洲殖民扩张的阶段差异 明朝时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