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这种以长城为主要疆界的做法是最屌的,我都分不清楚他到底是在讲什么东西
谷应泰说这话问题不大,但是忽略了细节和内部问题,咱都不知道他想黑还是如何,而且引用这段的答主根本是在断章取义,就明太祖初期按着打的元顺帝时期和元昭宗时期是一样的么?
那明成祖时期跪舔明朝的蒙古部落和明太祖时期的是一回事么?
一概而论之其实就是非常搞笑的事情
这个看你如何认证,不过按照理论上来说永乐时期蒙古各部封王承认明朝的宗主地位的时候实质上明朝已经统治了整个蒙古高原,只不过是这种统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范围内的军事压制,在政治上没有太多行为,如果硬要说的话,在宣德年间明朝是可以在内蒙古到东蒙古地区建立卫所进行统治的
实际上之后所谓元朝不复存在,分裂成了数个小部落,兀哈良三卫面临鞑靼的问题企图背叛明朝结果就是屡次被殴打,最后还是要归附明朝
我觉得之前和一些人交流的记录挺有意思的,我就说一下:羁縻统治并不稳固,因为不能够建立绝对的权威所以才有羁縻这种特殊的统治方式存在,当地叛乱进行镇压是很正常的,这在明朝时期屡见不鲜,从南方到北方都一样,兀哈良三卫和南方的瑶族、苗民我是看不出有多少区别来
至于鞑靼……
十年秋九月,瓦刺顺宁王马哈木特灭本雅失里,立其族答里巴,马哈木特实专政。十一年秋七月,上巡北京,敕阿鲁台无以丘福事怀虑,比之汉呼韩邪、唐阿史那社尔,赐金锦谕意。先是,阿鲁台为瓦刺攻败,穷蹙,以其妻孥部落奔窜而南,保息塞外。于是遣使奉表称臣,贡驼马。上言马哈木特灭本雅失里之罪,请讨之。上曰:“阿鲁台势穷来归,非其本心。然天地覆育,岂有所择。纳其贡使,封为和宁王,赐金帛,仍居漠北。”瓦刺马哈木特怨阿鲁台朝贡不至。
瓦剌因为明朝亲近阿鲁台所以有了怨怼,不朝贡结果就是:
六月三日甲辰,师至撒里怯儿之地,前锋刘江遇敌三峡口,击走之。上度其必大至,严阵以待。乙巳,获谍,知马哈木特距此百里,兼程赴之。戊申,发苍峡,次兰忽失温。答里巴、马哈木、太平、孛罗扫境以三万人来战,顿山巅不敢发。上遣铁骑挑之,敌奋而下,安远侯升以神机炮毙其骑数百,上率铁骑乘之,遂败却。武安侯亨追击,中流矢退;宁陽侯懋、成山侯通率兵薄其右掖,不动;丰城侯彬、都督青攻其左,敌殊死战,都指挥满都死。上遥见,率铁骑驰击,呼声动天地,马哈木特不能支,大军乘之,遂大溃走。追至土刺河,生擒数十人,马哈木特乘夜北遁。时瓦刺虽大创去,然杀伤亦略相当。夜二鼓,上还帐中,遂下令班师。壬子,师出三峡口,余众复聚山上,数百人据海子,诸军以火铳击之遁去。还至饮马河,阿鲁台遣头目锁住等来朝,言阿鲁台有疾,不能至。上遣使赐之米百石、驴百匹、羊百牵,别赐其部属米五千石,慰抚甚厚。是役也,内侍李谦恃勇,引皇太孙于九龙口临战,几危,上大惊,急追回大营,谦惧罪,自经死。师次黑山峪,颁诏天下。己亥,驻跸沙河,皇太子遣兵部尚书金忠等迎表至。八月,上还北京。
十三年冬十月,瓦刺马哈木特遣使贡马谢罪。
阿鲁台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
六月戊午,进次玉沙泉,上以答兰纳木儿河已近,令诸将各严兵以俟。己未,命陈懋、金忠率师前进,戒之曰:“两军相当,彼投戈下马者皆良民,勿杀。如其来敌,先以神机铳攻之,长弓劲弩继其后。遇阿鲁台亦生擒以来。”庚申,懋等遣人奏言:“臣等已到答兰纳木儿河,弥望惟荒尘野草,车辙马迹亦多漫灭,其遁已久。”上遣张辅、王通等分兵山谷大索。仍命陈懋、金忠前行觇贼,车驾进驻河上以俟。张辅等相继引兵还奏:“臣等分索山谷,周围三百余里,一人一骑之迹无睹者。”癸亥,陈懋、金忠亦还奏:“引兵抵白邙山无所遇,以粮尽笔还。”
蒙古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而在早期阿鲁台和马哈木已经归降了明朝,即便阿鲁台自身谋反实际上已经众叛亲离,那里面记载的一句话:
七月己未,师次煞胡原,前锋都督朱荣等获阿鲁台部属,送御营,备言阿鲁台闻大军发,所部日忧惧,有散去者,其母及妻皆骂曰:“大明皇帝何负尔,而必欲为逆?阿鲁台尽弃其马驼牛羊辎重于阔湾海,与其家属北走矣。”
我们都是看的同一本书为什么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成祖在对蒙古进行了严重打击之后,在宣宗年间主要设立卫所并移民北疆,设置北都等等方式消化当地人,从而达到控制蒙古的想法,但宣宗的外部政策保守而且对蛮夷们并不重视,所以对整个明朝后期的国策产生了严重影响
谁守呀!
对于北患。汉唐都很成功,而他们成功的地方是,直接册封北方游牧民族为番屏。
这个不是单单给续衔。而是给与首领高官,赐姓,而且频繁还招入宫廷,给与各种赏赐,而这就重要了,每次他们入京都会带着大批商队,在京城贸易。
所以他们也愿意把自己儿子留在京城上学,其实就是主持这些部族在京城的生意。让他们可以不受边商盘剥,可以比较公正做生意,换回部落里需要的物资。
同时还能招揽汉人到北地去教当地人耕种,从而使他们可以过上半耕半农的生活。
而且更有甚者与皇室公主,郡主,县主通婚,这样他们就是国戚部族,在与中国交往中获得更平等的地位。
由此北患尽除
而明代不是
虽然早期,在朱元璋规划下,统治北地是秦,晋,燕,谷,辽诸王。
通过殖民治属。百年以后,一定可以同化当地边民,牧民,为其国属。
可问题在于,靖国之难,以后,朱棣上位。他收诸北王兵权,治国权,治民权,以燕京为屏障抵御北患。
这也没错,可是后面走错了
治理北患,他用的是政府力量,是官僚,而非番屏治边。
他们他们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边民内迁与长城以南
这这样北边的部族就麻烦了,他们接触不到边民就没办法去做生意,换不回自己需要的物资。
那这样的话,北边的部族,谁会听从明朝的管理
有啊,朱祁镇入赘瓦剌就行了。
首先虽然明朝这边朱祁钰登基,但是也先对外宣称不承认朱祁钰是明朝皇帝,朱祁镇才是明朝的正统皇帝。
对内就表示朱祁镇不是过期的太上皇,仍然是具有时效性的明朝合法皇帝,所以他在瓦剌草原宣布拥立朱祁镇重登大宝。
“有也先聚会众头目,杀马筵席,复立爷爷(指朱祁镇)做皇帝。庆贺了,进大白马一匹。”(《正统临戎录》)
不管明朝内部怎么换皇帝,反正瓦剌也先这边是只承认朱祁镇,尽管搞得跟过家家一样。
但朱祁镇在瓦剌就是合法皇帝。
其次就是也先想要跟他联姻,非得当朱祁镇的大舅哥。
“也先欲以妹进,上竟却之。”(《北征实录》)
“尝欲以其妹事太上,不从,乃止。”(《否泰录》)
“臣出城朝见,皇上谕臣曰:也先欲将其妹与我结姻,送我回京,仍正大位。”(《明英宗实录》
也先献妹应该是真事,只不过朱祁镇权衡利弊后拒绝了,所以痛失与也先成亲戚的机会。
假如他接受的话会咋整?
那朱祁镇此时仍然是瓦剌承认的皇帝,但是他原先的皇后妃嫔都不在瓦剌,所以也先的妹妹必然成为皇后。
到时候他跟瓦剌的关系,那就是血浓于水的存在了。
最后要是朱祁镇和也先妹再生几个儿子,可以参考他在南宫期间还生了不少,就知道朱祁镇一定会尽情生儿子。
到时候如果瓦剌南下失败,闹不好就会从里面挑几个做太子,或者直接废掉朱祁镇的瓦剌皇帝身份,直接把有瓦剌血缘的太子扶上位称帝。
此后朱祁镇的后代皇帝,接着和瓦剌贵族联姻生儿子,一代一代的传到明末清初。
到时候大明正统就会在瓦剌草原了。
史称“北明”“剌明”或者“胡明”。
漠北草原名义上就是大明的了。
元朝统治岭北都入不敷出,明朝的做法对百姓最好。
再说了,明朝万里长城维持了几百年。是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你又要明朝出海,又要明朝出塞,不如做法上天入地更现实?
何只有,都实际控制过。
历史上元朝灭亡后,明朝就是想当元朝在国际体系中的接班人的,以自己为正统掌握周边国家、部落正统性认定的权力。
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明朝也成功了,元朝的东道诸王接受了明朝的册封、察合台汗国认可了明朝的正统性还希望明朝能帮自己夺取撒马尔罕、帖木尔死后他的孙子和儿子争相希望得到明朝的册封等等……
今天好多人有个误区,就是对明朝的养狗能力太低估了,就靠养狗明朝都实际控制过漠北。
明王朝曾将瓦剌的三个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别分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这三位为了能和明朝互市就和阿鲁台太师斗了起来。后来本雅失里这个忽必烈后裔返回草原要和明军大战,大家只知道丘福率军十万北伐(因为在那些事里写了),却不知丘福的主要目的是配合瓦剌三大部。
后来朱棣北伐,击败本雅失里、阿鲁台主力,杀了本雅失里这个最后的正牌忽必烈后裔的就是瓦剌三王。阿鲁台后来也投降了,受封和宁王。
按照汉民族古代的标准,这就是控制漠北了。
自此以后,整个草原就实际认可了明朝皇帝正统性,认为其虽然出身低贱,但天命所归,地位尊崇。大量的蒙古人选择加入明军,这帮人相当能打,比如阿鲁台的后代就有人平南方土著混到伯爵的,再比如土木堡之变里明军方面最猛的吴克勤、吴克忠也是蒙古人。
我一直很好奇一直宣传北元没灭亡的都是谁?要不是后来草原上出来了脱欢、也先、满都海、达延汗、俺答这些猛人,明朝也没有在他们弱小的时候予以打击或扶持其对手,我都怀疑漠南能为了互市直接投明当中间商赚差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