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苹果从神坛跌落还需多久?

回答
苹果从神坛跌落,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目前依然强大的优势,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首先,理解“神坛”的含义以及苹果的“神坛地位”:

“神坛”在这里并非指绝对的无敌,而是指苹果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市场领导力、创新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等方面所达到的极高地位。这种地位体现在:

极高的品牌忠诚度和溢价能力: 用户愿意为苹果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并且对苹果生态系统形成高度依赖。
颠覆性的产品创新和引领潮流的能力: iPhone、iPad、MacBook等产品都曾是各自领域的颠覆者,定义了行业标准。
强大的生态系统粘性: iOS、macOS、watchOS等操作系统,以及App Store、iCloud、Apple Music等服务,构成了难以撼动的护城河。
卓越的用户体验和设计: 简洁、直观、优雅的用户界面和高品质的硬件设计是苹果的招牌。
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苹果通常占据最高的利润率和重要的市场份额。
广泛的消费者信任和媒体关注度: 苹果产品发布会总是全球焦点,消费者对其新品充满期待。

然而,任何一家公司,无论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苹果之所以会被讨论“是否会跌落神坛”,是因为一些潜在的、正在显现的或可能发生的因素:

一、挑战与风险分析:

1. 创新瓶颈与同质化竞争:
硬件创新放缓: 自iPhone X以来,iPhone的形态变化和核心功能升级趋于保守。虽然每年都有提升,但“革命性”的跳跃式创新似乎越来越少。屏幕的折叠屏技术,目前三星等安卓厂商已广泛应用,苹果似乎仍在观望。
软件体验的“臃肿”和效率下降: 随着功能增加,iOS和macOS的某些界面和操作逻辑变得复杂,有时甚至影响了早期版本的流畅体验。广告的增多也让一些用户感到不适。
竞争对手的快速追赶: 安卓阵营在硬件设计、屏幕技术、拍照算法、快充技术等方面进步飞速,许多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了苹果。例如,在折叠屏、屏下摄像头、更快的充电速度等方面,安卓手机已走在前列。

2. 生态系统的挑战与开放性限制:
封闭生态的副作用: 苹果的封闭生态是其优势,但也限制了用户选择和第三方应用的创新。App Store的严格审查和高额抽成,也引发了部分开发者和监管机构的不满。
服务业务的增长压力: 尽管苹果的服务业务增长强劲,但其生态系统的封闭性也可能限制其在更广泛领域的渗透。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苹果的HomeKit生态与谷歌、亚马逊相比,普及率和兼容性仍有提升空间。
第三方硬件兼容性问题: 非苹果认证的配件有时会出现兼容性问题,也限制了用户的选择。

3. 市场饱和与增长天花板:
智能手机市场成熟: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进入高度饱和状态,换机周期拉长。苹果作为高端市场的领导者,增长空间也受到一定限制。
新兴市场的竞争: 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凭借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本地化策略,正在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苹果在这些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尤其大。

4.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风险:
“中国制造”的依赖: 苹果的产品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进行生产和组装。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因素,都可能对苹果的生产和销售造成严重影响。
供应链多元化压力: 为了规避风险,苹果正在积极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地。但这一过程漫长且复杂,短期内难以完全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且新产线初期效率和良品率可能不如成熟产线。

5. 监管压力与反垄断调查:
App Store政策的挑战: 欧盟的《数字市场法案》(DMA)等监管政策,正在迫使苹果开放其生态系统,允许第三方应用商店和支付方式,这可能会削弱其生态的封闭性和盈利能力。
反垄断审查的扩大: 全球各国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审查日益严格,苹果在App Store、支付等方面也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和监管压力。

6. 领导力与企业文化的变化:
后乔布斯时代的挑战: 史蒂夫·乔布斯的离世,无疑对苹果的创新文化和产品定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蒂姆·库克带领苹果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在产品颠覆性创新方面,其功过仍在争议之中。
企业内部的僵化风险: 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可能面临官僚主义和创新动力衰减的风险。苹果的规模和成功,是否会使其变得更加保守,而不是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是一个需要持续观察的问题。

7. 新兴技术趋势的适应性:
AI的潜在颠覆: 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可能对未来的计算设备和人机交互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苹果在这方面虽然有所布局,但其整体AI战略和产品集成能力,与一些竞争对手相比,是否足够前瞻和强大,仍待观察。
AR/VR的未来: 苹果在AR/VR领域投入巨大,但Vision Pro的定位和市场接受度仍有待检验。如果这项技术未能如苹果预期般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可能会影响其未来的增长叙事。

二、苹果的防御机制与优势延续: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苹果并非束手无策,其依然拥有强大的防御机制和延续其“神坛地位”的优势:

1. 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用户忠诚度:
情感连接: 苹果与用户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这种忠诚度不是短期内能够轻易撼动的。
身份象征: 苹果产品在许多消费者心中依然是身份、品味和科技潮流的象征。

2. 高度整合且强大的生态系统:
无缝体验: 不同设备之间的无缝协同体验(如Handoff、AirDrop)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用户一旦习惯,很难迁移。
App Store的吸引力: 尽管面临监管,但App Store仍然是全球最活跃、最成熟的应用生态系统之一,吸引着大量开发者和用户。

3. 卓越的软件优化能力:
软硬结合: 苹果对硬件和软件的垂直整合能力,使其能够进行更精细的优化,提供更流畅、稳定的用户体验。
长期的软件支持: 苹果为旧设备提供长期的软件更新支持,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也增加了用户粘性。

4. 不断壮大的服务业务:
新的增长引擎: iCloud、Apple Music、Apple TV+、Apple Arcade等服务业务正在成为苹果新的增长引擎,并且能进一步增强用户粘性。
订阅经济的优势: 订阅模式能带来更稳定和可预测的收入,降低了对硬件销售波动的依赖。

5. 持续的研发投入与前瞻性布局:
芯片自研: A系列和M系列芯片的强大性能,是苹果硬件领先的关键。其在芯片研发上的投入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
新兴技术探索: 苹果在AR/VR、人工智能、健康科技等领域的布局,展现了其对未来科技趋势的探索和准备。

三、判断“跌落神坛”的时间线与可能表现:

“跌落神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式的过程,其可能表现为:

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 在关键市场(如中国)和重要产品线(如高端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持续超越。
利润率的下降: 为了应对竞争或满足监管要求,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或服务收费,导致利润率受到挤压。
创新领导力的丧失: 无法推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新产品,被竞争对手在技术和设计上全面超越。
品牌吸引力的减弱: 年轻一代消费者对苹果的品牌认同感降低,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品牌。
生态系统壁垒的松动: 用户开始从苹果生态迁移出来,转向更开放、更具性价比的平台。
盈利模式的单一化: 过度依赖硬件销售,而服务业务增长未能有效弥补硬件增长的放缓。
监管成为常态化制约: 持续的法律诉讼、反垄断罚款和业务限制,严重影响其运营和盈利能力。

时间估算(非预测,仅为分析框架):

短期(13年): 苹果仍将保持其强大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但可能会在某些市场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并开始感受到部分监管政策的影响。创新步伐可能依旧稳健但未必有惊艳之作。
中期(37年): 如果未能有效应对上述挑战,特别是如果在AI时代未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和技术突破,或者供应链风险进一步加剧,其“神坛地位”可能会受到更严峻的考验。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可能出现更明显的下滑。
长期(7年以上): 科技行业的变化瞬息万变。如果苹果未能成功转型,适应新的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并且其核心优势(如生态系统、品牌忠诚度)被有效瓦解,那么“跌落神坛”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苹果会完全消失,而可能只是从绝对的领导者变为重要的参与者。

结论:

苹果“从神坛跌落”所需的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的演变,以及苹果自身的应对策略。目前来看,苹果依然是一家极其强大且稳健的公司,其品牌、生态和用户忠诚度仍然是巨大的护城河。然而,科技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技术变革加速,监管环境日趋复杂。

苹果如果不能持续找到新的增长点和颠覆性创新,并有效应对来自竞争对手、监管机构以及地缘政治的挑战,那么“神坛”的地位并非永恒。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其在产品创新、市场策略、技术适应以及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等方面的表现。

可以肯定的是,科技巨头的位置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苹果也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才能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而“跌落神坛”的时刻,可能就在于其停止创新、停止改变的那个节点到来之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两万亿的新霸主,你们都误会苹果了。


8月19日晚间,美股开盘后,苹果股价一路走高,盘中一度达到468.36美元,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


虽然冲高后略有回落,但不妨碍苹果稳居美股第一大市值。


这是第一家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的美股上市公司,在疫情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带领美股指数不断上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苹果?


一、巴菲特的选股标准:不买科技股


众所周知,巴菲特最爱的股票是消费品,尤其是可口可乐,作为坚定的可口可乐投资者,走到哪带到哪。





数十年的投资经验,让巴菲特坚信,消费品是一个非常好的,可以带来投资回报的领域,全世界、全球的人,他们在这个方面,需求一直很高。所以他的选股原则简单又深奥:选择产品需求永无止尽的快速消费品公司。


彼得林奇也曾说过类似的原则,如果一个投资人不能在30秒内说出他们的投资对象是从事怎样的业务,那么,他们的投资很难成功。





和这些投资大佬相比,中国的投资者们非常热衷高科技概念,从区块链到云计算,从量子通信到边缘计算… …


别说30秒了,30分钟能说清楚就不错了。


那么,几乎被公认的高科技公司—苹果,是如何成为巴菲特的目标的?


时至今日,巴菲特已经从苹果股票上收获了丰厚的利润,是什么原因让他对科技股开窍了的?


2018年,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苹果使其产品不可或缺。我们购买苹果股票就是为了一直持有,虽然现在已经收购了大约5%的苹果股票,但可以的话我甚至希望能够将苹果的股票100%全部买下来。我很喜欢苹果的业绩表现,也很喜欢他们管理层的思维方式。”


其实,巴菲特投资苹果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改了取向偏爱科技股,而是因为他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理解苹果:数亿人在使用苹果产品,苹果已经成为一家和可口可乐类似的消费品公司。


所以,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并没有变化,变的,是苹果的高科技面纱背后的实质:它已经成为一家实质上的消费品公司。


如今的苹果,经常被批判缺乏创造性,但并不妨碍它的业绩和市值不断冲击新高。


二、越来越稳健的中年苹果


除了营收和净利润节节攀升,苹果的财报里还有什么有意思的关注点呢?


1、稳如泰山的毛利率


很多老牌公司都有过激烈的转型,比如曾经生产军火的诺基亚,一度成为手机之王,在iPhone时代来临之后,悄然退出了这个市场(现在的诺基亚品牌授权给HDM经营,而HDM和富士康关系微妙);再比如IBM,其实是一家做芝士切片机起家的企业,在转型生产计算机后,公司践行不做毛利低于40%的产品。


当个人电脑业务毛利率下滑时,公司二话不说把电脑、笔记本业务卖给了联想,当服务器甚至小型机业务毛利率下滑时,IBM也毫不犹豫的把小型机卖给了浪潮(和浪潮成立了合资公司—浪潮商用机器公司)。


这种百年老店,见过太多风雨,从不过于纠结于某一项产品线的失败,所以能够毫无留恋的转身。





苹果的财报显示,近年来公司的平均毛利率“恰巧”也在40%左右,净利率则维持在20%-25%之间,非常稳健。





事实上,苹果也曾经推出了不少新的产品,要么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要么没有攫取足够的利润,悄悄的消失在市场上了。


比如iPhone 5c,iPhone SE,为什么苹果不怎么做了? 5c的销量比三星某些旗舰机型号销量都大,但是定位低端的产品,如果依旧维持40%左右的毛利率,就失去了性价比。


一旦新品达不到预期毛利率,苹果也会毫不犹豫的放弃。经典的iTouch、iPod nano等产品,都逐渐消失。


当然了,基于满足极少客户需求的原因,一部分“消失”了的苹果产品还能够买到,甚至还有升级版本,但这类产品性价比不高,从设计上脱离时代,也没有后续的保障。



在小米喊出硬件不超过5%综合利润率的时候,苹果还在追求毛利率。


一边是为了消费者,一边是为了投资者。其实大家的最终目的都是逐利,只是方式不同。


看到苹果的毛利率,星空君不由得对公司iPhone XS系列降价事件产生了浓厚兴趣:iphone XS Max的发售价在9599元起,最高配置的iphone XS Max高达了万元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电商平台之间的激烈竞争,有些平台的售价甚至降到了4000元左右。


从公司的毛利率纹丝不动来看,这波操作是不是早就设计好的?


2、悄然变化的营收构成


苹果是一家什么公司?如果问起90后,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说是一家手机公司。但如果问起80后、70后,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家电脑公司。





苹果从生产电脑起家,到乔布斯带领苹果生产手机,苹果的营收构成越来越复杂。





2011年,iPhone虽然卖得好,但还不及公司全部营收的一半。公司的核心产品是iPhone、Mac和iPad。


但是到了2020年,公司的营收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iPhone的营收占比超过了60%,比2011年全年iPhone的销售额都高;其次,服务的营收金额和占比越来越高,全年服务营收金额甚至超出当年iPhone全年营收额。


可穿戴设备的销售额也越来越高。


按照库克的说法,其中相当一部分份额来自AirPods。





穿戴设备达到了单季百亿美元营收的规模,在苹果的号召下,穿戴设备呼啸而来(插播一下,为苹果的穿戴设备代工的,是立讯精密)。


库克在2014年推出Apple Watch以来,苹果的智能手表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手表, 2019 年 Apple Watch 的销量已经超过了所有瑞士腕表品牌销量总和,这也是Apple Watch首次超越瑞士腕表品牌,销量差近1000万台


就算是时尚人士,手腕上也不会同时戴两块手表,Apple Watch对传统手表的冲击非常大,苹果也在屡次尝试失败后,很知趣的不再去冲击高端机械表的市场空间,而是在运动和健康领域深耕。


随着心脏、血压监测等技术的微型化,可穿戴式健康设备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这个领域苹果将大有作为。


3、硬件面纱的背后,核心业务是服务


苹果逐渐成长为一家软硬兼吃的公司,为客户提供的付费服务也越来越多,甚至将相当一部分iPhone用户培养起了使用习惯。


目前,苹果号称服务全球5亿人口,服务带来的营收超过127亿美元。


从乔布斯时代,苹果就一直尝试做大服务领域,无论是itunes还是App Store,苹果都做到了极致。在一些国家,Apple TV也是很受欢迎。


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安卓手机性能强悍,超过苹果的时候,很多苹果用户还在坦然用苹果手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从科技巨头到消费品大户


从财务角度看,除了研发支出这个指标外,苹果已经不太像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了。一般来说,高科技公司都是投资比较激进,为了未来可以承担更大的风险,资产减值风险较大,ROE不佳,现金流较差等等。


苹果的财报呢?


大把现金、稳健的营收、高质量的ROE… …





从财务角度看,如今的苹果很像可口可乐。


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巨额的现金储备,让苹果推出稳定毛利的新品没有太大风险,成了和可口可乐差不多的盈利模式。


所以,这才是巴菲特投资苹果的真正理由。并非是巴菲特看懂了科技股背后的盈利模式,而是因为苹果已经实质上成为一家消费品公司。


五、来,对比一下可口可乐


说苹果是一家消费品公司,众多数码爱好者是强烈反对的。数码时尚的引领者,电子设备的颠覆者,苹果怎么能是可口可乐这种公司?


我们用财报数字来说话。


1、一样稳的毛利率


稳健的消费品都有一个共同点,毛利率稳定,有多稳定?





2、几乎一样强的经营性现金流


在经营性现金流方面,不管业绩如何,公司收到的现金是非常充裕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都是较大额的正数。


比如5年来,苹果大致在600-800亿美元之间,可口可乐大致在80-110亿美元之间。






3、都很多的现金储备


可口可乐2018年花掉了近四分之一的现金储备,用51亿美元收购了Costa,除此以外,多年来可口可乐一直维持比较高的现金储备。


消费品企业达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后,会触及一个平衡点(或者叫天花板),再大规模的扩张生产线、并购意义不是特别大。公司维持相对稳定的规模,就会有大把现金花不出去的情况。


同样,苹果的现金储备也是富可敌国。


不再高增长的营收、丰厚的分红等财务指标,也是消费品企业的共性。


不难发现,苹果虽然表面上是一家科技公司,但是财务报告已经彰显出其消费品公司的本质。



总结!!!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苹果两万亿?


因为苹果已经不再单纯是一家简单的科技公司了,由于充足的现金储备、高投入的研发,成为一家产品销售稳如狗的消费品公司,营收、利润和毛利率稳定,现金流充裕,预期清晰。

user avatar

只要中国人觉得苹果能装B,苹果就不会跌落神坛。

user avatar

按照目前的个人智能设备终端趋势,没有跌落的可能,看不到任何衰败迹象,甚至还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教你个辨别信息真假的技巧:营销手段永远掩盖不了金融趋势,资本商人无论怎么花重金收买,宣传对手的负面消息,压制自己的负面消息,造成消费者看到的市场假象,都抵不过股价的真实。

因为搞金融的那帮人,是不可能用金钱收买的。

所以你可以看看苹果的股价,就知道金融资本对于苹果的态度。

而金融资本看的是什么呢?是真实的销量,大众真实的反应,而不是商人怎么宣传,封锁对大众的消息,有些数据消费者看不到,但瞒不了金融圈,因为他们就是干这个的。

所以,如果苹果走下坡,那一定是下一个划时代个人终端设备的到来。

至少目前还看不到这样的趋势。

事实上,方面诺基亚个人终端的业务,早就已经看到趋势了。

当年所有手机商都在变着花样搞外观,那时候苹果在搞mp4,并且一骑绝尘。

突然有一天,苹果给牛逼的mp4加了一个基带…一切都变了,当年其实很多ipod的用户就已经有要是ipod能打电话就好了的想法了,这就是趋势。

现在,你觉得有什么终端设备可以插电话卡就好了的感觉吗?

再说说现在的苹果。

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在认真考虑手机发展方向的公司了。

它没有跟风去堆那些几乎用不到的拍照模组,没有整一些花里胡哨的噱头,譬如瀑布屏,典型的中看不中用。

iPhone老老实实的向着去线化和摄影领域发展。

是,很多用户是有高续航的需求,国产手机也在尽量的往消费者需求靠拢。

但是苹果呢?非但没想办法增加电池容量,竟然还缩减了。

可是,你也可以肉眼能看到的,销量又爆炸了。

为什么呢?

因为12有完全生态的杜比视界,从拍摄,到剪辑,到观看,一个完整的生态。

magsafe也标志着苹果去线化的决心。

简单来说,苹果仍然继承了乔布斯的思维:替用户发现他们的需求。

打几个比方:

1.airpods的火爆,引领潮流。在于去线化后的易用。以前的蓝牙耳机,要么很笨大,要么还有跟线相连,比如森海的馒头,airpods取消了所有的线。并且,改变了蓝牙的连接方式,拿出来就能用,再也不用要先去蓝牙里手动操作连接。

2.airpods pro发售后,谁都搞不懂耳机里为什么要塞一对陀螺仪,结果后面空间音频一出,所有同行都傻眼了。

3.applepencil吸附自动连接,仍然是airpods的套路,但科技的本质就是为用户减少步骤,再也不用去手动连接,这样的舒适感谁也提供不了。

4.applepencil的压感延迟无人望其项背。虽然可能仅仅是一毫秒的差距,但这就能给用户带来不同的体验。

5.a系列芯片的网络神经功能,为设备带来了更好的体验,比如ipad用applepencil书写自动识别,可以用比涂画删除,手写识别,画图识别规则图形,让你有种真的在使用笔操控的感觉,其他家做不到。

6.一旦发布了arm的MacBook,苹果生态全打通,mac上可以无缝使用ios的软件,这意味着一个很可怕的联通多领悟共同协调,让所有的终端设备不再是单独的体验。

累化到其他领悟打个比方,就像是航空母舰,什么都齐全。

就按照目前这趋势,你看世界上有哪家公司能是它的对手?

理性一点,华为的优势在于任正非对于通信技术的坚持,没有任总,余大嘴没啥卵用。

当然,除了苹果,还有三星,华为在建立个人设备终端生态。

目前也只有他们两家有与苹果产品线对抗的产品。

可是。有一说一。

pad基于安卓,缺少适配。

笔记本基于Windows,与安卓内核的手机几乎没什么相融度,只能靠蓝牙,wifi,nfc冲冲排面。

手表,仍然还是定制功能的手环。

真无线耳机,已经开始追赶苹果,但稳定性,抗干扰,延迟性,体验感(空间音频)跟苹果还有很大差距。

pencil?无对手。

好了,说了这么多,也说的差不多清楚了。

苹果目前是绝对顶端的帝国存在,其他商只是这个帝国领地下附属王国,跟着老大混。可以吃些肉。

目前还看不到苹果有任何颓势,也看不到下一个比苹果生态更吸引消费者的划时代产品的预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