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津湖之水门桥》中有哪不容忽视的细节?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电影,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背后,隐藏着不少令人回味、甚至能颠覆观众认知的细节。这些细节,就像战场上的一粒微尘,看似渺小,却足以让你对整个战局、人物的命运,乃至那段历史,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1. 伍万里初次领悟“命令”的重量——那碗冻土豆

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之一,是伍万里在水门桥上的那一碗冻土豆。刚开始,这个场景可能只是一个简单地描绘战士们艰苦生活的镜头。但细想一下,这碗冻土豆承载的信息量太大了。

时间的压迫感: 战士们已经被严寒和饥饿折磨到了极致,食物极度匮乏。伍万里手里那碗几乎没有温度、坚硬如石的冻土豆,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他们唯一能获得的“补给”。而他当时面临的任务,是去摧毁水门桥。这就意味着,他即便拿到这碗土豆,也很有可能无法再回到这里享用。这种“牺牲”的预示,在看似平常的食物中被悄然传递。
“冻土豆”与“冰雕连”的隐喻: 伍万里接过土豆时,几乎是被迫的。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冻土豆”的价值,更没有理解“命令”意味着什么。直到后来,当他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在严寒中被冻住,成为“冰雕连”时,他才猛然醒悟,那些在极端条件下,即使是一口冻土豆也必须执行的命令,其背后是多么巨大的牺牲和决心。那碗土豆,从一个简单的食物,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象征,象征着生命在命令面前的脆弱,也象征着生命在命令面前的坚守。
人物成长的催化剂: 伍万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理解“命令”的含义,不是从口号中,而是从一碗冻土豆,以及那些因此而化为冰雕的战友身上。这份“领悟”是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向一名合格战士转变的关键一步。之前他总是带着点桀骜和不服,但经历了这一切,他才真正明白,战场上的“不容忽视”,不是个人意气,而是对命令的绝对执行,对战友的绝对信任。

2. 敌方飞行员的“犹豫”——一个眼神的博弈

电影中,美军飞行员是强大的对手,但也有一些细节描绘了他们并非全然冷酷的机器。其中,在水门桥被摧毁后,一架美军飞机低空扫射,试图消灭残存的志愿军战士。然而,在某个瞬间,镜头捕捉到了驾驶舱内飞行员的一个眼神——在射击前短暂的停顿和一闪而过的迟疑。

“人”的维度: 尽管是敌人,但那个眼神传递的信息是:即使在战场上,对面坐着的依然是人。战争的残酷并不等同于人性的泯灭。这位飞行员可能看到了志愿军战士顽强的生命力,看到了他们的不屈,或者只是那一瞬间,他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这种短暂的犹豫,并非对战局的改变,但却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层次。
对比与烘托: 这一细节,恰恰反衬出志愿军战士们更加坚韧不拔的意志。当敌人短暂的犹豫成为一丝人性的微光时,志愿军战士们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自己的身体去执行命令,去阻挡敌人的前进。这种对比,让志愿军的英勇牺牲更显震撼。
历史的温度: 这种对敌方人物细微心理的捕捉,让电影不至于沦为脸谱化的“正邪对决”。它增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真实感,让观众认识到,战争中的个体,无论站在哪一边,都可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道德拷问。

3. 连队旗帜的“最后一舞”——不灭的信仰

电影中,七连连长雷公,在生命最后一刻,为了掩护战友,抱着炸药包冲向敌人的坦克。在他牺牲之前,镜头有一个非常短暂但极其有力的画面:他艰难地将连队的旗帜,那面被鲜血和严寒染色的旗帜,插在雪地里,然后自己倒下。

象征的意义: 这面旗帜,是七连的灵魂,是他们信仰的载体。雷公在生命的终点,将旗帜插在阵地上,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战友们“我完成任务了”,更是为了用这面旗帜,代表着七连的精神,代表着志愿军的精神,在长津湖的冰雪中,不屈地、永远地矗立下去。
“传承”的具象化: 伍千里在后续的战斗中,看到了这面旗帜,并且把它重新举起。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完成了一次无声的传承。旗帜不仅仅是布,它承载了雷公的牺牲,承载了七连的使命,也承载了伍千里接下来要肩负的责任。这面旗帜,就像一道光,在黑暗中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不容忽视”在于它不被遗忘: 很多战士的牺牲,我们无法一一记住他们的名字,但这面旗帜,就仿佛一个集合体,将所有牺牲者的精神凝聚其中。它告诉我们,即使个体消失了,但他们所代表的精神,所为之奋斗的信仰,是不会被轻易遗忘,更不会被敌人践踏的。这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也是对历史的庄重承诺。

这些细节,不只是画面上的点缀,它们是构建影片深度和感染力的基石。它们让观众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以血肉之躯铸就共和国脊梁的普通人,他们那不容忽视的付出与坚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好,我是韩东君,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饰演第七穿插连第280名战士,神枪手平河。


我相信不仅对我,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来说,《水门桥》都是一部承载着重要意义的电影,从长津湖到水门桥,七连的志愿军战士们踏过一座又一座战场,在一场场汹涌的战火硝烟中冲锋陷阵,为了身后的家,更是为了心中的国。


对我而言,《长津湖之水门桥》中有太多印象深刻的故事了。在完成影片拍摄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些故事和故事里的人,以及我们一起在拍摄现场所经历的种种,时常在我脑海里复演。相信大家看完电影以后,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首先还是先说说平河吧。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在剧本中看到平河这个角色时的第一感受,就是“好奇”。平河是个不太爱讲话的人,无论是在战场内外,你很难通过他说了什么话,来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在《长津湖》中,他枪法奇准,擅用各种枪械武器,并且还知道圣诞节的由来。这样一来,这个人物的多面性和独特性就凸显出来。在后来的每一次拍摄中,我都会不断地琢磨,平河来自哪里,职业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爱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他有过哪些经历等等。在不断的“自我对话”(其实是韩东君与平河的对话)后,我逐渐找到这个角色的重心——他是一个有学识、有思想、有胆魄,同时又不喜高调的人。


我很喜欢平河的名字,这两个字倒过来念,就是“和平”。无论是在《长津湖》还是《水门桥》中,和平,都是所有人的心愿。我曾跟导演讨论过,想通过设计一些细节,让观众找到一条走进平河内心的道路。所以后来便有了:一场大战过后,平河坐在美军的坦克上,在弹壳上刻下一个“平”字。他把自己每一次的“劫后余生”都纪念在这枚弹壳上,只要上面的“平”字还在不断增加,自己就可以坚持,直到取得最终胜利,和战友们一起回家。对平河来说,弹壳是他的护身符,而在《水门桥》中,有一个大家看不到的细节——平河将弹壳从手腕解下,挂在了他使用的巴祖卡上。关于这个举动,我所理解的含义是,平河希望用这枚弹壳“保佑”他手中的武器,尽可能地多消灭敌军,打通前往胜利的道路。另一方面,战争的残酷让平河知道,没有退路了,他从手腕上解下弹壳的同时,也封堵了身后所有的退路。往后的战争,只管一路向前。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和信念,才会如此决绝。


平河的学识和智慧,在《水门桥》中也有体现。他在战后的战场上发现了一顶美军遗留下的白色降落伞,正逢战场多冰雪,平河将其收进包里,用作伪装自己的工具。后面的战役中,平河将白色降落伞盖在自己身上,从而掩盖踪迹。白色降落伞是当时美军拥有制空权的一种隐喻,在志愿军先辈们和美军的装备实力有如此悬殊的当年,我们的战士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用敌军所不及的作战智慧,取得了一场场胜利。如今想来,没有比这更加鼓舞人心的了。


很多观众看完《水门桥》后说平河牺牲的桥段“太疼了”。事实上,这一段戏,也是影片中我印象较为深刻的部分。回想当初拍摄,剧组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动用了真实的坦克进行实拍。在拍摄过程中,我被吊在坦克的底盘上,坦克开动时,要拍摄履带压我手臂的镜头,虽然用的是假肢道具,但履带压上袖子之后,是连带我穿的外套一起往里卷的,那个力量一下子就把我带进去了,差一点点就会真的压到我,那种真正的身临其境的压迫感,是挺可怕的。电影里,被钢筋贯穿胸骨的平河,看着战友拿着炸药包向敌军坦克冲去然后牺牲时,那一声怒吼,在我看来是这个角色真正的高光时刻。平河的吼是愤怒,是不甘,更是豁出去的坚决,和向死而生的勇气。我想过那声怒吼,和平河被坦克碾压时对着连长说“开枪”,以及他牺牲前的那个微笑,分别代表了什么。或许,在那些惨烈的时刻里,平河最终看见的和想起的,是战争后的胜利,是他们每一个人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的情境,我,还有我们每一位演员,都好想有机会把那个情境演出来。


其次,很多观众注意到,在《水门桥》里,平河用上了新武器。没错,就是平河扛着的那个巴祖卡。

平河用的巴祖卡原本是谈子为的,对于平河而言,谈子为是传奇人物,是名副其实的前辈。谈子为牺牲后,新的任务紧接着就来了,当平河继谈子为之后扛起巴祖卡,本身就是一种传承,传承的是志愿军战士们的精神和意志,大家彼此拧成一股绳,共同传递着这种力量。我又想到《长津湖》的时候,谈子为问平河叫什么,平河说:“报告!七连第280名,平河!”那一瞬间,两个战士之间的情谊就建立起来了,谈子为欣赏平河,平河也敬佩谈子为。团结与传承,让一场场战役中的先辈们,有了必胜的底气。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长津湖之水门桥》中让我感到最为震撼的两场戏。

一场是平河和余从戎的对话,兄弟俩看着同一个方向。

平河说:“⽼余,那是我们的边界,家的⽅向吧?”

余从戎回答:“是啊,祖国的⽅向。”

这段对话在原先的剧本里是没有的,拍摄之前,我跟晨哥找导演商量,加了这两句话。我们对话时的口吻和氛围,都没有那么强烈,可能跟观众的感觉就是很平淡地说了出来。但这两句话在我看来,势如千钧。它让我们看到当年志愿军战士们身处异国战场上,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同时,这两句对话也反映出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时时刻刻都知道,眼前这场仗,是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是为了祖国的和平安宁而打。“家与祖国”,撑起了战士们内心对于必胜的决心和信念。


另一场戏,是我们所有战士,对着祖国的方向敬礼的场面。新中国万岁,短短五个字,重重地落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目光无法企及的远方,是祖国的方向,而身后的战场上,充斥着侵略的野心,与残酷的战火。在那一刻,战士们是守卫和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伤痕累累,他们毅然挺拔。他们至死,为家国。


在这个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意味着团圆的喜庆春节里,《长津湖之水门桥》让我看到了团圆的意义,看到了和平的意义,也正因如此,眼下的团圆与安宁,都更加让人感到幸福与感激。


很多人问过我,如果要对当年的志愿军先辈们说一句话,我会说什么。

我想,没有什么话,比一句“你们的愿望,如今都实现了”更能告慰先辈们的在天之灵。


谢谢你们。

祝大家新年快乐。

user avatar

1、战前梅生召集排长开会,特地嘱咐了剩下的党员还有九个,关键时候不要卡壳,画面对应着几个排长、指导员等人,军官都是党员,很细节,后来战斗中几个排长都很给力。

2、第二次进攻炸桥的过程中出现了我军神技“迫击炮平射”的镜头,不过不是增加拉发装置,是敲击拆了底座的炮尾,靠惯性激发炮弹底火。

3、几个小道具都挺有传承,手枪、红围巾、风镜。。。

4、有一点挺催泪的,梅生,在第一部就塑造成一个很注意形象和条理的知识分子,上前线的小皮箱都收纳的井井有条,结果最后是以一种悍不畏死、死无全尸的方式牺牲了。

题外话,真的希望这个七连就是钢七连,但是兰晓龙大大明确的否认了,有点小遗憾啊

再一次题外话,第一部时候,七连在护送电台的途中遇到美军防守通讯站的部队和我军交火,伍千里让梅生护送电台先走,梅生说“这是我们和美军的第一次战斗,我这个指导员要留下”,在这次战斗里面梅生是端着轻机枪带头冲锋的。很欣慰现在的主旋律电影能够开始解释人民军队为什么有生命力和战斗力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党员干部带头冲锋,终于不会出现金刚川一样给江湖内核披上战争片外衣了。。。再一次推荐《能文能武李延年》,嘿嘿

user avatar

我以前一直以为水门桥至少是座2-30米的钢桥,被志愿军炸毁后,美军靠空投预制件把桥修好,逃出生天,美国的工业能力真是强大的无比震撼。

现在才知道,水门桥实际需要架设跨越的距离是8.8米......

也是可叹志愿军战士们是来自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居然认为架设一座跨越这样长度的临时桥需要十天半个月,蒋匪军坑死人呐,新一军只跟美国学个了火力的样儿,没学到工兵的样儿,没让土共开开眼。

1918年英国人就发明了架桥坦克,二战中美军也没少用,陆战一师的工兵部队居然没有,也不知道这玩意儿是按什么来编制的,8.8米的跨越距离,那个时代的坦克架桥车估计半个小时就能把桥架好了,现在就更不是事儿,5分钟就能搞定。

美军空投大桥的工业神话突然就打破了,强倒还是强,但是一点儿都不震撼了,早时代的公知笔法真是坑人。

反而觉得陆战一师的纯步兵战力真是弱鸡,一万多人守这么个豁口上的救命桥还被志愿军炸了两次(桥炸了三次,但是第一次陆战一师还没到,没人守),如果不是志愿军后来实在没炸药了,就只能步兵轻装跑路了。

志愿军先辈们真的强,无论是技战术水平和战斗意志,几百人就靠轻武器和炸药包愣是在一万多人眼皮子底下把桥炸了两次,牛。

user avatar

用于炮兵校射观测和侦查的HO3S直升机直接拿来起吊桥体,西科斯基直呼内行

——更正——

观影后发现是西科斯基H-19/S-55直升机,陆战队编号是HRS。但历史上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1st Marine Air Wing)下唯一装备有直升机的VMO-6陆战队观测中队只有史汀生OY侦察机和西科斯基HO3S直升机(12月底还接收了贝尔HTL-3直升机),这支中队在长津湖水库战役中的经历相当传奇,后续更新慢慢介绍。

——【更新】战役中的VMO-6中队——

【选段翻译】

直到11月28日陆战队第1师在下碣隅里和柳潭里地区被重重包围前只有例行飞行任务在正常执行。由于中国的武力介入陆战队员在兴南至长津湖水库一线不断受扰。

在这次史诗般的撤退行动中,VMO-6中队的OY侦察机执行了多次侦查以及攻击敌方集结点的任务,同时直升机也忙于医疗疏散飞行以及营救陷入敌后的被击落飞行员。

所有可用的飞机都参与了飞行任务,VMO-6在1950年11月的中队日志里对飞行员们作出的努力有如下记载:

11月28日 1950年

飞行任务的数量随着陆战队第1师在下碣隅里和柳潭里一带被重兵包围后发生了激增,直升机和OY侦察机的机组人员前往下碣隅里简易机场并以此为基地执行任务,这能节约很多时间。所有可用的飞机夜以继日不断飞行。

G.B.Farish上尉的直升机在新兴里为陆战队第7团第2营F连运送补给时遭到轻武器的射击,飞机的旋翼马达传动箱受损不得不飞回下碣隅里维修。

A.F.McCaleb上尉驾驶OY侦察机发动了7次空中袭击。

28日任务总结:疏散伤员50名,7次空中袭击,2次炮击引导,定位29处路障,定位大量敌军位置,消灭了约370名敌方步兵。


11月29日 1950年

繁重的飞行任务依旧继续,Engelhardt少尉的直升机在新兴里一带遭到轻武器射击,飞机返回基地维修。

29日任务总结:12次空中袭击,3次炮击引导,掩护车队1支,掩护战斗巡逻队4支,定位了6处敌军(每处约200人)以及3个营敌军位置,疏散伤员44名,摧毁一处机枪阵地,消灭了50名敌方步兵。


11月30日 1950年

直升机继续从柳潭里向下碣隅里疏散伤员和送回补给,包括医疗物资,汽油,无线电,坦克零部件等。

所有OY在编侦察机都参与了任务。Taylor中尉(飞行员),Morton上尉(观测员)的OY侦察机遭到轻武器的射击,飞机安全在下碣隅里简易机场降落维修。

30日任务总结:掩护5支巡逻队,定位14处路障以及250名敌军队伍位置,引导8次空袭,疏散50名伤员,引导3次炮击,确认1次空投。

在向兴南撤退的过程中,陆战队对医疗疏散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这种需要,Alfred F.McCaleb上尉向海军借来了TBM飞机用来疏散伤员,并且直接从下碣隅里的简易跑道起降以节省宝贵的时间。

尽管在长津湖突围中VMO-6确保了卓越的侦查观测和伤员疏散,但对于被中国军队分割包围的地面部队而言,飞翔在空中的直升机和OY侦察机给他们的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在突围战斗至关重要的阶段,VMO-6的飞行员还为被分割的小股部队和陆战队大部队之间用最原始的方式传递口信。

12月3日这天Robbert A.Longstaff中尉在新兴里试图疏散一名身负重伤的陆战队员时被中国军队的轻武器射击击落身亡,陆战5团3营随后收回了他的尸首。12月10日,当陆战队第1师最后的余部开始撤出古土里时,VMO-6中队收到了前往LST登陆舰栖装的口头命令。先前借来的几架海军TBM飞机在12日归还给原部队。由于LST登陆舰的短缺有7架直升机滞留在了连浦机场,最终的栖装作业在14日完成,包括8架OY侦察机和9架HO3S-1直升机在两天后随LST登陆舰开赴釜山,至此VMO-6中队在长津湖水库战役中的行动落幕。

user avatar

终于!我终于看到长津湖里的坦克断履带、飞炮塔了!

影片中出现多次执行对地任务的战斗机是F-4U-5,采用R-2800-32W引擎,并且首次采用全金属外布蒙皮,极度可达740千米每小时。固定武器为4门20毫米机炮。

这也是影片中令人震撼的,被击中的志愿军战士立刻粉身碎骨的原因。


梅生(指导员)开着着火的半履带车砸下来的时候正中一辆炮塔侧面编号“F-22”的谢尔曼坦克。 F-22:“阿嚏”



好了,下面就得说说电影里不太完美的点了。

长津湖的上下两部我都看了,我没有发现这部电影里坦克的作用,美军的坦克似乎就如同一个血厚一点的炮台,反步兵能力仅限于主炮轰。

最令我难受的是,电影里坦克的并列机枪从来没有开火过,无论是用曳光弹校准主炮、指示目标,还是直接开火反步兵。

更加离谱的是,在水门桥的美军增援部队,时刻警戒下,哪怕是志愿军战士进攻时,M-26“潘兴”炮盾的雨布都没有撤掉,并列机枪和炮镜都被遮住,是坦克手明白自己没啥用直接摆烂了吗?


在长津湖上半部分开头,B-26袭击铁路线时,我曾以为是想表现B-26扔下“副油箱”来充当燃烧弹来补充伤害,看了《水门桥》中B-29扔下来的一堆“副油箱”,我明白了,导演以为这玩意是凝固汽油弹。。。



虽然美军确实在二战时曾经把副油箱改造成凝固汽油弹,但它被丢弃后需要用机炮或炸弹点燃,朝鲜战争时凝固汽油弹被投入使用也有些时日了,不太可能还在用副油箱改装。不说撒布器,再不济应该也是类似下图可以稳定下落不翻滚的炸弹样式了。

(感谢评论区 @HMS Javelin 指正,副油箱改造的凝固汽油弹自带引信,无需二次点燃)





还有就是管道那一段,突击队在管道里快速行进时,管道那头的水泵房应该是可以听见声音的(而且会很大),在后面一战士(忘了是谁)用枪托敲击水管发信号可见矛盾。

然后平河(我挺喜欢这个角色的),在管道里(密闭空间!身后还有战友!!)使用巴祖卡。。。由于尾焰可能灼烧战友,而且密闭空间的燃烧会消耗氧气,在管道中会形成瞬间的缺氧区,十分危险,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总体来说,《长津湖》相比于以往的战争片确实是有在用心,导演和演员在努力把它拍成一部史诗电影,上下两部的观影体验也差强人意,只能希望越来越好吧!

才疏学浅,回答如有错误,望指正。

user avatar

有大量剧透,看完片再看,不怕剧透的您随意。


1.伍千里&烟

伍千里遇到炮营杨营长后,蹭了他两口烟。

下碣隅里打完以后,各个排长报了减员人数,伍千里点了一支烟,插在雪地里,像是给逝去的战友点香。

谈子为牺牲后,手上还拿着燃着的烟,伍千里把它拿过来,把烟碾了。

战越打到后面,七连战损很大,到了下碣隅里近乎伤亡一半,挚爱的战友也陆续战亡,伍千里心里悲痛不已,但他不能轻易外泄这种情绪,抽烟、插烟,碾烟,都是伍千里复杂内心世界外化的表现。

千里不用再说什么了,烟都表达了。

PS:烟肯定是从美军处缴获的。


2.伍千里的枪,谈子为送的

长津湖里,伍千里第一次与谈子为重逢,是刚进朝鲜那会。伍千里冲着谈子为比了个手枪的手势,后来长津湖新兴里一战,伍千里和谈子为战场相逢,让万里给他敬礼,这时,谈子为丢了把手枪(刚缴获的)给伍千里。原来伍千里比枪是说:送我把枪。谈子为秒懂,后面还真送了。


炮营杨营长没炮了,伍千里丢枪给他,是借他,等炮抢回来了,伍千里对他勾勾手指,意思是枪还给我,这可是谈子为送的。

伍千里在水门桥遇到谈子为时,拿枪指着谈子为,正是那把枪。

谈子为牺牲后,伍千里装弹,一颗颗往里装,也是那把枪。

最后,伍千里也是用这枪,打准了坦克炮弹头,引爆了它。


3.原子弹要使用吗?

美军高层那边,台词多处提到原子弹。

麦克阿瑟将电报送到杜鲁门处,申请重新使用原子弹。之后记者纷纷都在关注此事。

麦克阿瑟此后还问下属,原子弹,联合国是什么看法?下属告知:各方意见不一致。

原子弹,是美国的一张王牌,对外宣称使用原子弹,昭告了美国不惜余力想扩大战事的决心。麦克阿瑟和杜鲁门要动用原子弹的言论一出,欧洲态度十分紧张,显而易见,大家都不想搞第三次世界大战,其中,最慌的是英国,丘吉尔甚至认为,战争如果在亚洲扩大,无疑会严重地削弱欧洲的防御力量,严重地威胁英国的安全。引得英美首脑相聚,就朝鲜战争立场问题争锋相对。

针对赤果果的威胁,咱们的主席说了:它有它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它打它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我坚决相信,我们的手榴弹,最后一定可以打败美国的原子弹!


4.手抠黄豆

右眼失明的梅生,手抠黄豆给伤员吃。

让我想到了史料记载过:“在美军《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戴维·邓肯,看到美国士兵想用匙子从罐头里挖一颗冻结的蚕豆却怎么也挖不出来。

严寒冻伤了他的眼睛,他好像已经看不见东西了。最后,他总算挖出了那颗蚕豆,慢慢地把它送入嘴里,然后抬起脸,一动不动地等待着把蚕豆含化。”


5.老杨&千里&雷公

千里:老杨,记得七连进攻方向,帮我多轰一轮。

(潜台词:雷公走了,这是为了缅怀雷公)

七连发现敌机朝炮营方向去了,七连赶紧赶回去,千里关怀杨营长,杨营长说炮被美军打没了,千里鼓舞,一起抢呗。

七连抢到了炮,杨营长感谢千里,余从戎拜托他(潜台词:记得放炮),千里撤时,老杨叫住了他:放心吧。(潜台词:我会多轰一轮的)

美军史密斯指挥飞机撤离以后,杨营长亲自装弹,放炮:伍千里,你跟老子再抢4门炮回来!(潜台词:我多轰了一轮,雷公万岁!伍千里,我答应你的我做到了,是好样的就再给我抢炮去。)


6.宋时轮黑发变白发

史上,1952年8月,离开抗美援朝前线时,宋时轮来到边境,朝长津湖的方向深深鞠躬,起身时泪流满面。

水门桥里,宋时轮脱帽致敬,跟长津湖里广场提气时完全不一样,已是一头花白。


7.娱乐我们自己

美军说,“留他一命吧,娱乐我们自己”。

朝鲜战争中,美军为取乐,不惜虐待战俘。

他们的娱乐方式:

比如11月29日天亮后,美军发现了十几名身负重伤的志愿军伤员,他们无法动弹,躺在雪地里奄奄一息。美军则将志愿军重伤员摆成一排,浇上汽油点火焚烧,让他们的惨叫声响彻山谷。

在战俘营中,一些冻伤的战俘,不加认真治疗就进行截肢,而且会故意多截一段肢,让正常的也被截掉。数据统计,1172名外科病人战俘中,有84%的人被截肢,其中有4人被截去四肢。

在石岘洞北山的战斗中,两名志愿军重伤员被美军俘虏后,美军士兵为了取乐,竟用装甲车将他们活活碾死。

更加“娱乐的方式”,书里有记载,十分残暴,不忍赘述。


8.万里&美军

长津湖:万里冲进指挥所,持枪准备射杀北极熊团团长;

水门桥:下碣隅里医疗所中,万里给躺在床上的美军披上大衣。

万里的一丝善良。对待受伤俘虏,我军也绝不会虐杀。

史上,在感恩节前夕,中美方交火,几名士兵受伤,其他人被迫撤退。第三天,第23团团长弗里曼去找受伤的士兵时,发现伤兵躺在路边,被捆在毯子里。(我军怕敌军伤员冻死)


9.红围脖

雪地里的一抹红,是鲜血:无数忠士在长津湖抛头颅洒热血。

是希望: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伤痕累累,穷困不堪,但她给我希望,把战打完,好好生活,让儿孙平安;

《长津湖》中,小女兵将围巾抛给万里戴,红围巾,也可以说象征了军民一心,或者团结;更是一面旗帜,一片丹心赤诚,人民军队用鲜血写成的壮丽篇章!



10.长津湖战役有多冷

电台冻住,指北针冻住,谈子为说:人冻得站不起来,枪冻地拉不开......

史记记载:战斗中,我军士兵在积雪地面野营,脚、袜子和手冻得像雪团一样白,连手榴弹的拉环都拉不出来。引信也不发火,迫击炮身管因寒冷而收缩,迫击炮弹有七成不爆炸。

苏芬战争中,芬兰也是零下40度左右,大量的苏军被冻死在芬兰战场。有战士的尸体无法完整地被收进棺材,因为他举起来的胳膊实在是僵硬,无法收回。


11.炮营前后呼应

长津湖:炮营杠上了。

水门桥:敌机往炮营方向去了,美军飞机轰炸,将炮营的炮炸了。杨营长很气,刚抢来的炮被炸没了,千里赶到,说,你炮营的炮哪次不是抢来的?俩人相视一看。七连都有,跟炮营枪炮去!

杨营长:咱们炮营的,还能让七连养着吗?跟老子抢炮去。

杨营长和千里的关系也挺有意思。


12.平河的悬念:百里

长津湖:雪地埋伏等待时,医疗兵柯大川问他,你还是想把伍佰里的事说出来?平河点头,对方劝他,还是放在心里好。

水门桥:平河炸桥前,对万里说出来了:“百里是因为我死的。”


13.打到哪,吃到哪

后勤不足,志愿军粮食一路短缺,只好吃缴获的美军食物,一路都在吃;

长津湖里,志愿军自己的口粮只有馒头和土豆。

长津湖:

半山民宅一战,隔日伍千里甩给伍万里一块美军饼干,像是压缩饼干;

新兴里,谈子为房间内搏斗完,一人对三人,打完吃美军罐头;

余从戎扫了桌上的巧克力;

水门桥:

下碣隅里一战之后,七连吃美军的口粮,张营长吃着土豆;

伍万里吃着口香糖;

伍千里和余从戎,在塔台里收到指挥所命令:炸桥。那时俩人轮流吃着美军的饼干;

梅生开美军罐头,手抠黄豆,自己眼睛都看不清了,还让伤员先吃;

伍千里给何长贵包扎手时,问何长贵吧唧啥呢,答,吃着美军的口香糖;


14.谈子为的生死簿

谈子为也有九连的小册子。

记录战死的战士。

梅生最后把它收起来了。


15.报数

片尾报数,记了几个数字。

135人减员到31;

152人减员到32人;

188人减员到38 人;

炮营,杨营长说的是:应到221人,实到107人,长津湖集结时炮营报数说的是炮营应到258人,实到221人。

都减员大半。

七连最惨烈,原来是157人,只剩万里一个人。

登上那辆火车的时候,战士们是否知道,这躺火车,也许没有回程。


16.梅生的表

梅生做为一个上海人,在战士里算是精致了,他出场时就带着一块表;

长津湖:万里闹着跳车那一幕,众人看到长城,梅生抬腕低头看了一下表;

水门桥:梅生把表塞到千里手里,最后给了万里,让他每隔三个小时吹一次哨子,扰乱军心。

这里有个细节,梅生怕万里不会看表,有三个地方拿红色涂上了。


17.万里的护目镜

也是这个护目镜,救了万里一命——余从戎牺牲后,美军飞机向山下扫射时,打中的是它。


18.旗子

长津湖:宋时轮说,本来要颁发个旗子给你们七连,只好等到战后再说。

水门桥:宋时轮没有忘记,他主动让人拿来旗子给万里。


19.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阻碍万里开枪射杀垂死的北极熊团团长的人,是千里,他,却用枪果决了百里和平河。

“哥下半身都炸没了,他的肠子,我怎么塞都塞不回去。哥说他冷,我抱着他。哥的 嘴唇是酱紫色。哥说,让我帮帮他。”——千里应该开枪帮了他。

平河牺牲前给千里一个眼神,虚弱地说,开枪。

千里含着泪。

必须开枪,为了让亲人战友不那么痛苦,必须开枪,为了引爆炸弹。

我想象不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


20.吴京的腿是真受伤

伍千里在半山民宅时左腿受伤,在水门桥也是左腿二度受伤,都是导演设计的,他在进组之前,腿部就有伤,他本人正在医院治腿。

进组之后,导演索性来了个顺水推舟,那就受伤呗。



21.棉服反穿

水门桥里,万里开始反着穿棉服。里头是白的,反穿,在雪地里,隐蔽性更强。

服化道用心了。


22.杰登和布雷登的友谊

长津湖:

杰登是史密斯的手下。

他的好朋友是布雷登。

感恩节那天,俩人有过一番对话。

水门桥:

布雷登应该是死了。

因为电影最后,杰登从车上下来,从路边的圣诞物资里拿了一瓶威士忌,他掏出一支笔,在那瓶威士忌上写了:A bottle of wine to end the war。

这瓶酒是致敬布雷登的,因为他把那瓶酒放进了他的尸袋里。然后说:该回家了,兄弟。



23.梅生的眼睛

到了水门桥肿起来了。



24.麦克阿瑟的表演性人格

史密斯需要伤员撤离,要跟麦克阿瑟通话,请求同意,麦克阿瑟说撤退就是叛国,不允许撤退。记者拍着照说,他知道我可以听到他说话吗?

这句话很巧妙,直接暗示了麦克阿瑟是故意大声说这句话的。

其一,他正在参加表彰大会,日本方面,感谢麦克阿瑟给日本带来了五年以来的和平和幸福,二战以后,麦克阿瑟被派到日本管辖,做了些恢复经济的“贡献”等。麦克阿瑟自然十分得意。

其二,麦克阿瑟真人确实是表演性人格,狂傲自大,这也是我军能拿捏他的原因之一。历史上,麦克阿瑟特喜欢带记者出席,好让记者及时能拍下他威风的一面。他习惯且沉迷于此——不允许史密斯撤退,这当然是个很好的表演机会。

长津湖里,也有一句台词做伏笔。


25.麦克阿瑟和杜鲁门不合

长津湖:麦克阿瑟说,总统的话只是建议,不是指令。

水门桥:杜鲁门说,战争不是他一个人的。

只是一句台词,两边都暗戳戳地较着劲呢。

历史上,麦克阿瑟搞了很多事,令杜鲁门不爽,麦克阿瑟罪状: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擅自去台湾同蒋介石见面;

逼迫杜鲁门同意美国地面部队参战;

仁川登陆,他反复要挟杜鲁门同意;

杜鲁门召见他,但他不来,杜鲁门只好气地飞往威克岛同他见面;

此后,他要求轰炸鸭绿江大桥,杜鲁门小心翼翼地权谋合不合适,但他太狂妄了,致电杜鲁门:给我批准,否则出事我不负责。

总之,俩人关系很复杂,麦克阿瑟无视总统权威,威克岛的那次见面,搞得就像就像两国总统会面——麦克阿瑟显然是朝鲜和日本的统领。


26.四捏包子脸

兄弟俩第一次见面,伍千里捏脸说,想起点什么没,包子;

离开家前,万里想跟着千里当兵,千里不让,二捏了一次;

三捏,在去往水门桥的路上,冰天雪地,千里捏的是自己,万里还回应了一下;

水门桥最后一炸,俩人知道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了,伍千里又捏了一次万里包子脸;

捏包子脸,是兄弟俩之间专有的亲密举动,第一次捏,是多年后的相逢,第二次捏,是关怀心疼,三捏,无声地鼓励,第四次捏,却是永久的告别啊。


27.平河对食指哈气3次

狙击手这么干,主要是在天寒地冻的天气下,保持食指敏感。

我真是有病,我真数了。

水门桥有3次。

长津湖好像2次。


28.平河&谈子为&巴祖卡

张小山(趴在火车上看着谈子为):平河哥和他谁厉害?和你哥谁厉害?

平河和谈子为的交互从此开始。一个是七连曾经的神枪手,一个是后来的神枪手,平河和谈子为一直有交集。

新兴里山上,谈子为平河一起朝天上的敌军飞机射击,谈子为后把巴祖卡丢给平河,问了他名字,把武器送给他这种行为,按照谈子为的个性,可以说是一种欣赏了。

水门桥,下碣隅里,平河在战场上大吼:巴祖卡。这就是谈子为送他的。

谈子为牺牲后,平河把刻了“平”字的子弹壳插在巴祖卡上。

这个子弹壳上的平字的比划,是狙击敌人的数量,对平河来说,也是自己又多活了一次。

把它插在巴祖卡上,就是说:我,见到了前辈的舍身赴死,我会向你看齐!

平河在那一刻,就做好了英勇就义的准备。

谈子为赠与的巴祖卡,可不能辜负啊。


29.平河和余从戎关系最好

第一次集结,余从戎跟炮营杠上,他把余从戎扛起来了。

俩人睡上下铺。

余从戎骑自行车,他在旁边扶着。

辑安车站,平河看到棉服,丢了一包给余从戎,喊:老余。

刚到朝鲜,抢修火车轨道,余从戎平河俩人怼来怼去;

整万里,俩人挺配合,余从戎抢万里的检讨书,平河也配合,一把把万里抱住;

平河问余从戎,那是家的方向把?


30.千里&万里&手榴弹

长津湖半山民宅,万里拉了手榴弹的弦,投掷出去,却被美军丢回来,万里不知咋办,躲开了;千里见了,赶忙用美军作为人肉肉盾,把他垫在身下,扑向手榴弹,成功化解危机;

这一招,万里学会了,在水门桥故伎重演。

万里刚掏出手榴弹,就被美军指挥长压制,千里来解救,万里这一次,把炸弹丢到美军衣服里了,然后喊:哥,趴下。千里照做,解决了指挥官。


31.“恢复七连建制”

一个单位打光了,通常有两种结局,一种是直接取消番号,这样可以避免尴尬,以后给新人介绍单位光荣历史时,不用告诉他“咱们单位当年全军覆没”;

另一种是保留番号,调人进来把员额补齐,就叫恢复建制。

七连只剩万里了,他要求恢复建制,就是说把七连重新建起来。万里的这句话,代表他已经成为一名无畏的战士,仍然要战斗下去,因为不恢复建制,或者晚点再恢复建制,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休息,不用再参加战斗了。


32.史密斯在阵亡士兵墓地

兴南港,史密斯师长在阵亡士兵的墓地,电影还挺还原。

史上:




33.七连只剩3人

梅生在车子里坐着时,旁白:万里吹哨......我和九连会吸引火力,你要尽可能的活下去,把情报传给增援部队。梅生的这句话是在说,七连只剩3个人了。

九连还多少人呢?

翻了下MV,千里周围的这些人,是九连的兄弟。

4人。

三炸水门桥,执行任务战士总人数,7人。

所有的武器只剩这些:

三把枪,1颗手雷,几十颗子弹。


34.千里&万里&归乡

万里归乡,抱着骨灰坛。

千里归乡,抱着骨灰坛。

拍摄手法一样,一样的肃穆脸部特写,同样的音乐响起来。



完。

ps:当时写长津湖细节时就发现很多号偷走了,要搬运可以,别不要脸地改成自己名啊。

user avatar

虽然说是“不容忽视”,其实我估计大多数人还是会“忽视”的:

1、攻击下碣隅里时,炮营长率队和7连一起“抢炮”。你会发现我军的冲锋枪手,无论是普通战士还是伍千里、余从戎这样的军官,基本上用的都是英制的司登式冲锋枪,可见这是当时7连所在的“攻坚一团“列装的制式冲锋枪。这一点也可以从上一部《长津湖》中看到,部队出发前7连领了一批新枪,包括三八式步枪、司登式冲锋枪和九九式轻机枪。但炮营长却端着1支俗称“黄油枪”的美制M3冲锋枪。因为按照我军的编制,炮兵单位只有正副班长会配长枪(步枪或冲锋枪),军官则配手枪,不像步兵单位战斗兵都配长枪。这一点,在上一部《长津湖》中也有对应——双方吵架时,炮营长背的是驳壳枪。但是真正上战场短兵相接的时候,手枪因为射程近,威力小,很难发挥作用,需要长枪。炮兵营长没法像步兵连的军官那样,很容易就可以从伤亡人员手中拿到长枪参加战斗,所以只能现缴美国人的武器用。后来夺桥时,我军的一些官兵也开始用M3了,说明编制的武器弹药已经打光。

2、不同时间,我军官兵的脸色是不一样的。刚入朝时各自是正常的脸色,到新兴里战斗时大多数是冻得皴裂发红的脸色。到本片时,由于已经经历了多日的严寒,各人的身体反应不一样,脸色开始有了各自的特点:伍千里、余从戎、平河这样的“杀神”级老兵仍然是皴裂发红;指导员梅生因为在新兴里战斗时右眼部被美军的火箭弹擦伤,有较大的伤口导致失血,所以脸部是苍白带一点血色;老连长谈子为在出场时已经受了重伤,进入生命的倒计时,所以脸色完全是惨白,和梅生的白又不一样。

3、“汤姆逊”冲锋枪作为美国的名枪,没有一名美军使用——因为当时已经退役了,这个细节大部分反映抗美援朝的新片里没有做到。

4、上一部《长津湖》中伍千里回家以及部队集结时,我军官兵胸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到入朝时,全体人员的胸章都不见了;本片末伍万里回家时,又戴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反映出部队出国成为“志愿军”,归国恢复“解放军”的身份转换——当时我军入朝时规定不允许将任何能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的东西带入朝鲜,包括带有相关字样的个人用品,所以我军官兵都要拆掉写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章。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也仅供少数对外联络人员佩戴以显示身份,绝大多数志愿军官兵是不戴的。这个历史细节连一些老抗美援朝片(比如《上甘岭》)都没有做到。

5、本片中,我军官兵说话普遍嗓音沙哑,反映出连续多日在极寒中风吹雪打的影响。相比之下,美军方面的角色嗓音都比较正常,反映出小日子过得不错。

6、虽然出于拍电影的需要,“第七穿插连“的具体番号是模糊的,所在团也只称”攻坚一团“,但结合史实就知道,在上一部《长津湖》中,7连显然应该属于27军。当时的任务是27军负责攻击柳潭里和新兴里(“北极熊”团所在),20军负责切断下碣隅里与周围各部美军的联系并围攻下碣隅里。所以到本片开始攻克下碣隅里后,20军的张营长吃的是土豆,因为他们先到下碣隅里,还可以弄到一些老乡的窖藏,而7连官兵吃得则是美军的饼干、罐头之类的食品,因为他们由新兴里南下下碣隅里时老乡的窖藏已经被20军拿去了,所以只能吃缴获的食物。不过,也就是从这里开始,7连悄无声息的由历史真实中的27军部队变为20军部队——27军部队没有参加水门桥之战。毕竟,为了历史的完全真实而换一套演员成本实在太高。

7、在最后一战时,安排伍万里负责佯动,每3个小时吹一次哨子吸引美军的注意力。当把表给伍万里时,表镜上用红色按3格的间隔画了3个标记——手表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普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加上又是机械表,所以贫苦渔民出身刚入伍没多久的伍万里自然不会读时间。为此,伍千里(可能性更大一些)或梅生在表镜上画上标记,告诉伍万里短针到了红标记的位置就吹哨,他才不至于因为不会读时间而影响任务。而且,从第3个标记的位置看是凌晨——人最容易犯睏的时候,也反映出这帮百战老兵的老道。

8、在上一部《长津湖》中,我军官兵的军装是正常穿着的,到本片攻克下碣隅里之后,我军官兵都套上了由棉被加工成的“外套”,反映出严寒加剧。这一点与史实对应——11月27日确实发生了一次降温,使本来就御寒衣物不足的我军雪上加霜。在一、二炸水门桥的行动中,我军官兵都是穿着这身“棉被外套”投入战斗的。但最后一次炸桥行动发起时,所有官兵都翻穿棉衣,翻戴棉帽,且脱下了之前为御寒而穿的“棉被外套”——翻穿棉衣棉帽是为了把白色的衣帽里子露在外面以增强雪地中的伪装效果(尽管实际上因为摸爬滚打很快就脏得看不出白色了,但确实是当时我军常用的一种简易伪装手段),脱掉“棉被外套”显然是为了做动作方便——反映出我军为了实施最后一击已经穷尽了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

9、最后一战时,我军弹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有几个细节都予了以反映:战斗发起前,一名战士用冻得发颤的手在清点自己的弹药——2个M1“伽兰德”步枪的桥夹,不超过16发子弹;伍千里扔掉了一直用的司登式冲锋枪,背上了1枝“伽兰德”步枪——说明冲锋枪子弹已经打光了;最后几名战士在冲到桥下时全部打光了子弹,只剩1名战士还有最后一颗手榴弹——如果他还有第2颗,肯定会拿出来匀给其他人,因为我军在冲击时强调多人同时投弹以形成烟障掩护冲击;伍千里在枪击炮弹时,第1枪瞎火,然后打了4枪,一共5枪,此时枪已空仓挂机,说明打掉了最后1发子弹——我军在冲击准备动作中有一项就是要将枪内的子弹装满,伍千里当时用的M1911弹匣容量为7发,在弹匣装满但不上膛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弹膛内再装1发,可见伍千里不但已经打光了冲锋枪弹,连手枪弹也凑不满1个弹匣了。

片方制作之精细可见一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电影,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背后,隐藏着不少令人回味、甚至能颠覆观众认知的细节。这些细节,就像战场上的一粒微尘,看似渺小,却足以让你对整个战局、人物的命运,乃至那段历史,产生更深刻的理解。1. 伍万里初次领悟“命令”的重量——那碗冻土豆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之一,是.............
  • 回答
    关于《长津湖之水门桥》中杜鲁门未批准使用原子弹的说法,以及更广泛的关于朝鲜战争中是否考虑使用原子弹的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真实背景来探讨。首先要明确的是,在《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电影的剧情设定中,并没有直接描绘杜鲁门批准或否决使用原子弹的场景。 电影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之所以聚焦于攻打水门桥,而不是选择其他道路,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现实的军事需求。绝非仅仅是“炸几个沿路险峻道路”就能等同的。首先,我们要明确“阻断敌人退路”这个目标在长津湖战役中的具体意义。当时,志愿军面临的是装备精良、机动性极强的美军王牌部队,特别是第七师。这支部队在退却时.............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情节,毫无疑问是结尾部分,战士们用生命作为代价,炸毁水门桥,为大部队争取宝贵的时间。这个情节之所以如此震撼,是因为它将战争的残酷、志愿军的牺牲精神、以及对家国的深厚情感,都推向了极致。具体来说,有几个细节让我尤为难以忘怀: 伍万里对牺牲的懵懂与成长: 电影开.............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战争大片,不如说是一部触及灵魂的史诗。它将那些冰冷而残酷的战争场景,用一种近乎极致的细腻和深情,一点点渗透进观众的心底。要说戳中泪点的细节,那实在太多了,而且往往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牺牲,而是那些细微处,那些沉默的付出,那些不曾言说的情感。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影.............
  • 回答
    长津湖的雪夜,冰冷彻骨,但燃烧的生命之火,却在那一刻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水门桥上,一位位年轻的战士,倒在了血泊与冰雪之中,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凝固,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敬意与思考。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究竟在想什么?或许,他们在想家。部队出发前,家里的母亲递过来的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那一口熟悉的味道,至.............
  • 回答
    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宋时轮作为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直接在作战部署中指挥七连这一具体单位,这一情节在现实历史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军事指挥体系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现实可能性: 一、历史背景与军事指挥体系1. 抗美援朝战争的特殊性 长津湖战役.............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首日预售破亿,这个成绩绝对是现象级的,光凭这一点,就能看出它在春节档的王者姿态。要知道,春节档的预售是衡量一部电影热度的重要风向标,能在这个节点就轻松突破亿元大关,说明了观众对这部续作的期待值有多高。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个“破亿”的意义。 国民级IP的号召力:《长津湖》作为去年最.............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定档大年初一,能否复制上一部的票房神话?春节档,一直以来都是国产电影的兵家必争之地。而前年凭借《长津湖》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新纪录的七位主创团队,这次带着续集《长津湖之水门桥》卷土重来,并且强势定档大年初一。这样的组合,无疑让无数影迷和业内人士翘首以盼,脑海中不约而同地升起一个疑问:.............
  • 回答
    听到《长津湖之水门桥》定档大年初一的消息,说实话,我心里头“咯噔”一下,那种复杂的情绪一下子涌了上来,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丝的紧张。期待,是肯定的。毕竟《长津湖》第一部给我的震撼太大了。那种“钢少气多”的勇气,那种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一切的牺牲精神,真的把我看得热血沸腾,眼泪也流了不少。水门桥这个名字,.............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里的水门桥,那里的冷,可不是我们寻常人能体会到的。那是一种深入骨髓、刺穿灵魂的冷,是能让钢铁都变得脆弱的冷,是能让人的生命在那一瞬间冻结的冷。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影里描绘的战役发生在1950年末到1951年初的朝鲜战场,特别是长津湖地区。这个地区在冬季,尤其是12月、1月,气温常常.............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的结局,伍万里在水门桥上被爆炸的火焰吞没,但最终安然无恙地活了下来。这确实是电影里一个比较令人揪心的场景,也让不少观众好奇,为什么他能从那样的烈焰中生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爆炸的瞬时性和作用力:电影中展示的爆炸,是炸药在桥面引爆。虽然威力巨大,但火焰.............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票房表现简直是现象级的!上映仅仅两天就突破了10亿大关,这个速度在中国电影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要知道,这可是春节档这样竞争激烈的档期,而且还是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强大吸引力。那么,它最终的票房能达到多少呢?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要预.............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已然突破 21 亿大关,这绝对是今年春节档的一大现象级表现。对于影迷和业内人士来说,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在春节档高峰期过后,这部主旋律大片还能否一路高歌猛进,最终达成之前许多人预测的 41 亿甚至更高的票房目标。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档期优势和观众基.............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吴京的票房神话还能再添几笔?吴京,这个名字在中国影坛早已是票房的代名词。从《战狼》系列开创了国产军事动作片的先河,到《流浪地球》系列拓展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边界,再到《长津湖》系列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新纪录,他似乎总能抓住时代脉搏,用硬核的表演和家国情怀点燃观众的热情。如今,《长津湖.............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作为《长津湖》系列的续集,其票房预测的准确性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是详细的评估框架和结论: 一、影片背景与市场定位1. 电影类型与主题 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水门桥”战役为背景,聚焦战争题材的史诗感,符合中国观众对爱国主义题材的偏好。 作为续集,延续了前.............
  • 回答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以下简称《水门桥》)作为2021年国庆档现象级影片《长津湖》的续集,承载了巨大的期待。它将故事聚焦于长津湖战役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节点——摧毁水门桥,并通过此事件展现志愿军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惊人勇气。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
  • 回答
    徐克导演的《长津湖之水门桥》开分 7.2,这个分数,怎么说呢?用观众的话来说,就是“还可以,但没到惊艳的程度”。对于一部承载着巨大期待的国产战争大片,这个分数究竟符不符合预期,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这个 7.2 分,客观地说,不算低,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开局。 考虑到《长津湖》第一.............
  • 回答
    好了,如果我来拍《长津湖之水门桥》,关于美军成功撤退的部分,我肯定不会让它变成一个简单粗暴的“我们赢了”的收尾。那样太单薄了,也辜负了这场战役的复杂性。我的想法是,要让这场撤退显得既有“成功”的成分,又有“惨烈”的底色。毕竟,这不是一场光荣的胜利,而是一次代价高昂的、勉强保住性命的逃离。首先,镜头要.............
  • 回答
    看完《长津湖之水门桥》,心头的翻涌久久不能平息。与其说是观影体验,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一种沉甸甸的、带着敬畏与心酸的情感。最直接的触动,无疑是 牺牲的重量。电影里,七连战士们每一次的冲锋,每一次的坚守,每一次的倒下,都像一把钝刀在心上刮过。尤其是看到那些年轻的脸庞,鲜活地出现在银幕上,说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