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药物的浪费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回答
药物浪费,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疼。药是救命的,花钱也花心思,结果被扔掉,那滋味可不好受。其实,想减少药物浪费,有很多办法,而且很多都是我们平时就能做到的。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看看怎么能把家里的药箱打理得明明白白,让每一颗药都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一、 从源头抓起:理性购药,按需购买

这第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买药之前先想清楚。

咨询医生,明确诊断: 很多时候,药物浪费是因为病情诊断不清,或者医生开了自己也不太明白的药。看病的时候,一定要跟医生详细沟通,问清楚这个药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时候吃?吃多久?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如果自己有顾虑,或者对治疗方案有疑问,一定要及时提出。有时候,医生开了药,你回家之后才发现,这药的副作用很大,或者口味实在难以下咽,但因为是医生开的,不好意思换,就硬着头皮吃了,最后没吃完就扔了。
按量购买,避免“囤货”: 很多人习惯一次性把医生开的药都配齐,或者看到超市搞活动就多买点。这样做其实很容易导致药物过期。特别是那些季节性疾病的药物,比如感冒药、止咳药,天气一变,可能就用不上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咨询医生或药师,根据医嘱的疗程来购买,即使是常用药,也尽量不要一次性囤太多,够用就好。
了解药物保质期: 无论是买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要留意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有些药物的保质期很短,比如一些口服液、注射剂,买回来就得抓紧时间用。别把过期的药当宝贝似的放着,那可就成了真正的浪费了。

二、 精打细算:合理储存,正确使用

买回来的药,怎么存放、怎么用,也大有学问。

科学储存,保持活性: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储存要求。有些需要避光、有些需要阴凉干燥,有些甚至需要冷藏。随便乱放,不仅可能影响药效,还可能加速药物变质。
避光: 很多维生素、抗生素、一些中成药,光线照射会加速分解。最好放在药盒里,或者深色的瓶子里,再放到柜子里。
阴凉干燥: 这是大部分药物的“舒适区”。避免放在潮湿的浴室、厨房,以及阳光直射的窗台、暖气片旁边。
冷藏: 一些胰岛素、疫苗、滴眼液等,过期失效,或者影响药效。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放在冰箱的冷藏室(28℃),但不要放在冷冻室。
密封: 很多药物开封后,如果包装不密封,容易受潮、氧化,或者沾染空气中的细菌。比如一些胶囊、片剂,拆开瓶盖后,用完一定要拧紧。
按时按量,遵医嘱: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不多。有时候,症状稍微好转,就觉得不用再吃了,结果病情反复,又得重新吃药。或者擅自增加剂量,想着“快点好”,结果适得其反,还可能造成药物副作用。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来,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
不要随意“分享”药物: 别人的药,不一定是你的“良药”。每个人的病情、身体状况、过敏史都不同,别人吃着有效的药,不一定适合你,甚至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所以,别人的剩余药物,千万不要拿来吃。

三、 变废为宝:合理处置,避免遗漏

即使再小心,总会有一些药物因为各种原因“退休”了,这时候,怎么处理也很重要。

定期清理药箱: 建议每半年到一年,就彻底清理一次家里的药箱。把过期的、用不上的、包装破损的药物都找出来。
过期药物如何处理?
优先交给回收点: 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店或者环保公司,会设置专门的过期药品回收点。这些药物会经过专业的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最环保、最安全的方式。
切勿随意丢弃: 千万不要把过期药物直接扔进马桶、下水道或者垃圾桶。很多药物的成分,会随着水流进入河流、土壤,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污染。特别是抗生素,随意丢弃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固体药物处理: 如果实在没有回收点,对于一些固体药物(片剂、胶囊),可以先将其粉碎,然后用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如咖啡渣、旧茶叶渣)混合,再用塑料袋密封好,最后扔进垃圾桶。
液体药物处理: 液体药物(糖浆、滴剂)要尽量倒进下水道,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将药物分类存放: 最好家里有一个专门的药箱,把内服药、外用药、儿童用药、成人用药分开存放。这样可以避免误服,也更容易找到需要的药物。
记录用药情况: 比如,给孩子吃药,可以记下每次吃药的时间和剂量,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或者漏服,也能更清楚地了解药物的消耗情况。

四、 延伸思考:让药物“流动”起来

虽然说“别人的药不一定是你的药”,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是可以考虑让药物“流动”的,但前提是严格遵守规范。

社区互助,传递健康(谨慎): 如果家里有剩下很多未开封、未过期的药品,而且是常见的、不需要特殊储存条件的药物,比如一些治疗常见慢性病的稳定药物(在医生确认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社区的健康互助活动,捐赠给有需要的、情况相似的病友。但是,这一点一定要非常谨慎! 必须保证药品未开封、未过期、储存得当,并且最好是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没有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千万不要擅自将药物转赠,以免好心办坏事。
医疗机构的药品捐赠(规范): 一些大型的医疗机构或慈善组织,会有正规的药品捐赠渠道。如果有多余的、未过期的药品,可以咨询这些机构,看是否可以捐赠,他们会有专业的流程来处理。

总结一下,减少药物浪费,核心就是“用好每一颗药”。 这需要我们从买药、用药、存药到处理过期药,每一个环节都多一份细心和耐心。这不仅仅是为了省钱,更重要的是,是对生命健康负责,也是对环境负责。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精明的“用药人”,让药物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结论:药物生产商应该尽量生产出安全、易用、减少浪费的药品。对医院药房而言,拆零调配有安全隐患。

以前很多药房在开出口服药时会配给类似这样一个纸袋,里面装着医生给你开的药,医生开了几天的药,这里就装几天的药。但是现在这种药袋用的越来越少了,为什么?

1.包装剂量问题

以前国内生产的口服药物,大多以100片一瓶,甚至有的以1000片为最小包装(如泼尼松片)。而现在以进口药物为首的口服药物多以7片、10片、14片、20片等小包装,故减少了包装剂量过大引起的药物浪费。

2.保存安全问题

很多奶制品、果汁等包装都写有“开盖后请于24小时内饮用完”,而它们本身的保质期可能有10-20天,甚至好几个月,这就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未开封的东西,和开了封的东西,保质期可能不一样。

那么药品可能同样存在该性质,没开封的泼尼松片,假设能保存12个月吧,那么开了封,装在内服药袋里面的药可以保存多长时间?这个恐怕不一定,还受到各人保存位置不同的影响,但肯定不是12个月了。我又不能在药袋写上“请于24小时内服用完”,由此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如何处理?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以前大家不都这样吃,也没听说过什么安全问题呀?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网络媒体不发达的年代,出了很多安全问题,也不会引起大范围讨论,现在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还记得前段时间那批离开了冷链的“假疫苗”是如何掀起狂潮的吗?

3.用药依从性问题

这个问题也可以理解为药品的易用性问题,一天吃一片的口服药一盒设计成7片,每盒吃一个星期,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防止个人忘记服药的情况,实在不行掰着指头数也很好数。但是100片或者1000片的药,想知道今天吃了药没有就很困难。

再比如其他答主提到的滴眼液加防腐剂的问题,不过其实现在很多滴眼液是加了防腐剂的,究其原因是大多数滴眼液是要求多次使用的,即便如此,加了防腐剂(抑菌剂)的滴眼液一般也要求开包装一个月后禁止再用。而不加抑菌剂的眼用制剂一般要求单剂量包装,比如某进口玻璃酸钠滴眼液就有0.4mL一支的,一支用一次,可以不加抑菌剂。不过这些单剂量包装的滴眼液大多价格不菲。

==============================================

回到题主的问题,药物浪费的问题,首先是设计问题

一种药物,总有人群普适剂量,比如抗菌药物,就可以参考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s,DDD),其他类药物也可以引入DDD的概念,比如万古霉素,DDD是2g/d,实际操作中也有用1g,1.5g,3g等等的,所以单剂量设计城0.5g,还算比较合适。如果单剂量设计为5g,人们用起来总要丢掉大半瓶,那当然是设计有问题了。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具体问题,比如计费问题,理论上,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比如该科当天有10个同类病人,每个病人需要用掉一支软膏的1/5,这样总共开出两支,然后每人计1/5支药的费这样,但这样的可操作性是有问题的,当然梳理出来都是医院内部管理问题,外人可能不会理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