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总计有240万人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轮战方式入朝参战,其中补充兵源近50万,朝鲜战场中志愿军人数最多时有135万人。
如何补充兵员?,云贵川地区的战士经常相遇,这个问题是在第二次战役开始后发生的。第一次战役打完后,志愿军补充了一部分兵员,大部分补充兵是新招入伍的,全国各地人员都有。在展开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新兵的问题凸显出来,一部分补充兵与老兵战斗力相差较大,甚至有些新兵在战场上不敢开枪,而云贵川的补充兵却没有相关问题,战斗力和老兵相差无几,甚至枪法好于老兵。不过这些兵也有一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江湖习气。曾经有部队拒绝接受新兵,只接受战地医院归来的老兵的现象。
于是总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后来发现,云贵川地区地方偏僻,从清朝末年开始就匪患不断,当地人要么是土匪,要么就是村寨护卫,打仗见血是家常便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打击土匪,首恶正法后,盲从者被教育后在当地安置,而朝鲜战争爆发后,有一部分主动参军到了朝鲜战场。
这部分人根本不太需要训练,很快适应惨烈的战场,表现较为优异。为了不让战士白白牺牲,也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于是后续的征兵工作主要在云贵川地区展开,这也就造成了在战场上经常能看见云贵川老乡相见的情况。
1950年5月,解放军进行了第一次大裁军。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解放军总兵员550万。到1950年底,共缩减陆军2个兵团、9个军、27 个师,94万余人。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也就是说,全国有94万退伍老兵可以充当预备役。
在志愿军参战后,各地掀起了一轮入伍高潮。当时谁也不知道战争会打的多大,打得多久,多准备以下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新兵是在多久后被送往前线的呢?
从多份新兵训练资料可以看出,大量的新战士经过匆匆的训练之后,就被补入了野战部队
另外注意看 伍万里被领到伍千里的面前时 ,是参加过训练的 ,当时那人说新兵就交给你了
致歉:昨晚没睡好,把东线西线搞反了,大家自行脑中替换吧,今天确实稀里糊涂的。
2001年7月的时候我在原20军部队当兵锻炼,曾经在连队的荣誉室仔细翻看了他们的烈士名录,他们连队从抗美援朝战争过后再没有产生过烈士,所有烈士全部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
烈士名录其实相当的简陋,就是厚厚的一堆16开纸,一页一名烈士,详细登记烈士的姓名、籍贯、个人信息和牺牲经过,很郑重的放在一个玻璃展示柜里,我央求了指导员很久才打开给我看,还必须要戴一双白手套。50年代的纸张已经相当脆弱了,是那种常见的档案纸,撰抄、翻看过很多次,有很多纸张已经发黄破碎。
指导员说这个烈士名录一般是三份,一份是国家档案馆收藏,一份烈士故乡档案馆收藏,一份烈士所属部队收藏,三份互相印证。撰抄件可能是烈士家属或者其他单位带走,原件是不给人看的,看我对这个感兴趣才让我翻,要求是翻一页不得折叠、不得污损、不得撕破。
我就蹲在荣誉室,一个人承包了武器弹药库岗哨三天,细细的看这份一个连队的烈士名录。
不久我就发现了烈士名录有个很奇怪的地方:近三分之一的记录缺失了至关重要的“姓名”,那一栏填的是“不详”。但是战斗经过与牺牲地都是有的,每一份都有,至少都有“在XXX战役中,于XXX地战斗中,因XXX(牺牲原因,通常是炮击、中弹等)光荣牺牲”这么一句话。
怎么会出现一个连队的烈士连名字都不详的情况呢?一个战士补充到连队肯定是有人知道姓名的,至少连长指导员肯定知道今天补了几个人、叫什么,牺牲之后填写伤亡报告,不会搞不清楚。
就此事我请教过指导员,我们一起讨论的结果是有三种原因:
第一,战场混乱,无法准确得知烈士姓名,是战斗开始前临时补入的,没有来得及登记下姓名。烈士阵亡后部队调整,战斗激烈,无法与上级核对姓名等信息;
第二,烈士遗体无法核实身份,仓促之间没有办法核实。某些阵亡烈士遗体残缺不全,难以立刻核实身份,使用技术手段核实在战场上又没有条件,只好就地掩埋;
第三,连长、指导员阵亡,其他人不知道补入的新战士姓名。
不久之后我就翻到了这样一页,清楚明白的写着:
姓名:不详;
职务:指导员;
籍贯:不详;
政治成分:党员;
入伍时间:不详;
牺牲经过:在长津湖战役中,在504高地阻击战中,因炮击牺牲。
一个连队的最高首长之一,指导员,一样是可能以“不详”的形式牺牲的,连跟他搭档的连长也不知道他叫什么。我跟这个连队第76任指导员当场就陷入了沉默,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20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损失很大,其所属89师甚至在战后撤销编制,抗美援朝绝对不是一场容易的战争,一方面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也艰苦卓绝。
长津湖战役整个战役态势是非常紧急的,战前东线战场我军部队较多、战线较为稳固,西线也就是长津湖一带只有一个42军,我外公当时就在42军。据他口述,当时全体将士已经做好了战斗至最后一人的准备,但是弹药已经见底,平均每人子弹只有不到10发。而长津湖丢了就意味着整个入朝作战的部队会全部被包围,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上6个军会被截断后路。
关于这一点,第九兵团入朝作战之前有多危险,我这里简单说明一下。
这个就是长津湖及湖南侧的长津郡,湖面水系有所变化,位置到今天也没有变动,大概在东经127.50、北纬40.31附近。
长津湖战役之前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大致形势如图:
东线战场详细形势就不画了,西线只有在长津湖附近地域有42军一个军。长津湖东南侧是一个很好的登陆场,地势平坦、纵深较大,美军(联合国军)拟在此进行大规模登陆,沿“美进攻路线”向长津湖地域发动进攻。
一旦拿下长津湖,则可以沿“美发展路线”向我国国境线发动突击,形成“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样一种形势,在我国边境线附近部署机场等设施,对我国内造成威胁。如果我是美军指挥官我肯定这么干,是解决朝鲜战争的最佳选择。
美军实际意图是沿“美迂回路线”向西进攻,企图重演“仁川登陆”的战果,切断我东线部队与国内的联系,围而歼之。麦克阿瑟的战术配置相当的呆滞,是典型的“按教范打仗”的思想,仁川搞赢了一次他习惯性的就想复制胜利成果。
当然了最糟糕的配置是登陆之后直接向西发展,不管长津湖,这样就打成了“添油战术”,是最蠢的做法。麦克阿瑟没有选,我也不可能这么考虑,这里就不谈了。
总之,长津湖是一个最关键的位置,它卡在美军实现战役意图的关键位置:不管美军是想复制仁川登陆,还是采用更灵活的战役配置,直接威胁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威胁我国内纵深,都必须要拿下长津湖。
再来看长津湖附近地形:
卫星图上黄色、浅色区域通常是人类活动较多的地方,深绿色区域是植被,也就是无法翻越的大山。可以看到,美军要实现战役意图必须要拿下长津湖,否则不可能迂回到东线后方,也不可能向我国境线发起突击。不拿下长津湖就只能让部队跑去跟东线原有美军部队汇合,打成“添油战术”。
麦克阿瑟虽然能力不怎么样,不过也不至于蠢成这样,他还是想打“第二次仁川登陆”的。
实际上毛泽东主席与彭德怀总指挥在美军实施登陆不久就发现了美军意图,结合朝鲜战场地形,敏锐的发现了麦克阿瑟的真实想法。我们今天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很容易指责“为什么第九兵团不早点去”、“为什么不补足了冬季被服再去”,实际上当时战场动态发展太快,第九兵团本身就是按照计划补充西线的,只不过计划必须要提前。
电影《长津湖》中对此是有所体现的,伍仟里所在部队是在补充物资的过程中接到紧急开进命令的,这一点表现很到位,是电影作品中极少数说明了情况的一部。
战争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不是双方商量好的体育运动。
你有你的计划、我有我的对策,麦克阿瑟又不接受毛主席的指挥,他不会按照你的计划来。当然彭德怀也不听你杜鲁门和麦克阿瑟的,你麦克阿瑟知道钻空子,我彭老总就知道堵口子。
这就是第九兵团入朝作战的整个背景,明白这个背景就能明白为什么20军伤亡会那么大、为什么很多烈士连姓名都不详、为什么伍万里看起来没有经过什么新兵训练。
不要干“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的事情。
伍万里肯定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新训,这个毫无疑问,只不过新训确实很不充分。
实际上据后来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介绍,他们有很多人的新训就是在火车上搞的,一边往前线开、一边就在火车车厢里组织瞄靶和轻武器使用训练。比对越自卫反击战仓促紧急得多的长津湖战役,出现新训不足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不要看了一部《全金属外壳》或者《兄弟连》、《太平洋战争》,就想当然的认为所有战争里补充的新兵都经过了充分新训。美国在二战、越战中实际上都是在虐菜,本土完全没有受到战争影响,当然有条件组织充分的新兵入伍训练,以基地训练的形式训练新兵,再补入部队。
绝大多数战争中新兵入伍训练都非常仓促。
苏联卫国战争甚至出现过新兵入伍之前连枪都没摸过、发个土豆就上前线的事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都有新兵入伍训练不足的情况,凡尔登战役后,就有大量不掌握技能的士兵补入部队;
二战德国、日本就不用说了。
不管哪个国家,充分的新兵入伍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队列、体能、内务、军事常识、轻武器操作使用、识图用图、基本战术、行军与宿营。新兵入伍训练的内容安排是非常紧凑的,有过当兵经历的都知道这个,新兵三个月下来跟脱了层皮一样。我当过新兵也带过新兵,这段时间课时安排可以这么说,衡水中学高三也不过如此。
我军现行的新兵入伍训练通常用时是几百个小时,具体数字是保密的,不要乱讲,数量级就是这么多。公开的是3个月或者6个月,实际上补入连队的新兵还是很菜,有很多新训中铁定训过的东西还是不掌握的。
比如伍万里不认识子弹这个事情。
我接收的新兵里,不认识子弹、不会装填子弹的多得是,不要以为你去你也行,新兵训练期间的训练内容安排得非常非常紧凑,就算是和平时期充分的新兵入伍训练都有可能出现明明训练过的内容又忘了的。新兵下连队后一般都要组织补训,把新兵连里训练过的内容重复一遍,发现搞忘了的笨蛋娃,挑出来再加强一下。
你要觉得你去你也行,除非你正牌清华北大本科毕业、还是至少国家三级运动员以上的身体,否则我是不信的。把你扔到新兵连,出来下连队100%会有搞忘了的科目。
所以伍万里不认识子弹很正常,他可能确实打过靶但是就是没注意子弹该长啥样,新兵班长替他装的子弹;也有可能没打过实弹,只在火车上瞄过靶;也有可能新训过于仓促,他没记住。
浙江到吉林、辽宁非常非常远,那是在50年代全国刚解放的时候,可没有高铁、飞机。伍万里从浙江入伍送到前线,路上紧赶慢赶至少也是要个把月的时间,这么多时间不组织新兵入伍训练是不可能的,他经过入伍训练;但是这种新训确实也非常仓促,搞忘了训练科目很正常;另外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间还有巨大的鸿沟。
看过《阿甘正传》、《全金属外壳》你就知道,就算是非常充分的新训,到了战场一样是懵逼的。
新训不管再怎么充分,到战场懵逼、下连队冒泡都是常态。我2008年3月参加拉萨维稳行动的时候刚好接收了一批新兵,都已经经过加强训练了,到了现场各种茫然的多得是。训练跟实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说最简单最简单的列队行进、组人墙,就有新兵怯场害怕的,有一紧张走同边手顺拐的,有身体扛不住的。
作为一个电影,《长津湖》不可能像本文一样给你交代得那么清楚明白,电影画面跟文字不一样,直观但是不可能这么细致。电影里伍万里看起来没有经过任何入伍训练,实际上现实里新兵就是这样的,搞不清楚状况的大有人在,这还是和平时期经过了充分完备的入伍训练,伍万里是在开赴前线的路上经过仓促训练的新兵,电影里看起来啥都不懂啥都不会非常正常。
所以你觉得他“不训练”,是你不知道新训是怎么回事、新兵都是啥样。
换你来,你也一个熊样。
长津湖战役可以说是彻底击垮麦克阿瑟的一战,他灰溜溜结束军旅生涯,很大部分原因就是长津湖,他弄丢了菲律宾都没有这么惨。
你喜欢个人英雄主义那我就给你讲个人英雄主义,作为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特别浓厚的将领,麦克阿瑟在菲律宾丢的脸都没有在长津湖大,最终他在美国国内声名扫地就是栽在长津湖。长津湖战役以后这人开始暴走,开始寻求战场之外的手段“解决问题”,以前线指挥官的身份跑去干政治家的事情,从心理上的转折点就是长津湖。
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成功的战场指挥官,是个善于表演的演员,是盟军太平洋总司令,是“新天皇”、“太上皇”。
在此之后,他仅仅是一个赌徒而已。
长津湖战役以后他开始发疯,疯到想过往中朝边境丢放射性物质制造“核隔离”,那段时间美国国内正在流行“核儿童玩具”,民间对放射性物质的态度是“多多益善”,可以说麦克阿瑟现在的想法就跟个小孩子差不多,完全没有一丁点战略考量。
菲律宾丢下部队跑路都没有影响他个人荣耀,长津湖却被打断脊梁骨,可悲可叹。
长津湖战役以后的麦克阿瑟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是可耻的,已经完全放弃了职业军人最起码的操守,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惜拖整个国家、全世界一起陷入有核武器的世界大战,以一己之私陷全世界于战火,属于职业军人里都令人不齿的战争疯子。
这一切,仅仅是一个缺吃少穿、仓促应战的九兵团办成的事情。
我觉得拿麦克阿瑟跟彭德怀比较,是对彭德怀的侮辱,属于降低了彭老总的档次。
他麦克阿瑟最多最多跟宋时轮拼一把,还拼输了。
电影《长津湖》里面有个场景描述宋时轮,非常精彩:饰演宋时轮的张涵予刚开始说话很温和、随意,上台发动战前动员的时候气质一下子就变了,高级将领独有的肃杀之气满满,讲话立刻铿锵有力、斩钉截铁,演技非常到位。
这一点符合史实,宋时轮本人就是个能文能武、能征惯战的儒将,管训练、管建军、管作战都是一把好手,是那种能打仗、会训练还能够总结成经验传播的少有的全才。
从他的著作可以看出,战斗、战役、战略三个层面都有深入研究,不但会战场上冲锋陷阵,还会下来总结经验编撰出版,属于是实力派,是麦克阿瑟这种演技派、偶像派拍马都追不上的。
讲个人英雄主义,你麦克阿瑟给他提鞋啊?
所以说麦克阿瑟败得不亏。
总之,九兵团长津湖战役表现无懈可击,作为九兵团一份子,伍万里的成长、战斗,戏份十足而且合情合理。你觉得他没训练就上战场,多半是你不懂,多查一查资料是可以理解的。
1、长津湖战役确实仓促;
2、伍万里经过了新训,只是电影里很难表现出来,正常新兵也是这个样子的;
3、战场实际跟理论学习差距很大;
4、宋时轮训兵、用兵的套路你还得要好好学习。
《长津湖》电影很明显有续集,伍万里的成长、成熟还没有完成,电影的结局显得仓促,是续集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期待伍万里进一步的成长吧。
尽扯淡。
小学时候写个作文,老师就教育过要有重点,不能流水账。
比如描写春游,开篇就是xx时间,我们到xx地方春游,或者来两句诗词。
但不会从早上我怎么起的床,怎么上的厕所开始写。
因为那样写了是流水账!
可是呢,春游之前不都是有个起床动作吗?有的人还要去上厕所,说不定还要为收东西纠结一下。
在山东是有整训的,但时间也很仓促,由于特务泄密入朝时间被迫提前入朝。但即便没有提前入朝这个事儿,也不可能长时间训练基础科目这些,他们主要接受一些朝鲜山地和气候方面的应急指导。因为一二次战役派出去的都是百战之师基本都是淬炼成钢的老兵,虽然他们年龄不见得有多大,普通士兵也大都经受过解放战争美式装备洗礼的,你给他们训练啥呢?
首次开进朝鲜主力的是当时最精锐的东野13兵团。13兵团有38、39、40和42军四个军,其中38军在后来的战斗中被称为“万岁军”,兵力在4.5万人左右。39军在入朝作战之后非常勇猛,也是最早进入汉城的部队之一,由吴信泉作为军长,部队规模在5.2万人左右。40军打满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也是第一个在朝鲜和敌人交手的军队,首战告捷,对我军的威名和士气都起到了正面的作用,部队规模在4.8万人左右。42军在黄草岭阻击战中,连续作战了13天,赢得了辉煌的胜利。42军的军长是吴瑞林,军力在5.3万人左右。
除了这四个军是计划内派遣入朝,50军和66军是临时增兵。这两只部队编制人数要少于前面四个军,他们一只是起义部队一只是华北军区临时调派,前期只参加了一些辅助性战斗。不是说他们不能打,毕竟曾泽生率50军在清川江断后,一战扬名。但初期的战役国家还是给最精锐的四野去打。
一次战役打完,彭总看到了更大的机会,四野几个军鏖战西线,而面对同样难缠的东线一大坨美军精锐,彭老总捉襟见肘。由此主席急调准备打台湾的华野九兵团入朝。九兵团由华野苏北兵团和山东兵团机关组建,辖20、23、26、27四个军,后补入四川起义的国军16兵团,一起入朝。
可以说,一二次战役,我们派出了最精锐的两大王牌兵团以确保面对美军不至于一触即溃,后来发现想多了。
电影的剧情时机和角色定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的。九兵团作为准备解放台湾百战精锐,人员编制都是齐编的,不可能再招娃娃兵。而大量的新兵是在四五次战役后陆续投入的,大家仔细看志愿军战史,可以发现前期没有苏联支援的武器和空中掩护,志愿军战损比反而比后期低很多,而且很多烈士和特级一级战斗英雄都在后面战役出现,这些烈士的籍贯很多是在我国大后方省份。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四五次战役中有大量从全国腹地踊跃而来的不怕死但缺乏战斗经验的新兵。好在我军有及时总结战斗经验并推广全军的传统,这些新兵边打边学很快也成为了朝鲜山地战专家。
1.报名
具有小学文化,懂数学就可以报名,报名后给出录用通知,要求某天早晨到某机场。
2.边培训边执行运输任务
杨宏量老人是在1943年夏,奉令加入了中国航空公司。老人说,这边报到,那边飞机的螺旋桨已经徐徐开始转动,手续交接完毕,马上就登机,刚在副驾驶座位上坐稳,C-47就起来了。
问老人,怎么连“实习”的机会都不给啊?
老人苦笑道:“哪有那个时间啊!”[1]
飞行员一边飞行,一边讲解飞机的原理和操作。
3.完成训练
学员熟悉后开始掌控飞机,原来的机长监控飞机状况。
4.再带新人
由于飞行员损失很大,几次飞行以后,原来的学员成为飞行员,副驾驶上坐新人。重复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