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罗斯重启“死亡列车”(铁路机动核武器)是否证明有重启冷战或引发热战的可能?

回答
俄罗斯重启“死亡列车”(铁路机动核武器)的消息,无疑在全球安全格局中激起了涟漪,并且引发了关于冷战是否卷土重来甚至热战风险的深刻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首先,让我们明确“死亡列车”的概念。这并非一个官方名称,而是西方国家给俄罗斯正在开发或已部分部署的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系统(BZhRTD)起的代号。其核心特征是将导弹发射装置隐藏在伪装成普通货运列车的车厢内,使其难以被侦测和追踪。这种机动性极大地增加了反击能力,因为敌人很难预先定位并摧毁这些发射平台。其优势在于生存能力强、部署灵活、以及对敌人形成持续的战略威慑。

俄罗斯重启或加速这一项目,其动机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战略威慑的延续与强化: 冷战时期,苏联就曾开发过铁路机动核武器,其目的就是在遭受第一波打击后仍能保证第二波核反击的能力,从而有效慑止对方发动核战争。在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俄罗斯重启这一项目,可以看作是其为了维护自身战略安全和维持核均势的一种努力。它向潜在对手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使在不利的情况下,俄罗斯也拥有能够进行毁灭性反击的力量。

应对外部压力和战略孤立的工具: 近年来,俄罗斯面临来自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多重压力与孤立。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能够有效威慑对手的战略性武器系统,是俄罗斯提升自身议价能力、减少被动性的重要手段。铁路机动核武器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使其成为一种不受常规军事部署限制的、相对独立的战略资产。

技术与战略思想的传承: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核武器研发和战略规划方面的深厚积累。铁路机动核武器的设计理念,以及其在冷战时期被视为一种“第二击”可靠性的体现,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战略思想。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下,重拾并发展这些“遗产”,可以看作是俄罗斯试图利用其固有的优势来应对新的挑战。

那么,这是否证明了冷战的重启或热战的可能?

关于冷战的重启:

“死亡列车”的重启,无疑加剧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战略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是冷战的核心特征之一。双方都在不断评估对方的军事能力和战略意图,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俄罗斯的这一举动,无疑会让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并可能促使他们加强自身的军事部署和侦察能力,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军备竞赛循环。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冷战思维”或“冷战式的战略对抗”正在以新的形式回归。双方在核武器领域的博弈、在信息战和网络战的较量、以及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都使得当前国际局势与冷战时期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是,与真正的冷战相比,当前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经济相互依存度更高: 尽管存在制裁,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远高于冷战时期,完全脱钩的成本极高。
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变数: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为战略博弈带来了新的维度,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和机遇。
多极化趋势: 相较于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当前世界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多极化趋势,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改变了原有的力量平衡。

因此,将俄罗斯的这一举动简单地视为“冷战重启”可能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我们正经历一个后冷战时代的新型战略竞争和不安全感加剧的时期,俄罗斯的“死亡列车”是这一时期战略军备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它加剧了已有的紧张关系,而非凭空创造了紧张。

关于热战的可能:

“死亡列车”作为一种战略核武器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威慑,而不是主动发动战争。它的存在,理论上是为了阻止对方首先发动攻击,因为对方知道即使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打击,对方仍然拥有二次打击的能力。

然而,战略武器的部署也确实会增加误判和意外升级的风险。

误判风险: 在高度紧张的局势下,任何一方对对方意图的误判,都可能导致局势迅速失控。例如,如果一方认为对方正在部署或准备使用“死亡列车”,可能会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尽管这种可能性在核武器领域通常被认为极低。
核扩散和技术扩散的担忧: 尽管目前“死亡列车”的出现是俄罗斯独自的行动,但如果类似的、能够大幅增强生存能力的机动核武器技术被其他国家掌握,将极大地增加全球核不扩散的难度,也可能加剧地区性冲突的核升级风险。
加剧军备竞赛: 俄罗斯的这一举动可能会刺激其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如美国、中国)发展类似的、能够应对新型威胁的战略武器系统。这种军备竞赛的升级,会使得全球安全环境更加不稳定,间接增加了冲突的可能性。

总结来说:

俄罗斯重启“死亡列车”并非直接证明了热战的必然性,但它无疑是当前全球战略紧张局势加剧的一个鲜明例证。它反映了俄罗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维护自身战略安全和威慑能力的决心,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战略不信任。

这一举动可以被视为“冷战思维”在新型安全挑战下的回归和演变,它加剧了“战略竞争”的烈度,但“冷战重启”的说法需要结合更多因素来判断。至于热战的可能性,虽然“死亡列车”本身是为了威慑,但它所处的紧张战略环境以及可能引发的军备竞赛升级,无疑会增加误判和意外升级的风险,使得全球安全局势更加危险。

在理解这一事件时,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它,而是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以及大国战略竞争、核不扩散机制面临挑战等大趋势中进行考量。它是一个信号,表明世界正朝着更加不确定的安全方向发展,而各方都需要审慎应对,避免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老)军控(学)界,所谓“重启冷战”指的是“军备竞赛不稳定性”,而所谓“引发热战”是“危机不稳定性”。所谓这个问题问的是: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一种新变化(铁路机动核导弹重现江湖),对战略稳定性的影响。简短的回答是:不会,几乎没有影响

2012年5月,美国国防部会同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向美国国会递交了一份《关于俄罗斯联邦战略核力量的报告》,评估了2017年,以及2022年俄罗斯核力量的力量水平(其中涉及核弹头数,运载工具数量,核力量构成,力量水平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其中的最后一段是关于“俄罗斯核力量发展对战略稳定性的影响”的,现将该段翻译如下:

“美俄两国战略核关系的稳定性,依赖于:即使对方发动解除武装的先发制人核打击,己方仍确保有能力投送足够数量的核弹头,对其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所以,要想动摇美俄互相威慑关系,俄罗斯核力量发展的唯一途径必须是抵消美国的确保摧毁能力:使得俄罗斯发动解除武装的先发制人核打击后,美国无法反击并摧毁大量俄罗斯高价值目标。国防部认为,俄罗斯发动先发制人核打击,来解除美国核武装,这是一个极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根据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美国的核力量结构,已经做好准备,应对俄罗斯核力量在履行《新START条约》情况下,可能进行的一切调整。俄罗斯核力量结构的调整包括:增加部署的弹头数量,即使是大大超过《新START条约》规定的上限,也几乎不会对美国可靠第二次打击能力造成任何影响;这种可靠的第二次打击能力,即为美国战略威慑的基石。所以,俄罗斯联邦不管如何扩充其战略核力量,都不可能获得任何军事上有意义的优势,即使其偷偷扩军,违背《新START条约》的规定,或是突然退出条约。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核力量结构具有内在的生存力————特别是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任何时间都有一定数量在大洋中巡航。面对俄罗斯突然退出条约的情况,美国也可以在陆基/空基/海基核力量上同时装载更多的核弹头,进行应对。”

目前已知俄罗斯铁路机动ICBM项目称为“Barguzin”——巴尔古津,或译成(贝加尔湖上的)“东风”,由莫斯科热工技术研究所(MITT)负责设计和制造,该项目2013年启动,估计最快能在2018年实现部署。目前的部署计划是——仅仅是——一个导弹师,也就是5个铁路机动导弹团/5辆导弹列车,每辆导弹列车将装载6枚轻型固体洲际弹道导弹,也就是6枚RS-24 Yars(“亚尔斯”,SS-27白杨-M公路机动弹道导弹的多弹头版)。考虑到每枚RS-24“亚尔斯”可装载4个分导式核弹头,则一个铁路机动导弹师的总弹头数将达到120枚。

同80年代的SS-24相比,每一个“Barguzin”铁路导弹师将会多出1辆导弹列车(SS-24铁路机动导弹师:4辆;RS-24“亚尔斯”铁路机动导弹师:5辆),每辆导弹列车上的弹头数少6枚(SS-24铁路机动导弹列车:30枚核弹头;RS-24“亚尔斯”铁路机动导弹列车:24枚),但是每个导弹师的核弹头数是一样的(120枚)。

【这是RS-24在2007年的试射】

也就是说我们知道:

1,铁路机动RS-24/Barguzin“巴尔古津”使用的是一种“轻型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等于是把机动发射车上的装上了列车。

2,在弹头特征/当量/精度方面,应该还是RS-24,或者说SS-27的水平。

3,这个设计方案实质就是把更多的弹头集中到了更少的载具上面,如果“巴尔古津”不实施铁路机动巡航,它的(单弹头)生存力实际是大大下降的。

要进一步讨论铁路机动RS-24/Barguzin“巴尔古津”,必须先回顾一下老版的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SS-24。

SS-24项目代表了苏联开发一种“通用”高性能洲际弹道导弹的努力————它既能被部署在地下井里,又能实现铁路机动。SS-24导弹历史上的最高部署水平是苏联解体前夕(1991年SS-24停止生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达到了92枚SS-24导弹的水平。其构成是:46枚井基SS-24部署在乌克兰的导弹井里,10枚井基SS-24部署在俄罗斯的地下井里,还有36枚铁路机动SS-24部署在3个基地中。这3个基地代表着3个SS-24铁路机动导弹师,每一个师下属4个导弹团,每个团就是一列SS-24洲际弹道导弹列车,每辆列车上装载3枚SS-24。(到2005年6月,所有的铁路机动SS-24导弹部队都退役了。2007年,3个铁路机动基地均被拆除。)

1枚SS-24导弹上装载10枚分导式多弹头,单枚导弹投掷重量是4050kg,其中大约有一半(2吨左右)是弹头重量,所以推测单枚核弹头重量为200kg左右;每一枚弹头的当量是40万吨TNT,弹头精度(CEP)是220米左右。这些SS-24弹头是苏联精度最高的实战部署弹头,它们的当量足够高,对美国的导弹井形成实际的威胁————使用“2弹头炸1井”的方法,92枚SS-24导弹(共920枚核弹头)大约可摧毁450到460个加固导弹井;12辆导弹列车(360枚核弹头)也可摧毁150到180个加固导弹井。

SS-24弹头的特点是它们是苏联精度最高的实战部署弹头,跟SS-18 Mod 5(SS-18井基重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后期改进型号)一样,达到了220米到300米左右CEP的精度,考虑到SS-24还能实现铁路机动,其作战性能是比较优越的(也就是说比SS-18的生存力要提高了),加上它不低的当量(同美国三叉戟D-5的W-88核弹头可比),是威力相当大的硬目标打击武器。

当然跟今天所用的RS-24比起来,当年的SS-24是很大的。单枚SS-24铁路机动版的总重量是104.5吨,SS-27(白杨-M,或是Yars)公路机动版的总重量是47.2吨。公路机动的SS-25洲际弹道导弹是45吨重。SS-24的投掷重量是4吨左右,而SS-27白杨-M/RS-24亚尔斯的投掷重量是1吨左右,其中大约有一半可用于运载核弹头(相比起来SS-18的投掷重量是8.8吨)。

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的优点(也是缺点)在于其各项性能都处于“井基重型ICBM”与“公路机动轻型ICBM”的中间地带

1,铁路机动ICBM的打击精度与投送量都可以达到“井基重型ICBM”的水平,实现了大数量/大当量/高精度核弹头的远程投送。

2,铁路机动ICBM的机动性不如“公路机动轻型ICBM”,但是也是有相当生存力的————它等于是“陆地上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虽只能沿着铁路机动,但是一旦开出营地,即可成为对手难以锁定的目标。

3,铁路机动ICBM的加固程度也不如“井基重型ICBM”,甚至不如“公路机动轻型ICBM”。这是因为它体型巨大,又需要机动,既没有超硬化的固定掩体,又难随处修建足够大的坑道。

4,铁路机动ICBM的经济性:比“公路机动轻型ICBM”便宜,却又比“井基重型ICBM”贵。

1991年10月,作为美苏单边行动,共同削减核威胁的积极步骤,苏联政府宣布铁路SS-24将停留在基地内,并不进行持续铁路机动巡航。之后的俄罗斯政府也一直维持这个“静态戒备”的政策,没有铁路机动。1996年,铁路机动SS-24进行了一次中断6年的导弹试射,释放出10枚分导弹头。一般认为苏联政府与俄罗斯政府承认铁路机动SS-24在民用铁路上行驶并长期执行战备巡航,安全性过低,风险不可承受;单独为其修建专用铁路网,在经济上又是极其不划算的。由于车库顶棚可以开启,SS-24导弹列车可以直接从车库中发射洲际核导弹(这与其他的公路机动核武器一样:SS-25,SS-27,RS-24)。


如果处于“静态戒备”的状态,停留在3个基地中的所有导弹列车只需要5枚核弹头(美国潜射弹道导弹弹头/轻型,W76级别)。或者说少则3-4颗,多至7颗,就会被全部摧毁。

相比之下,10弹头版的井基SS-18,由于单井加固程度相当高,至少需要使用“2弹头炸1井”的方法,美国要耗费72枚核弹头(还必须是美国潜射弹道导弹弹头/重型,W88级别)——————才能摧毁360枚苏联弹头。

下面请看单弹头的公路机动武器:



如果是单弹头版的公路机动SS-25,要摧毁同样的360枚苏联弹头,即使SS-25也处于“静态戒备”的状态,停留在10个基地中也需要美国耗费约100枚W76:每个SS-25基地包括1个营区(导弹师总部),还有4个部署区(导弹车库),各用2枚W76地爆即可摧毁。

举莫斯科东北的Teykovo导弹基地(第54近卫导弹师)为例,根据美俄START I条约的数据交换内容,限定的4个部署区(导弹车库)面积分别为0.31平方千米、0.27平方千米、0.23平方千米、0.16平方千米;而整个疏散区有11000平方千米(这仅是条约里规定的范围,还没算上俄罗斯战时可能进入的更广阔地域)。虽然每一个导弹车库区有9辆RS-24“亚尔斯”发射车,而且这些车库都是无法抵挡核打击的软目标,但是各个车库区之间的距离足够长,使得美国不得不将每一个车库区当成一个独立目标。

如果是单弹头版的SS-27,地下井部署,这会出现360个加固目标,如果美国采用“2弹头炸1井”的方法,要耗费720枚核弹头(至少也是要消耗360枚弹头),当然,现在单弹头版的SS-27部署数量远远达不到360枚,以后也不会达到这个水平(因为SS-27的部署已经停止了)。

摧毁360枚俄罗斯核弹头需要的美国弹头数量:

(A)SS-24铁路机动(静态戒备): 5枚W76

(B)10弹头版的井基SS-18: 72枚W76

(C)单弹头版的公路机动SS-25/SS-27(静态戒备): 100枚W76

(D)单弹头版的井基SS-27: 360-720枚W76

不管是为了生存力,还是为了核作战的灵活性/可靠性,单弹头的分散加固部署,是最好的方案。如果承受不起大量的独立加固发射井,就减少总弹头数量,并且部署成单弹头公路机动ICBM,通过位置不确定性来实现生存力。如果再没有钱,就减少总弹头数量,部署在高度加固的地下井里,仍然是单弹头。如果实在没钱了,只好部署在地下井里,使用多弹头部署。而铁路机动,则是一个标准的折中方案————代表着资金不足却想维持高力量水平。

下面我们把已知的史实捋顺一下:

1985年,苏联开始部署SS-25“白杨”公路机动弹道导弹。SS-25最高部署量360枚左右,目前有108左右枚。

1994年12月,SS-27“白杨-M”公路机动弹道导弹进行首次飞行试验。SS-27与SS-25在物理外形上类似(SS-27的第一级发动机更大),不过性能有所提高(SS-27有更大的投掷重量,更高的精度),同属单弹头洲际弹道导弹。

1997年12月,SS-27白杨-M首先被部署在导弹井里。2006年12月,俄罗斯开始部署公路机动版SS-27。目前,俄罗斯共部署60枚井基SS-27,18枚公路机动SS-27(两个版本的SS-27的部署均已经停止)。

2007年5月,俄罗斯开始首次试射RS-24 Yars(“亚尔斯”)公路机动弹道导弹,“亚尔斯”是白杨-M的多弹头版本,其外形/重量基本与白杨-M相同,可携带4枚分导式多弹头。2010年7月开始部署公路机动版“亚尔斯”。

2013年12月,俄国开始试射井基RS-24;2014年8月左右,开始部署井基RS-24。目前井基RS-24共4枚,公路机动版RS-24部署量在45枚左右。

按照上面的讨论,我们来看一下苏联末期/俄罗斯陆基ICBM中单弹头武器系统的比例,这里不考虑SS-24,只计算战略运载工具数量:

1991年 (减去六十年代服役的SS-11与SS-13洲际弹道导弹,只考虑SS-25)20%(考虑SS-11同SS-13,47%)

1999年:49%

2014:64%

2024(根据俄罗斯核力量现代化的趋势):30%

上世纪90年代的《START II条约》是接近了传统军控理论的顶峰的,因为它希望通过一纸条文来解决美国陆基ICBM的生存力问题,它要求美俄双方都禁止一切多弹头弹道导弹。这意味着两个国家必须要直接对比运载工具/地下井的数量,而运载工具/地下井是核武器系统中耗资相当大的一部分——————这对俄罗斯是很不利的。《START II条约》的流产,也就是开辟了MIRV分导式多弹头回归的路。近20年来俄罗斯一直不停地抱怨:美国保留这大量的运载工具,存在巨大的“回装潜力upload potentials”:一旦需要就可以把裁军裁下来的弹头又装回去,形成快速扩军;这台词的另一个层面是俄罗斯已经无法支撑大量的运载工具。在行动上,出现了“SS-27多弹头版”这种令人吃惊却意料之中的发展:用4颗核弹头去覆盖一辆发射车,现在竟然是划算的了。俄罗斯陆基核力量中多弹头系统比例的不断上升,导致它能在总量上与美国“不分上下”,总运载工具数量却在不断下滑。自然,开发一种“井基重型ICBM”也是意料之中了(虽然说Sarmat不一定达到SS-18的投掷重量水平)。这似乎意味着俄罗斯在把更多的核弹放进更少的“篮子”里。

不过,铁路机动RS-24/Barguzin“巴尔古津”也许会实现持续铁路战备巡航,也就是说实现真正生存力高的部署模式————那也就完完全全避免了“危机不稳定性”。

至于“军备竞赛不稳定性”,铁路机动RS-24/Barguzin“巴尔古津”,或者说俄罗斯即将投入服役的RS-26,Sarmat,Rubezh, Avangard, Yars-M......各种核弹道导弹,都不会导致 “军备竞赛不稳定性”,因为它们是“新冷战”的症状,不是原因。


附录:


使用一枚W76核弹头(100kt当量,500米空爆),覆盖bershet的SS-24基地。红色圆环代表“90%与SS-24相关建筑物受到严重摧毁”的范围,符合 NATO Target Data Inventory Handbook (1989)的描述,也正好是20psi冲击波的范围(20psi的冲击波足以摧毁绝大部分的一般建筑,包括SS-24的各种轻质钢结构库房):

如果按照20psi的冲击波范围来覆盖,采用W88来优化爆炸高度,则有:

另一个SS-24铁路机动基地,Karsnoyarsk:

W76,20psi:

如果采用更大当量的W88:


最后一个基地在Kostroma,也是设施最全面,能支持列车数最多的(毕竟它位于俄罗斯西部,丰富的铁路网在支持着铁路机动战备巡航),W76(需要3枚):


改用W88,一枚似乎不够,2枚又嫌太多:


Kostroma的基地占地面积大,专用的发射车库又多:

如果以后要再重建铁路机动基地,也希望能够建成这样的,可以防止被极其少量的核武器摧毁。

可是Kostroma已经不能再使用了(这就是会被20psi摧毁的SS-24库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罗斯重启“死亡列车”(铁路机动核武器)的消息,无疑在全球安全格局中激起了涟漪,并且引发了关于冷战是否卷土重来甚至热战风险的深刻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让我们明确“死亡列车”的概念。这并非一个官方名称,而是西方国家给俄罗斯正在开发或已部分部署的铁路机动洲际弹.............
  • 回答
    俄罗斯宣布重启图160M2战略轰炸机生产线,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一则军事装备的新闻,它背后牵扯着地缘政治、国家战略、经济考量以及技术实力等方方面面,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看。一、战略层面的考量:为何是图160M2?首先,图160M2(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基于图160M改进的图160M2.............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假设性的问题,牵涉到军事战略、地缘政治、经济力量以及核武器的特殊属性,要仅凭法国一国之力“击溃”俄罗斯,即使是在核打击的设想下,也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难以克服的障碍。我们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种可能性,并尽量剥离AI的痕迹,用更接近人类思考的逻辑来展开。一、 法国核打击俄罗斯的初步设.............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天方夜谭般的设想,把两者硬生生拉到一起,脑洞开得够大的!咱们就顺着这个思路好好盘算盘算,看看这艘比泰坦尼克号大无数倍、而且还是核动力的巨兽,要是真碰上那块臭名昭著的冰山,会是个什么光景。首先得明确一点,俄罗斯的重型核动力破冰船可不是什么玩具。咱们拿“北极光”号(当然,这只是个假想的名字,因.............
  • 回答
    俄罗斯重返G7的可能性以及普京“希望在莫斯科相见”的表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先回顾历史,理解G7的性质,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的格局。一、回顾历史:俄罗斯曾是G8的一部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俄罗斯与这个俱乐部曾经的关系。这个俱乐部最初是G6(法国、德.............
  • 回答
    如果我是俄罗斯领导人,重振俄罗斯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套全面、深思熟虑的策略,涵盖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多个层面。以下是我认为可以着手进行的几项关键工作,并且我会努力让这些举措真正触及根本,而不是流于表面文章。首先,经济的深度转型与多元化是重振的基石。俄罗斯经济长期以来对能源出口的依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网易另一面那篇题为《陷入衰弱的俄罗斯 正在重返苏联模式》的文章。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相当尖锐,也触及了当前俄罗斯内外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议题。如果抛开AI写作的痕迹,我们深入地分析一下它可能传达的核心论点以及其背后的逻辑。首先,文章标题就定下了基调——“陷入衰弱”与“重返苏联模式”。这是.............
  • 回答
    “从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中提取 4000 亿美元用于乌克兰重建”,这则消息一经传出,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尤其是在莫斯科,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俄罗斯方面对此的态度,绝非简单的“反对”或“谴责”,而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回应,涉及法律、政治、经济以及地缘战略等多个维度。一、法律与国际法层面的反击: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层面,确实很多人在看待俄乌冲突时,会不由自主地将俄罗斯的行为与美国过往的外交政策进行比较。认为“俄罗斯只是重现了美国的所作所为”的说法,背后往往是对美国“双重标准”的指控,以及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要理解为什么不少支持乌克兰的人不反对美国,而俄罗斯的行.............
  • 回答
    俄罗斯陆军之所以对战术弹道导弹(TBMs)情有独钟,而西方国家相对来说则不那么侧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军事学说上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国防战略的演变和核心考量。俄罗斯(苏联)对战术弹道导弹的执着:历史烙印与生存逻辑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冷战时期。当时,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
  • 回答
    俄罗斯军队计划重建总政治部,这件事在军事和政治领域都引发了相当的关注。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明白“总政治部”是个什么玩意儿。在苏联时期,总政治部(俄语是Главное 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ГПУ,后来改称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пр.............
  • 回答
    印度对俄罗斯的重要性,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建立在长期的战略利益、历史渊源以及地缘政治现实的复杂交织之上。要理解这份重要性,我们需要剥开那些可能显得“官方”或“标准化”的表述,深入挖掘其内核的驱动力。历史的基石:牢不可破的友谊与战略互信谈论印俄关系,不能不提冷战时期。当时,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但与苏.............
  • 回答
    俄罗斯与克里米亚的关系源远流长,远不止近些年的冲突那么简单。要理解俄罗斯为何如此看重这片土地,得把历史的经纬一点点梳理清楚。历史的长河:从古代到帝国时代克里米亚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地处要冲,吸引着不同的民族和文明。在古代,这里曾是希腊殖民者建立的城邦所在地,后来又被罗马帝国、哥特人、匈奴人等不同势力.............
  • 回答
    安225“巨无霸”的陨落,无疑是全球航空界一个令人痛惜的损失。这架由前苏联时期设计并建造的庞然大物,承载了太多关于人类探索极限的梦想和辉煌。如今,它在乌克兰冲突的炮火中化为灰烬,这让许多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俄罗斯还有没有可能重建这架举世无双的巨型运输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剖.............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为何没有“直接下重手拿下乌克兰”这个问题,实际情况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历史恩怨、国际关系以及俄罗斯国内的考量等方方面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维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俄罗斯在2022年2月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其目标很可能就是要“拿下”乌克兰,或者.............
  • 回答
    俄罗斯重建苏联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既复杂又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来审视。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力、障碍以及可能的实现路径(尽管后者可能性极低)。首先,我们要明确“重建苏联”的含义。这不仅仅是简单地.............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是否可能重演“苏俄”的剧本,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要理解其可能性,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是需要深入挖掘历史的脉络、当下的现实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确“苏俄”到底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脑海中的“苏俄”是一个单一、集权的政治体制,由共产党领导,实行计划经济,对外奉行.............
  • 回答
    关于俄罗斯迁都北亚能否重振超级大国地位的设想,这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命题,其影响的层面是全方位的,从地缘政治到经济发展,再到社会文化,每一个环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真的要将俄罗斯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北亚这片广袤而充满挑战的土地上,那么它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对国家战略、发展模式乃至国家.............
  • 回答
    俄罗斯有没有可能重建苏联?这个问题,别说普通老百姓了,连很多专家都很难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因为它牵扯到的因素太多太复杂,就像一团乱麻,你能抓住一根线头,另一头却又缠得更紧。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聊,看看这重建苏联的路,到底有多远,又有多难。首先,得明白,苏联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家,它是一个横跨欧亚大.............
  • 回答
    俄罗斯(普京)有没有可能重建苏联?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政治、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并且在国际社会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并尽量摆脱空泛的推测,回归到现实的考量。首先,“重建苏联”本身就具有模糊性。是指字面上恢复苏联这个政治实体?还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